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阳光下的影子》教案1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
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但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却往往被学生忽视。
因此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二)难点: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手电筒、铅笔、纸板、橡皮泥等。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叙述谜语内容:一个火球天上转,东边升起西边落。
一时矮来一时高,高过之后又变矮。
万物生长离不了,送来光明和温暖。
2.学生猜谜。
(太阳)3.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影子了,关于太阳和影子你还知道哪些?(晴天时大树有影子、篮球架也有影子;有阳光时就有影子;阴天时没有影子;有太阳的时候才能看到影子。
……)谈话: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影子和太阳确实有关系,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阳光下的影子》教科版

检印:
课题
2.2阳光下的影子
编号
20170510
授课
时间
9月13日
课时
安排
1
第1节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两部分内容: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整理我们的记录。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学目标: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作业设计
A预习下一课B
板书
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
教学
反思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自己的观测数据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第一篇:《阳光下的影子》教案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3、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4、日影观测仪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六、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第二篇:《阳光下的影子》优秀教案《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标题: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观察和描绘光的传播路径、反射路径和折射路径。
3. 掌握太阳光照射下产生的影子的形成原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大白纸、黑色纸、透明胶带、彩色铅笔、白色纸板、手电筒、光线穿透的玻璃块、尺子等。
- 准备一些与阳光、光线有关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 铅笔、橡皮、直尺、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阴天和晴天分别看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否穿透不透明的材料,比如纸板,黑色纸等。
探究活动:3. 使用手电筒照射在黑色纸上,引导学生观察产生的影子,并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4. 为了进一步观察影子的形成,教师可以在白色纸板上放置一个物体,比如小球,用手电筒照射在小球上,并观察产生的影子。
5.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点,并提问:为什么物体会有影子?解释活动:6.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阳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影子,并解释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7.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阳光下,物体才会有影子?实践活动:8. 分组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用光线穿透的玻璃块照射在纸上,观察影子形成的变化。
9. 学生用彩色铅笔描绘出影子的形状,并用彩色笔标记出光的传播路径、反射路径和折射路径。
10. 学生互相展示和交流他们观察到的结果,并进行讨论。
拓展活动:11.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光线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情况,并记录下来。
12. 能够简单解释光线和阴影的现象。
总结活动:13.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折射的原理,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14. 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到的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
评估活动:15. 教师设计一些简答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与光的传播和影子相关的问题,以检查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延伸活动:16. 学生可以再进一步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实验,如提供一个容器,让学生填充水,观察物体在不同水深下的折射现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22《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22《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光线的直线传播性和光的反射。
2.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认识影子的产生及其特点。
3.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光线的直线传播2.光线的反射3.影子的特点及影子的产生原理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通过用手遮住阳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影子,引发他们对影子的疑惑,启发学生思考:阳光下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影子为什么是黑色的呢?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寻找答案。
给学生留出时间观察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第二步:实验探究光的性质1.将一个可穿透的光屏幕放在阳光下方,并挡住阳光,观察到一个黑色的影子出现在光屏幕上。
2.教师在黑色影子的上方挡住光线,让学生观察到影子的突然消失,引导学生探究影子的产生和消失原理。
3.录制好整个实验过程,并向学生演示实验操作方法。
第三步:探究影子的特点及形成原理1.让学生用不同的造型物体在阳光下做影子实验。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影子的颜色是黑色,形状与物体相同,大小跟物体与光源的距离有关。
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物体的形状、方向、位置等发生改变时,影子也会随之改变呢?2.引导学生回想第一部分时进行的猜想,并解释影子产生原理。
即,当光线撞到物体时,物体会遮住一部分光线,所以在物体的背后就形成了黑影子。
第四步:总结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和影子的产生原理。
2.教师带领学生思考及比较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展望实现这些知识的应用。
教学重点1.理解光线的直线传播性和光的反射。
2.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指导性讲授、实验探究、板书法、录屏教学演示。
教学评估1.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和思考能力的表现。
2.实验情况观察及记录。
3.不同造型物体影子实验的结果记录及分析。
4.检查学生稿件,以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
2.阅读相关课外书籍,进一步了解光的性质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篇一:《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基础性)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1)一、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是在阳光下(室外)研究光和影的关系,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
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延续,同时还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的内容做好了准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二、学生分析学生能说出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大部分能画出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由西到东且影子在正午的时候是最短的。
但五年级的学生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缺乏耐心,特别是在等待时学生难以忍受孤独,希望通过本节课的验证实验,学生能够体会并初步克服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孤独与艰辛。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一天中,正午时影子最短,(清晨和/或)傍晚时,影子最长。
2、过程与方法(1)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2)根据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3)根据绘制图表,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4)说出生活中人们对影子变化规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如实地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合理的数据进行推理。
四、重难点重点: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难点: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成柱状图。
五、器材准备长4cm的小木棒,超轻粘土,A4纸,铅笔、指南针,地平式日晷实验装置图示及说明:1、超轻粘土用来将小木棒固定在A4纸上,方便学生测量影子。
2、选用4cm长的小木棒是为了防止影子太长而无法在A4纸上记录完整。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是影子产生的关键因素。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描述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随光源位置和物体形状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提高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
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子形成的原理,影子长度、方向和形状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块、白色卡纸、量尺、记录表格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1、展示一些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影子现象,如早晚影子的长短变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20 分钟)1、影子形成的原理(1)结合图片和动画,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2)通过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照射小木块,在白色卡纸上形成影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时被物体阻挡,在物体后面形成了无光的区域。
2、影子的特点(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将小木块放在白色卡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方向照射,观察影子的方向变化。
(2)改变手电筒与小木块的距离,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3)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物体形状对影子形状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0 分钟)1、给出一些关于影子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2、如:一个人站在路灯下,他的影子长度会怎样变化?(四)课堂小结(5 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影子形成的原理、影子的特点以及实验探究的过程。
《阳光下的影子》参考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课题阳光下的影子计划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观察活动要求在阳光下进行,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
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继续,同时还为今后学习“时间”“宇宙”等单元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太阳的方向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方向相反,长短也随太阳变化而变。
2.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教具学具准备日晷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单、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指南针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先让学生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接着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数据,然后根据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再根据观察到的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学到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26页,根据上节课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理由。
学生回答学生推测并说理由。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
二、观察阳光下影子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观测来验证我们的相法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但每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察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目的和观察记录方法。
分组实验,做好让学生明白只有动手实验才能验证前面的猜测,培养其动手能记录力。
三、整理记录1.师讲: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2.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还有什么发现?分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学生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培养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
四、日影观测仪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记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回答此问题的提出,是对本节课的巩固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二、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三、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四、日影观测仪
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五、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六、板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影子变化柱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