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圈
弹簧圈栓塞术原理

弹簧圈栓塞术原理宝子,今天咱来聊聊弹簧圈栓塞术这个超酷的东西。
你可能一听这个名字就觉得有点懵,啥是弹簧圈栓塞术呀?其实啊,这就像是在身体里玩一场小小的“堵塞游戏”,不过这个游戏可是非常严肃且有用的哦。
咱们先得知道身体里的血管就像一条条小河流,血液就在这些“河流”里欢快地流淌着。
但是呢,有时候血管会出现一些小麻烦,比如说长了动脉瘤。
这动脉瘤啊,就像是河流的堤岸有个小鼓包,这个鼓包可危险啦,就像个小炸弹一样,随时可能破裂,一旦破裂那可就不得了啦,就像洪水决堤一样,身体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这时候呢,弹簧圈栓塞术就闪亮登场啦。
弹簧圈啊,你可以想象成是一种很特别的小圈圈,就像那种很有弹性的小螺旋。
医生会把这个弹簧圈通过很细很细的导管,就像一条超级小的管道,顺着血管一直送到那个有动脉瘤的地方。
这就像是开着一艘超级小的船,沿着河流一直开到那个危险的鼓包旁边。
当弹簧圈到达动脉瘤里面的时候,它就开始发挥自己的魔力啦。
弹簧圈会在动脉瘤里盘绕起来,就像一条小蛇在一个小洞穴里盘成一团。
这个盘绕的过程可重要啦,它会把动脉瘤的内部空间给填满。
你想啊,原本那个动脉瘤里面是空的,就像一个小气球一样,现在被弹簧圈填满了,那这个小鼓包就没有空间再鼓起来啦,也就不会轻易破裂啦。
而且啊,弹簧圈在动脉瘤里还会引起身体的一些反应呢。
身体会发现这个地方有个外来的东西,就会派出一些小细胞过来,就像一群小卫士一样。
这些小细胞会在弹簧圈周围聚集起来,慢慢地形成一种像瘢痕一样的东西。
这个瘢痕组织就会把弹簧圈固定得更牢,同时也让动脉瘤变得更加稳定。
这弹簧圈栓塞术还有一个很妙的地方呢。
它不会对正常的血管造成太大的影响。
就像我们只针对那个有问题的小鼓包,而不会去破坏旁边好好的“河岸”。
正常的血液还是可以在血管里顺畅地流动,就像河流里的水还是可以继续欢快地奔腾,其他地方的灌溉啊、运输啊都不会受到干扰。
不过呢,这弹簧圈栓塞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的。
医生得非常小心谨慎,就像一个超级细心的工匠一样。
弹簧圈栓塞手术步骤-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弹簧圈栓塞手术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弹簧圈栓塞手术是一种常见的介入性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以及其他血管相关疾病。
该手术通过在异常血管内部放置弹簧圈栓塞器,阻塞血流,达到治疗的效果。
弹簧圈栓塞手术是一项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透过导丝将栓塞器送至目标位置,通过放置弹簧圈栓塞器来阻塞异常血管的血流。
栓塞器通常由经过特殊设计的金属丝制成,可以在血管内部成型固定,以达到栓塞的目的。
这种手术方法不需要进行开放手术,仅需进行小切口或穿刺,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术后疼痛和恢复时间。
弹簧圈栓塞手术的步骤相对简单明了。
首先,在手术前会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和病史了解,确保手术方案的准确性。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使用透视设备引导栓塞器的定位,确保栓塞器能正确放置在异常血管内部。
栓塞器放置完成后,医生会再次进行透视检查,确认手术效果和位置是否准确。
最后,医生会检查血流动力学变化,确保手术成功。
整个手术过程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相对较为轻微的介入手术。
总之,弹簧圈栓塞手术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多种血管相关疾病。
它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以及恢复快速的优点。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手术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在进行手术前,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准备,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部分。
概述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简要介绍,让读者对弹簧圈栓塞手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文章结构部分则给出了整篇文章的大纲,明确了文章的各个部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目的部分阐述了撰写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贡献。
最后,总结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介入用弹簧圈规格

介入用弹簧圈是一种用于栓塞治疗的医疗器械,通常用于血管内的治疗。
弹簧圈的规格通常以其直径和长度来表示。
不同的血管和不同的栓塞目标可能需要不同规格的弹簧圈。
一般来说,较小的弹簧圈具有较小的直径和较短的长度,适合用于小血管的栓塞。
而较大的弹簧圈则具有较大的直径和较长的长度,适合用于较大血管的栓塞或作为其他栓塞材料的辅助。
具体到某一种介入用弹簧圈的规格,例如直径和长度的具体数值,这会因产品品牌、型号和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这些规格会在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或者产品包装上明确标出。
在选择弹簧圈的规格时,医生通常会考虑患者的病情、血管的情况以及医生的经验等因素。
医生需要选择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的弹簧圈规格,以确保治疗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此外,介入用弹簧圈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制造商需要确保弹簧圈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规定标准,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这包括对原材料、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的检测和验证,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介入用弹簧圈的规格因产品品牌、型号和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医生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
为了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制造商需要确保弹簧圈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规定标准,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医生或查阅相关产品说明书。
弹簧圈在子宫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

弹簧圈在子宫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弹簧圈在子宫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子宫出血的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弹簧圈在子宫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
1.弹簧圈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弹簧圈是一种弹性材料,经过专门制作而成的圈状物体。
它的作用是在栓塞术中阻塞子宫动脉,减少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
弹簧圈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机械方法制作,另一种是通过三维打印技术制作。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弹簧圈都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用性。
2.弹簧圈在子宫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机制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它通过导管将弹簧圈引入子宫动脉的末梢血管中,然后释放弹簧圈,使其扩张并阻塞血管。
这样一来,子宫动脉的血液供应就会被阻断,从而达到治疗子宫出血的目的。
此外,弹簧圈还可以在血管内部扩张,增加其阻塞的效果,同时不会对血管壁造成明显的损伤。
3.弹簧圈在子宫动脉栓塞术中的优势和适应症弹簧圈在子宫动脉栓塞术中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弹簧圈较为柔软,可以适应不同的血管形态和大小,从而使栓塞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其次,弹簧圈的应用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
再次,弹簧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可以控制栓塞的程度,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
最后,弹簧圈在栓塞后可以保持在血管内部,不易脱落,确保栓塞效果的持久性。
弹簧圈在子宫动脉栓塞术中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原发性子宫出血,即没有明确病因的子宫出血。
第二类是继发性子宫出血,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引起的出血。
第三类是术后出血,如剖宫产后、子宫内膜刮宫术后的出血。
此外,对于那些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弹簧圈也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
4.弹簧圈在子宫动脉栓塞术中的疗效和并发症弹簧圈在子宫动脉栓塞术中有良好的疗效。
多项研究显示,弹簧圈治疗子宫出血的成功率超过90%。
患者经过栓塞术后,出血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术后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
然而,弹簧圈在子宫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
弹簧垫圈 国标

弹簧垫圈国标摘要:1.弹簧垫圈概述2.国标弹簧垫圈的特点与分类3.弹簧垫圈国标的应用领域4.选购与使用国标弹簧垫圈的建议正文:弹簧垫圈是一种常见的弹性零件,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电子等行业的装配、维修和制造过程中。
国标弹簧垫圈是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生产的,具有统一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可靠的弹簧垫圈产品。
一、弹簧垫圈概述弹簧垫圈,又称弹簧圈、弹性垫圈,是由弹簧钢丝绕制而成的圆环状零件。
弹簧垫圈具有较好的弹性、抗腐蚀性和耐磨性,能够在受力时产生较大的变形,起到缓冲、减震、固定和密封等作用。
二、国标弹簧垫圈的特点与分类1.国标弹簧垫圈的特点国标弹簧垫圈具有以下特点:(1)可靠性:符合我国国家标准,质量有保障。
(2)通用性:尺寸、规格统一,易于选用和更换。
(3)稳定性:材料、工艺稳定,性能可靠。
(4)耐用性:抗疲劳、抗腐蚀、耐磨损。
2.国标弹簧垫圈的分类根据国标弹簧垫圈的形状、材质和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圆柱形弹簧垫圈:主要用于轴与轴承之间的密封和固定。
(2)锥形弹簧垫圈:用于锥形轴与轴承的连接,具有自锁功能。
(3)波形弹簧垫圈: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适用于高频率运动的部件。
(4)弹簧卡圈:用于紧固螺纹连接件,具有防松作用。
三、弹簧垫圈国标的应用领域国标弹簧垫圈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机械行业:轴承、齿轮、轴等部件的密封和固定。
2.汽车行业: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的零部件。
3.电子行业:散热器、振动马达、连接器等。
4.建筑行业:螺栓、螺母等紧固件的防松。
四、选购与使用国标弹簧垫圈的建议1.选购时,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材质、规格和形状。
如有特殊要求,可定制特殊弹簧垫圈。
2.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安装前,检查弹簧垫圈的尺寸和形状是否与部件匹配。
(2)安装时,避免暴力施工,以免损坏弹簧垫圈。
(3)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弹簧垫圈的工作状态,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定期检查和更换磨损严重的弹簧垫圈,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螺旋弹簧圈长度计算

螺旋弹簧圈长度计算
螺旋弹簧圈长度是指螺旋弹簧每一圈的长度。
这个长度是弹簧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影响着弹簧的弹性特性和使用效果。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螺旋弹簧圈长度的选择会有所不同。
螺旋弹簧圈长度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可以通过简单的公式进行求解。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弹簧的直径、线径和圈数。
直径是指弹簧内径的两倍,线径是弹簧线的直径。
圈数是指弹簧的总圈数,即弹簧的螺旋数。
计算螺旋弹簧圈长度的公式如下:
螺旋弹簧圈长度 = (直径 + 线径) × 圈数
例如,如果一个螺旋弹簧的直径为10毫米,线径为1毫米,总圈数为10圈,那么这个螺旋弹簧的圈长度为:
(10 + 1) × 10 = 110毫米
通过这个简单的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螺旋弹簧的圈长度,从而选择合适的弹簧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螺旋弹簧圈长度对于弹簧的性能和使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圈长度的选择不当会导致弹簧的弹性不足或过度,影响弹簧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因此,在设计和选择螺旋弹簧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来确定合适的圈长度。
螺旋弹簧圈长度是螺旋弹簧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影响着弹簧的弹性特性和使用效果。
通过合适的计算和选择,可以有效地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场景。
在设计和选择螺旋弹簧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螺旋弹簧圈长度的影响,以确保弹簧的性能和使用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65mn弹簧垫圈的硬度

65mn弹簧垫圈的硬度硬度是衡量材料坚硬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对于65mn弹簧垫圈来说,硬度更是关键性能参数。
本文将介绍65mn弹簧垫圈的硬度标准、硬度对性能的影响、提高硬度的方法以及硬度检测与质量控制。
一、弹簧垫圈的概述弹簧垫圈,又称弹簧圈、弹簧环,是一种用弹性材料制成的环状零件,主要用于紧固件的防松和缓冲。
65mn是一种高质碳结构钢,具有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因此65mn弹簧垫圈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65mn弹簧垫圈的硬度标准根据我国GB/T 1220-2007《不锈钢和耐热钢钢号和化学成分》标准,65mn弹簧垫圈的硬度要求为HRC 40-50。
此外,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硬度可适当调整。
三、65mn弹簧垫圈硬度对性能的影响65mn弹簧垫圈的硬度对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硬度越高,弹簧垫圈的强度、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越好。
然而,硬度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硬度会导致弹簧垫圈脆性增加,韧性降低,容易断裂。
因此,在选择65mn弹簧垫圈硬度时,需综合考虑性能需求和使用环境。
四、提高65mn弹簧垫圈硬度的方法1.合理的热处理: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如退火、正火、调质等,可以提高65mn弹簧垫圈的硬度。
2.表面处理:采用表面硬化技术,如渗碳、氮化、氰化等,可提高弹簧垫圈的表面硬度,增加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
3.合金元素调控:在65mn钢中添加适量的合金元素,如Cr、Ni、Mo 等,可以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
五、硬度检测与质量控制硬度检测是衡量65mn弹簧垫圈硬度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硬度检测方法有布氏硬度法、洛氏硬度法和维氏硬度法等。
通过对产品进行硬度检测,可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总之,65mn弹簧垫圈的硬度是衡量其性能的关键指标。
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需合理调控硬度,以保证弹簧垫圈的优异性能。
弹簧圈的构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弹簧圈的构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弹簧圈是一种常见的机械零件,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
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弹性支撑和振动吸收,使得其在各种机械设备和装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弹簧圈的构造相对简单,通常由一段金属线或带状材料通过弯曲、卷绕和钢圈形成。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用途,弹簧圈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有很大的变化。
常见的弹簧圈类型包括压缩弹簧圈、拉伸弹簧圈、扭转弹簧圈等。
弹簧圈的材料选择非常重要,常见的材料有钢材、不锈钢、铜、合金等。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性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保证弹簧圈的强度、耐腐蚀性、疲劳寿命等方面的要求。
弹簧圈在工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汽车行业中的悬挂系统、缓冲系统和传动系统,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弹簧减振器、弹簧联轴器等。
此外,弹簧圈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家具、玩具、办公设备、电器等。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弹簧圈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
同时,人们对弹簧圈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例如更高的强度、更好的耐腐蚀性、更长的使用寿命等。
因此,弹簧圈的研发和制造技术将继续得到改进和创新。
总之,弹簧圈作为一种重要的机械零件,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
它的基本构造和材料选择对于其性能和功能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的进步,弹簧圈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安排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1. 引言: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弹簧圈这一主题,并简要概述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2. 正文:在这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弹簧圈的基本构造和材料选择。
2.1 弹簧圈的基本构造:这一部分将逐步介绍弹簧圈的构造方式,包括其形状、尺寸、螺旋角度等方面的基本要素。
我们将阐述不同类型的弹簧圈构造和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2.2 弹簧圈的材料选择: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弹簧圈的材料选择。
我们将介绍常用的弹簧圈材料,如钢材、合金材料等,并探讨它们的特性、应用范围和选择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簧圈(GDC)
弹簧圈是用于治疗动脉狭窄的医疗器械。
弹簧圈1991年Guglielmi等首次报道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GDC远端为铂金的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可直接送入动脉瘤内。
当通入直流电后,弹簧圈吸引带负电荷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发生电凝,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同时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部分因电解而溶断,弹簧圈解脱留于动脉瘤内。
GDC弹簧圈极柔软,在动脉瘤内进退盘旋顺应性好,投放位置不满意可再调整,不易发生载瘤动脉闭塞。
发展
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证和栓塞材料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多采用可脱性球囊,主要用于栓塞的一些无法手术夹闭的动脉瘤,球囊很难适应动脉瘤不规则的形状,有可能撑破动脉瘤,引起动脉瘤破裂。
此后,弹簧圈用于动脉瘤栓塞,但其可靠性差,一旦推出微导管则不能回撤,易发生意外栓塞。
近年来,新型可脱弹簧圈的应用,使动脉瘤栓塞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栓塞指征不断扩大,疗效明显提高。
GDC诞生后,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被认为是目前栓塞动脉瘤最佳材料。
国外有报道90%的颅内动脉瘤可通过栓塞治疗。
国内1998年引进该技术,现在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越来越普遍。
一般说来,只要患者情况允许,原则上GDC适用于一切插管可到位的囊性动脉瘤。
尤其对破裂早期的动脉瘤,因病情重,手术困难者,GDC栓塞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治疗步骤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有两个关键步骤,第一是微导管准确到位并能固定于瘤腔,第二是选择合适型号及大小的微弹簧圈。
对于第一步需要完成以下3个方面:(1)由于微导管较软,必须依赖导引导管的有效支撑,因此,为了防止微导管在血管内过度扭曲,应将导引导管插至颅底。
(2)根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所成角度以及动脉瘤腔中心至载瘤动脉侧壁的距离,将微导管头端塑成不同形状。
(3)在微导丝的配合下,将微导管经动脉瘤开口送入瘤腔,微导管末端保持在近瘤颈的1/3~1/2处,较小动脉瘤可放在动脉瘤颈处,这样阻力较小而利于弹簧圈的缠绕。
为使栓塞过程顺利进行,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至关重要,GDC 栓塞系统有多种微弹簧圈可供选择,常用有GDC-10和GDC-18两种型号,每种型号分为3种规格,即单直径型、双直径型(2-D)和三维型(3-D),其中单直径型与双直径型又分为标准型和柔软型。
宽颈动脉瘤一直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难点,如何在满意填塞时防止微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是闭塞宽颈动脉瘤的关键,目前采用下列几种栓塞技术:(1)篮筐技术(baskettechnique),首先送入1个或多个三维型微弹簧圈于动脉瘤腔,利用三维型微弹簧圈释放后的空间伸展性,从而在动脉瘤腔内形成一个篮筐,使随后填入的微弹簧圈被筐住而不致突入载瘤动脉,直至完全闭塞动脉瘤,该技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有时栓塞后期
弹簧圈仍向外凸。
(2)球囊辅助下的重建技术,为防止微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在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后再经导引导管插入不可脱球囊导管至动脉瘤开口处,充盈球囊堵塞动脉瘤开口,然后用第一种方法闭塞动脉瘤,该技术成形较好,缺点是需阻断血流。
(3)支架辅助下的重建技术,先释放一个动脉支架覆盖动脉瘤的开口,然后经动脉支架的网孔插入微导管至动脉瘤腔,送入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该技术解决了前两种缺点,但是目前专用支架的支撑力不足。
本组有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栓塞,结果栓塞满意,未出现微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栓塞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1)术中动脉瘤破裂:多因微导管及微导丝操作不当或GDC放置时刺破动脉瘤壁引起,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致命性后果。
一旦发生,应立即中和肝素并减低血压,如果微导管尖端已到位,继续GDC填塞动脉瘤至填实。
本组1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经上述处理,病情迅速得到控制,头颅CT扫描证实颅内少量出血,术后给予腰穿、扩血管剂等治疗,病人在短期内痊愈出院,无任何神经功能障碍。
(2)术中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血管内操作均可诱发血管痉挛,术前使用尼莫同,术中良好的镇痛麻醉,应用高分辨率透视和示踪技术(roadmapping)操作轻柔以及术中使用罂粟碱,可有效防止和解除痉挛。
(3)GDC发生移位:每次解脱GDC前,需经引导管造影证实微导管尖端位置及GDC的位置,确保两者位于动脉瘤内。
本组1例在解脱最后1枚GDC时,GDC尾端突入载瘤动脉,用Lasso导管将移位的GDC取出,重新放置,无任何不良反应。
(4)动脉瘤再通:多为不完全栓塞所致,主要见于巨大或宽颈动脉瘤,因此,栓塞时强调致密填塞,并应长期随访,对动脉瘤再通者可再次栓塞,而达到治愈目的。
治疗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15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共16个动脉瘤,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20~68岁,平均51岁。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11例,以眼睑下垂、偶发头痛首发4例。
术前Hunt-Hess 分级:Ⅰ级3例、Ⅱ级8例、Ⅲ级4例。
影像学资料
全组均行头颅CT检查,11例示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无异常发现。
7例行头颅MRI 检查无异常发现。
5例行头颅MRA检查,3例发现动脉瘤。
颈内动脉近端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远段动脉瘤4例,前交通支动脉瘤4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2例。
动脉瘤直径最小5mm,最大31mm。
方法
所有病人在局麻+静脉辅助麻醉下进行栓塞,以Seldinger技术穿刺右(或左)侧股动脉,全身肝素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动脉瘤大小、形态、位置,并测量瘤颈及瘤体直径。
导引导管选用6F Envoy(Cordis公司)或Fas-Guide导管(Boston公司),选用Track-18,Track-10(Boston公司),Prowler-14,Prowler-10(Cordis公司)等双标记微导管和与之相匹配的微导丝。
头端经过塑形的微导管在微导丝配合下置入瘤腔并固定于距瘤颈1/3处,根据瘤体与瘤颈大小,选用相应的GDC微弹簧圈依次填入瘤腔直至动脉瘤不再显影,微弹簧
圈每次解脱前均行造影,确认载瘤动脉通畅后方可解脱。
讨论
1991年Guglielmi等首次报道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GDC远端为铂金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可直接送入动脉瘤内。
当通入直流电后,弹簧圈吸引带负电荷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发生电凝,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同时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部分因电解而溶断,弹簧圈解脱留于动脉瘤内。
GDC弹簧圈极柔软,在动脉瘤内进退盘旋顺应性好,投放位置不满意可再调整,不易发生载瘤动脉闭塞。
评价
栓塞效果的评价:栓塞效果依赖于栓塞的程度,目前栓塞程度的评估通过测定脑血管造影下未充盈区域占动脉瘤腔的比例,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100%栓塞(动脉瘤腔完全闭塞或载瘤动脉完全闭塞);(2)90%~99%栓塞(动脉瘤颈少量残留或动脉瘤体内有少量充盈);(3)70%~90%栓塞(动脉瘤颈大量残留或在弹簧圈之间可见充盈);(4)50%~70%栓塞(超过1/2的动脉瘤腔被弹簧圈填塞,然而动脉瘤底部保留充盈);(5)<50%栓塞(弹簧圈的填塞未及动脉瘤腔的1/2);(6)栓塞失败。
临床操作中,手术者都追求完全栓塞,实际上,这种完全栓塞弹簧圈的体积仅占动脉瘤腔容积的约40%。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致认为90%~100%栓塞可有效阻止血流进入易破裂的瘤底,从而防止动脉瘤破裂,残留的腔隙随着血栓形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闭塞;50%~90%栓塞,如果确认动脉瘤破裂处已被覆盖,那么也认为是有效的;<50%栓塞,无论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或是防止动脉瘤破裂都是无效的。
本组15例动脉瘤中,100%栓塞9例,90%~99%栓塞4例,70%~90%栓塞2例。
临床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再出血。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被临床所接受,近期又有一些新的栓塞材料应用于临床,其性能尚需在实践中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