鱼类细菌性疾病(特选材料)

合集下载

鱼类细菌出血性败血病的流行、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鱼类细菌出血性败血病的流行、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团头 鲂 、 草鱼 、 鲢鱼 、 鳙鱼 等 。 发病率为 1 0 0 %。 死亡
1 细 菌 出血 性 败 血 病 的 流行 及 危 害
自1 9 8 8年 以来 江 苏 、 浙江 、 上 海 等 地 淡 水 鱼
率 高达 4 0 %, 低 的也 达 1 0 %以上 。并 且 重 复 发病 ,
4 . 2 . 2 鱼种 入 池要严 格 消毒
由于 水产 养 殖业 迅 速发 展 .地 区或 国家 间苗
种及 亲 本 的交 流 日益 频繁 .如果 不 经过 严 格 的疫
环 境 中 .并 且 鱼类 发 病后 该 致病 菌会 存 在 于 鱼体 各 组 织 中 .是一 种 全 身各 组 织都 感染 的一 种传 染
4 . 2 . 3 . 1 合 理调 整放 养密度 和放 养 品种
养 殖 环境 是 有一 定 的承 载 力 的 .放 养某 一 品 种 的密度 要合 理 . 要 混 养不 同品种 的搭 配 , 有 效 利
和 诺氟 沙 星对 鱼 类 常见 病 多发 病 细菌 出血性 败 血
病 致病 菌 的 MI C均为 0 . O 2 g , l l l l 嘲 。
消毒 药 物 消毒 . 而 且还 要 内服 抗 菌 药物 . 即 内服外 消相结 合 才能有 效 防治 选择 内服药物 时 , 要 有针 对性 的用 药 , 需要 对 病 鱼组 织 分离致 病 菌 后 , 进 行
体外 药 效 筛选 药 物 氟 喹诺 酮 类药 物 对 细菌 出血 性 败血 病 有很 好 的 防治 效果 , 恩诺 沙 星 、 氧 氟沙 星
4 鱼类 细 菌 出血 性 败 血 病 的 生 态 防 治
4 . 1 发 病 原 因
4 . 1 . 1 养 殖水环 境 突 变 鱼 类 细 菌 出血 性 败 血 病 发 病 原 因是 多 方 面

浅议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鱼病的防治

浅议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鱼病的防治

2016年第7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Nong Min Zhi Fu ZhiYou浅议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鱼病的防治谢云显(永嘉县枫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永嘉325112)[摘要]淡水鱼养殖在我国水产养殖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

在淡水鱼养殖当中,造成鱼类死亡和减少的最主要的疾病是细菌引起的败血症,本文即概括细菌性败血症引起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总结出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方法,以减少淡水鱼类养殖的损失。

[关键词]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防治[中图分类号]S941.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7-0284-01我国淡水鱼养殖中,主要的养殖品种有十几种,其中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的鱼类包括草鱼、鲢鱼、鲫鱼和鳊鱼。

其中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地,其余种类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的流行具有范围广、季节长、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危害淡水鱼养殖的一大因素,需要对其发病原因进行仔细探究,针对性地找到预防措施,对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的鱼类要进行科学的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1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流行情况和基本症状我国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是嗜水气单胞菌,其次,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温和气单胞菌、河弧菌、鲁克耶尔森菌等致病菌也曾引起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而该病起初被发现时是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范围不大,主要的发病地区在北京、上海和浙江、江苏一带,由于流行范围不广,只存在个别养殖场内流行,因此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

至1986年,于上海市个别水产养殖场发现鲫鱼大批死亡,主要病症是充血,且腹部膨大并出现大量腹水,发生溶血,针对这些发病症状,故将此病命名为银鲫溶血性腹水病。

此后,数年间,此病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至1991年,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发现这种病症,危魴害的鱼类除了鲫鱼外,草鱼、鲢鱼、鳙鱼、团头等多个淡水鱼种也染上该病,该病发病的季节较长,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有可能受到感染,而最易受到感染的时期是Ⅱ龄成鱼期。

水产动物疾病学 鱼病学 试题+答案

水产动物疾病学 鱼病学 试题+答案

831水产养殖生物病害学疾病学试卷一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1.病原是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致病微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生虫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疾病的发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的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时期;疾病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方式。

3.决定病原体能否致病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NH3-N中毒往往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时,H2S中毒容易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_时;浮头发生在水体的DO值偏 ________时,气泡病发生在水中的DO值偏_______时;如果浮头在夜晚12时就开始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如果浮头仅发生在凌晨6时以后,则说明_______________。

5.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抗原是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能与之结合而引起特异性____________的物质。

鲫鱼细菌性烂鳃病的诊治

鲫鱼细菌性烂鳃病的诊治

鲫鱼细菌性烂鳃病的诊治吴春艳【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2页(P61-62)【作者】吴春艳【作者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404155【正文语种】中文鲫鱼细菌性烂鳃病是由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又名柱状曲桡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引起的鱼类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淡水鱼类,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区域内。

2014年5月,重庆市万州区某垂钓中心养殖鲫鱼发病并逐渐死亡,其死亡率高达45%以上。

我们对该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确定为柱状曲桡杆菌的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对该病例的诊断与防治进行总结,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主要症状及病变鱼体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病鱼鳃、鳍、皮肤黏液增多,并伴随零星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出现离群独游、反应迟钝、完全不进食等临床症状,常漂浮在上层水域,鱼体两侧出现大量小的充血点,严重时鳃丝末端坏死、腐烂甚至脱落。

部分病鱼鳃盖骨内侧表皮脱落,出现“开天窗”症状,并伴有大量死亡。

二、诊断1.水质分析采用氨氮、亚硝酸盐、水体酸碱度和溶解氧快速水质检测试剂盒对养殖水体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水中溶解氧含量为5.0毫克/升,pH值为7.5,氨氮含量为0.1毫克/升,亚硝酸盐含量为0.05毫克/升,符合渔业水质要求。

2.寄生虫检测刮取病鱼体表黏液并剪少量鳃丝进行压片,镜下观察黏液与鳃组织均无寄生虫感染。

3.细菌性病原分离鉴定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从病鱼的肝、脾和肾划线接种于TSA培养基,28℃恒温培养24小时后,可见表面光滑、直径大小为1~1.5毫米的淡黄色圆形菌落。

通过对该菌的生理生化分析,鉴定其为柱状曲桡杆菌。

三、防治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该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发现该菌对氟苯尼考、阿奇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

鱼类疾病的防治

鱼类疾病的防治

低至l2℃及高至34.5℃时也有发病。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要进行病原学、
病理学及免疫学诊断。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2)草鱼鱼种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浴或注
射;(3)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鱼体抵抗力;(4)发病
季节,每月用下列治疗药物预防一个疗程。
[治疗方法] (1)外泼药:全池遍洒含氯消毒药,如二氧化氯0.02x10-
( 3)流行地区改养对此病不敏感的鱼类;
(4)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精品也课件有预防效果。
6
3.鲤水肿病
[病原]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 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是 继发性病原 。
[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
(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
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
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
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
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精品现课竖件 鳞。
7
鲤水肿病
上为健康鲤鱼
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
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
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
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
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精品课件
18
疖疮病
[流行情况] 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 数不多。主要危害青鱼。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一年四季都可出现。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
实验一疾病常规检查方法与诊断实验二病毒疫苗土法制备安全及效率试验实验三虾蟹类病毒性疾病的观察实验四细菌性鱼病活体或病变标本的观察一实验五细菌性鱼病活体或病变标本的观察二实验六虾蟹类细菌性疾病的观察一实验七虾蟹类细菌性疾病的观察二实验八真菌性藻类性疾病及病原体的观察实验九纤毛虫鞭毛虫类的观察实验十孢子虫吸虫类的观察实验十一绦虫线虫类的观察实验十二甲壳动物病病原体的观察实验一疾病常规检查方法与诊断通过对本实验课的学习了解常规的肉眼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疾病的方法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进行疾病诊断5病原体确定进行确诊
• 1基本情况 • 2体表检查 • 3体内检查 • 4根据检查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 5病原体确定进行确诊。
四、实验方法
• 一、基本情况调查:
• 水质情况、吃食情况、用药情况、发病情况等。 • 二、肉眼检查;
• (1)体表:大型寄生虫、发炎、充血、腐烂、体
色变化等; • (2)体内器官:大型寄生虫、发炎、充血、腐烂、
三、实验材料药品
• 草酸铵结晶紫液或品兰、革兰氏碘液、 番红液或曙红、95%酒精、0.85%生理盐 水、蒸馏水。.烂鳃、赤皮病、疖疮病等 鱼类患病活体标本和固定标本
四、实验内容
• (一)病变标本观察
1.烂鳃病观察:肉眼观察病鱼头部颜色特别暗黑,鳃丝腐烂发白, 常粘有许多污泥,严重时鳃丝尖端软骨外露,鳃盖骨内 表皮 充血,中间部分表皮被腐蚀成一个小洞,从外表看像透明天 窗。
• 4.保存
• 石蜡封瓶口,贴上标签, 4~8℃冰箱中密封保存。
• 5.注射
• 腹腔注射,每尾0.1~0.2mL
(2)效果检测
• 抗体效价检测:用注射法将稀释后的灭活菌液接种到 无患病史的 同种寄主动物(水产养殖物)体内,连续养殖动 2 个月,从第 10d 开始每隔 10d 取 3 尾以上接种生物用 微量血凝板法检测其 平均凝集抗体效价。抗体效价检测方法为:抽取感染动物血液并 离心分离血清,用取样器吸取 0.1ml 血清加入经灭菌的 96 孔板 的 A1 孔内,在 96 孔板 A 行的其他孔内加入 0.05ml 无菌 PBS ,从 A1 孔内取 0.05ml 血清加入 A2 孔内,混匀后再从 A2 孔内取 0.05ml 液体加入 A3 孔内 …… ,如此重复,使 96 孔 板内后 1 个孔内的血清浓度均比前 1 个孔低 1 倍(倍释法), 再在 96 孔板的每个孔内加入 0.05ml 菌液(活的或灭活的均 可),37 ℃ 孵育过夜后观察(最好在 96 孔板下垫一张黑纸以 增加反差),出现沉淀的最高血清稀释倍数即为血清中所含抗病 原菌抗体的效价。比较不同时期内抗体效价的变化情况,确定最 高抗体效价值。一般情况下,抗体效价越高,灭活细菌作为疫苗 的效果就最好。

北方春季细菌性鱼病防治技术措施

北方春季细菌性鱼病防治技术措施

北方春季细菌性鱼病防治技术措施作者:牛贵武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8年第2期北方春季细菌性鱼病防治技术措施牛贵武(勃利县水产总站黑龙江勃利154500)春季是北方地区细菌性鱼病的高发季节,这主要是由于鱼类经过3~6个月越冬过程,为维持身体基础代谢,消耗了大量体内营养物质,体质相对较弱,对细菌性鱼病的抵抗力较差。

如果养鱼户不及时进行细菌性鱼病防治,很容易出现问题,造成损失。

因此,养殖户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春季鱼类细菌性鱼病防治工作,以防为主,积极治疗。

春季常发生的细菌性鱼病主要有赤皮病、烂鳃病、竖鳞病、肠炎病等。

以下介绍常见的细菌性鱼病的防治措施及治疗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预防1.彻底清塘消毒鱼类苗种放养前,一定要进行彻底清塘消毒。

一是清除过厚的淤泥。

许多养鱼户的鱼池多年未进行清淤,导致淤泥层越来越厚,池塘变得越来越浅,有的池塘淤泥层厚度甚至超过了1m。

过厚的淤泥不仅给拉网操作带来了不便,而且池底淤泥中的大量有机质还恶化了水质,为病原体孳生创造了条件,极易引起鱼类患细菌性鱼病。

因此,池塘清淤非常重要,应做到每年清淤,保持淤泥厚度不超过20cm。

二是要做好池塘消毒工作,一般采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消毒。

一般多采用干法清塘消毒。

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100kg或漂白粉5~10kg。

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时,先在池底挖一些小水坑,将生石灰放入水坑中化成浆,不等石灰浆冷却立即全池均匀泼洒,第二天用铁耙将塘泥搅动,使石灰与塘泥充分混合,以杀灭淤泥中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

使用漂白粉清塘消毒时,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即可。

三是进行池塘曝晒,最好能曝晒3~7天,曝晒至池底皲裂。

2.操作鱼类的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要小心细致,拉网最好选用柔软的尼龙拉网,避免鱼体擦伤、掉鳞,给病菌感染带来机会。

有关操作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落实好人员分工,保证操作的效果。

3.消毒消毒是预防细菌性鱼病发生的有效措施,重点做好三方面消毒工作:一是鱼种入池前要进行鱼体消毒。

团头鲂细菌性出血病发生原因浅析与防治实例

团头鲂细菌性出血病发生原因浅析与防治实例

团头鲂是一种抗病能力较强的鱼类,近年来,在池塘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团头鲂无论是作为主养鱼还是配养鱼类,细菌性出血病已成为普发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还出现了反复发作的现象,常常造成团头鲂大量死亡。

一、病例及症状鱼池面积15亩,地处湖南省西洞庭,主要养殖鱼类为团头鲂;2016年7月1-5日,规格已达到400克/尾左右的团头鲂,每天都死亡10~40尾,且死亡数量还在不断上升。

死鱼主要症状是身体的大部分或全身性出血,肛门红肿,鳃片发红,黏液较多;解剖病鱼样本:肠管充血发红,体腔积液呈淡红色,肝脏色泽不均,质地疏松呈豆渣状,血色较淡。

初步诊断,团头鲂患有细菌性出血病。

二、治疗过程用苯扎溴铵和戊二醛对水稀释500倍后,全池均匀泼洒,用药量:两种药品都按40毫升/米3计算。

同时投喂药饵:每千克饲料加入恩诺沙星3克、三黄粉4克、维生素K32克,连喂3天。

在用药后的第二天,死亡明显减少,第三天,即7月7日完全停止。

约一周后,即7月14日,死亡重新开始。

7月17日,全池遍洒二氧化氯泡腾片,用量200克/(亩·米);同时投喂药饵:按每千克饲料加入氟苯尼考3克、三黄粉4克、维生素K3 2克,连喂5天。

用药后,团头鲂很快停止了死亡。

到了7月26日,团头鲂又开始死亡;解剖病鱼样本,疾病症状与开始时基本一致。

于是,对尚未发病的鱼进行了抽样分析,发现样本鱼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出血症状,但是大部分个体的肝脏血色较淡,质地不均,色泽不一,有的还有点状或块状斑。

三、病理分析导致团头鲂细菌性出血病治愈后不久再次发作的根源应当是水质和鱼体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质检测亚硝酸氮含量虽然不到0.1毫克/升,不会直接引发鱼类中毒死亡,但是团头鲂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水质条件下,亚硝酸氮会不断进入机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细血细胞的载氧能力,遇到池水溶氧较低时,就会导致机体供氧不足,损伤组织器官,使鱼类体质下降,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降低,易被病原体侵染并发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