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历史文化与旅游关系论文范本
旅行与历史结合作文

旅行与历史结合作文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边旅游,一边和历史亲密接触,感觉就像在穿越时空隧道一样。
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那次在意大利的奇妙旅行,这次旅行不仅让我大开眼界,还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记得那天早晨,我和我的朋友小张决定去罗马的斗兽场。
这座古老的建筑真的是太震撼了,想象一下那些古罗马角斗士在这里厮杀的场景。
我和小张站在斗兽场的中心,四周环视,仿佛能听到那些昔日的欢呼声。
“哇,这地方真是太酷了!”小张激动地说,“我真想知道那些角斗士都怎么打架的。
”我笑了笑:“别急,导游马上就来啦。
听说她是个历史专家,什么都懂。
”不久后,我们的导游玛丽亚来了。
她穿着一身复古风的衣服,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
一开口,她那带点意大利口音的英语就让人觉得特别有趣。
“欢迎大家来到斗兽场!”玛丽亚挥了挥手,“在这里,历史仿佛变得真实了。
我会带大家回到公元80年。
”我们兴致勃勃地跟着玛丽亚参观,她一边讲解,一边带我们参观那些保存完好的古代遗迹。
她指着一块破碎的石头,神秘兮兮地说:“这块石头可是当年角斗士们用来做决斗训练的呢!”小张忍不住插话:“玛丽亚,你说这石头能做什么?难道角斗士们要先练习一下摔跤?”玛丽亚哈哈一笑:“不,当然不是。
其实这块石头的主要作用是让角斗士们练习如何用器械对抗敌人。
古罗马人非常重视体能训练。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古罗马的浴场。
玛丽亚告诉我们,古罗马的浴场不仅是洗澡的地方,还像是社交俱乐部一样。
她还模仿了一下古罗马人洗澡时的对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你们知道吗?古罗马人洗澡的时候,常常谈论政治、哲学,甚至还有些人会在这里讨论他们的情感问题。
”玛丽亚调皮地说,“所以,别以为古罗马人只会在浴场里泡水,他们可是很会聊天的!”我们一边听,一边笑,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生活中。
玛丽亚的话题总能引发我们的好奇心,甚至有时候,我们会跟她讨论起古罗马的流行文化,比如说古罗马人是如何庆祝胜利的。
当我们走出浴场时,阳光正好洒在古老的建筑上,一切显得如此迷人。
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的结合作文

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的结合作文
《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的结合》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出去旅游吗?我可喜欢啦!今天我想跟你们说一说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业结合的事儿。
比如说,咱们去北京的故宫。
故宫里有好多古老的房子、漂亮的文物。
这就是传统文化呀!现在呢,旅游的叔叔阿姨们会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
像穿着古代的衣服拍照,还有人给咱们讲古代皇帝和妃子的故事。
这样一来,咱们既能看到古老的东西,又能玩得开心,是不是很棒?
还有西安的兵马俑。
那些士兵、战马的雕像多威风!旅游的时候,不光能看,还能亲手做一些小的陶俑纪念品。
这就让古老的兵马俑文化变得更有意思啦。
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业结合,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过去,也让旅游变得更加好玩。
小朋友们,你们说是不是呀?
《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的结合》作文二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出去玩的时候也能学到好多传统文化呢?
就拿苏州的园林来说吧,那里有弯弯的小桥,漂亮的亭子,还有绿绿的竹子。
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
现在去苏州园林玩,会有导游姐姐给咱们讲园林背后的故事,比如为什么要这样建,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再比如说丽江古城,那里的房子都很特别。
有好多手艺人在做传统的工艺品,像漂亮的银饰、精美的木雕。
咱们可以一边逛古城,一边看他们怎么做。
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就像给古老的宝贝穿上了新衣服,变得更加吸引人啦。
咱们小朋友也能在玩中长好多见识呢!。
文化发展如何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作文

文化发展如何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文化发展如何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真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我们有悠久的历史,许多有趣的文化和特色。
很多外国朋友都很想来中国旅游,认识我们的文化呢!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那时候就有了先人们创造的华夏文明。
我们先人们总是勤劳智慧,创造出了许多伟大的发明,比如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等。
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有着重大贡献呢!我们中华民族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比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传统艺术。
我最喜欢看京剧了,戏里的人打扮很漂亮,唱腔也特别有味道。
我家附近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剧院,经常会有顶级的京剧大师在那里演出。
除了传统文化,我们中国的建筑也很独特哦!北方有许多古老的皇宫和城垣,像是故宫、长城等,南方则有很多园林和古镇。
这些地方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随着文化的发展,中国旅游业也在快速成长。
越来越多有特色的景点吸引游客,比如丝绸之路、大运河、黄山、九寨沟等等。
这些景点展现了中国文明的璀璨。
政府也在努力保护文化遗产,让中国的文化根源永续传承。
总之,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只要我们好好传承和发扬光大自己的文化,定能让更多外国朋友了解和喜欢中华文明,从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我想将来长大后,也要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篇2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散布在祖国的各个角落。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很多游客都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了解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
所以,文化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很有帮助。
首先,丰富多彩的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游览。
比如,中国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像长城、故宫、丝绸之路等等。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反映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史。
还有,中国有非常多的传统节日,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在这些节日里有很多独特的习俗和活动。
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园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专业:学号:姓名: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它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
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是其最大的特点。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及其产生的途径,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园林建筑,意境美,美学思想,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我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林体系之一,在世界造园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若与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又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本质的区别。
本文接下来将从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园林与古代文化的关系、园林与风水的关系、园林与美学的关系、园林与书法的关系。
一、中国园林与古代文化的关系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一种珍贵的艺术明珠。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艺术形象上讲是讲究和谐完美;从艺术风格上将追求雍容典雅;从意境上尚崇含蓄深邃;从布局上力求珑玲别致;同时从欣赏角度上又能做到雅俗共赏。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渊源我国古典园林的出现和发展,跟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根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囿。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游猎,所以也叫游囿。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帝王游息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引言:旅游是一种包含了观光、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等多重元素的活动。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游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和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沿革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1.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
这些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2.文化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这些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中国旅游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3.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如诗词、书画、戏曲等。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的兴趣。
4.饮食文化的独特性:中国的饮食文化被誉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饮食之一、四川川菜、广东粤菜、北京烤鸭等美食吸引了许多食客,成为中国旅游的一大亮点。
三、中国旅游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1.经济效益上的影响:旅游业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
2.文化交流上的影响: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通过旅游,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传统和习俗。
中国旅游文化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地区发展上的影响:中国各地都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提供了巨大机会。
例如,云南的石林、北京的故宫等地成为了当地的旅游热点,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结论:中国旅游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旅游与历史文化》高中作文800字

《旅游与历史文化》高中作文800字标题:旅游与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开阔眼界的重要方式。
而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文化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一部分。
旅游不仅仅是一种身心的放松,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和学习。
首先,旅游是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
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比如,当你走在北京的故宫里,你会被那宏伟壮丽的建筑所震撼,同时也会对明清两代的历史有更深的理解;当你站在西安的兵马俑前,你会惊叹于古代工匠的技艺,同时也会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些都是我们在课本上无法学到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其次,旅游也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历史文化,这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文化的保护中来。
比如,很多地方都开始重视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甚至有的地方还通过再现古代的生活场景,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
这些都表明,旅游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旅游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并非总是和谐的。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导致历史文化遭到破坏。
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旅游与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旅游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也可以使我们更加珍视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旅游的机会,用心去感受和理解历史文化,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也应该倡导绿色旅游,让旅游与历史文化和谐共生,共同为我们的社会增添更多的色彩和内涵。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研究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研究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研究摘要:本文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关系,旨在探讨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和建议,旨在为历史学专业毕业生提供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深入理解。
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日益重要。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独特财富,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旅游开发则是一种以历史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产业,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好处。
因此,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将其开发为旅游资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
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留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更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促进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2.2 促进旅游业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3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和环境改善相结合,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3.1 合理规划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需要在规划上相互协调。
合理规划能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同时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3.2 增加旅游项目与设施通过增加旅游项目与设施,可以提高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
3.3 加强宣传与教育通过宣传与教育,能够增加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
4. 案例分析以中国的故宫为例,展示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
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近年来,历史文化和旅游成为了一对热门的话题。
历史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价值。
而旅游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娱乐和文化消费项,也不断扩大着其影响范围和带动作用。
二者的结合,既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地方传播和传承,又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繁荣。
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以我国为例,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名胜古迹如北京、西安、敦煌、丽江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这些地方既有宏伟壮丽的建筑群体和千年历史文化遗产,也有独特的地方风情和民俗文化。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消费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城市和景区开始着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历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可以产生多重效益。
首先,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弘扬。
许多历史古迹和文物遗存,由于年代久远,易受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
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和修缮,让它们得以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使其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其次,历史文化旅游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服务设施,可以带动当地商业、餐饮、住宿、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再者,历史文化旅游也可以扩大文化交流和双向互鉴。
旅游者通过亲身体验和参观,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将自身的文化带到当地,增加文化多样性和互动交流。
历史文化和旅游的合作,也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障碍。
首先,历史文化的保护需要得到更好的关注和投入。
众所周知,历史文化遗产既是我们的文化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一些历史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破坏和流失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教育力度,增加公众和政府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和重视。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源培养,引入先进的文物和遗址保护技术,提高历史文物的管理和保护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页码页码页 / 总共 NUMS 总页数总页数页中国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论文范本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论文范本》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范本参考1、"中国"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秦统一全...中国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范本参考1、"中国"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秦统一全国后,始称中国,沿袭至今。
中国还有许多别称,如"神州"、"中华"、"华夏"、"九州"等。
2、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
"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右图为黄帝像。
3、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
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
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
"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4、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
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
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5、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进步。
6、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
因此人人都应恪守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7、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8、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协和万邦"。
9、《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
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1、《周易》被国外看作是中国5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起了西方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世界性的 "易学"。
1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这就是"百家争鸣"。
它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等。
百家指各学派,如儒家、道家等等。
13、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春秋(公元前77——公元前476年)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后来被推崇为道家的始祖,道教的教主。
14、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最终根源。
他的学说记录在《老子》(即《道德经》)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5、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儒家的创始人(左图)。
他提倡"仁",主张"克已复礼",首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在政倡德治和教化。
晚年编订《诗经》治上提、《尚书》、《春秋》等。
16、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
孔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素质产生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以宽阔的胸怀,兼容并蓄,使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
17、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
他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通过"坐忘"达到逍遥自得的境界,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观点。
著作有《庄子》。
右图为清任熊绘的《逍遥游》表现"庄生逍遥游"与"老子守元默"的情形。
18、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人。
他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仁政"学说,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
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著作有《孟子》。
19、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宣扬"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
该派把"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崇尚自然。
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所以又称"老庄之学"。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思想。
2、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尊奉孔子学说、崇尚"礼乐仁义"的学派。
该派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提倡"忠恕"、"中庸",宣扬"德治"、"仁政"。
孔子为该学派创始人。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思想达2年。
21、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用阴阳来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民、夫妻等关系。
22、"五行"是把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看作构成万物的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后来人们根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某些实际观察和经验总结,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化学、历算、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23、"八卦"也称"经卦"。
《周易》中的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
《易经》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两两相重叠组成。
这些抽象符号组合的原理在中国古代曾有不少具体的运用。
24、《莱根谭》是明朝(公元1368——1644年)洪应明晚年所写的一部语录体的说理劝世的作品,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
该书精彩论说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深刻道理。
25、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从南宋开始被称为"四书",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依据。
26、汉武帝时设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
四书五经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哲学思想,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7、修齐治平是儒家用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
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已及人,从"修身"做起,以"平天下"为理想,形成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
出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吉祥、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28、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29、孝是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主要指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公元96——1127年)范仲淹(左图)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已、大公无私的高尚胸怀。
31、"慎独"是儒家用语,是指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符合道德标准。
宋明理学家把"慎独"作为重要修养方法之一。
32、道教是东汉(公元25——22年)时在中国民间兴起的一种宗教,它来源于战国时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崇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
33、儒教,也称"孔教",是封建统治者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学说当成宗教,以维护自已的统治。
它和佛教、道教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教。
34、佛教,在西汉(公元前26 ——公元25年)时传入中国,到隋(公元96——1127年)范仲淹(左图)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已、大公无私的高尚胸怀。
31、"慎独"是儒家用语,是指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符合道德标准。
宋明理学家把"慎独"作为重要修养方法之一。
32、道教是东汉(公元25——22年)时在中国民间兴起的一种宗教,它来源于战国时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崇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
33、儒教,也称"孔教",是封建统治者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学说当成宗教,以维护自已的统治。
它和佛教、道教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教。
34、佛教,在西汉(公元前26 ——公元25年)时传入中国,到隋(公元581 ——618年)唐(公元 618 ——97年)时期达到鼎盛;宋朝以后,佛教的某些基本教义被儒家所吸收。
佛教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35、朱熹,南宋(公元1127——1279年)哲学家、教育家(右图),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和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他从事教育5多年,强调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他的理学主张在明(公元1368——1644年) 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36、中国民族节日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节日本身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及想、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37、中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
春节的各种活动从前一天除夕开始,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祭拜天地、祖宗、亲友间互相拜年等。
38、阴历正月十五放花灯,称为灯节,或称" 元宵节"。
这一天,人们有观灯和吃元宵的习惯。
39、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同节气合一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常要扫墓祭祖,郊外踏青。
4、阴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或五月节,据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左图)演变而成的。
人们在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41、每年阴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又称"七夕",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特有的爱情节或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