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5、设学堂。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 6、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湘报》。
《强学报》《时务报》 《国闻报》
戊戌变法代表人物的著述
(四)与保守派的思想论战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 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二)时代变化向中国人提出了新问题、新 任务:找寻和探索国家的出路
1、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 2、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
(三)各阶级登台表演与探索
1、 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武装 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 2、 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通过 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 富强。 3、 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维新,企图通过 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道路实现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1872李鸿章轮船招商局(规模最大)
1877 李鸿章成立的开平矿务局
唐胥铁路通车情况(1881年)
1879年李鸿章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1890
湖北大冶铁矿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1875年确立和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 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 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25艘,其中两 艘大铁甲舰定远号、郑远号) 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洋务运动:同治中兴
同光新政
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至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请政府的” 总理各国事务 衙门,1861年 建立,负责办 理外交、通商、 海防、军务、 关税等与洋务 “有关的事宜。 1901年改组为 外务部,班列 六部之首
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国的探索之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努力。
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等多重困境。
为了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出路,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制定改革政策、借鉴西方经验和思想等,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近代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外国列强对中国实施帝国主义控制,割地赔款,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
内部政治势力分裂、冲突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们开始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
其中,维新运动是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重要表现之一。
维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在国家危机面前,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试图借鉴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来推动中国的发展。
他们主张变法兴邦,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改革措施,如“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虽然维新运动的失败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和革命运动鼓舞了力量。
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者遵循的另一种探索国家出路的方式。
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郑板桥、严复、胡适等。
他们意识到中国社会需要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文化,提出了“救亡图存”的思想。
他们通过翻译和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为革命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支持。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国家出路探索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到共和制度的转变。
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凭借这一理论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国家出路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进入了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政府在经济建设、军事崛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例如,国民政府提出了“建设民族经济”的政策,发展了国内产业和农业。
此外,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合作抵御日本侵略,通过抗日战争实现了民族的团结。
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教案

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教案一、引言当今世界,国家和民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危机。
经济全球化、资源枯竭、环境破坏、文化冲突等问题威胁着各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甚至有些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之中。
如何找到国家的出路,挽救民族危亡,成为了当前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
二、国家出路的探索1.经济建设:国家要想找到出路,首先要建设健全的经济体系。
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有钱了才有办法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
同时,国家要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贸易往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通过开放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2.政治和法治建设:国家出路也需要政治和法治的保障。
建设政治体制,培养政治民主,推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权益,是国家寻找出路的重要条件。
政治稳定和法治保障,能够有效防止国家内部的分裂和混乱,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保障。
3.文化建设:国家出路还需要文化的支撑。
保护传统文化,推广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只有有着强大文化支撑的国家才能立于世界的潮流之上。
4.生态建设:国家出路还需要生态的保护。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
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否则国家的未来将会受到重大威胁。
5.军事建设:国家出路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保卫国土,维护国家安全。
只有在国家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国家的发展才能够稳定进行。
6.协调发展:国家出路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协调发展。
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国家走向成功的必然选择。
三、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1.民族团结:挽救民族危亡需要全民族的团结一心。
各个民族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2.尊重差异:挽救民族危亡也需要尊重不同民族的差异。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动荡的时期,各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也随之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现代社会,对中国各阶级的探索进行分析。
一、清朝末年1.地主阶级: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主要是维护自身利益。
他们通过向政府进贡、收买官员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利。
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机会,以保证自己的经济地位。
2.农民阶级:清朝末年,农民阶级的探索主要是反抗封建统治。
他们发动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他们希望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实现自由和平等。
3.商人阶级:清朝末年,商人阶级的探索主要是寻找商业机会。
他们通过与外国商人合作,扩大了对外贸易。
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领域,如银行业、保险业等。
二、民国时期1.地主阶级:民国时期,地主阶级的探索主要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通过参与政治、掌握经济命脉等方式,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利。
2.农民阶级:民国时期,农民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争取自己的权利。
他们通过参与政治、组织农民协会等方式,争取土地改革和农民权益。
3.工人阶级:民国时期,工人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争取劳动权益。
他们通过组织工会、罢工等方式,争取工资增加、工作条件改善等权益。
三、新中国成立后1.地主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地主阶级逐渐消失。
他们的探索主要是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2.农民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阶级的探索主要是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他们通过加入合作社、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3.工人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他们通过参与生产、技术创新等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不断变化。
从清朝末年到现代社会,各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争取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近代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官督商办
① 官督商办是半殖半封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在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
“专派大员一人认真督办,用人理财悉听调度”
机器采购、技术人员培训 ② 洋务派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和保 护者,又是阻碍者和压制者。 “钦商”盛宣怀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经济政策?
(三)创建新式海陆军
“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 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藩属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 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 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 日本起见。” ——李鸿章 1875年筹建北洋水师 1885年建立海军衙门 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 丁日昌提 出《海洋水 师章程》, 建议设立新 式海军。
——李鸿章
3.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 洋务派
中央
地方Biblioteka 恭亲王奕 李鸿章 曾国藩军机大臣文祥 张之洞 左宗棠
顽固派 大学士倭仁、徐桐、李鸿藻 “立国之道,尚礼义 不尚权谋,根本之图, 在人心不在技艺。” “以忠信为甲胄, 礼义为干橹。”
4.洋务运动得以兴办的条件
① 理论上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 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 获得统治阶级内部支持 ③中外暂时“和好”的外部环境
2、如何向西方学习, 求强求富?
各阶级登台表演与探索
1、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武装 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 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 3、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维新,企图通过自上 而下的政治改良道路来实现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小 结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 代化开启了道路,但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 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 国真正富强起来。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太平天国军队在江西与清兵作战图
颁布农民土地 要求的纲领《天朝田 亩制度》;并探索向 西方学习,第一次提 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 化的方案《资政新 篇》。
• “凡欧洲各大强国所以富强之故,亦
能知其密钥之所在。”
——容闳《西学东渐记》
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比如印 度的农民革命,还为日本明治维新创 造了国际条件。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
1895年,北洋舰队覆灭
同 治 皇 帝 , 在 位 (
光 绪 皇 帝 , 在 位 (
1862 1874
* * ) )
1875 1896
洋务运动视频
李 鸿 章
左 宗 棠
曾国藩
• (二)运动的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 2、设立民用企业 3、建立新式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
小
结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有进步意义。
但是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 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 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探索之三:资产阶级维新派 的戊戌变法
思考: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 (一)变法的背景
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
天京事变 民 谣 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 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 清军南北两面围困天京,太平天国局面严峻之 时,洪秀全等人无视这一切,错误地认为已经 到“万国来朝之候,残妖绝灭之时”(《太平 天国文书汇编》,第177页),还说 “一统江 山图已到,胞们宽心任逍遥”(《太平天国文 书汇编》,第39页)。
结
论
• 中国的出路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 导下,在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首先通 过人民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 然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 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教学目的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的逐步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渐深重,为 了解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先后 登上历史舞台,以各自的方式探求国家的出 路,但是,他们都失败了,这种失败构成了 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 史背景和逻辑前提。
内在: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 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 的滋长; 无法正确的对待儒学; 盲目崇拜拜上帝会; 外部:封建势力和资本—帝国主义的镇压
洪秀全的错误:
1 定都天京后,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 乐思想尤其突出。洪秀全在天王府深居简出,严重 脱离将士群众。在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向一个新的封 建王朝政权蜕变的过程中,洪秀全起了特别恶劣的 带头作用。思想作风上的质变,使其愈往后,则更 多地像一个封建帝王。天京内讧就是领导集团内部 这种封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太平天国后期,为防大权旁落,洪秀全一反前期 用人路线而“用人唯亲”,形成一个排斥异姓的洪 氏集团,使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给太平天国内部 带来致命危机。洪秀全大封王爵,根本不问才德、 功劳,亲戚、广东同乡或捐有钱粮者,都可以封王。 封王人数竟达到2700人以上。造成后期天国朝政混 乱、吏治败坏、军事削弱的局面。 3 洪秀全晚年,不仅思想狭隘保守,而且陷入了宗 教迷信的可悲泥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比较 与评价。 2. 洋务运动的主要表现。 3. 维新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农民阶级)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地主阶级洋务派)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资产阶级维新派)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内 部对于如何解决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和顽 固派。 恭亲王奕:心腹之害(发捻)、肘腋之 忧(俄国)、肢体之患(英国),“故灭发 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1
洋务派:
代表人物: 洋务派在中央代
表人物: 恭亲王奕;
兴办近代企业
洋 务 派 兴 办 的 近 代 民 用 工 业 汉阳铁 厂的高 炉
清末洋务派首领。 爱新觉罗氏。道光 帝第六子。1851年 (咸丰元年)封恭 亲王。
洋务运动在地方上的代表人物
曾国藩: (1811-1872)字伯函, 号涤生。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 镇天坪村的一个地主家庭。 1838年,殿试中进士。 1853年 1月,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 练以抗拒太平军 1861年 12月,在安庆创办内军 械所。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 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 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毅勇 侯爵。 1868年8月,奉命调任直 隶总督。 1872 午后端坐三刻逝 世。
3 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 镇压农民起义 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4 内容:
兴办近代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兴办近代企业
前期 后期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自强”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求富”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创办近代军事企业
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曾) 1865年金陵机器局(李)(规模大,可以生产大炮)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李)(近代最大的军工企业,后 来能造船) 1866年福州船政局(左)(近代中国第一个造船企业) 1866年天津机器局(崇厚) 1890年湖北枪炮厂(张之洞)(“汉阳造”) 特点:大机器生产,雇佣工人;但为官办,生产为政府、军队 服务,不拿到市场进行交易;管理封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期
后期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自强”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求富”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兴办近 兴办军用工业
洋 务
代企业 兴办民用工业
运
动 的
建立新式海陆军
内
容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一) 兴办近代企业
1.兴办军事工业
①江南制造总局,李鸿 章于1865年创办,为当 时洋务派的军工业中规 模最大者。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洪秀全及拜上帝教
洪秀全,1812年生,出身广 东客家,家境贫寒,曾多次应试, 均名落孙山。在应试过程中,偶 遇一传教士,并得到了一部对洪 秀全一生发生重大影响的书—— 《劝世良言》。受其影响,洪秀 全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 的弟弟,创立拜上帝会,广招信 徒。到金田起义时,在广西共吸 纳了信徒一万余人。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以及失 败的原因。
(三)戊戌维新的历史地位,以及失 败的原因。
难点
(一)认识农民阶级难以承担领导革命 的重任。 (二)理解不触动封建统治。 (三)认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本章知识结构
第一节农民群
本
众斗争风暴的
章
起落
知
识
第二节 洋务 运动的兴衰
结
构
第三节维新运 动的兴起和夭 折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 目的:挽救清政府危机;镇
压人民反抗;稍分洋商之利。
• 代表人物:中央有恭亲王奕
訢和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地
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
鸿章等。
奕譞、李鸿章、善庆(左起)
• 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检阅北洋海军
过程:19世纪60~90年代
• (1)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 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 (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 行等事业;
• (3)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 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 (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强 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评价
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 彩的方案;
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 未能付诸实施。
1. 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56年8月,杨秀清借“天 父下凡”,逼天王封其为“万 岁”,引发内部厮杀。
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失去东 王、北王及部众4万人,太平天 国由盛转衰。
洪秀全
3.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 《天朝田亩制度》
初颁于1853年,是体 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的纲 领性文件,它的基本精神 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 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 同使,无处无均匀,无处 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 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 映了广大农民强烈反对地主阶级 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 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目的与要求
(一)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实 行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都是近代不同 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二)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认 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成为实现中国独立和富强找到出 路的根本原因。
重点
(一)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以及失 败的原因。
1937年抗日战争全 面爆发,机器厂房设备 被日军拆毁。
江南制造总局
(一) 兴办近代企业
1.兴办军事工业
• ②金陵制造局,李鸿章 于1865年创办,规模不 及江南制造局。 1928年被国民政府 并入上海兵工厂。
李鸿章
金陵制造局制造的武器
(一) 兴办近代企业
1.兴办军事工业
• ③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于1866年创办,由铁厂、 船厂和学堂三部分组成, 其船舶修造厂为当时规模 最大者。
第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具有不 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打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规传统,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
•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 船所,抗战时遭到严重破 坏,后由国民政府接管, 解放后为人民政府接管。ຫໍສະໝຸດ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造船厂
(一) 兴办近代企业
1.兴办军事工业
• 第二,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 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 害。
• 第三,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 第四,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认识。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3.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发地反封建斗争取得 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义和局限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 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爆太 发平 的天 历国 史农 背民 景战
争
封建地主的地租剥削 封建政府的沉重赋税 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
东王杨秀清
当时太平军将士写的打油诗
很清楚地反映了时人的心态:
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
打起包袱回家去,还是当长工。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败亡
曾 国 藩
左 宗 棠
李 鸿 章
洋 枪 队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 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 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体 现了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 定化,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相悖 离,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 展。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总理朝政后不久提出。 其主要内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