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高姓源流述略

合集下载

关于“闽人三十六姓”姓氏源流的探讨

关于“闽人三十六姓”姓氏源流的探讨
吴永 宁
(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 00 ) 5 0 7
[ 要]明初 “ 摘 闽人三 十六姓”遵照国谕赴琉球 , 负造化 、沟通往来之使命 。此后便定居琉球之 “ 担 久米村” 。世代繁衍
生息。根 据现存 的福建诸姓族谱及其 内容 ,分析 并推 断赴琉球之 “ 闽人 三十六姓”的姓 氏源流,并 以此对两地之文化往来做 进一步的探讨 。
[ 关键词 ]琉球 ;姓 氏;谱 牒;闽人三十六姓 ;久米村
中图分类号 :G1 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5 3 2 1 )2 0 7 — 7 0 8 86 (O O o — 0 9 0
明 朝 初 年 ,明朝 的统 治 阶层 为 了维 护 自己的
利益 ,将海上贸易严格 限制于朝贡体系的框架 之 内。而与此同时 ,却 以福州为窗 口,打开了一条 与 琉 球 朝 贡 贸 易 往 来 的 直 通 道 。对 于 明 朝 而 言 , 与琉球 国之间的朝贡往来 ,不仅在数量上 和频率 上远远超过 同一时代 的其他各 国 ,而且为 了保证 福建 现存族 谱 中的记载 状况 这条 ‘ 通道 ’的畅通 ,明朝统治者还颁布 了诸多 中国之家修谱牒大规模 的发展源于宋代 。较 优 遇 政 策 ,赐 “ 人 三 十 六 姓 ” 则 为 其 中 之 一 。 闽 之 宋以前谱牒官修 的局限 ,宋统治 阶级转而利用 洪武年间,明朝从闽地调遣三千余户前往琉球 国 , “ 家法”达到约束人 民行为 ,维护社会稳定的统治 负责 两朝 之 间的朝 贡 、册 封 、贸易 、外 交 等事 务 , 目的 。因此在宋代 士大夫 和理学家 的倡 导之下 , 形成 了一次大规模 的官方迁徙 。据 《 琉球 国记》 形成 了敬宗收族的社会风 尚,并且逐渐成为一种 所载, “ 中朝人 来居 者 三千余 ……家 别一 城筑 家族 制度 。家谱作 为宗族组织 的三大支柱之一 , 之” ,称 其 为 久 米 村 ,即 唐 荣 。 这 些 姓 氏 包 括 : 理 所 当然 的被 统 治 阶层 大 力 推 崇 ,因此 ,宋 代 谱

高姓的来源,姓高的名人

高姓的来源,姓高的名人

高姓的来源,姓高的名人本文是关于高姓的来源,姓高的名人,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高一、来源有四1、出自姜姓。

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

炎帝17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

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

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

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

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

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

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

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高洪的一支后裔高瞻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

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

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

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为氏。

齐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孙强取祖字为氏,名高强,其后为高氏。

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

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

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

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

南北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

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

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二、迁徙分布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

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

东汉时,有渤海郡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

高姓起源

高姓起源

高姓起源参考之一高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五大姓,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九。

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后,是西周时齐太公姜子牙的后代。

姜子牙的第六世孙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称作公子高。

公子高的孙子溪,是齐国的重要大臣。

他因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允许他用祖父的字为姓,从此姓高。

高姓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

比如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为高;鲜卑拓跋部的楼氏,也有人改姓高;高丽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

据考证,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东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时,高姓曾两次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台湾。

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京兆,晋陵,安平等。

高适,唐朝诗人,德州(今河北景县)人。

他年轻时贫寒潦倒,后来从军边塞,晚年才官居高位。

由于他熟悉军事生活,因此他的诗多反映当时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与岑参同为著名的边塞诗人。

《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参考之二高姓最早出现在古黄帝时期。

据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

”《竹书纪年》:黄帝“居有熊”。

有熊,即今河南新郑。

这说明上古时期河南已有高姓。

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

公子高的孙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

清朝张澍《姓氏寻源》云:魏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贞碑铭云:其先盖炎帝之苗裔,昔在黄唐,是为四岳。

爰逮伯夷,受命于虞舜,暨吕尚佐周克殷。

俾侯齐国,世世勿绝,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还有一部分属其他姓氏改姓。

《北齐书》记载:“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

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人,改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姓高,其后遂为高姓。

”《魏书》又载:“后燕皇帝慕容之,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名高云(亦在河南)。

”据有关资料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是楼氏改为高氏。

高姓历史和名人

高姓历史和名人

高姓历史和名人一、高姓的历史渊源和起源高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起源。

根据《百家姓》的记载,高姓源自于姜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姓氏之一。

根据文献记载,高姓起源于商朝时期,是由王孙封赐的封号所衍生而来。

由于封号的神圣性和权威性,高姓从此成为了一族姓,并世代相传至今。

二、高姓的分布和人口数量高姓在中国的分布较为广泛,尤以北方地区为主要聚居区。

据统计,高姓在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的人口较为集中,其中河北、山东和辽宁是高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此外,高姓还广泛分布于香港、台湾以及海外华人社群中。

根据不同的统计数据,高姓的人口数量在中国处于较高水平。

根据《中国姓氏排行榜》的数据显示,高姓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21位,约占总人口的0.534%。

这一数据反映了高姓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较高的人口基数。

三、历史上的高姓名人1. 高句丽高句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其创建者即为高祖。

高句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政治制度,还曾与中国的北魏、东晋等国家有过多次战争和交往。

高句丽的建立者高祖在历史上被认为是高姓的始祖之一,他的后代也都以高为姓。

2. 高圆圆高圆圆是中国的一位著名演员,以其清纯甜美的形象和出色的表演技艺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她曾主演过多部影视作品,包括《新白娘子传奇》、《步步惊心》等。

高圆圆的演艺才华和美丽形象使她成为了当代中国影视界备受关注和推崇的明星之一。

3. 高仓健高仓健是日本影视界的一位杰出演员,他的父亲是中国人,因此姓氏为高。

高仓健不仅在日本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受到了国际影迷的喜爱。

他曾主演过《别告诉她》、《男人之苦》等经典电影,以其深情的演技和独特的形象风格获得了众多奖项和赞誉。

4. 高尔基高尔基是俄罗斯作家和剧作家,他的全名是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佐尔格金,其中佐尔格金为他的姓氏。

高尔基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关于高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高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高姓的研究报告尊敬的读者:本篇报告是有关高姓的研究。

高姓是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承和发展。

本篇报告将从不同角度对高姓进行研究,包括高姓的起源、分布、名人、文化意义等方面。

一、高姓的起源高姓起源于周朝时期,当时的国君有一个名字叫作狄高,他在周武王灭商之战中表现卓著,被赐姓高氏。

高姓最初出现在山西省忻州一带,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

二、高姓的分布高姓在中国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尤以山西、江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为集中。

在这些地方,高姓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地域特点。

高姓也分布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是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姓氏之一。

三、高姓的名人高姓在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人物:1.高峰:高峰,字膺隐,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其书法作品独具一格,尤其精于楷书;而绘画方面,以山水画为主,风格独特,精湛绝伦,被誉为“天下高手”。

2.高升:高升,字孝甫,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诗人。

他的著作有《论语义疏》、《四书集注》等书,对后世的新儒家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文创作也极为出色,被誉为“南宋诗坛第一人”。

3.高尔夫:高尔夫,英文为Golf,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球类运动之一,又称为高记,据说起源于14世纪的苏格兰。

高尔夫深受世界各地的人民喜爱,而高姓在世界高尔夫界也有较大的影响力,有不少高姓人士成为了高尔夫领域的佼佼者。

四、高姓的文化意义高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其一,高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姓氏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历史记忆;其二,高姓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深厚,代表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其三,高姓的分布在全国各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高姓是一个充满着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姓氏。

通过对高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特质。

高氏家谱~根源!

高氏家谱~根源!

高氏家谱~根源!《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黄帝之孙,高阳氏、高辛氏十六支宗族,世世代代都能增益他们的美德,从未毁损过他们先人的声誉。

他们管理农业生产,总揽各项事务,都处理的非常及时,井然有序,到四方传布"五教"。

于是:"父亲威严,母亲慈爱,哥哥友善,弟弟恭敬,儿子孝顺,国内太平,世代楷模,域外向往"。

另:"泰安郡东奉高作明堂。

明堂始建于黄帝,五帝于明堂上座。

"简呼:高堂。

春秋时代齐卿高傒之裔孙汉礼经博士高伯,食采高堂,传呼高堂生。

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孔庙,宋大中祥符二年,封莱芜伯,明嘉靖。

九年改称"先儒"以先儒配享孔庙东庑。

至今,山东省新泰市(古东平阳)龙廷镇玉皇山下"独公墓封树虽微,人人至今犹能指述"。

附近村民在每年古历二月十五日高堂生诞辰之日通过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两千年前的先贤。

在以玉皇山为中心东西向大北岭至两县,南北向北崮山张家洼至老虎岭,纵横各60华里。

龙廷镇村民80岁老人赵克俭介绍说:"在我为镇建筑队技术员拆迁大墓以盖电影院礼堂时,墓前共有碑五座,其中四至碑所记详址为"高家陵"。

在高堂生墓正南方,圣水河畔,有一"宝坛",是夏朝古人祭祀用地,"夏宝坛"。

现今土台高约五米,面积约600余平方米。

今人口误:"夏宝蛋"。

弹丸之地,历经五千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刷,依然顺天承运,和谐自在。

在古东平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轩辕黄帝之孙:高阳氏、高辛氏的后人们,世代耕作,生生不息,立根于泰山之东平阳。

为社稷、为羽化民众,沿海滩成南北向,沿黄河西向陕西、山西部分高姓氏族去四方传布五教"。

春秋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更是高姓祖人,万古流芳。

我今悼念祖人赋诗一首:屈子不平投江去,魂兮归来隐平阳;求平索衡万世的,礼之天籁贯阴阳。

高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高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高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的内容,具体内容: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十位,人口约一千四百七十六万九千余,占中国人口...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十位,人口约一千四百七十六万九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92%左右。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高姓姓氏源流来源有四1、出自姜姓。

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

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

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

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

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

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

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

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

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

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

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

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

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

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少数民族姓氏改人高姓。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

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

高的姓氏来源研究报告作文350

高的姓氏来源研究报告作文350

高的姓氏来源研究报告作文350高姓起源大揭秘。

哎呀,说到高姓,那可真是历史悠久啊!听说最早跟黄帝的孙
子高元有关系,那时候的高元可是部落的头头,后代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了“高”这个姓,寓意着志向高远、品德高尚。

你知道吗?高姓在汉族里可是个超级大姓,全国各地都有。


了跟高元有关系,还有一些高姓是古时候官职或者地名演变过来的。

比如周朝的高士、高大夫这些官职,他们的后代就跟着官职姓了“高”。

说起高姓人物,那可真是一箩筐啊!历史上有很多高姓的牛人,比如三国时期的高顺,那可是个忠诚勇猛的大将!还有唐朝的高适,他的诗写得可好了,流传千古呢!
所以啊,高姓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姓,它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
文化和家族荣耀。

咱们高姓的子孙们,可得好好珍惜这个姓,发扬
咱们家族的光荣传统,让高姓继续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粤高姓源流述略发布时间:2006-7-23 19:51:39 被阅览数: 6245 次来源:高路加闽粤高姓源流述略高路加早在战国时期,南海越人高固( 一说出自姜齐上卿高傒之后) 因才能过人被楚威王任用为相。

南朝时,有高州俚帅高法澄。

北宋神宗时,又有忠州刺史、番禺人高居简。

然而这三位先贤先世、后嗣情况均不明。

后世广东汉族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的主体均来自中原,只是由于南迁的时代、路线和接触的土著居民有异,因而形成方言、习俗、外貌各具特点的三支民系。

三大民系中的高姓主干均由中原经福建迁入,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前期。

唐朝经过中期“安史之乱”,后期“黄巢起义”两次重大变故后,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中原望族纷纷南迁避难,其中一部分进入福建。

最大规模的一次是光启元年( 公元8 8 5 年) ,光州刺史王绪起义,率部属5 千人自河南固始南下入闽。

王绪入闽后攻陷汀、漳二州,自称汀州刺史。

王绪对待百姓和部下均极为暴虐,激起公愤,被部将王潮擒杀。

王潮继任首领,号称将军。

乾宁三年( 公元8 9 6 年) ,唐廷升福建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节度使。

王潮于次年病亡,其弟王审知继任节度使,后被加封为琅邪郡王。

公元9 0 9 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

在王潮率领的义军中,有位名叫高曦的将军。

高曦生3 子: 高钦、高旰、高晴。

高钦任广东肇庆府司法参军,后居福建长乐。

高旰任漳州府知录,居蒲县。

高晴任荆州府尹史,居福州府侯官。

高钦生二子: 高全、高愈。

高全迁泉州府同安。

高愈长子高铜历任广东雷州府遂溪县尹、大理寺少卿、中书门下验证诸房事,生三子 : 高坦、高憬、高侃。

高坦任太常寺丞,其子高一才居福建兴化府莆田县。

高憬任永春县丞。

高侃于宋皇元年( 公元1 0 4 9 年) 中进士。

高憬长子高广任太常寺协律,迁居漳州龙溪,生二子: 高麟、高豸。

高麟率家族迁莆田待贤里黄村。

高豸为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高豸曾孙高浇生三子: 师孟、师曾、师孔。

高师孟后裔居莆田凤谷里。

师曾、师孔均于南宋时迁广东南雄保昌县沙水乡珠玑巷,后南迁珠江三角洲,成为广东广府民系高氏之祖。

早在唐僖宗中和元年( 公元8 8 1 年) ,淮南西路光州固始人、邑庠生高钢( 字一清) 为避黄巢起义的战乱,携带家眷迁入福唐郡( 治今福州) 怀安县凤冈,此地后得名“高宅洋”。

高钢于后梁开平年间( 公元9 0 7 ─9 1 1 年) 被闽王王审知( 王潮之弟) 授予从政郎之职。

高钢生于唐会昌四年( 公元8 4 4 年) ,卒于后晋天福元年( 公元9 3 6 年) ,享寿9 3 。

高钢5 世孙高 ( 字德调) 于后周显德年间( 公元9 5 4 ─9 6 0 年) 殉节泉州,赐葬晋江,后人迁居泉州安平,子孙散居于晋江永宁、霁江、南安埕边、同安高浦,以及龙下、高坪、诗山等地。

元末,一支为避乱迁至安溪太平。

高之孙高惠连为北宋进士,官至巡抚广南诸路御史大夫、兵部尚书,生于开宝六年( 公元9 7 3 年) ,卒于熙宁元年( 公元1 0 6 8 年) ,享寿9 6 。

安平谱中载有高惠连撰于宋庆历二年( 公元1 0 4 2 年) 的《尚书公自叙迁闽事始》。

高钢后裔人才济济,仅宋代就有进士5 8 名,故南宋状元、龙图阁学士、泉州人王十朋说: “高家一门,胜于泉南一郡。

”从现有资料来看,进入福建最早的一支高氏,始祖是唐朝前期自今江苏常熟迁至闽中( 今福州一带) 的高肇。

据长乐《龙门高氏族谱》记载,高肇远祖为孔子学生、春秋卫国高柴。

2 世祖高钦,传2 0 余世至高,于东汉时由卫迁吴( 今苏州一带) ,生子高佳春。

传至唐代,由高肇始迁闽中。

高肇之子高阁生二子,次子高良材居东渡上黄。

长子高良器则于唐贞元十八年( 8 0 2 年) 始定居长乐龙门村。

后裔分迁福州、福清、福安、宁德、古田、莆田、同安、广东潮州,及美、加、印尼、新加坡、缅、日、德、葡、台、港、澳等地。

长乐本支高氏十分兴旺,历史上出过进士1 9 名,其中1 2 名属龙门一村。

宋代还有5 人“应特奏名”。

宋末忠臣、亩村人高应松即出自本支。

当代具副高以上职称的有6 5 人,另有1 0 人正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至宋代,福建高姓渐趋繁盛,除前述遍布全省的高钢后裔和闽北高肇后裔外,南部主要分为两支,后来分别形成闽南──潮汕和客家两系高氏。

闽南漳浦高氏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颁行“青苗法”,山阴(治今浙江绍兴) 有高姓叔侄二人因欠官租,于熙宁二年( 公元1 0 6 9 年) 由山阴避居福建,侄居福清,后裔传衍于闽东一带。

叔居漳浦九都( 今杜浔镇) ,成为闽南和粤东潮汕地区高氏主干开基祖。

据陆丰《高氏族谱·流源》,叔名高耀祖,其曾祖为高柴4 6 世孙、北宋名将、武烈王高琼,祖父为高继伦,父为高遵试。

侄名高重光,其曾祖为继伦之弟继和,祖父为高遵训,父为高仰祖。

漳浦高氏2 世名高拱,字时中,生下一子高登。

高登字彦先,号东溪,后为进士、迪功郎、古县令。

高登“博学行高”(朱熹语) ,因一贯和误国奸臣对立而遭秦桧迫害,被贬至广西容州,客死异乡。

高登生四子: 高扶、高持、高振、高拂。

长子高扶原名高箕,字伯起,号立庵,生于建炎三年( 公元1 1 2 9 年) ,卒于乾道九年( 公元1 1 7 3 年) ,享年4 5 ,曾从父贬居广西容州1 5 年,父死后护棺回乡。

高扶4 世孙高一诚之后世居浦东,一支分迁同安县竹坑,后转徙都。

次子高持原名高裘,字仲安,号述庵,也随父去容州,后与兄一同护棺回葬。

高持4 世孙高一勤后裔迁居南靖县何岭、塔仔、西坑、官田。

三子高振原名高庭,字叔昌,号静斋,4 世孙高一举迁居龙邑( 今龙海) 公卿山。

四子高拂原名高桴,字季士,曾和岳飞之女岳娥订亲。

岳飞遇害后,岳娥抱银瓶投井自杀,后被称为“银瓶小姐”,高拂则出家成为真人。

南宋末,漳浦高氏向外流散,后人传衍于闽南、潮汕一带。

宋朝时,漳浦县城南一里处即建有东溪祠,后屡废屡修。

1 9 8 8 年夏,福建龙海、南靖、漳州、漳浦等地东溪裔孙,捐资修复了东溪祠第三进,被定为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客家高氏以宋代福州宁德人高颐为共祖。

也有先世出自唐末高钢( 据揭西高少明先生提供) 、南宋高斯得( 据梅县《程江高氏族谱》) 二说。

高颐字元龄,庆元进士,饱读诗书,有弟子数千,曾任永州东安知县,著作有《鸡窗丛览》、《诗传集解》。

《安平高氏族谱》载有高钢裔孙、庆元二年进士高,未知是否即高颐之讹。

高颐之子高伯埙字汝谐,学问根底很深,为人诚实守信,专攻关洛之学,曾集关洛学者的学说撰成《传心直指》一书。

据《齐昌高氏族谱》中撰于清康熙二十三年 ( 公元1 6 8 4 年) 的《高姓源流序》,高颐之孙高旷曾随一代宗师朱熹讲学于武夷精舍,后定居于邵武。

《闽志》记载说,邵武人高潭行为端正,曾以义责盗贼,盗贼听后都改恶从善。

这个高潭,就是高旷之子。

高潭生三子。

长子高嶷徙居漳州,次子高嵬,三子高岐。

高嵬为进士,仍居邵武,生三子: 文昭、文辉、文章。

高文辉因金元兵乱,迁居宁化千家围石壁村,生一子十郎。

江西、福建客家高氏族谱均以高文辉为太始祖。

高十郎于元朝元贞二年( 公元1 2 9 6 年) 迁居上杭胜运里曹田乡,生三子: 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

百一郎名叫高成,号士立,由上杭迁至漳州南靖县和美乡,后中进士,历任马平县知县、南京吏部主事、江西左江道转广州分巡驻潮州兵备参议。

江西兴国谱称后移居广东潮州揭阳县黄寨石坑。

高成生三子: 千一郎( 德富) 、千二郎( 德寿) 、千三郎( 伟盛) 。

千一郎由南靖县和美乡迁宁化县大田里丰正村,生三子: 必英、必勤、必善。

必勤留居漳州。

百二郎后裔至今世居曹田乡( 建国后改名蓝溪村,现仍有高屋、曹田、厚里三小村) 。

百三郎迁居上杭茶地乡高屋、黄潭,子千八郎,孙元二郎。

元二郎生三子: 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

念三郎和夫人邓氏生四子: 仲一、仲二、仲三、仲四。

后裔至今仍居茶地乡高屋,已传22 代。

百二郎后裔有高鹏,明洪武八年( 公元1 3 7 5 年) 进士,任浙江归安知县。

广东广府高氏主干的祖先就是南宋时由福建迁至粤北南雄府保昌县沙水乡珠玑巷的高师曾、高师孔兄弟。

花都《杨村高氏族谱》称师孔生于南雄,说明其父高浇已迁来广东。

高师曾任大理寺评事,后被贬为南雄府保昌县县丞,生四子: 维峤、维华、维岳、维峦;高师孔任大理寺都事,生一子维贤( 名念七) 。

维字派兄弟于南宋后期大约不迟于宝年间( 公元1 2 5 3 ─1 2 5 8 年) ,从珠玑巷南迁,维峤迁居新会城内,维华迁居广州城内,维岳迁居新会旧南门,维峦也迁居广州城内,维贤随父师孔迁居南海西边窑( 今盐步西瑶) 。

维峤长子高康号听潮,迁居新会沙堆乡那伏村。

维岳生一子高添,高添生震英,居香山( 今中山) 。

震英生四子,长子玄生;次子梁生居香山县小榄都大榄村,后裔分枝顺德大良;三子洪生居香山县龙眼都奇坑村 ( 今歧亨) ,后裔分枝大石头村( 今大石兜) ;四子忠生居龙眼都豪兔村(今豪吐) ,忠生次子道绩分迁马滘霞村。

维峦迁居广州城内,生三子: 明达、静渊、善台。

长子明达号石台,为明洪武解元,迁居顺德石洲,后裔分枝陈村、石湾、石龙。

维贤之子少四因和指挥下围棋殴斗,为避祸,父子同迁上番禺慕德里司杨村(今花都市杨荷乡) ,现在此聚居的高氏子孙多达7千人,为全国所罕见。

此外,福建莆田方面,维贤的从兄弟维岑迁居粤西电白,再从兄弟高展迁居福建安溪,高舒迁居顺德;维贤的族叔高铎、族兄渐夫迁居粤西遂溪,族叔师道任潮州知府。

杨村高氏子孙又于明代分迁从化、清远等地。

师道的8 世孙高橙为明嘉靖进士,任广州知府( 《莆田县志》有载) 。

师道的6 世孙高迁于嘉靖十九年( 公元1 5 4 0 年) 到广州修族谱。

珠江三角洲一带高氏3 6 房曾于清康熙三十年( 公元1 6 9 1 年) 在广州共建“高氏先贤家庙”,在今广州市中山五路小马站2 8 ─9 号。

3 6 房是: 杨村、礼村、那伏、马滘、冲霞、甘竹、大、大岗、圆岗、白石、隔沙、平洲、石陈、官涌、洞溪、纪岗、金钗、蒙清、石头、中山、吉湄、莘村、塘步、岑溪、佛山、东莞、莲湖、棠夏、继善、棠溪、直庄、高边、凤山,又礼村( 清公) 、礼村( 俊公) 、圆岗( 广仁公) 。

南海市还有二支高氏。

一支先祖于南宋时自浙江鄞县迁入珠玑巷,有二兄弟元德、大德经三水县迁居南海小塘洞田,大德又迁往官窑大岗;元德后人中有迁居大沥高边的。

另一支始祖高巨庵(名大任,字宏犹) 为郡廪生,于明代由珠玑巷至南海任儒学学正,定居和顺逢涌高边,其子高才信、高才智为避“狼兵”,迁至高村白石院。

6 世高帝成由千总升为守备饶平制使,后见今花都白石(原属南海) “白石参天,嵯峨耸翠”,风水甚佳,就从高村接父亲高明谦、叔父高明让迁居白石(今属花都赤坭镇) ,7 世高汝富又迁回逢涌高边,后人可能又分迁邻近的鹤峰高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