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的Purpose:建立规范化的电子分析天平校准规程,确保其称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电子天平校准规程 -

一、目的:
规范电子天平的校准操作规范,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责任:
品质保证部、研发所、生产制造部
三、范围:
包装车间、配制车间、剂型室、品质保证部天平室
四、内容:
1. 本公司所有电子天平在计量检定部门经过检定合格证有效期内进行每日使用前常用量内部校准。
2. 校准用的标准砝码已经经过计量检定部门检定。
3. 所有的电子天平在各自工作场所进行校准。
4. 校准方法(以):
4.1.校准前准备,看天平是否在
把需要校正的电子天平调平四个秤脚,开机预热十分钟左右。
4.2先准备好一定量程的砝码,我现在这台天平是600g,所以需要用到500g的砝码校正。
图一那种磨损比较严重的砝码最好不要用来校正,所以校正用到的砝码是图二所示。
图一图二
4.3.按住“自校”键不放,四秒钟左右会出现CAL,可以松手了。
然后会出现砝码值。
PS:有些天平是按“CAL”键,或者有个砝码的标志的按键进行校正。
4.4.出现了砝码值,就可以放上相对应量程的砝码。
注意:不要用手直接去接触砝码,最好用镊子,或者塑料袋包裹住。
4. 5.放上砝码后,会出现虚线,那是电子天平在自校,不需要进行操作了。
4.6.虚线消失,出现砝码的重量后,自校完成。
4.7.再拿一个50g的砝码测试,是不是恢复标准呢。
GMP质量体系电子分析天平校正操作程序

GMP质量体系电子分析天平校正操作程序1.引言1.1本操作程序适用于公司GMP质量体系电子分析天平的校正。
1.2校正操作的目的是保证电子分析天平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确保其在药物生产过程中的精确性。
1.3本操作程序的目标是确保电子分析天平的校正操作符合GMP质量体系要求。
2.术语与缩写2.1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良好生产规范2.2校正:对仪器进行调整,使其符合规定的标准。
2.3电子分析天平:用于药物生产中对药物的质量进行分析和检查的仪器。
3.质量体系电子分析天平校正程序3.1根据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频率,制定校正周期并记录在校正计划中。
3.2校正计划包括校正日期、校正人员、校正内容等相关信息。
3.3校正前,进行校正仪器和校正样品的准备工作。
确保校正样品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3.4校正操作前,根据校正记录仪器的运行情况和测量结果,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状态。
3.5开始校正操作,按照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校正方法进行操作。
3.6校正操作包括调整仪器的零点、灵敏度和非线性问题。
3.7在校正过程中,记录校正操作的详细步骤、测量结果和问题处理。
3.8校正完成后,进行校正记录的整理和存档。
确保校正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9校正记录应包括校正日期、校正人员、校正内容、校正结果等信息。
3.10校正结果应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如发现校正结果不符合要求,应进行问题处理并重新校正。
4.相关文件4.1校正计划4.2校正记录4.3电子分析天平操作手册4.4电子分析天平校正方法5.校正人员培训5.1校正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熟悉电子分析天平的操作和校正流程。
5.2校正人员应了解GMP质量体系的要求,确保校正操作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6.变更管理6.1本操作程序应定期进行评审和更新,确保符合GMP质量体系的要求。
6.2任何对本操作程序的变更都应进行变更管理,确保变更经过评审和批准。
7.1GMP质量体系规定7.2电子分析天平操作手册7.3电子分析天平校正方法以上是GMP质量体系电子分析天平校正操作程序的主要内容,如有需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G035分析天平校准管理规范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双凤工业园凤锦路32号Address: No.32, Feng jinRoad, ShuangFeng Industrial Park, Hefei, Anhui, China分析天平校准管理规范受控状态:受控号:编号:AHB-ZL-G035-A0-03编制:版本:第A/0版审核:批准:生效日期:2016年4月28日2 / 4一、目的:建立规范化的电子分析天平校准规程,确保其称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化验室所有的电子分析天平的校准。
三、职责:校准人员。
四、工作内容:1 校准条件(1)环境条件①电源电压应在220V±10%之间,电源频率在50HZ±2%之间。
②室温10~30℃,相对湿度小于65%。
③室内应无腐蚀性和影响测定的气体。
④周围应无影响校正的强电场、强磁场、气流和振动等。
(2)校准工具镊子、砝码:5mg、10mg、20mg、50mg、100 mg、500 mg、1g、5 g、10g、20g、50g,200g标准砝码。
2 天平校验(1)准确度误差①开启分析天平前确定天平水平,零点正确。
②开启分析天平电源,预热1小时以上。
③校验员校验时,必须戴上手套,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依次将标准砝码放于天平上称重,记录称量值。
(2)依据下表中计量标准进行结果判定3 / 4注:按天平的称量范围选择适合的标准砝码进行校验并判断结果(3)结果判定:经校验称量结果符合上述要求的天平判为正常;经校验称量结果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天平判为不正常。
(4)四角误差(偏载误差)①对电子天平进行四角误差测试时,标准砝码加在秤盘不同位置上,天平的示值均应保持在最大允许误差之内。
②对于方形秤盘,砝码应放在中心、左前角、左后角、右前角、右后角五个位置;对于圆形秤盘,砝码应放在中心、前、后、左、右五个位置(成十字形)。
③四角误差为各点示值与中心点示值之差中绝对值最大者;分度值为万分之一的天平选取20mg的标准砝码,四角误差应不大于0.5mg,分度值为十万分之一的天平选取10mg的标准砝码,四角误差应不大于0.05mg。
电子分析天平标准操作规程

AUW220D电子分析天平标准操作规程目的:建立AUW220D电子分析天平标准操作规程,以保证仪器的规范操作及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适应范围:AUW220D电子分析天平责任人:质量控制部主任、检验员内容AUW220D电子分析天平操作规程一.安装1、适配器电线夹装到主体背面的位置上。
揭下剥离纸露出接地面,项主体方向压紧。
2、主题放置到设置场所。
3、安装托盘、称量盘、防对流圈。
(1)盘托轻轻地安到突出在称量室中央的轴上。
(2)称量盘轻轻地放在盘托上。
(3)放置防对流圈。
4、进行水平调整天平的前面两个脚是水平调整螺丝。
由上方向顺时针方向转时脚伸长,逆时针方向转时脚缩短。
5、装上保护罩为防止显示部、按键开关部位被污损,必要时,将保护罩盖在这部分之上。
二.通入电源1、在天平背部的DCIN接口上插入AC适配器的插头。
AC适配器的电缆通过适配器电缆夹。
2、AC适配器插入插座天平自检后,自动进行调整灵敏度。
在此期间,显示变化如下:[CHE5]、[CHE4] ……[CHE0] 、[CAL2] 、[CAL1] 、[CAL0] 、[CALEnd] 、[OFF] (这个灵敏度调整,可按【POWER】键中断,但是,在质量测定前必须进行灵敏度调整,[CAL]以后的显示不出现。
)3、按【POWER】键全显示亮灯后,显示g(克)。
另外,显示灯的背灯亮灯(只限AUW系列)。
4、再次按【POWER】键时,待机标志亮灯,进入待机(设备预热)状态。
(AUW-D、AUW、AUX系列由于机内有时钟(→),显示现在时刻。
另外,AUW系列背灯灭灯。
)三.灵敏度调整天平安装后必须预热和调整灵敏度。
调整灵敏度是,必须使天平处于十分稳定的状态。
为此,安装后在待机显示下通电1小时以上,待天平稳定后进行灵敏度调整。
使用AUW-D系列的小量程(最小显示0.01mg)时,必须通过4小时以上。
另外,必须在人出入少,没有风和震动的状态下进行调整。
AUW-D∕AUW∕AUX系列时(不需要灵敏度调整操作)『使用PSC的全自动灵敏度调整』出厂时,全自动灵敏度调整的『PSC』功能(参照10.3.2)设定在ON上。
分析天平操作规程模版(四篇)

分析天平操作规程模版天平操作规程模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1 本操作规程的制定目的是确保在使用天平进行测量和称量工作时,操作人员能够遵守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本操作规程的依据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和公司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2.1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公司内所有涉及天平使用的部门和人员。
2.2 具体的天平使用规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作为操作规程的补充。
第三条定义和缩写词解释3.1 天平:用于称量和测量物品质量的仪器设备。
3.2 合格天平:经相关部门检定合格、符合计量法规定的天平。
3.3 不合格天平:未经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天平。
3.4 天平误差:天平所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3.5 校准:通过对天平进行校准,找出并记录天平的误差,并进行校正,使其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3.6 校准证书:由专业机构或部门出具的对天平校准结果的证明文件。
第二章天平的选用和验收第四条天平的选用4.1 根据不同的测量需求和精度要求,选择适当的天平。
4.2 天平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应注重天平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4.3 负责天平选用的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天平选用评估标准。
第五条天平的验收5.1 新购天平在使用前应经过验收,确保其功能正常、性能稳定。
5.2 验收人员应具备相关天平知识和经验,对天平进行全面、严格的测试和评估。
5.3 验收内容包括天平的机械、电气性能的检查以及天平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比对。
5.4 天平的验收结果应记录并保存,以备日后参考。
第三章天平的使用和维护第六条天平的使用6.1 使用天平前,操作人员应仔细阅读天平的操作说明书,并掌握天平的基本操作方法。
6.2 操作人员应依照操作说明书和本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天平的使用,严禁超负荷使用或者进行非法操作。
6.3 天平使用中,操作人员应注意环境干净、无风的要求,防止外界因素对天平测量结果的影响。
第七条天平校准7.1 天平应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电子天平校验操作规程

电子天平校验操作规程1.目的Purpose:制定电子天平的标准校验操作规程,确保在用电子天平指示的准确性。
2.适用范围Scope:适用于公司在用的电子天平的校验。
3.程序Procedure:3。
1校验准备3。
1。
1校验条件——天平使用的电源按说明书的规定,使用220V交流电的天平,其电压范围应在220V±10%之间,对于50HZ电源频率范围为±2%。
电压与频率不能超出范围,否则天平将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引起天平永久性损坏;——天平应安放在无振动、无气流、无热幅射、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室温恒定;-—计量性能的校验在天平通电2~4小时后进行。
3.1。
2校验所需设备——砝码(误差不得大于被检天平在该载荷下最大允许误差的1/3);——标准温度计(分度值不大于0。
2℃);——湿度计(相对精度不低于5%).4.校验项目及技术指标4。
1 外观检定--应将天平调到水平状态;——仪器开关、按键应正常;——仪器各个部件应完好齐全;——使用交流电源的天平应有良好的接地线,以防止静点对计量性能的影响,同时防止意外的电源故障4.2 最大允许误差4。
2.1当天平空载时已经调到零位的条件下,无论是加载或是卸载,在零与最大称量之间的任一载荷,其最大误差不得超过表1的规定:表14。
2.2 依据表1要求,各级电子天平计量性能符合下列各表所列其最大允许误差:表2 Ⅰ级电子天平表3 Ⅱ级电子天平表4 Ⅲ级电子天平表55.校验过程5.1 不同载荷时的最大允许误差的校验天平在不自动回零的情况下,载荷从零开始,逐渐往上加,直到最大称量;再从最大称量往下减,直到零载荷,其测量点数在常规检测时不少于5点。
在这过程中,记下每次加(减)载天平的示值,与砝码的实际质量比较,得出各个载荷点的误差,其误差不得超过表1项表列的最大允许误差.其中误差E=指示值I—总载荷L5.2重复性误差的校验将天平调零,加全载载荷并记录数据,然后卸载荷。
重复操作,每加一次载荷须回零一次,同一载荷点测定六次,极差法计算结果。
电子分析天平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电子分析天平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电子分析天平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实验仪器,因此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电子分析天平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具体内容。
一、安全操作规程1.在操作前要将电子分析天平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矫正操作员的视线与分析天平纵向平行。
2.插上电源插头前,确保附近没有易燃、易爆物品,保证安全。
3.操作员要佩戴适合的防静电装备。
4.开始操作前必须在清洗、烘干的样品内放置过滤纸或稳定剂等质量小于10mg的样品,然后进行校准。
5.严禁在分析天平距离内吸烟,或进行其他可引起空气扰动的行为。
6.天平上不得放针、刀、镜片或其他尖锐或重物。
7.不得将物品直接放入托盘上称量,应该使用纸张或其他保护性物品。
8.在操作时应尽量减少地震、摇晃、捏、弯、碾压等行为。
9.避免量杯的含水量对称量造成影响,除非必要,不要移动量杯。
10.避免使用酸、碱、有机溶剂等易导致损伤的物质。
二、电子分析天平的日常操作规程1.装载和卸载样品时,应该使用安全的工具,并且样品应该放在纸上。
2.在使用流体时,应该测试量杯背面的凸起物是否可以被移动,以防止流体引起的扰动。
3.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将天平拿走。
4.常常使用清洁布擦拭分析天平,以确保精度。
5.应经常校正分析天平,确保仪器精度。
三、分析天平故障的处理1.如果分析天平出现突然的错误信息,或测量值不稳定、偏高或偏低,请检查附件是否正常,以及样品是否受到热、腐蚀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2.如果分析天平无反应或电源指示灯无亮,请先检查电源和电源线问题。
3.如果分析天平仍然无法工作,请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或更换。
四、总结以上就是电子分析天平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大家在使用时应尽量遵循这些正常的操作程序,以确保实验的精准度,同时保障人身安全。
电子秤用砝码校准规程

教您如何选择砝码:如您的天平最大称量是205g,可读性为0.001g(1mg)。
此天平的分辨率为205g/0.001g=205,000d。
依据此分辨率您应该从E2中选择一个相应的校验砝码计算公式为:分辨率=最大称量/可读性原则上,天平的校准砝码应当高于天平的准确度等级。
十万分之一的,最小刻度是0.01mg,属于一等天平(特种准确度级),用高等E1、E2砝码校准。
万分之一的,最小刻度是0.1mg,属于一等天平,用标准E2砝码校准。
千分之一的,最小刻度是1mg,属于二等天平,用E2或F1砝码校准。
百分之一的,最小刻度是0.01g,属于三等天平,M1或F2砝码校准。
十分之一的,最小刻度是0.1g,属于三级电子秤,M1砝码校准。
对于相同量程的天平在同一个实验室使用的,几台可以共用一套砝码,如您所买的砝码是E2等级的套装,那么相同量程的十万分位、万分位、千分位、百分位\十分位的天平都可以用此套装来校准。
对于国标三级电子秤、电子地磅、汽车衡砝码的选择:原则上,是满量程校准,就是说300kg电子秤就用300kg的砝码校准,通常情况下如果条件不允许,就用三分之一量程校准(即30kg电子秤用10kg砝码校验,300kg电子秤用100kg砝码校准,100吨地磅用30吨砝码校准,具体情况如有不明白或校验方法可咨询小秦)。
电子秤用砝码校准规程1.目的通过对电子秤的内部校准,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2.范围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在用电子秤。
3.职责3.1品控部:负责内部校准规程的制定及校准工作监督管理,负责按照相关规定对电子秤进行第三方鉴定并负责鉴定记录的归档、保管,并负责本部门所用电子秤日常自校并做好记录。
3.2生产部:负责按规程规定要求对所用电子秤日常自校并做好记录。
4.校准程序4.1角差校准和线性校准4.1.1校准频率:a)新购回首次使用前b)长时间未用重新使用前c)正常使用时每三个月4.1.2校准前准备:秤体稳定地放置在水平台面上,调节电子秤砝码水平气泡至中心位置,四周无物体相碰,秤台上无杂物,观察其显示器是否为零,若不为零,按“置零”键置零,若不能置零,按不合格测量设备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Purpose:建立规范化的电子分析天平校准规程,确保其称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范围Scope:化验室所有的电子分析天平的校准。
职责人Responsibility:校准人员。
规程Procedure:
1 校准条件Calibration condition
1.1 环境条件
1.1.1 电源电压应在220V±10%之间,电源频率在50HZ±2%之间。
1.1.1 室温10~30℃,相对湿度小于65%。
1.1.2 室内应无腐蚀性和影响测定的气体。
1.1.3 周围应无影响校正的强电场、强磁场、气流和振动等。
1.2 校准工具
镊子;砝码:5mg、10mg、20mg、50mg、100 mg、500 mg、1g、5 g、10g、20g、50g,200g标准砝码。
2 天平的每月校验Electronic analytical balance monthly calibration
2.1 准确度误差
2.1.1 开启分析天平前确定天平水平,零点正确。
2.1.2 开启分析天平电源,预热1小时以上。
2.1.3 校验员校验时,必须戴上手套,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依次将标准砝码放于天平上称重,记录称量值。
注:按天平的称量范围选择适合的标准砝码进行校验并判断结果
2.1.5 结果判定:经校验称量结果符合上述要求的天平判为正常;经校验称量结果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天平判为不正常。
2.2 四角误差(偏载误差)
2.2.1 对电子天平进行四角误差测试时,标准砝码加在秤盘不同位置上,天平的示值均应保持在最大允许误差之内。
2.2.2 对于方形秤盘,砝码应放在中心、左前角、左后角、右前角、右后角五个位置;对于圆形秤盘,砝码应放在中心、前、后、左、右五个位置(成十字形)。
2.2.3 四角误差为各点示值与中心点示值之差中绝对值最大者;分度值为万分之一的天平选取20mg的标准砝码,四角误差应不大于0.5mg,分度值为十万分之一的天平选取10mg的标准砝码,四角误差应不大于0.05mg。
2.3 校验周期:每月一次,每月的校验结果记录在“分析天平月校验记录表”上。
3 天平的每个工作日校验Electronic analytical balance each working day calibration 3.1 每个工作日,用天平常用的量程范围的三个标准砝码(如分度值为万分之一的用500mg、50g和200g的砝码,分度值为十万分之一的用20mg、500mg和50g的砝码)对天平进行校验,校验的过程和可接受标准均同2.1规定。
3.2 每天的校验结果记录在“分析天平日校验记录表”上。
5 本文件产生的记录与表格Record or Table for this document
电子分析天平日校验记录(CM/R-03030-00)
电子分析天平月校验记录(CM/R-03031-00)
6 文件修订历史Revising history of this document
本文件为新增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