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北邮 通信网实验报告

北邮 通信网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班级:2013211124学号:姓名:实验一 ErlangB公式计算器一实验内容编写Erlang B公式的图形界面计算器,实现给定任意两个变量求解第三个变量的功能:1)给定到达的呼叫量a和中继线的数目s,求解系统的时间阻塞率B;2)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的要求B和到达的呼叫量a,求解中继线的数目s,以实现网络规划;3)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要求B以及中继线的数目s,判断该系统能支持的最大的呼叫量a。

二实验描述1 实验思路使用MATLAB GUITOOL设计图形界面,通过单选按钮确定计算的变量,同时通过可编辑文本框输入其他两个已知变量的值,对于不同的变量,通过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求解并显示最终的结果。

2 程序界面3 流程图4 主要的函数符号规定如下:b(Blocking):阻塞率;a(BHT):到达呼叫量;s(Lines):中继线数量。

1)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中继线数量s求阻塞率b 使用迭代算法提高程序效率B(s,a)=a∙B(s−1,a) s+a∙B(s−1,a)代码如下:function b = ErlangB_b(a,s)b =1;for i =1:sb = a * b /(i + a * b);endend2)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阻塞率b求中继线数量s考虑到s为正整数,因此采用数值逼近的方法。

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s的值,同时调用 B(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上次误差时,结束循环,得到s值。

代码如下:function s = ErlangB_s(a,b)s =1;Bs = ErlangB_b(a,s);err = abs(b-Bs);err_s = err;while(err_s <= err)err = err_s;s = s +1;Bs = ErlangB_b(a,s);err_s = abs(b - Bs);ends = s -1;end3)已知阻塞率b及中继线数量s求到达呼叫量a考虑到a为有理数,因此采用变步长逼近的方法。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一一、实验目的:1.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和日常维护;2.了解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 protocal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stp的基本配置步骤;3.了解vlan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vlan的基本配置步骤。

二、实验要求:1.根据实验的任务要求,参考实验指导材料,完成实验,输入操作命令,观察输出结果,详细记录每个步骤的操作结果;2.在两台交换机的相应端口上开启STP,避免环路的出现,记录每个步骤的操作结果;3.两台交换机分别划分两个valn:vlan10、vlan20,要求同vlan能够跨越交换机互通,详细记录每个步骤的操作结果。

三、实验原理:1.STP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本定义:STP(Spanning-Tree Protocol),中文称生成树协议作用是能够发现并自动消除冗余网络拓扑中的环路。

它由规范IEEE 802.1D 规定,是指通过生成树的算法,暂时切断所有冗余的连接,使网络拓扑生成一个树的结构,消除网络循环,即保证从树的一点到其它任何一点只有一条路径。

STP 使用一种称为网桥协议数据单元BPDU (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 ),它携带一些必要的信息在整个网络中进行多目广播,通过BPDUs的信息,完成生成树。

基本原理:①所有连接的网桥通过多播发送BPDUs,通告自己的网桥ID,找到具有最低网桥ID 网桥,并选举这个网桥为根网桥(Root),即“树干”;②计算非根网桥到根网桥的路径开销(cost),选择与根网桥连接的具有最低开销的端口为根端口(root port );③选择其他网桥到根网桥具有最低路径开销的端口为指定端口(designated port),该网桥为指定网桥(designated bridge ),其他与根网桥相连的端口为非指定端口(Nondesignated port);④设置根端口、指定端口转发数据(forwarding) ,非指定端口阻塞(blocking) 。

通信网实验报告

通信网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网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掌握通信网中常见设备的功能和应用。

3. 学习通信网实验平台的操作方法。

4. 分析通信网中数据传输的过程,提高网络性能。

二、实验设备1. 通信网实验平台2. 交换机3. 路由器4. 光纤跳线5. 网络分析仪三、实验内容1. 通信网基本组成- 观察实验平台,了解其组成和功能。

- 分析通信网中各个部分的作用,如交换机、路由器、光纤等。

2. 交换机操作- 学习交换机的配置方法,如VLAN配置、端口镜像等。

- 通过实验,掌握交换机的基本操作,实现网络中的设备互联。

3. 路由器操作- 学习路由器的配置方法,如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

- 通过实验,掌握路由器的基本操作,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

4. 光纤跳线操作- 学习光纤跳线的连接方法和注意事项。

- 通过实验,掌握光纤跳线的操作,实现长距离数据传输。

5. 网络分析仪使用- 学习网络分析仪的使用方法,如带宽测试、网络性能分析等。

- 通过实验,掌握网络分析仪的使用,对通信网进行性能测试。

6.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观察通信网中数据传输的过程,分析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

- 学习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传输速率、延迟、丢包率等。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 根据实验要求,连接交换机、路由器、光纤等设备,搭建通信网实验平台。

2. 配置交换机- 配置VLAN,实现网络中的设备分组。

- 配置端口镜像,观察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情况。

3. 配置路由器- 配置静态路由,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

- 配置动态路由,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4. 光纤跳线连接- 连接光纤跳线,实现长距离数据传输。

5. 网络分析仪测试- 使用网络分析仪测试通信网的带宽、延迟、丢包率等性能指标。

6.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观察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分析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和关键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交换机配置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配置VLAN,成功实现了网络中的设备分组。

测试网络连通实验报告

测试网络连通实验报告

测试网络连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试网络连通性,通过检测网络中的主机是否能够相互通信,以及诊断和解决网络通信中的问题。

实验材料- 一台笔记本电脑- 一条网线- 一个交换机实验过程1. 连接设备:首先,将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线与交换机相连。

2. 确认设备配置:打开笔记本电脑的网络设置,确保网络配置正确,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等。

3. 检测局域网内连通性:使用ping命令测试局域网内其他设备的连通性。

在命令提示符或终端中输入`ping 目标IP地址`,观察是否有响应。

4. 检测跨网段连通性:如果局域网内连通性正常,现在可以测试不同网段之间的连通性。

在命令提示符或终端中输入`ping 目标IP地址`,观察是否能够收到回应。

5. 解决问题:如果在以上步骤中出现了连通性问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解决:- 检查物理连接:确认网线连接是否牢固,交换机电源是否正常。

- 检查配置:确认网络配置是否正确,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 检查防火墙设置:防火墙设置可能会阻止网络通信,可以尝试关闭防火墙或修改相关设置。

- 检查路由器设置:如果网络中有路由器,确保路由器的配置正确,包括路由表和NAT设置等。

6. 记录结果:将每一步的测试结果记录下来,包括成功与失败的测试案例。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本次实验得出了以下结果:1. 局域网内连通性测试:所有主机都能够正常互相通信,ping命令的测试结果均为成功。

2. 跨网段连通性测试:不同网段之间的连通性也正常,ping命令的测试结果均为成功。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测试了网络的连通性,并通过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解决了出现的问题。

在未来的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经验:- 确认物理连接是否牢固和设备电源是否正常,很多网络问题都是由于这些简单的问题导致。

- 提前检查设备的网络配置是否正确,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等。

- 如果出现连通性问题,可以尝试暂时关闭防火墙或修改防火墙设置,以排除防火墙的干扰。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理解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3.了解常用的数据通信网络协议。

二、实验器材1.一台个人电脑;2.路由器;3.交换机;4.网线。

三、实验内容1.网络拓扑实验在实验室里,搭建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将一台个人电脑连接到路由器上,并连接到互联网。

再连接一个交换机,将多台电脑连接到该交换机上。

通过该拓扑结构,实现多台电脑之间的数据通信和与互联网之间的数据交换。

2.数据通信实验在搭建好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下,通过两台电脑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实验。

使用ping命令测试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连通性,并观察网络延迟和丢包情况。

3.网络协议实验通过 Wireshark 软件,抓包分析网络数据通信过程中所使用的网络协议。

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如 TCP/IP、HTTP、FTP等,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1.搭建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根据实验要求,将个人电脑连接到路由器上,并通过交换机将多台电脑连接到该交换机上。

2.进行数据通信实验在两台电脑上分别打开命令行窗口,使用ping命令进行相互通信测试。

观察通信情况,记录网络延迟和丢包情况。

3.进行网络协议实验在两台电脑上安装 Wireshark 软件,并打开抓包分析功能。

进行数据通信测试,并观察抓包结果。

分析抓包结果,了解所使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工作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网络拓扑结构搭建成功,多台电脑之间能够正常通信,并与互联网连接良好。

2.数据通信实验结果良好,延迟较低,丢包率较低。

3. 使用 Wireshark 软件抓包分析结果显示,数据通信过程中使用了TCP/IP、HTTP等协议,并且这些协议都能够正常工作。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我掌握了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了解了常用的数据通信网络协议。

通过实验,我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并进行了数据通信实验和网络协议实验。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通信实验引言: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通信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探究通信原理以及了解一些常用的通信设备。

实验目的:1.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学习通信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探究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实验材料和仪器:1.两台电脑2.一个路由器3.一根以太网线4.一根网线直连线实验步骤:1.首先,将一台电脑与路由器连接,通过以太网线将电脑的网卡和路由器的LAN口连接起来。

确保连接正常。

2.然后,在另一台电脑上连接路由器的WAN口,同样使用以太网线连接。

3.确认两台电脑和路由器的连接正常后,打开电脑上的网络设置,将两台电脑设置为同一局域网。

4.接下来,进行通信测试。

在一台电脑上打开终端程序,并通过ping命令向另一台电脑发送数据包。

观察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5.进行下一步实验之前,先断开路由器与第二台电脑的连接,然后使用直连线将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起来。

6.重复第4步的测试,观察直连线下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实验结果:在第4步的测试中,通过路由器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延迟较低。

而在第6步的测试中,通过直连线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可以说明路由器在数据传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

讨论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对通信原理进行了实际的验证。

路由器的加入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使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更加高效。

而直连线则不能提供相同的效果,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因此,在实际网络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和网络环境可能会对实际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实验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延迟可能受到网络负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一隐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分析一、实验目的结合仿真实验分析载波检测无线网络中的隐终端问题和暴露终端问题。

二、实验设定与结果基本参数配置: 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2000x2000;节点数4。

节点位置配置:本实验用[1] 、[2]、[3] 、[4]共两对节点验证隐终端问题。

节点[1]、[2]距离为200m, 节点[3]、[4]距离为200m, 节点[2]、[3]距离为370m。

1234业务流配置: 业务类型为恒定比特流CBR。

[1]给[2]发, 发包间隔为0.01s, 发包大小为512bytes;[3]给[4]发, 发包间隔为0.01s, 发包大小为512bytes。

实验结果: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2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1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4975616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718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4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3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20000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10000结果分析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 节点[2]无法收到数据。

无线通信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实验报告《无线通信实验报告》无线通信技术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线通信技术,我们进行了一次无线通信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提高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内容:1. 了解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 学习无线通信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3. 进行无线通信系统的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实验步骤:1. 阅读相关无线通信技术的理论知识,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搭建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平台;3. 进行无线通信系统的调试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提高了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发现无线通信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可以在移动通信、物联网、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结论:无线通信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提高了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无线通信技术,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路径选择实验一、实验目的在进行通信网选择路由时,首选路由和各个迂回路由通常都是按照路径最短的原则进行的,目的是为了使网络费用达到最小。

在求解最短径的算法中常用的有D算法和F算法。

D算法用于求指定节点到其他各节点的最短路径;F算法用于求任意端间最短径。

在实际中都是由计算机实现这两种算法来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路由设计。

本次实验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两种算法并能用计算机实现这两种算法。

二、实验内容用编程语言实现F算法。

F算法M文件内容如下:function [w,r]=fsuanfa(m)% F算法的函数文件v_num=size(m);v_num=v_num(1);w=zeros(v_num);r=zeros(v_num);for i=1:v_numfor j=1:v_numif i~=jif(m(i,j)==0)w(i,j)=inf;elsew(i,j)=m(i,j);r(i,j)=j;endendendenddisp W0=disp(w)disp R0=disp(r)for k=1:v_numpause;for i=1:v_numif(i~=k)for j=1:v_numif(w(i,k)+w(k,j)<w(i,j))w(i,j)=w(i,k)+w(k,j);r(i,j)=k;endendendendfprintf('W%d=\n',k);disp(w)fprintf('R%d=\n',k);disp(r)end%r=m./2;end三、实验结果把fsuanfa .m添加到MATLAB的当前目录下,在MA TLAB的command window下运行:lj=[0 2 8 1 0 0 0 02 0 6 0 1 0 0 08 6 0 7 5 1 2 01 0 7 0 0 0 9 00 1 5 0 0 3 0 80 0 1 0 3 0 4 60 0 2 9 0 4 0 30 0 0 0 8 6 3 0];Fsuanfa(lj);可得到如下结果:W0=0 2 8 1 Inf Inf Inf Inf2 0 6 Inf 1 Inf Inf Inf8 6 0 7 5 1 2 Inf1 Inf 7 0 Inf Inf 9 InfInf 1 5 Inf 0 3 Inf 8Inf Inf 1 Inf 3 0 4 6Inf Inf 2 9 Inf 4 0 3Inf Inf Inf Inf 8 6 3 0 R0=0 2 3 4 0 0 0 01 0 3 0 5 0 0 01 2 0 4 5 6 7 01 0 3 0 0 0 7 00 2 3 0 0 6 0 80 0 3 0 5 0 7 80 0 3 4 0 6 0 80 0 0 0 5 6 7 0W1=0 2 8 1 Inf Inf Inf Inf2 0 63 1 Inf Inf Inf8 6 0 7 5 1 2 Inf1 3 7 0 Inf Inf 9 InfInf 1 5 Inf 0 3 Inf 8Inf Inf 1 Inf 3 0 4 6Inf Inf 2 9 Inf 4 0 3Inf Inf Inf Inf 8 6 3 0 R1=0 2 3 4 0 0 0 01 0 3 1 5 0 0 01 2 0 4 5 6 7 01 1 3 0 0 0 7 00 2 3 0 0 6 0 80 0 3 0 5 0 7 80 0 3 4 0 6 0 80 0 0 0 5 6 7 0W2=0 2 8 1 3 Inf Inf Inf2 0 63 1 Inf Inf Inf8 6 0 7 5 1 2 Inf1 3 7 0 4 Inf 9 Inf3 1 54 0 3 Inf 8Inf Inf 1 Inf 3 0 4 6Inf Inf 2 9 Inf 4 0 3Inf Inf Inf Inf 8 6 3 0 R2=0 2 3 4 2 0 0 01 0 3 1 5 0 0 01 2 0 4 5 6 7 01 1 3 02 0 7 02 23 2 0 6 0 80 0 3 0 5 0 7 80 0 3 4 0 6 0 80 0 0 0 5 6 7 0W3=0 2 8 1 3 9 10 Inf2 0 63 1 7 8 Inf8 6 0 7 5 1 2 Inf1 3 7 0 4 8 9 Inf3 1 54 0 3 7 89 7 1 8 3 0 3 610 8 2 9 7 3 0 3Inf Inf Inf Inf 8 6 3 0 R3=0 2 3 4 2 3 3 01 0 3 1 5 3 3 01 2 0 4 5 6 7 01 1 3 023 7 02 23 2 0 6 3 83 3 3 3 5 0 3 83 3 34 3 3 0 80 0 0 0 5 6 7 0W4=0 2 8 1 3 9 10 Inf2 0 63 1 7 8 Inf8 6 0 7 5 1 2 Inf1 3 7 0 4 8 9 Inf3 1 54 0 3 7 89 7 1 8 3 0 3 610 8 2 9 7 3 0 3Inf Inf Inf Inf 8 6 3 0 R4=0 2 3 4 2 3 3 01 0 3 1 5 3 3 01 2 0 4 5 6 7 01 1 3 023 7 02 23 2 0 6 3 83 3 3 3 5 0 3 83 3 34 3 3 0 80 0 0 0 5 6 7 0W5=0 2 8 1 3 6 10 112 0 63 14 8 98 6 0 7 5 1 2 131 3 7 0 4 7 9 123 1 54 0 3 7 86 4 17 3 0 3 610 8 2 9 7 3 0 311 9 13 12 8 6 3 0 R5=0 2 3 4 2 5 3 51 0 3 1 5 5 3 51 2 0 4 5 6 7 51 1 3 02 5 7 52 23 2 0 6 3 85 5 3 5 5 0 3 83 3 34 3 3 0 85 5 5 5 567 0W6=0 2 7 1 3 6 9 112 0 53 14 7 97 5 0 7 4 1 2 71 3 7 0 4 7 9 123 14 4 0 3 6 86 4 17 3 0 3 69 7 2 9 6 3 0 311 9 7 12 8 6 3 0 R6=0 2 6 4 2 5 6 51 0 6 1 5 5 6 56 6 0 4 6 67 61 1 3 02 5 7 52 2 6 2 0 6 6 85 5 3 5 5 0 3 86 6 3 4 6 3 0 85 56 5 5 67 0W7=0 2 7 1 3 6 9 112 0 53 14 7 97 5 0 7 4 1 2 51 3 7 0 4 7 9 123 14 4 0 3 6 86 4 17 3 0 3 69 7 2 9 6 3 0 311 9 5 12 8 6 3 0 R7=0 2 6 4 2 5 6 51 0 6 1 5 5 6 56 6 0 4 6 67 71 1 3 02 5 7 52 2 6 2 0 6 6 85 5 3 5 5 0 3 86 6 3 4 6 3 0 85 5 7 5 567 0W8=0 2 7 1 3 6 9 112 0 53 14 7 97 5 0 7 4 1 2 51 3 7 0 4 7 9 123 14 4 0 3 6 86 4 17 3 0 3 69 7 2 9 6 3 0 311 9 5 12 8 6 3 0 R8=0 2 6 4 2 5 6 51 0 6 1 5 5 6 56 6 0 4 6 67 71 1 3 02 5 7 52 2 6 2 0 6 6 85 5 3 5 5 0 3 86 6 3 4 6 3 0 85 5 7 5 567 0实验二:通信业务量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在通信网的规划设计和优化时,需要寻求能够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设计和优化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排队论为通信网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Elang B公式和C公式是分析通信网络的主要公式。

Elang B 公式为阻塞呼叫清除系统提供了一个保守的GoS估算,对于有限用户的M/M/m(m,N)系统,通常会产生更小的阻塞概率。

Erlang C公式定义为到达的呼叫需要等待的概率。

在实际中都是由计算机实现这两个公式来帮助设计人员进行通信网络的优化设计。

本次实验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公式并能用计算机实现这两个公式。

二、实验内容用编程语言实现Erlang C公式。

爱尔兰C公式的函数内容如下:function pw=erlang_c(a,m)%爱尔兰C公式s=0;for k=0:m-1s=s+a.^k/factorial(k);endpw=a.^m./(a.^m+factorial(m).*(1-a/m).*s);end用来画图的M文件—huatu . m内容如下:a=1:0.01:100;m=[5 10 25 50 75 100];for i=1:length(m)pw=erlang_c(a,m(i));loglog(a,pw); %对数坐标set(gca,'XGrid','on'); %画网格线set(gca,'XMinorTick','off');set(gca,'XTick',[1 2 4 6 8 10 20 40 60 80 100]); %x坐标轴刻度设置set(gca,'XMinorGrid','off');set(gca,'Ylim',[0.001 1]); %限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set(gca,'YGrid','on');set(gca,'YMinorTick','off');hold onendgtext('m=4'); %用鼠标在图形上输入注释for i=2:length(m)gtext(int2str(m(i)));end三、实验结果把erlang_c.m和huatu .m添加到MA TLAB的当前目录下,在command window下运行:huatu;运行结果如下:实验三:Gompertz(龚伯兹)模型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Gompertz模型的基本原理;2.掌握用SPSS软件解决Gompertz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熟悉SPSS软件;2.用SPSS软件实现Gompertz(龚伯兹)曲线预测。

三、实验步骤1.打开SPSS for Windows软件,新建一个data文件并保存,打开VariableView界面,定义两个变量t,x,y,如图1所示;图12.打开Data View界面,在变量t下面的栏里依次输入1995-2004各年份,在变量x下对应依次输入1-10(表示1995是第一年,1996是第二年,2004是第10年),在变量y下面的栏里依次对应输入各年份的普及率中间值,如图2所示;图23.选择菜单栏中的Analyze下的Regression下的Curve Estimation,将变量t放入Independent 下的Variable栏中,将变量y放入Dependent栏中,在Models栏中选择Linear,如图3所示;图34.单击Save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的Save Variables栏中选择Predicted Values,Residuals和Prediction intervals,置信区间选择95%,单击Continue,如图4所示;图45.在Curve Estimation栏内右上角单击ok,即可得到计算结果和拟合曲线,计算结果是对拟合精度的分析,其中b0,b1分别是线性拟合公式中的a,b;如图5所示;图56.选择菜单栏中的Analyze下的Regression下的Curve Estimation,将变量x放入Independent 下的Variable栏中,将变量y放入Dependent栏中,在Models栏中选择Linear,如图6所示;图67.单击Save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的Save Variables栏中选择Predicted Values,Residuals和Prediction intervals,置信区间选择95%,单击Continue,如图4所示;8.在Curve Estimation栏内右上角单击ok,即可得到计算结果和拟合曲线,计算结果是对拟合精度的分析,其中b0,b1分别是线性拟合公式中的a,b;如图7所示;图79.用计算结果中的b0,b1根据算法原理算出A,k,带入Gompertz模型中即可得到Gompertz 模型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