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的四种理论学习札记

报刊的四种理论学习札记
报刊的四种理论学习札记

-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的《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

一书学习札记

一、导言

195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Fred S. Siebert)、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 Peterson)和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合作出版了《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1] (一译《报刊的四种理论》),书中将世界上论述传媒同社会的关系之形形式式的思想理论,归纳成四种理论模式,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模式。此书发表后,在新闻传播学科中成为频频被引用的经典之作,期影响历经数十年而不衰。而且,该书数十年来一再重印但却未作修订。对于这样一本经典的新闻传播学著作,我们在系统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理论时理应在突出的位置予以研究。本文系对该书的学习体会,分五个部分,下面四个部分分别梳理作者的生平及学术成就、该书的写作背景和书中各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该书的特点和利弊得失作一简单的评析。

二、作者简介

1.彼得森

彼得森是伊利诺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首任院长。他于1918年6月8日生于明尼苏达州的Albert Lea,1997年8月27日卒于厄巴纳的卡尔基金会医院,享年79岁。

生前,彼得森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学士学位,在堪萨斯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48年,彼得森开始执教于伊利诺大学,讲授杂志写作与编辑。1955年,他在伊利诺大学获博士学位。此后,他继续在该大学执教。1957年他出任伊利诺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首任院长。1979年,他辞去院长职位,回到教学岗位,直至其于1987年从伊利诺大学退休。

彼得森是杂志写作与编辑方面的专家。曾任一系列专业协会的会长,并在1975-1995期间担任Illinois Issues杂志社的董事。他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勤于著述,除了与西伯特及施拉姆合作出版的《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外,其主要著述有:《杂志纪实文学写作》(1949年出版)、《20世纪的杂志》(获奖著作;1956年出版)和发表在《新闻

学季刊》、《密西西必峡谷医学杂志》及《当前经济评论》上的若干论文。

他不但精通自己的研究领域?D?D杂志写作与编辑,而且学识渊博,热爱教学,深得其同事、朋友和学生的爱戴。

由于彼得森在新闻学研究与教学中的杰出成就,他曾获美国Sigma Delta Chi杰出新闻学研究奖、Kappa Tau Alpha研究奖、明尼苏达大学杰出校友成就奖和伊利诺大学杰出本科教学奖。在这些荣誉中,彼得森本人最珍视最后这一项:这位知名学者深深热爱本科教学。他与美国全国各地他的许多昔日的学生保持通信联系。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美国传媒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其学生中许多后来成了纽约杂志业中的执牛耳者。

彼得森1946年9月13日同海伦?克莱格(Helen M. Clegg)。婚后他们有四各子女。生活中的彼得森是一位腼腆但却机智诙谐的人,他以信手画漫画作品而闻名,其漫画作品常常妙趣横生。彼得森对爵士音乐也有强烈的兴趣,收藏了大量爵士音乐唱片和磁带。[2]

2.施拉姆

世界闻名的传播学大师施拉姆于1907年8月5日生于俄亥俄州的Marietta,1987年12月27日卒于夏威夷檀香山,享年80岁。

1907年的美国,传播手段无法同今天相比。在施拉姆的出生地,来自外面的传播渠道只有教堂和镇上的会议。在尚无广电媒介的情况下,除非一个人学会了读书识字,否则便无从接触传媒信息。也许正是因为施拉姆幼年时生长在没有大众传播的背景下,所以他尤其意识到大众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这可能与他后来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不无关系。施拉姆家中有音乐方面的传统,母亲系音乐老师。受家庭传统的熏陶,施拉姆从幼年起即擅长吹长笛。大学时代他就学于Marietta学院,学的是希腊语和拉丁语,于1928年以最优等的成绩在该校获文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曾获得吹长笛的奖学金到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并成为波士顿民用交响乐团中的长笛吹奏者。攻读硕士期间他在哈佛大学学习美国文明,于1930

年在该校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在衣阿华大学攻读美国文学专业的博士,于1932年在该校获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Marietta学院又授予这位当年该校本科毕业的优秀学者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他攻读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位时学习的是三个不同的专业。这种宽广的学科背景,想必对施拉姆后来在传播学领域中从事整合式的研究不无益处。

施拉姆工作经历丰富。他曾在美联社工作了六年(1924-30年)。1932-34年,他任National Research Fellow。1932-41年,施拉姆执教于衣阿华大学,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英语教授,并且是衣阿华作家创作室的创始人和首任主任。1941年至1943年,他出任事实与数据办公室和战争信息办公室的教育主管。1943年,他又回到衣阿华大学,担任该校新闻学院院长,直至1947年他到伊利诺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创办了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个传播学专业的博士生项目。1947年-1955年,他成为伊利诺大学研究型教授,并曾担任该校出版社经理,50-55年期间,他还出任了伊利诺大学传播处主任。1954年,他还曾兼任全国安全委员会的研究项目主任。在伊利诺大学,他创建了美国第一家传播学研究所,担任所长。1955年至1973年,他执教于斯坦福大学,任该校传播学教授,并于1957-73年期间任该校传播学研究所所长,于1959-60年期间任该校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于1961-73期间任Janet M. Peek国际传播学教授,于1967-73

年期间兼任该校教育学教授。1973年,施拉姆从斯坦福大学退休,成为该校的荣誉教授。从斯坦福大学退休后,他担任檀香山的东西方研究中心主任。

施拉姆对传播学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正是施拉姆,总结、整合了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先驱的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卢因(一译勒温)和其他学者的传播学研究成果。他在整合式的、综合性的研究的基础上,为勾勒传播学的系统的学科框架,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第二,在整合、梳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他自己也以多种视角透视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他研究兴趣广泛,并善于开拓,在其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的研究课题覆盖传播学科中的一系列领域:传媒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传播艺术与劝服、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大众传播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传媒的社会责任、传播与经济的关系、传播的发展对政治民主的影响,等。可以说传媒对于公众的影响的各个方面,都引起施拉姆的关注。他著作等身,发表过30本传播学著作(其中25本被译成其他语言),120多篇学术论文。

直到他1987年在檀香山逝世,他始终没有停止学术著述活动:在他于当年12月27日晚逝世时,其书桌案头还放着其最后一部著作?D?D《人类传播史话:洞穴壁画到微芯片》的校样。他通过其著述,对传播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最著名的著作有:1949年出版、1960年再版的《大众传播学》、1954年出版的《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1964年出版的《大众传媒和国家发展》和1987年出版的《人类传播史话:洞穴壁画到微芯片》。这些著述均被大量引用。施拉姆撰写的关于电视的六本著作和许多论文也是重要的著述,其中1961年发表的《电视对于少年儿童的影响》尤为广受欢迎。

第三,除了自身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和整合他人的研究成果外,施拉姆还是系统的传播学研究的出色的组织者。“由于他在年青时即意识到他不可能自己一人从事全部的传播学研究,施拉姆组织创办了美国三家最重大的传播学研究机构?D?D第一家在伊利诺大学,第二家在斯坦福大学,第三家在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3] 第四,施拉姆为传播学研究培养了大量人才。在数十年的高校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研究生,其中成为著名传播学者的不乏其人。施拉姆的著述均在这段时间或另一段时间被用作教材,教育了传播学的后来研究者。这是施拉姆对传播学科的又一重要贡献。[4]

施拉姆不但是一名杰出的学者,而且多才多艺。除了终身对音乐兴趣不减外,他还擅长体育,当教授后还打棒球。他创作过小说和诗歌,曾因其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而获O. Henry奖。

[5]

3.西伯特

西伯特的出生年月及学历等无从查考,不详。根据可以查考到的信息,西伯特是传媒法领域的先驱学者。早年他曾分别在明尼苏达和芝加哥若干报社工作。他撰写了关于新闻自由和新闻传媒业的权利及特许权的重要著作。离开记者岗位后,西伯特担任传媒机构的法律顾问,并制定了新闻传媒业和出版业群体所追求的法律条款。西伯特还是一位新闻教育家,长期担任伊利诺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一流的新闻学院的院长。由于他长期来服务于新闻学领域,成果卓著,为新闻学研究尤其是新闻法学研究,也为人们加深对新闻传媒实践的法律方面的了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于1962年成为杰出贡献奖(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的得主。此外,西伯特还曾因其对传媒法的开拓性研究而获得Kappa Tau Alpha研究奖。

[6]

三、写作背景

《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发表于20实际50年代。不论是从美国传媒环境来说,还是从整个社会环境来说,那个年代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从美国传媒环境来说,进入20世纪后,美国传媒垄断化现象日益严重,报业兼并成风。这既是美国自由主义的新闻体制下自由放任的传媒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美国经济运作环境由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所至。战后美国传媒业的发展,以报业发展继续呈现出兼并的倾向和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为突出标志。美国传媒业的发展,给美国立国时即确立的自由主义的传媒理论,带来了一些复杂的问题。传媒业的兼并导致垄断化和集中化趋势,造成消息来源的单一化,破坏了传媒信息内容的多样化,这同作为自由主义传媒理论的要旨之一的言论、观点的多样化原则,显然格格不入。此外,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私有的营利企业的美国传媒业,受追求利润的目的驱动,不时出现滥用新闻自由、大量刊播耸人听闻、低级庸俗的内容之现象。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尤其是电视业的发展,以其不同于报刊的特点,对传媒业的运作提出了

新的要求,即要求广电的运作原则不得不有别于报刊的运作原则。具体说来,广电传播的通道即频道/波段等电讯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会相互干扰。因而,即使仅仅从分配频率出发,也需要实行统一的电波管制。这就同传媒自由论的原则有相矛盾之处,从而构成了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原则逻辑的挑战。凡此种种传媒现实,都促使美国社会应对传媒自由主义理论遇到的问题。研究界围绕着传媒-政府-公众的关系,对传媒自由主义理论进行深入反思,探索传媒的社会责任,也就势所必然。《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就是与一项对传媒的社会责任的研究相关的四篇文章的汇编,该研究由施拉姆主持,是美国教会全国委员会的研究项目。同时,战后美国国际地位的上升、美国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欲望的高涨,必然使之产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的愿望,在新闻传播领域,这就导致研究其他国家的传媒体系的欲望之高涨。作者在书中声称,“本书研究的是当今世界上不同性质的传媒业背后之哲学上和政治上的基本原理”。[7] 这可以说正是反映了上述研究欲望之高涨。

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该书出版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社会中以美、苏及其各自的盟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峙划线、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冷战思维方式,“恐红”反共情绪的弥漫,影响着美国处理国际问题和国际关系的政策,也影响着其对国际问题、国际关系等的看法。冷战式思维,孳生出将世界视为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概念,使美国社会对事物的评判,陷入视己方阵营的一切为优,观他方阵营的一切为劣的非理性模式,但与此同时却又促使美国社会对他方阵营进行研究,这些难免要在其社会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印上烙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问世的《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对此必然会有所反映。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第五部分?D?D对此书内容的评析部分,展开讨论。

四、文本内容介绍

1.西伯特论“集权主义的传媒理论”

按照不同的传媒理论问世的时间顺序排列,西伯特阐述“集权主义的传媒理论”的文章,被放在这本文集的第一篇。按照西伯特的阐述,任何有关传媒同其所属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传媒理论,都是由某些特定的有关人和国家的哲学上的假设所决定的。[8] 这些假设被西伯特归纳为围绕这样几个方面:(1)人的本性,(2)社会与国家的性质,(3)人同政府的关系,以及(4)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知识和真理的性质。西伯特的文章概述了集权主义理论有关这些问题的基本假设,回顾了该理论的兴衰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还探讨了集权主义理论的最极端的形态?D?D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分析了集权主义理论下的传媒控制制度,讨论了集权主义理论和其他理论的关系,并探讨了现代世界上的集权主义理论的形态。

西伯特的文章概括说,关于人的本性,集权主义的理论认为,“个人唯有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才能实现其全部潜能。作为个人,人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但作为社会或有组织的社区的成员,其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大大增加。在这一理论假设下,群体的重要性超过个人,因为只有通过群体,个人才能达到其目的。” [9] 关于社会和国家的性质,以及人同国家的关系,集权主义理论持这样的论点:“群体组织的最高形式?D?D国家,在价值的尺度上压倒个人,因为没有国家,个人就不能发展出文明人的特性。……人正是在国家中并通过国家实现其目的;没有国家,人会依然处于原始状态。” [10] 根据西伯特的诠释,在集权主义理论中,导致有关国家性质的某些基本结论的,是这一假设,即:国家对于人的充分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个人成员外,国家成为所有值得想望的特性的总和。通过一种人类一般不能完整分析的过程,国家得到了决定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之权力。有时,这是神的引导,有时这是对更高的智力或对领导才能品质的依赖,有时这是由于对任何其他过程缺乏信心”。

[11] 西伯特还阐述说,关于知识的性质和真理的性质这些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集权主义理论承认“知识可以通过智力上的艰苦尝试来发现”,但是认为,“人们之间利用智力过程的能力和施行智力尝试的内驱力差异很大。而既然存在这种差异,就应该在社会结构中对此加以承认。能分析又能综合的…智者?/…哲人?应成为有组织的社会的领袖,或者(如果不当领袖)至少成为领袖的顾问。知识并非天赐的,而是通过人的努力获得的,这种努力可以通过国家加以最佳引导,使之为所有人的利益服务。这样获得的或发展起来的知识,成为所有成员的准则,并具有一种绝对主义的光环,这种光环使变迁成为不受欢迎的,使稳定或延续性本身成为一种美德。” [12]

作为对集权主义理论的溯源,西伯特的文章回顾了集权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的若干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英国哲学家霍布士(Hobbes)、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德国政治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特雷契克(Treitschke)等。柏拉图的集权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把贵族政体理想化,将之视为最优越的政体。在柏拉图看来,人的本性,包括其物质私欲,会倾向于把政府从贵族政体降低为财权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最后降低为暴君整体。柏拉图认为,“国家只有掌握在智者、明智的执政者手中才是安全的,他们受道德权力的制约并用这种道德权力来约束社会低层分子。” [13] 按照这些基本假设,柏拉图构想在理想的社会中,国家建立并实施政治和文化目标的统一。这个观点意味着对意见和讨论要实施严格的控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彬彬有礼地提出,“他要把所有违反对艺术家、哲学家和诗人的严格条例的人士统统…遣送到其他城市去?”。[14] 在《法律》一书中,柏拉图同样彬彬有礼提出要求诗人“首先把其作品呈交给执政者审阅,应由执政者判断这些作品是否有益于公民的精神健康。” [15]

马基雅弗利关注的,不是国家的目的和宗旨,而是获取和维持政治权力的手段。他对人的本性,持一种基本上消极的观点,并主张所有其他考虑都应服从于国家安全这一主要目标,而这一目标是由统治者或君主的现实主义的、非道德主义的政策来实现的。西伯特分析说,马基雅弗利的著作中隐含了这样的论点:爱国的理由可以成为严格控制讨论方法和信息的大量传播之正当理由。他主张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高于一切;公民的个人考虑是从属的。[16]

霍布士的集权主义政治哲学认为,避免痛苦和权力欲是人的两种基本欲望;必须要有一种权力来为了大家的利益而对个人实施限制。霍布士的理论主张,建立和维护秩序与和平的权力,是最高统治权;它不取决于关于其特定的行为是否合理的私人意见,因为具有裁决纠纷的权限的最高统治权之确立,乃是理性的首要意旨。[17]

黑格尔被视为现代集权主义政治理论的主要阐述者。黑格尔认为,“国家是道德的具体化,是阐明了自己并采取意志这一形式的道德精神,这种意志是显现在世界面前的,是自觉的、知道其目的的,这种意志并且尽其所知完成其目的。” [18] 在黑格尔的笔下,由于国家是实质性的意志的体现,因而国家即是理智本身。这种意志不过是个人的意志以其抽象的形式被构想出来,并被提升到普遍的层面……在国家中,自由获得其最大限度的权利;但是与此同时,国家是目的本身,它具有支配个体公民的最大权利,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作国家的成员。” [19] 西伯特论述说,自由的概念在黑格尔的学说中意味着个人有自由知道他是不自由的、知道其行为取决于历史、社会并且最重要的是取决于绝对观念,而国家则是绝对观念的最高体现。

特雷契克更加充分地发展了自由是在国家之内的自由而不是不受国家约束的自由这样一种思想。特雷契克在其小册子《论自由》和巨著《政治学》中,对民主制度、尤其是对瑞士和

美国的民主制度,持悲观的观点。“他断言,多数人的统治既不能保证政治自由(political freedom)也不能保证社会自由(social liberty)。在历史的自然演进中,国家是一个大个体,重要的是国家的自由和生命。[20]

西伯特提出,法西斯主义是集权主义以一种扭曲了的形式的延续;其对大众传媒的处理法完全同专制主义的基本原则相一致。法西斯主义提出了“社团国家”的观点,以对经济和文化事务的干涉主义学说,作为其基础。墨索里尼的学说强调通过武力、斗争和威胁达到目的,反对和平主义,强烈反对自由主义和宽容态度;它主张通过精英阶层或先锋队组织群众、领导和操纵群众运动,……强调作为完美道德生活的基体的社会之重要性,并将这种社会等同于有强制力的现代国家。[21] 墨索里尼公然宣称,“法西斯主义同民主主义思想的整个复杂体系作战,不论是对它的理论前提或实际应用都加以否定。”希特勒则比其他法西斯主义者更甚,宣扬“真理为我们”的论调,主张凡是促进德国的国家利益和巩固的,即是真理,所谓“我们的真理?D?D为我们的真理” 。[22]

西伯特还提到了罗马教会的哲学原则和集权主义传统对西欧国家的影响。教会的权力出自于神授的思想,容不得人们对基本教义作出不同于教会的阐述的解释。

西伯特指出,世界上大部分地方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曾接受集权主义理论,将之付诸于控制传媒的实践。在分析采取集权主义理论的社会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制度及其运作中,西伯特概括出了这样几种控制制度:特许权或专利权制(即授予某些经过选择的人以独占经营出版印刷的特许权或专利权),“(事前)检查制”(即由检查员检查印刷品,获得许可的方能出版),根据法律上的两个传统范畴?D?D叛乱罪和煽动罪,对散布不利于政府的消息或意见的人提起公诉。例如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就曾采用特许权制,后来,英国的这种控制制度还曾发展成设立专门的“特许”印刷商的组织?D?D皇家出版公司,它通过其成员监督印刷业。皇家出版公司被授予权力接受员或开除会员,并对轻微违反行规者处以轻微的惩罚。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早年殖民时代的政府,曾采取检查制控制出版印刷。西伯特指出:后一种控制方法形成得比前两种晚,并且通常是在国家垄断出版印刷和特许制不能完成必须的控制时被采用的;相比之下,后一种方法的实行是一种进步,因为法律程序允许被控有罪的人利用合法的保障。[23] 西伯特还简单回顾了18世纪在政党兴起、民主的学说传播的形势下集权主义处于防守地位的历史,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间接控制报刊的方法,即政府收买私营报刊或用公款给予津贴,以及规定一种特别税的制度,以限制印刷品的发行和利润,如英国历史上的“知识税”。

作为《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的开首篇,西伯特的“集权主义的传媒理论”还探讨了集权主义理论和其它三种传媒理论的关系,认为集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苏联理论相似之处最多,与自由主义理论最为迥然不同,而与在自由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媒的社会责任论则有一些共同点。西伯特认为“苏联的传媒制度在两个方面不同于别的集权主义传媒制度,”第一个不同点是,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国家不以限制传媒干涉国家政策为满足,它还积极利用大众传媒实现其目的;第二个不同点是,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国家垄断了一切大众传媒。关于集权主义理论同社会责任论的异同,西伯特指出二者都主张不能容许传媒降低国家文化,主张大众传媒不得不负责任地阻碍社会目标的实现;但是二者是从相反的观点来对待责任与行动的联系的。[24] 西伯特论“集权主义的传媒理论”的最后部分,是对“现代世界上的集权主义”的评估。择要而言,其论点是:虽然“除了苏联势力范围外,自由主义原理在世界上总体占优势,”但是在一些地方,自由主义理论只是装饰,这些地方的政府在这装饰背后行集权主义之实;还有少数国家还公开承认集权主义立场。

如果用我们所熟悉的话语来概括,西伯特笔下的集权主义的传媒理论似乎在哲学上是建立在英雄史观的基础之上的。(对于西伯特论“集权主义的传媒理论”的评析,我们拟在第五部分中展开。)

2.西伯特论“自由主义的传媒理论”

西伯特的“自由主义的传媒理论”,也是首先从哲学上展开探讨,从探讨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有关人的本性、社会的性质、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知识与真理的性质等问题的基本假设着手的。

以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思想为源头的西方自由主义传媒理论,对人类理性的力量深信不疑,坚持个人的重要性,坚持包括言论和出版/新闻自由在内的天赋人权的思想。

根据西伯特的阐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围绕这些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特点是强调人的理性的力量,极力提倡个人权利。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人作为有思想的有机体,有能力组织其周围的世界,并作出促进自己利益的决定。自由主义的理论把人视为文明世界的首要单位与推动者,认为个人的快乐与幸福就是社会的目的,社会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每个成员的利益,个人的成就成为最终的目标?D?D人的目标、社会的目标和国家的目标。对于知识和真理,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真理是一个确定的、可以探知的实体,并且可以展示在一切有思想的人的面前。在一切知识领域,虽然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可能存在争辩和分歧,但是对于具有理性的人们来说,道路尽头的真理却是确定的、可以证明的和可以接受的。[25]

在追溯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中,西伯特指出:“16世纪提供了经验;17世纪形成了(自由主义)哲学原理;18世纪将这些(自由主义)哲学原理付诸实践。”他将16世纪的地理上的发现、17世纪科学上的发现、宗教革命、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及发生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列为推动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兴起和发展的因素,尤其强调:启蒙运动对这种哲学思潮在西方的传播和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构成启蒙运动各种倾向的基础的基本思想,是相信人类的理智以自身的力量,不用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就能够理解世界系统,并且相信这种新的理解世界的方法,将带来掌握世界的新的方法。启蒙运动力求使这一原则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物理学和伦理学、在宗教、历史、法律和政治学原理中,得到普遍承认。” [26]

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中有关传媒与政府的关系、传媒与公民的关系、人的理性在识别正确与错误中的力量等重要问题上的重要观念,无一不同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的基本观点有关。

西伯特回顾了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系列代表人物的思想,他们是:英国的弥尔顿(John Milton)、洛克(John Locke)、米尔(John S. Mill;一译穆勒)、厄斯金(John Erskine)和美国的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等人。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中,蕴含着这批思想家、政治家的有关学说观点。在17世纪时弥尔顿提出的出版自由论和洛克提出的“主权在民、君权民授”论和“宽容异教”论,被认为包含了西方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的基本思想。西伯特在文中称,弥尔顿和洛克为自由主义的新闻传媒业理论,奠定了基础。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1644)中,强有力地表达了视言论、出版/新闻自由为最重要的自由的观点,表达了对出版物的事前检查制的谴责,表达了相信只要让真理同谬误进行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必将战胜谬误的信念。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论的中心论点是:人通过运用理性能够辨别正确与

错误,鉴别好坏。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就应当有权不受限制地接触他人的意见和思想。[27] 弥尔顿的思想中已有“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纠正过程”概念的萌芽。洛克的贡献,主要在于其政治哲学中对人民和政府权力的关系的论述。他的政治哲学理论从“天赋人权”的立场出发,阐述了强调“主权在民、君权民授”的学说。其核心观点是:权力的中心是人民的意志,政府只是由人民授权的受托管理者,有责任维护人们的天赋权利;一旦政府失职,人民可以撤回授权。洛克的政治哲学不但主张限制君权,还主张容忍宗教的意见分歧。

在18、19世纪,为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作出贡献的英国理论家有厄斯金和米尔。厄斯金在为潘恩出版《人权》一书作辩护时,阐述了他有关言论和新闻自由的自由主义原则的观点,即任何人公开发表言论,只要并非意在误导,而是出于真诚的动机,受其理性和良知的支配,即使内容错误,也不应受到惩罚。米尔是继弥尔顿和洛克之后深化自由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正是米尔,明确地阐述了“言论的自由市场论”。米尔在1859年出版的《论自由》一书中,以自由主义的一般观点论述表达思想的特定自由,提出了四大论点,强调表达思想的自由的重要性,强调自由而公开的讨论的必要性。这四大论点是:(1)压制某种意见,其结果很可能就是压制真理;(2)即便是一种错误的意见,也可能包含为发现全部真理所必需的那么一丁点儿真理;(3)即使为众人所接受的意见确是真理,除非公众不得不(在争辩中)为它辩护、捍卫它,否则公众就会倾向于把它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来坚持;(4)如果为众人所接受的意见不是经常经受争议,它就会失去活力,并失去其对人们行为和性格的影响作用。[28] 米尔还注意到在意见不一致时保障少数派意见的重要性,

他提出,“假如全体人类除一人外意见一致,仅仅一人持相反的意见,那么,人类压制那一人的意见并不比此人(如果权力在握的话)压制人类(除他以外的)的意见较可算正当。” [29] 在他看来,意见并不是除了对持有者本人以外毫无价值的个人所有物,阻挠对意见的欣赏也并非仅仅是对私人的伤害。他论述说,“压制表达意见的特殊罪恶,在于它是对全人类的掠夺,既是对当代人的也是对后代的掠夺,不但是对意见持有者的掠夺,而且更是对持异议者的掠夺。假如那意见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就是被剥夺了用真理更换调错误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误的,那么他们就是失去了几乎同样大的利益,即:从真理同错误的冲突中产生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 [30] 这里可以看出,米尔在继承前人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清晰地阐明了西方言论、表达自由的一些基本观点,尤其是“言论的公开自由市场”和“言论市场的自动调节(通过自我纠正过程)”的观点。

杰弗逊不仅是传媒自由论的热情信奉者和倡导者,而且也是身体力行的积极实践者。杰佛逊极为重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的意义。从坚信人皆有理性的信念出发,他认为,人们依靠新闻自由能有效地辨明是非;虽然在运用理性时个人可能出错,但作为群体的大多数人终将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杰佛逊看来,给人们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乃是首要目标,而实施新闻自由是最佳的方法。他论述道,“打开通向真理之门,强化以理性来检验每件事情的习惯,是我们能够传给我们的继任者,以便防止他们用自己同意与否威胁人民的最为有效的约束。”

[31]

虽说在17世纪洛克的政治哲学和弥尔顿关于出版自由的学说中,已包含了作为自由主义新闻传媒业的理论支撑的基本概念,但是,西方传媒业转向自由主义原则的过程,除了要有理论基础外,还离不开制度化所能带来的保障,因此也就离不开有关的法制建设。自由主义的新闻业体制在西方国家的正式确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过了长期的论争、立法过程。在英国,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参与执政之初,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并没有提及报刊。1694年英国议会正式废除旧王朝时制定的出版法案,但是,此后新闻出

版界也仍然受到一系列严重束缚:知识税(报纸印刷税、纸张税、广告税)、煽动诽谤罪、禁止报道国会辩论的条令等,依然是报刊的桎梏。冲破这些桎梏,经过了长期的论争。

在18世纪英美等西方国家传媒业内外为确立自由主义原则而进行的斗争中,西伯特特别关注围绕传媒报道国会活动和批评当权人物的权利,围绕“煽动叛国罪”和“诽谤罪”,以及与此相联的有关新闻界是否可以用真实性为辩护理由,对被指控为(政治)诽谤的文章进行辩解这几个方面,法律传统在斗争中演变的过程。179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对新闻界有利的福克斯诽谤法案(Fo x?s Libel Act),授予陪审团以最终裁决权以裁定出版物是否具有有害倾向。美国通过有关真实性可以作为抗辩理由的宪法条文、英国1843年国会颁布法令确立真实性可以作为抗辩理由的法律原则。这些都被视为对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和对传媒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西方国家草拟人权法案,标志着确立自由主义原则的斗争的结果。

在历史回顾后,西伯特论“自由主义的传媒理论”探讨了“大众传媒在民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总结了西方国家自由主义理论下的传媒业。根据自由主义的传媒理论,大众传媒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信息、提供娱乐、传播播广告为经济服务和监督政府。随着自由主义理论作为主导思想的地位在西方国家的确立,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在这些重要问题上的观念,化为一些基本的操作原则。这些原则是: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原则,新闻自由的界限问题上的(社会控制)法制化原则,以及传递信息内容上的市场化、多样化原则。

根据西伯特的阐述,西伯特自由主义的理论认为,传媒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发现真相、通过提供各种证据和意见,来协助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而这个过程的基本特点,就是不受政府控制操纵。[32] 此外,如前所述,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传媒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而为了保证这一作用的发挥,传媒必须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这一点又必须以经济上的独立性为基础。那么,传媒业的经济支持又从何而来呢?自由主义的观点相信资本主义的私有企业制会找到办法。在西方自由主义传媒体制下,不同的传媒在历史过程中找到的经济支撑方法不尽相同,但总体说来,以刊播广告作为出售媒介文化产品以外的主要经济来源,被视为保持传媒经济上的独立性的有效方式。在新闻自由的界限问题上,自由主义的理论强调自由的新闻业在社会系统中的重要性,虽不得不承认发表意见的自由有限度的问题,但却认为政府干预越少越好,强调非行政控制手段,主张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作用在于为传媒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使传媒接受法制化的限制,由司法体系,充当主要的控制角色。此外,自由主义的理论还主张运用一种更加非正式的方式,实现对传媒内容的控制,那就是通过传媒信息市场上的自由竞争,通过允许各种观点自由进入的言论市场的自行纠正过程,解决问题。从相信公众通过接触各种信息依靠其理性必能辨明真理和谬误的立场出发,自由主义的传媒理论认为,虽然在传媒刊播的大量信息中,难免会出现某些虚假信息和不健康的内容,但是,不能由政府来干预,以免对政府的批评或不同于政府官员的看法之意见,受到压制。自由主义的理论提倡的办法,是让公众接触多样化的信息内容,从大量各种各样的报道和意见中,作出理性的判断,抛弃谬误。也就是说,在传递信息内容上,要遵循市场化、多样化原则。

西伯特指出,“摆在民主社会面前的长期存在的问题是确定大众传媒中的表达自由的恰当限度。……所有自由主义哲学家都同意表达自由并非绝对的,而是有限度的。那么,在民主的框架内可以施加哪些限制而又不违反自由主义的原则呢?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形成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般原则。” [33] 虽然围绕为保护个人的名誉不受诽谤、保护国家安全和禁止传播淫秽和不体面的内容对传媒进行限制,形成了一些原则上的意见,但是在一些具体方面,往往意见分歧,难以形成定论性的操作原则。而对于许多更复杂的问题,自由主义理论更是不能作出回答。西伯特讨论到了诸如围绕保密信息的一系列问题、广播电视业的管理和

电影业的管理不同于报刊业的管理对于自由主义原则的挑战,等问题。确实,经营电影须申领执照并接受检查,对广电业的管理牵涉到频道分配的电波管制问题,广播电视的业主也得申领经营执照,而印刷传媒却不受这些限制,这虽然在操作层面可以用各种传媒业特点不同来解释,但是在理论原则层面,却毕竟给自由主义的原则,带来了逻辑上的混乱问题。

自由主义的传媒理论曾长期在西方新闻传播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即使在后来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该理论受到挑战,“传媒的社会责任论”兴起后,自由主义理论的最根本的原则,在西方也未被动摇。西伯特对于其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中的主流传媒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无疑是深刻的。因此其文章中对于自由主义传媒理论的阐述,较为到位。

3.彼得森论“传媒的社会责任论”

彼得森的“传媒的社会责任论”,梳理了“社会责任论”的一些重要文献,尤其是作为“社会责任论”的奠基之作的美国新闻(传媒业)自由委员会(亦称“哈钦斯委员会”)1947年发表的题为《自由的和负责任的新闻传媒》的报告。它覆盖了该理论简介、该理论的来源、该理论的技术发展背景、对于传媒的日益增长的批评、该新理论的知识氛围、责任的新意义、反映该新理论的规范准则、对传媒工作的要求、改进传媒工作的方法、消极的和积极的自由、传媒与政府、表达权、人性的观点、自我纠正法则,共14个方面的内容。限于篇幅,此处拟用围绕西方新闻学中的基本问题的社会责任论之理论框架,和社会责任论关于传媒工作的操作性原则、要求与建议,作为主线,把彼得森文章的要点串起来加以讨论。

作为西方20世纪的传媒新理论,社会责任论并未否认自由主义理论的原则精神,而是用一系列新的观点,对新闻自由,传媒与政府、公众的关系等西方新闻学中的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阐述,把传媒的社会责任、道德义务的概念融入进去,而且予以强调。彼得森指出,社会责任论是将一系列新的观点,嫁接到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上。社会责任论的理论框架可概括为如下要点:

(1)、新闻自由的概念。社会责任论拓展了原有的概念。社会责任论提出,新闻自由包含两层意思,即新闻界有“不受……控制/约束的自由”(freedom from)和“做……的自由”(freedom for),即所谓“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在社会责任论之前,自由主义的理论强调使传媒最大程度地不受限制,认为新闻传媒业只要不受束缚,就会将各种消息和思想提供给市场,而从各种消息和思想的交流中,真理必将胜利出现。这就是所谓消极(新闻)自由的概念。社会责任论提出,单纯消极的自由是不够的,没有实效的,真正有实效的自由必须包括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做/致力于……的自由)两个方面。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成员霍金曾经这样解释何谓自由:自由,“即能使用自己的行动权限而(i)不受外界的限制或控制,(ii)具有行动所必需的任何手段或设备”。社会责任论认为,自由的新闻业是不受限制的,自由的新闻业有自由致力于实现其道德感和社会需要所指出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它必须具有技术条件、经济实力、享用信息的权利,等。有感于“新闻自由对于一个没有机会享用大众传媒的人来说是相当空洞的权利”,社会责任论提出,新闻业应承担责任保持无机会运用大众传媒发表自己意见的人的自由权利:“他的自由必须有具有与他相似观点的报刊来履行,必须由政府或非营利机构所运营的媒介来履行,这些媒介向他提供他所需要的但商业性报刊所不提供的服务”。[34] 这里可以看出,社会责任论认为新闻自由不仅涉及媒介的自由,而且涉及广大公众的自由。该理论不但关注掌握着传媒工具的人的自由,而且也关注公民们的言论自由。

在社会责任论中,新闻自由概念包含着新闻道德和新闻业的社会责任的概念。社会责任论把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新闻自由的权利视为附有义务的道德权利。作为道德权利,发表言论自由的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将意见表达出来,是个人对自己的良心负有的义务,也是其对于公众利益和社会负有的义务,对真理负有的义务。如果不能负起相应的道德义务,就是放弃了享有作为道德权利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权利。作为一项道德权利,新闻自由的相对性还表现在这项自由权利必须同公民的个人权利和社会公益相平衡。此外,根据社会责任论,规模庞大、成本昂贵、家数很少的新闻媒介,实际上是受全民信托而掌握着新闻自由。因而,传媒业主与从业人员就无权仅发表自己喜欢的东西。“表达自由既然是一项道德权利,他们就有义务确保将公民的所有重要观点在传媒中表达出来”。应当“确保所有值得公众倾听的意见必须让公众倾听”。而从公民方面来说,社会责任论认为,在现代社会,积极负责的公民有被告知的义务,这是他对社会所负的义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公民必须阅读或倾听传媒的任何特定的部分内容或特定的材料。但是,公民在道德上不再有不读报、不听广播的自由了。他在道德上有被告知的义务,但是他可自行选择被告知的方式,选择任何报纸。既然公民在道德上有被告知的义务,那么他理所当然地也就有被告知的权利,以便履行他那被告知的义务。[35]

可以看出,社会责任论在三个方面修正了自由主义理论的新闻自由观,为新闻自由的概念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三个方面的修正是:(1)主张新闻自由不仅指消极的自由(不受……限制的自由),而且也指积极的自由(做/致力于……的自由);(2)将新闻自由视为伴随有义务和社会责任的道德权利而不是不附带条件的自然权利;(3)提出新闻自由不仅意味着保护媒介的自由,而且意味着保护作为受众的广大社会成员的自由。

(2)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关系。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所应做的不能仅仅只是允许新闻业自由、而将该项自由权利的行使听其自然而已。政府还应积极促进传媒为大众和社会的利益服务。在必要时,即传媒未能做到为社会提供所需服务时,政府应该出面帮助社会获得这种服务。换言之,社会责任论主张在必要时,政府应当采取行动,以保护公民的自由。[36] 这同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也是有区别的。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它将政府视为自由的主要对立面,认为总体说来自由意味着不受政府控制的权利。除了承认政府必须通过维护国内外安全来提供自由能够存在的环境外,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主张在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政府需做的,就是允许新闻业自由从事传播,不横加干涉。

(3)人的理性。西方现代社会科学和现代思潮对于人类理性的力量,不象启蒙运动时期那样深信不疑。作为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西方新闻理论,社会责任论自然而然地反映了西方现代思想对人类理性的怀疑。这一理论并不否认人类的理性,并不否认人能够运用理性。但是该理论对于人类理性的力量,在相信程度上不如自由主义的理论,不象后者那样认为人天生倾向于寻求真理,服从真理。社会责任论认为,人由于思想上的懒惰,会厌倦运用理性,从而会陷于无所用心的盲从状态。换言之,人并不是生来就一定会寻求真理、服从真理的。人的目标在于“满足他的直接需要和欲望”。而“如果一个人要保持自由,他就必须依靠理性来生活,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他所见、所闻、所感受的东西。” [37] 因此,新闻界有责任倡导道德,捍卫社会道德,激励公民运用理性。

(4)关于观点的自我纠正法则。出于对人的理性的怀疑,社会责任论对观点的自我纠正过程的功效,持怀疑态度。而坚持相信这一过程的功效,正是自由主义的传媒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弥尔顿、米尔、杰佛逊等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的杰出代表,都相信,只要有言论的自

由市场,由于人以其理性的力量能判明是非,真理一定会在思想的交锋中获胜。社会责任论的创始人则认为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并不支持传统的观点。创始人之一霍金问道,“如果有人确立这样的原则,即把一切原则都放进辩论的熔炉里。那么,裁决辩论的原则又如何呢?此人又由什么方法从假设的无休止的反复冲突中摆脱出来,从中出头呢?” [38] 在霍金看来,在这样的原则前提下,辩论成为无结果的;没人能宣告胜利或失败。

总之,根据社会责任论的观点,完全放任自流的新闻自由是不现实的;而相信在放任自流的新闻自由的情况下,会因人类有理性而且天生倾向于寻求真理、服从真理,而出现观点市场的自我纠正,真理必将获胜,这样的观点,是值得怀疑的。

既然将结果托付给观点的自由市场的自我纠正过程的功效,被认为是靠不住的,那么,按社会责任论的逻辑顺理成章地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得靠新闻传媒切实对社会负起责任来,切实履行其道德义务。而要做到这一点,新闻界自身必须努力,公众和政府也有责任帮助新闻界做到这一点。这样,对新闻界提出要求,对改进新闻界的工作提出建议,就成为社会责任论基本思路的展开,构成该理论中的操作性指导部分。

根据彼得森对美国新闻(传媒业)自由委员会的报告的梳理,作为对新闻业应对公众、社会负责这一基本思路的展开,社会责任论列举了现代社会对于传媒工作的五项具体要求:(1)新闻媒介应提供真实的、综合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报道,清楚说明事件意义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新闻界报道要准确,不能弄虚作假,并意味着必须识别区分事实和意见。新闻界应该不满足于仅仅只是客观地报道“事实”,而且还必须报道事实的真相。(2)新闻媒介应当成为“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这一要求意味着媒介机构应当将自己视为公众讨论的公共传递者。传媒巨头应该刊播同其自身见解相反的观点,而又并不放弃自身的主张。新闻业应尽力发表所有重要的观点,而不是仅仅发表那些发行者或从业人员所同意的观点。提出这样的要求的理由是,传媒控制权已掌握在越来越少的一些人手中,有话要说的个人,已经不再能用独自的喉舌诉诸必要的受众,也不再能创办报纸或杂志,不再能在小册子中表达其思想。(3)新闻业应描绘“社会的各组成群体的典型图画”。由于人们倾向于根据头脑中的形象来作判断,不正确的图画(形象)会扰乱准确的判断。(4)新闻业应负责陈述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5)新闻业应使人们“充分获得当天的信息”。比起过去任何时候来,现在的公民需要更多的最近信息,因而,新闻和意见必须广为传播。[39]

上述这些要求,可说是社会责任论提出的媒介工作的职业准绳。社会责任论认为,要使媒介的工作符合职业准绳,就需改进媒介工作。为此,社会责任论又对改进媒介工作的的方法,提出了建议。社会责任论主张,要改进西方新闻业的工作,使之符合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业应达到的职业标准,新闻界自身的努力当然重要,而公众和政府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新闻界而言,关键是要有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奉行职业准则,才能切实做到提供公众所需要的多样化的、大量的、高质量的消息和讨论。媒介应正确处理自身利益同社会责任的关系,切实负起充当信息和讨论的公共传递者(common carrier)的责任,刊播信息不能只考虑直接经济收益,节目安排应摆脱广告商的控制,媒介之间应当互相进行严格的批评,互相督促。

公众对于新闻业也负有一定的义务。首先,公众应认识到媒介的强大的力量,认识到媒介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事实,认识到媒介在何种程度上未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有此认识,就可针对媒介的缺陷,采取三个方面的行动,帮助改进媒介的工作,即:(1)帮助弥补商业

媒介的缺陷,例如,学校之类的非营利结构,可以为商业媒介因无利可图而不为之服务的受众,创办媒介或制作影视片。(2)加强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例如在教育机构设立大众传播中心,从事该领域的高层次学习、研究并发表批评性著述。(3)评估媒介的工作,敦促新闻自律。应当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对媒介工作进行评价,并且每年提出这方面的报告。

至于政府在改进传媒工作中的责任,社会责任论的建议是:在承认新闻业必须仍然作为私有企业存在的前提下,也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以便帮助为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那种传播体系。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是:鼓励,即鼓励新闻业中有利于负责任的新闻自由的新尝试;立法,即通过新的法律手段,纠正对于新闻自由的长期的、明显的滥用;介入、补充,即必要时可以介入大众传播实践,以补充私有媒介的不足。[40]

作为20世纪新的西方新闻理论,社会责任论对当代西方新闻业的发展和西方新闻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世界新闻学术史,也不无贡献。首先,从理论建树上来看,它把西方新闻自由观,推向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这一理论抓住了自由与义务的统一,新闻业、公众与政府的关系这两条主线,强调道德义务与社会责任是新闻自由概念中的应有之意,主张在消极的新闻自由之外更有积极的新闻自由,提出对于发展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业,媒介、公众与政府都各有自己的责任,指出新闻自由不仅涉及保护媒介的自由,而且涉及保护公众的自由。所有这一切,都扩展了新闻自由的概念,为之增添了新的涵义,而且纠正了传统的西方新闻自由观的绝对化错误,弥补了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缺陷。从为改进新闻媒介的工作提供实际指导来看,社会责任论的奠基之作,美国新闻业自由委员会的报告,是在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发表的,这项调查本就是以针对现状提供政策性建议为导向的,因此社会责任论在提供实际指导方面,具有立足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和传媒现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比起面对西方新闻业的一些弊端无能为力的自由主义传媒业理论来,无疑是一大超越。这些弊端主要有:自由主义原则下对传媒的放任自流,孕育着滥用新闻自由的危机;传媒商业化又孕育着导致滋生赢利至上的倾向之危机;放任自流的传媒市场竞争的结果,导致实力雄厚的传媒大公司兼并弱小媒介机构,传媒垄断日益加剧,传媒日益集中地控制在少数拥有者手中,影响着人们运用新闻自由权;等等。

4.施拉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的传媒理论”

在其“苏联的共产主义的传媒理论”一文中,施拉姆按其自身的理解,对苏联的传媒理论及传媒体制进行了一番阐述,尤其强调了美苏之间的差异。该文分为“背景”和“前景”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别包含若干小部分,探讨了苏联的传媒理论的来源及发展,其现状及该理论模式下的苏联传媒体制、传媒的作用和地位及其社会控制,该传媒制度“与其他集权主义制度的关系”,以及苏联的概念同美国的概念的不同。兹将其要点作一简单梳理。

施拉姆认为,苏联的传媒理论的来源或者说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决定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他还从三个方面讨论了马克思的社会变迁观:既社会变迁的动力(辩证法)、其动因(唯物决定论)和其目标(工人阶级的胜利以及最终建立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他感到,马克思在解释社会变化的动力中运用辩证法把历史解释成连续不断的阶级斗争,并且认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来自于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结果是工人的胜利和一个崭新的无阶级社会的建成。施拉姆认为,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就是马恩学说中关于社会变革的目标和结局的观点。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的动因观,他评论说,“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倒过来?,使之成为现实的而非空想的”。[41] 马克思的学说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人的思想意识。“马克思探索了这个决定论并研究了西欧的经济,得出了

一个他感到不可避免的社会变迁的范式。他相信生产力总是变化得比生产关系快,从而使社会失去平衡。根据他对情况的分析,资本主义含有毁灭自身的种子。它会始终存在反复出现的经济萧条和经济危机。这些会加深贫富的悬殊。……最终,工人阶级将不再能忍受其失望,他们会起来夺取生产资料,清算资本家,并组建一个崭新的无阶级的社会”。[42] 马克思清楚地指出,这种社会变迁不仅是经济的或政治的,艺术、宗教、哲学和文化的所有其他组成部分都会同样地变化。[43]

施拉姆从他的理解出发,认为经过列宁和斯大林的发展,马恩关于国家消亡的论述在苏联被避而不谈。斯大林有关苏维埃国家的学说的要点是:在一个强大的国家内,只要苏联仍然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着,就需要军事和警察力量。[44] 施拉姆还引用列宁关于报纸应该是“集体的宣传员,集体的鼓动员……集体的组织者”的观点,认为苏联的传媒理论关于传媒作用的观点的核心,是将传媒工具化:将媒介视为国家(代表人民)通过对传播的物质设施的控制而加以控制的工具,视为应该用来传播克里姆林宫所解释的“言论”的工具、应该置于一个高度统一的和严密划定的参照框架中用作社会变化和社会控制的工具、应该为严肃的社会目的服务的工具。[45] 他认为传媒工具在苏联是和国家权力和党的影响的其他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用于国家内和党内统一的工具、发布国家和党的“指示”的工具,是几乎专用于宣传和鼓动的工具,其特点表现为严格地强制的责任。[46]

施拉姆在文中用较大的篇幅来探讨与苏联的传媒责任密切相关的自由的概念。他阐述说,苏联的自由概念包括这些要点(1)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他引用列宁所说的“真理是有党性的”这句话,断言苏联人把客观新闻的观点当作胡说和伪善。苏联的新闻自由观认为其传媒是自由的,这在于其不受“资本、名利主义和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的束缚。但是苏联的传媒并不要求独立,而是非常公开地与无产阶级结合在一起。施拉姆以此作为理由推测“共产主义者的真实而隐蔽的信念只是认为不存在自由的传媒。他们关于其传媒是自由的论辩,似乎只是作为官方的假定。” (2)按照苏联的观点,有价值的是说出他们所相信的真理的自由。照这种观点看来,传媒自由问题上英美世界同苏联的不同在于“英美世界寻求不受国家约束的自由;而苏联公民则享受在被断言为仁慈的国家范围内的自由”。(3)在苏联,反对国家的自由是不容许的。(4)通过拥有传播设施,苏维埃保证传媒接触权,并且消灭隐性的阶级控制。苏联提出传播的自由是伴随对于传播的物质设备的所有权的观点,以此推理说传媒在苏联为多数人掌有,因而苏联的传媒远比美国自由得多。在施拉姆看来,提出这一观点是“为了公开辩论的目的”。(5)在苏联的传媒理论中,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苏联的传媒“首先是被期望――实际上是被强迫―去负责任的”。[47]

在施拉姆看来,苏联的传媒制度是受到严密控制的制度,他把苏联的党对传媒的控制归纳为三种方法,即:以其可靠的党员担任要职;发出大量的指示和训令;以及经常进行检查和批评。

施拉姆把苏联的传媒制度看作集权主义制度的一种形态,因而专门探讨了这种制度“同其它集权主义制度的关系。”他认为两者有一系列重要区别:(1)苏联的制度消除了出版和广播的牟利动机,因而传媒可自由地尽其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的职责,而不是作为博取公众欢心的竞争者。(2)苏联的制度积极地界定大众传媒的作用,而旧时的集权主义则消极地限制它。(3)苏联的传媒制度是作为变革的一部分建立的,而且是用以帮助完成变革的,这一点较旧时的集权主义制度为甚。(4)苏联对于大众传媒采取集权主义的政策的理由,与旧时的集权主义国家的理由大为不同。“苏联的行动是基于经济决定论的,而不是基于神权

的。苏联的集权主义是建立在阶级斗争的概念上的,目的在于一个阶级的统治并最后实现无阶级的社会。”(5)苏联的大众传媒是融入整个传播制度和融入整个政府的,这种融入的方式,是过去的集权主义制度从来未曾有过的。苏联的制度是有计划的制度,旧时的(集权主义)制度是受管制的制度。[48] 施拉姆还专门将苏联的制度同纳粹制度相比较,认为这两种制度在哲学假定和所有权方面,是极其不同的,而在工具化、依赖强迫与说服的结合、持大众传媒工具必须把公民改造成为国家工具的观念、将信仰当神般地崇拜等方面,则有相同点。[49]

施拉姆的文章最后以将苏联和美国的概念相比较告结束。施拉姆认为两者有一长串不同点――所依据的哲学极不相同,有关人的概念、国家的概念、真理的概念、控制的概念或完全不同或几乎相反,新闻自由观极不相同。经进一步选择他归纳成两点:(1)苏联和美国的传统的不同,基本上是马克思和米尔的学说的不同。“这两位哲学家都关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但是马克思要通过改善社会来改善人……。而米尔则要通过首先改善人来改善社会”。反映在苏联和美国的不同传统上,则表现为:苏联的概念是要改善社会:工人阶级的权利、无阶级的社会,等等。美国的概念是要改善个人的命运:人权、个人的自由,等等。(2)施拉姆称苏联的大众传播是在少数领导者指示下为预定的结果而利用的工具,而在美国的制度下,大众传播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一种工具,用于表达社会的和公众的需要、利益、趣味和观点(是由传媒的所有者和经理所观察到和解释的),而不是用于预定的目的;其目的在于销售有用的产品。

作为一名西方学者,施拉姆对苏联的传媒理论和制度显然是陌生的,其研究、谋求了解的努力,也是从西方学者的立场出发的,这一点,不可能不影响其对苏联传媒理论的阐述。本文在下一部分中将对此展开讨论。

五、对此书的评价

1.坚实宽广的理论、学识

作为西方传媒理论的一本经典著作,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的《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对每一种理论的阐述,都是先从根本上追溯其哲学思想源头切入的,并都有对其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和对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归纳、分析。其讨论的深刻度显而易见。而作者显然并不仅仅满足于这种理论追根的深度。全书在展开对各种传媒理论的讨论中,还考察了各种传媒理论下的传媒制度,尤其是其传媒的社会控制制度,分析了各种传媒理论和制度下传媒运作及其操作性原则,阐述了这些传媒理论下的有关法律和规范准则,探讨了一种理论同其他理论的关系。其论述的广度,也是显而易见的。综观全书,这是一部既有纵向的历时性考察、又有横向的比较研究,内容覆盖面极广、征引丰富的学术书籍,显示了该书作者坚实宽广理论和学识。

2.力求审慎对待学术问题的态度

《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这本文集的三位作者均是美国学者。其对不同传媒理论的看法,当然难以摆脱西方社会崇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主流思潮的影响。彼得森、西伯特和施拉姆分别同美国传媒界、法律界和政界有程度不同的联系,这种经历,也会对其写作产生无形的影响,使之视西方的传媒理论与制度为理所当然而将与之有根本差异的前苏联的传媒理论和制度看作概念混乱、荒唐的。但是,他们毕竟是学者,他们在书中对各种理论作了认真追根

溯源的研究,对大量文献、包括对前苏联领导人和有关学者的著述予以征引,并分别描述了美国社会的一系列有关概念、在这种概念下关于传媒自由和传媒控制问题的看法及前苏联的有关概念及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试图把双方的意见包括进去。从这些方面来看,可以说他们为了解不同的传媒理论进行了努力尝试,为研究苏联的传媒理论颇下了一番工夫,具有审慎对待学术问题态度。

3.学术影响、地位和贡献

如前所述,自《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一书问世以来,此书数十年来始终被频频引用。西方众多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将之列入主要教学用书。它不但为众多的学者和莘莘学子反复研究,而且曾赢得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的研究奖章。自1956年出版以来的46年间,此书从未修订而一再重印,在西方新闻传播学术界乃至世界新闻传播研究界产生了经久、广泛的学术影响。作为研究世界上不同的传媒(控制)理论和传媒制度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学术地位显而易见。《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为研究和了解在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兴起的几种不同的传媒理论及传媒制度,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该书的作者将传媒同其所属的社会的哲学思潮、政治结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等联系起来的努力,显示了研究传媒的一种宽广的综合视角。他们对其生于斯、长于斯的西方社会中的主流思潮――自由主义的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责任论的阐述,甚为深刻,对于我们深入认识西方的传媒理论、制度及其性质、作用,具有参考价值。其对世界上不同传媒理论的比较和对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作者心目中的不同形态的集权主义理论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为传媒比较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照。这些都是该书对新闻传播学的贡献。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此书作为体现西方学者在冷战时期的立场的著作,对世界新闻传播研究有负面影响。这是我们此处要讨论的另一小点。

4.冷战思维和西方主流思想的烙印

我们在上面第三部分中曾指出,此书出版于冷战时期。当美国社会中冷战式思维盛行,将世界视为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非此即彼划分法成为影响对事物的评判之重要因素时,美国的人们,即使是学者们,也往往难以超然于冷战思维之外。仔细研读此书,不难发现,书的字里行间,相当明显地印上了冷战思维和西方主流思想的烙印。这里限于篇幅,主要从话语的角度予以分析。书中的话语清楚地显示了作者作为西方学者的立场。在书中,自由主义的传媒理论和制度被描述成和“freedom of the press”(新闻自由)、“right of free discussion”(自由讨论的权利)、“open market place of ideas”(意见的公开市场)、“human rights”(人权)、“democratic society”(民主社会)、“elected democracy”(民选的民主制度)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些话语在西方文化中都是代表正面的概念的,因而明显带有褒义。而对于“苏联的共产主义的传媒理论”,书中则一再强调其同“集权主义理论”的联系,将苏联的传媒理论描述成“集权主义理论”的一种。而“集权主义的”一词的英文“authoritarian”是贬义色彩很浓的。在该书作者的笔下,苏联的传媒理论和制度被同“self-imposed dictatorship”(自封的专政)、“complete control”(完全的控制)、“censorship”(检查制)“coercion”(强迫)、“propaganda”(宣传鼓动)等联想在一起,英语中的这些话语,都是代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负面的概念的,是深具贬义的。在施拉姆的笔下,共产主义等同于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前苏联在其建国实践中施行的一些操作性规定,也被混为一谈。施拉姆把马克思主义同“集权主义”联系在一起。在讨论苏联的理论的背景中,施拉姆说了这样一番话:“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自始就显示出集权主义,固定化(fixedness),对于正确与错误作严格、清晰的区分的倾向,以及对于依据一小批经

济事实解释广大领域的人类行为之惊人的信心。” [50] 从作者的这一系列阐述来看,该书显然带上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偏见,其推崇、宣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及基于此的西方新闻学说,贬低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传媒理论的倾向,明显可见,两大阵营对峙的极力褒己贬彼的冷战式思维的痕迹,清楚显现。

我们认为,毋庸韪言,前苏联的传媒理论及传媒管理操作性原则、传媒运作,有其自己的问题,但是,将此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本身“显示出集权主义”,则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而这种误读的根源,不能不说是冷战式思维和西方社会的主流立场对作者的影响。

随着《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的被反复研究、频频引用,该书使用的话语体系也广为流传,成为西方讨论传媒理论的话语体系中的常用部分,在整个世界传媒理论研究的话语体系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由于话语总是和思想、概念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情况使该书使用的话语体系连同其背后的西方文化的立场、概念,成为束缚国际上学术界研究讨论传媒理论的障碍,使西方学者的思维定势,影响国际上学术界对有关问题的思考。这正是该书的负面影响所在。

此外,书中的个别地方存在前后矛盾的问题。例如,在西伯特论“集权主义的传媒理论”中,西伯特忽而征引有关学者对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论述的引用,称黑格尔曾说“国家本身就是目的” [51] , 忽而又称黑格尔说国家是一个手段,个人通过国家来实现自我表现。[52] 两种提法之间,显然有相矛盾之处。

近年来,西方新闻传播学界对《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一书的缺陷,也已提出一些批评。根据笔者获自因特网的两份材料,批评之一是:此书对世界上不同的传媒理论的分类法是简单化的,这种简单化的分类法反映了美国在冷战时期考察世界的狭隘思维。[53] 另一种批评是,《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中的施拉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的传媒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同斯大林的学说混为一谈,“炮制…红色法西斯主义?威胁论,以此作为轻率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由。” [54]

综上所述,《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是西方新闻传播学的经典著作,学术影响广泛而深远,但与此同时,作为冷战背景下的产物,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传媒理论的比较研究,既应从此书中有所借鉴,又应冲破此书所提供的话语体系带来的束缚。要做到这一点,对此书的批判性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Lerner, R. et al. (eds.)(1977). Communication Research―A Half Century of Appraisal.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2.Siebert, Fred S. et al. (1963)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美】韦尔伯?斯拉姆等著)《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4.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4777.html,/dbicket/_phd/ilp/

readings/Siebert.htm.

5.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4777.html,/No/97.08/29.peterson.html.

6.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4777.html,/spec-coll/Archives/guides/schramm.htm.

7.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4777.html,/gunarat/jireviews3-2.htm#Nerone.

8.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4777.html,/coc/journalism/source/j363/

schramm.html.

9.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4777.html,/TAA/notable/schramm.html.

[1]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的中译。英语中的the press既可指报业,也可泛指新闻传媒业。根据此书发表时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已是报刊业和广电业并存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根据作者在书的导言部分中所言,此书中所说的the press指的是“all the media”(所有的传媒),将the press译作新闻传媒更确切些,因而此处遵循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原则,不沿用学术界已较为熟悉的《报刊的四种理论》的译法,而是译作《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

[2] 关于彼得森的信息,系根据获自网上的有关材料整理所得,其URL为: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4777.html,/No/97.08/29.peterson.html。

[3] Lerner, R. et al. (eds.)(1977). Communication

Research―A Half Century of Appraisal.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p. 2.

[4] 有关施拉姆的信息,主要根据若干获自网上的材料整理所得,其URL分别为: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4777.html,/spec-coll/Archives/guides/

schramm.htm;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4777.html,/TAA/notable/schramm.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4777.html,/coc/journalism/source/j363/

schramm.html。

[5] Lerner, R. et al. (eds.)(1977).

Communication Research-A Half Century of Appraisal.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p. 300.

[6] 有关西伯特的信息,主要根据获自网上的材料整理所得,其URL为: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4777.html,/dbicket/_phd/ilp/

readings/siebert.htm。

[7] Siebert, Fred S., Peterson, Theodore and Schramm, Wilbur. (1956)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The Authoritarian, Libertari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viet Communist Concepts of What the Press

Should Be and Do.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 2.

[8] Ibid., p. 10.

[9] Ibid., pp. 10-11.

[10] Ibid., p. 11.

[11] Ibid.

[12] Ibid.

[13] Ibid., p.12.

[14] 转引自:Siebert, Fred S., Peterson, Theodore and Schramm, Wilbur. (1956)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The Authoritarian, Libertari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viet Communist Concepts of

What the Press Should Be and Do.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 12.

[15] Ibid.

[16] Ibid., p. 13.

[17] Ibid,. p. 13.

[18] 转引自:Siebert, Fred S., Peterson, Theodore and Schramm, Wilbur. (1956)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The Authoritarian, Libertari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 viet Communist Concepts

of What the Press Should Be and Do.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 14.

[19] Ibid.

[20] Ibid., pp. 14-15.

[21] Ibid., pp. 15.

[22] Ibid., p. 16.

[23] Ibid., p. 22.

[24] Ibid., pp. 27-29.

[25] Ibid., pp. 40-41.

[26] Ibid., p. 43.

[27] Ibid., p. 44.

[28] 转引自:Siebert, Fred S. et al. (1963)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46.

[29] Ibid.

[30] Ibid.

[31] Ibid., p. 47.

[32] Ibid., p. 51.

[33] Ibid., pp. 53-54.

[34] Ibid., p. 94.

[35] Ibidl, pp. 100-101.

[36] Ibid., p. 95.

[37] Ibid., p. 100.

[38] 转引自:Siebert, Fred S. et al. (1963)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102.

[39] Ibid., pp. 87 ?C 92.

[40] Ibid., pp. 92 -93.

[41] Ibid., p. 109.

[42] 转引自:Siebert, Fred S. et al. (1963)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

go Press. p. 109.

教师读书笔记《致青年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致青年教师》 一、书名:《致青年教师》作者:吴非 二、内容简介: 该书是吴非告别讲台之作。在书中,作者与青年教师促膝谈心,将3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训和盘托出。该书40余篇随笔文章,涉及青年教师工作与生活的诸多方面。作者就像是一个即将交班的老师傅,手把手地在教徒弟,领着他们去思考和解决一个个即将面对的问题。他推心置腹,现身说法。今天应该如何做教师,吴非以自己30年的经历作了回答。因为真实、坦诚,该书格外打动人。 三、内容摘录与感悟: 1、《珍视我们的专业》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这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有不同的阐释。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p16) 感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教师是最需要读书的职业之一,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读书,能够改变教师教育匮乏、苍白的状态,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把阳光散布在别人心里;读书,能够使教师思考人生,改变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才能赋予课堂激情和智慧,才能赋予课堂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才能不用再谈“职业倦怠”。 2、《不能疏忽的教育细节》

校园里有些事,在教育圈之外的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的人去关注,但对教育者来说,如果不关注细节的作用,也很难为人师表。(p74) 感悟:关注细节“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是我们行为永远的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考虑孩子们投在我们身上的目光,应该考虑我们该给孩子们展现些什么。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言行中的细节:表现出我们的激情,因为激情不仅会被感染,而且是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展现一种好的态度,表现出你的喜爱、关心和尊重,因为态度是会影响的。 3、《这样的学生可爱吗》 应当说,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经过良好的教育,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有教养的公民;我们应当珍视他们身上的那些值得爱的禀赋,不要轻易地让它们丢失。无论这样的工作有多艰难,我们必须去做,而且要抱着这样的信念:这件事,如果我们不去做,可能就没有人做了。(p117) 感悟:要树立服务意识因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务精神的教育。服务不仅仅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种奖品和一句赞扬,真正的服务应该在课堂。比如:你是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了;课堂上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了。 4、《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p9) 感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5、《炸土豆条是哪里来的》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精选30篇)】幼儿园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精选30篇)】幼儿园反思 今天进行了《小鸡和小鸭》语言活动的教学,在讲述第一遍故事时,我先是利用了教具挂图,然后结合挂图开始给小朋友讲述故事。在第一次讲述故事后,我发现在活动中孩子都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准备的挂图上,对故事倾听的兴趣不高,对故事内容还不是很了解。于是我又第二次借用挂图给孩子们讲述故事,但孩子们的注意力还是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儿开始互相说话,整个活动教学效果不明显。 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反思,发现整个活动孩子们对我的挂图很感兴趣,我在讲述第一遍故事时就直接用上教具,孩子们一开始就把注意集中在挂图上,对故事的倾听兴趣不高,我觉得如果在讲述第一遍故事时先不用直观的挂图,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不会分散,因为直观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接着在给幼儿第二遍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我还是利用了挂图的形式给孩子们讲故事,导致在讲述第二遍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我觉得如果把注意方式变换一下,再加上丰富的表情,眼神和手势,这样就才能够吸引到孩子,才能调动孩子们倾听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会注意今天所遇到的问题,把语言活动开展好,让孩子的语言得到更好的发展。

打击乐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打击乐就和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活动中,幼儿手、眼、脑、心并用,使大脑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活聪慧。我觉得小班打击乐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和良好的听节奏的习惯。我想,只要从小班就开始逐步渗透打击乐的内容,我相信对培养幼儿的音乐和非音乐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这节课我设定的目标是: 1、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并表现音色。 2、在教师帮助下,幼儿探索乐器与故事相匹配的方法。 3、要求幼儿在集体演奏时学会控制乐器,不随便发出声音。 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能积极地配合我开展教学活动,对于乐器与故事非常感兴趣,下面,就本节活动《玻璃瓶的小老鼠》做一下初浅的反思。 1、教师准备充分,教态亲切,但是在语言上有教频繁的口语出现;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10篇刘凤云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10篇刘凤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10篇刘凤云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篇一 入园的第一天,李梦彤来了。当妈妈抱着她跨入我们班时,撕心裂肺的哭声使我们不约而同的围了上去。“彤彤,让老师抱抱!彤彤真乖。”可无论怎样说都无济于事,只见她双手紧紧勾住妈妈的脖子,哭的大汉淋漓,全身颤抖,嘴里还不停的说着:“我要回家,我要妈妈,我不上幼儿园、、、、、、”直哭的她妈妈的泪水夺眶而出。她妈妈哽咽着道歉:“老师,我们明天再来!”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这样以来,日常活动不能正常进行,而且也影响着其他小朋友的教育。面对这特殊的孩子,在家访中找到了症结:孩子入园前一直就由妈妈或姥姥一个人带,很少接触到其他小朋友,孩子见了

生人就害怕。所以孩子对带她的人依恋程度非常高。一旦要脱离她的周围,反应会特别激烈。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耐心对待幼儿的哭泣,这样才能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去。老师积极引导幼儿,关心幼儿成为幼儿的依恋对象,并组织有趣的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忘却孤独和焦虑,投入新的环境中去,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渐渐地可消除她的不安全感。比如:和幼儿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一会儿做妈妈:“喂,是XXX吗?妈妈正在上班,下班后我会去接你。”一会儿扮老师:“喂,是XXX小朋友妈妈吗?我是幼儿园的李老师,XXX小朋友是个好孩子,正在听老师讲故事呢,你安心上班吧。”XXX小朋友听后就真的不哭了。 每天面对这么一大群可爱、纯洁的孩子们,在孩子们中间,幼儿的心是最纯洁的,我们像女王一样拥有着一个梦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5篇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 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 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 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 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 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 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 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况。一般情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 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 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 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 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 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面对 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

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 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面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建议: 1、全神贯注的聆听。 2、认同孩子的感受。 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 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如何夸奖孩子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 在着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 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助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 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 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 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A:你的画很好,我喜欢。B:为什么啊?A:因为很漂亮。B:……A:因为你的画上面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 喜欢那个小的蜗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且知道的自己的作品的优点,今后可以继续发扬。B 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习、提升。 三、关于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直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 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

读书笔记的格式

读书笔记主要有三大类: 1.摘要式笔记摘要式笔记是一种在阅读中把同自己的学习、工作或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的笔记形式。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要式笔记又可分为: (1)索引索引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 (2)抄录原文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 (3)摘要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按照原文的顺序,扼要的地把书中的观点、结论摘抄下来。 2.评注式笔记这是一种在阅读中写出自己对读物内容的看法的笔记形式。 评注式笔记又可分为 (1)书头批注这是一种最简易的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和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 (2)提纲就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来。 (3)提要提纲和提要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 (4)评注就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解。(5)补充原文就是在读完原文或文章之后,对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3.心得式笔记心得式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 心得式笔记可以分为: (1)札记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称札记。 (2)心得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 (3)综合综合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的笔记。

幼儿园教师反思笔记.doc

幼儿园教师随笔 在幼儿园里,每次快要到离园的时候,孩子们早早的就坐不住了。他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伸长脖子向外张望,还有的交头接耳。每当这时,我经常和孩子们玩个小游戏,比如:击鼓传花,抢椅子等,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今天我看到孩子们的小手绢,忽然想起我们小时候特别爱玩的一个游戏——捉尾巴。就是把小手绢分别塞到两个小朋友的裤子里一个角,让小手绢垂下来,就成了尾巴,互相捉尾巴,谁先把对方的尾巴捉下来,自己的尾巴没有被捉就赢了。但我和孩子们把这个游戏一说,他们的热情马上高涨起来,开始了一对一的“pk”。随着我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他们两个都不简单,紧紧地抓住对方的衣服,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甚至连三十六计孩子们都用上了。 在我们的笑声中,时间过得真快,一会儿家长们来接孩子了,他们也被我们这热火朝天的气氛感染了,加入到拉拉队的行列。我们的心都跟着孩子回到了童年。一个老游戏,它的价值是这样的大,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和孩子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似乎是农夫的写照,但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幼儿园生活,使我深刻的体会到幼儿园老师的真实写照,那便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让我知道自己责任的重大,或许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幼儿园老师有什么呀,整天哄着孩子玩就行了,有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吗?试想想说这些话的人,如果把你的孩子交给一个不负责任,一无是处的老师,你高兴吗?你愿意吗?相信你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当然不愿意。我想,这或许就是幼儿园老师为什么那么忙的原因了吧,为了孩子我们每天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深知:“教师要给孩子一杯水,首先自己要储存一桶水”的道理,有人曾经问我:你们既然那么累,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份职业呢?我说:那是因为我们爱孩子,喜欢孩子,特别是看着自己教育培养出来的,从一个什么不懂,咿呀学语的孩子,经过自己的教育,变成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好孩子,相信这时候的老师,心里别提有多么的自豪,那些苦啊,累啊,在这个时候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所以,即使自己平常有烦躁,发牢骚的时候,但是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天真的笑脸,顿时所有的烦恼已抛之脑后,使自己更加有信心把这份值得骄傲的工作给做下去,甚至要做得更好。 当孩子撒谎时 背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分歧的情况,作为老师,有时候并没有亲眼目睹事情的发生,当我们了解的时候,往往已经是一个结果的产生了,所以我们就要根据幼儿的言语表达来重现事情,从而做出客观的判断。 实录:英语课上,我让小朋友发英语本,我们都开始写了一会儿,有个小朋友举手说没有他的纸,旁面的小朋友都说给他了。我对他说:“到底给没给你纸呀?”他还是强调没给他纸。我说:“那好吧,你再发给他一本吧,也许是你们忘了给他了。”课后我把他抱到身边,轻轻地对他说:“老师最喜欢诚实的小朋友了,你可是个好孩子,好孩子也有做错事的时候,不过撒谎是最不好的行为,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勇敢地承认错误的!他低着头,依然不说什么。我想他也许是怕别的小朋友听到,我就让他小声地在我耳边说。他轻轻地在我耳边说:“我不是有意的,您能原谅我这一回嘛?”我马上说:“老师没有怪你,只要你知道错了就好,以后再有这种事发生,你就直接向老师说,老师会给你的,以后别再撒谎了,老师还会喜欢你的,你还是老师心里的好孩子。”以后我经常请他做事,只要他做好一件事,我马上就表扬他。 反思:幼儿之所以撒谎,是因为他想保护自己。“不愿承认错误”是幼儿的常见现象,幼儿害怕或是想逃避惩罚而 为自己开脱,所以老师不能在别的小朋友面前批评他,一般要在私下里,多和幼儿沟通,多和父母沟通,多了解幼儿的情况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多关心、多帮助、多理解、

幼儿园中班老师教育随笔(精品10篇).

幼儿园中班老师教育随笔(精品10篇) 来源:屈老师范文网 《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建构游戏时间已过半,XX突然将自己搭好的一座房子推倒,“哈哈,倒了!”然后又迅速的将积木搭回原来的样子,并用手掌一推“哈哈,又倒了”他又笑的呵呵的,旁边的女孩子埋怨他:“啊呀,你走开!你在搞破坏,不要影响我们!”但是,XX仍旧重复着自己的破坏式玩法,推倒,搭建,再推倒重建,每次推倒后便手舞足蹈地大笑…… 对于XX的这种行为,我通常会及时制止并且批评他不够认真,不爱惜玩具,甚至会停止他的游戏,让他反思自己的错误,但《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仔细品味XX推倒之后“笑”和“手舞足蹈”的情绪表现,我发现他在推倒搭建的动作中一次次控制着游戏的节奏与游戏进程,使他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自我认同感,也许是这种美妙的感觉让他觉得非常有趣,也激励着他乐此不疲的重复推倒搭建的动作,对于他而言这样的活动可能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这种游戏的方式影响到了其他小朋友,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教育方法解决。 通过仔细“品味”,我认为遇到这类问题,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情景,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让其认识到自己的游戏行为不能影响到别人的活动,引导幼儿在与同伴共同的游戏时学习如何与

同伴友好相处,如何接受他人的合理要求。 《给每个孩子机会》 在班中,总有几个能力在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孩子。会听老师的话,能按老师的要求做事,老师也总是很放心的把一些小事交给他们去完成。例如:把刚洗好的毛巾挂到毛巾架上,摆放体育用具,整理书包等。有些事甚至已经习惯成自然,每天都是这几个小朋友在做。 又到了午餐时间,为了尽快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我以谁乖就请谁当值日生来“诱惑”小朋友,最终如我所愿班上马上变得鸦雀无声了,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当值日生啊?但为了节约时间想尽快完成任务,我习惯性的喊:“兰兰、丫丫、蕊蕊来帮老师当值日生。”话音未落,边上的贝贝轻声的说道:“老师,何盛兰已经当过两次值日生了,我一次也没有当过。”对呀!前几天一位家长也跟我说起过,说他的孩子回家说:“我从来没有做过值日生。”是呀!应该让小朋友们轮流做值日生,让每个孩子都能为班级出一份力。于是,我请贝贝来帮老师当值日生,他很高兴的完成了任务。下午他爸爸来接她的时候,他很高兴的对爸爸说:“今天,老师请我当值日生了。” 通过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只把机会给能力强的孩子呢?而忽视那些能力较弱却有努力进取的孩子呢?小朋友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作为老师应该把机会给每一个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共8篇)

篇一:《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美术活动是幼儿比较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在活动中幼儿手脑并用,不仅发展了手部的小肌肉,同时还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对于幼儿智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在指导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时,怎样的引导幼儿大胆的绘画?以及教师怎样运用好美术活动中的范例? 针对这些问题,我从《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作者结合实践操作,给我们举出许多可行性的建议,获益匪浅。 书中讲到要让幼儿大胆的作画,就要给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如要信任幼儿,用和蔼的态度与幼儿交流,尊重幼儿有不同寻常的想法,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还要给幼儿提供适合的、多样的绘画材料。如提供给幼儿的纸不能过小,幼儿在绘画时会放不开手,提供的材料要充分,不要害怕孩子会弄脏而不提供,要让幼儿在多种材料的吸引中有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尽量的用情境、游戏的形式开展绘画活动,这一点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很明显,活动中用念儿歌、或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幼儿参与的兴趣就会很高,反之,兴趣就会有所减少。根据不同的美术活动,怎样创设一个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情境,还是需要多思考的。此外,尽量采用"鼓励法"评价幼儿的作品。教师要努力的去读懂幼儿的画,充分了解孩子"稚""拙"的特点,站在幼儿的角度评价幼儿作品,对于个别幼儿讲不出画的是什么,教师不要着急,要引导幼儿,肯定孩子的优点,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挑剔。充分肯定的欣赏将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对幼儿的要求要循序渐进的。 在引导幼儿学习绘画的时候,绘画的范例是我们经常运用的工具,如何更好的运用它,什么时候用?怎样用?用什么样的范例?在书中,我也找到了一些答案。首先,范例要有美感,有美感的作品才值得欣赏,幼儿从中得到收获,而不美的范例就不能为幼儿树立很好的榜样,让幼儿的观察机会丧失、观察能力得不到发展。,思维得到禁锢,创造能力也受到发展的限制。其次,范例的描 绘方法应该是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是他们能够合理接受的,积极健康的,太成人范画不适合幼儿来欣赏。其三,范例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的形态,可以启发幼儿的思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是收获很多的,书中讲到关于美术方面的理念,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都可以运用到,对自己的业务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我也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含义。 篇二:小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当然,感情并不能代替教育,但是我们的教育必须充满感情,这就是要有一颗爱学 生的心。而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 的,教师不应该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 "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朋友的爱。 --读《爱心与教育》 作为刚踏入教育界的我来说,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很高的权力。我们的言 行影响着学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能促进学生还是抑制学 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地阻 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读《塑造教师》 缕缕书香,溢满校园每个角落。教育理念化作甘霖,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让每节课 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心灵放飞,用知识点燃智慧,书籍是无穷的知识宝藏,是浩

幼儿园教师随笔10篇

幼儿园教师随笔10篇 1、应如何对待孩子发脾气 (1)、置之不理 孩子发脾气时,你只管干你的事。注意不要看他,即使只是瞥了他一眼,他也会受到鼓舞继续闹下去。这是最见效的方法。气头上的孩子,大人的说理、搂抱都不会太奏效。只要你沉住气,就是不理孩子。孩子在最终放弃这个行为之前会加倍的哭闹,你要坚持住。 也可以讲几句简明扼要的话:“你不哭了咱们再一起玩。”不要多说。如果孩子哭闹的更厉害也不必介意。必要时把这话重复一次。 孩子不再发脾气时,若无其事地欢迎孩子回来就行了:“过来吧,咱们去街上玩。”不要说:“你刚才哭真是太不懂事了,”一类话。 (2)、表扬和鼓励 孩子不发脾气时必须表扬他,但要注意说话方式。可以说:“你能安安静静地看画书,我很高兴,你真听话。”不要说:“你没有发脾气,真是好孩子!”不要强调“发脾气”这个词。 孩子发起气时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或是他心情不好。为此应教孩子用正确的方法获得你的注意和表达他的沮丧情绪。示范给孩子正确的做法,告诉他你碰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不要冷落孩子,孩子表现时,更要关注他,给以表扬。 (3)、尽量避免诱发孩子发脾气的场合和情境 如果任务或玩具太复杂了,孩子会因完不成、不会玩而沮丧,你可以把任务定得简单点,让孩子能够完成。 必要时提供帮助。当孩子变得急躁时,你可以给他一点提示,或说几句鼓励的话,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但不要包办代替。 应避免孩子过分疲劳或兴奋。要在他玩的筋疲力尽和极度兴奋之前,结束活动,以免孩子控制不住情绪。 (4)、不要让孩子发脾气来逃避责任 应让孩子明白,发脾气不能帮助他逃避任务。向孩子讲清楚:他的任务若不干会给他惩罚;随他怎么发脾气,任务必须完成。如果孩子就是不完成,就给他应得的惩罚。惩罚之前先给他一些警告。惩罚之后让他继续完成任务。 (5)、在来客人时和在公共场所等 孩子会察言观色,当爸妈累了,有客人来访或全家在公共场所时,他的哭闹会更带劲。如果孩子哭闹打扰了周围的人,你可以把孩子领到人少的地方。“跟孩子说,你影响了别人,如果你还哭闹,咱们现在就回家。”为了证明你是说到做到,你可以中途离开。在公共场合不要后退,不要同情孩子的表情。绝不要让步,要让孩子看到你是说到做到的。 (6)、马上就地解决 这是控制发脾气行为的关键。不要事后再惩罚孩子的行为。 2、我来做你来学 因天气冷孩子们都穿着棉袄,來园后,总是把衣服放在桌子上不整理。 在一次活动课上,我带孩子们玩“我来做你来学”的游戏时,孩子们的兴趣很高,都非常投入,我每做一个动作,他们都仔细地观察,积极地模仿我的动作,我灵机一动,顺手拿起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概念即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同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心得: 这一段话给我的教学路程上点燃了一盏明灯。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希望他们安静。可是这种“约束” 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欲望却更强烈。因为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所以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很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当我接触蒙氏教育,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因为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欲望。所以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应该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 所以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时,老师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他就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有利于孩子心智、交往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幼儿园里,争吵、告小状,是一种常见现象,有时为一把小椅子,甚至一点儿小纸片儿也会争起来,教师面对这种现象,常常是采取简单的阻止方法。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制约幼儿的不良行为,似乎充当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实教师这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的发生。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争吵、闹纠纷并非都是坏事,而且往往有着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通过孩子们的争吵和纠纷,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争吵或闹纠纷,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可能得到锻炼 ,一次户外活动,我将孩子带到放有轮胎的教学楼顶玩滚轮胎。轮胎只有十一个,孩子却是几十。这时许多行动慢一点的孩子空着手跑过来找我说:“琨琨、星星有轮胎都不让我玩”,我笑着说:“是吗?想个好办法也能玩到的,去想想办法吧!”有的孩子听我这么一说,就跑去从别人手上夺,力量强的仍能玩着,弱一点的便被夺走了。这时不断有“老师,某某抢我的轮胎”的叫声,琨琨也跑过来大声叫着:“老师,雨桐把我的轮胎抢去了!” 雨桐小小的个子,敢夺琨琨的?我正在疑惑,雨桐也不示弱,说:“他玩好了,都流汗了。” 琨琨不服气地说:“我没玩好,还要玩!” 雨桐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这时有孩子喊“老师,有人打架了”其实,从我对他们说“想个好办法”

《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及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及读后感] 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单凭专业知识是不能够完全胜任这份工作的,自己知识渊博并不等于能够把这些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自己专业本领过硬并不代表能够保证学生也能达到同样的程度,这其中还需要一定的行业技能技巧的辅助支持,《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及读后感。而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师这一行业的技能技巧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是我们学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简单结合,而是探究学校里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其知识体系为:学习的过程、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和测量评价。这些知识,可能枯燥无味,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下去,了解了这些基本的理论骨架和体系,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给别人一碗水,我们必须拥有一眼活的泉水;否则,我们只能是一位平庸的教书匠,永远劳心劳力地做着事倍功半的教学。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e.meumann)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则是桑代克(e.l.thorndike)。他立志于用准确、精密的数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的问题。1903年,他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在桑代克看来,人类的本性,是先天形成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结合。这些先天的结合即是一切教育和人类其他控制作用的起点。教育的目的在于将其中的某些结合加以保持,将某些结合加以清除,并将某些结合加以改变或引导。 1、学习的目的是要实现正面的学习迁移。 近百年教育心理学研究史表明,对学习造成重要影响的学生自身因素(亦称个人因素或内因)是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动机、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和智商水平。由于正规学校教学一般是按年龄分班教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大体相同,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用如下的公式大致概括学生自身的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认知结构) 由这一公式可见,学习成绩是学生个人动机水平、iq水平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增函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先前的学习对新学习的影响,即学习的迁移。 人们常说,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当前新知识激增的时代,“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目标,那么,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的指标。如何让这种迁移成为正面的迁移,并最终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成功转移是教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优秀的教材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教学含义是很明显的。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两方面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

幼儿园教师反思笔记汇编

幼儿园教师反思笔记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为了统一认识到底什么是一堂好课,得出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初中部参照其它已获成功学 校的经验,再参照我校原有的听课评价表,定出初稿,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经几上几下的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现已确定了适合初中部实际情况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1)教学思想先进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问题,是怎样看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相互关系问题。 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是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好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认识教师的教对于 学生学的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知识、智能和身心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缺一不可的,杜绝满堂灌,教师的本领不仅仅是占有知识,而 是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启发潜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果。在我校“保证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12字方针指引下,做为“保证基础”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当成有意识、有能 力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 生兴趣,卢梭讲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注意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的地位和相互关 系不要看作是静态的固定的,而应看作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活动量越 来越大,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减弱,其实恰恰相反,课堂中随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精神发挥的越来越大,对教师授课内容质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知识经验逐渐提高和发展,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渐趋成熟,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心理上的独立性进入了最迅速发展时期,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其知识性, 趣味性,逻辑性及辩证观点,必须有一个高水平,高深度,高层次的主导意识,才会让学生 信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但教师本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 的精神境界及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只有人格化为教师的知识、才能、个性,才能通向学生的心灵,最终达到潜能开发的目的。 (2)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指南针,也是起始和归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准确,不脱离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以认知目标为切入点,以智能目标为主线,以情感目标为动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完成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具体明确,而且要分清 主次轻重,以提高课堂效率与效益,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应考虑可以操作和测试,能及时反馈,弥补不足与缺陷。这学期抓课堂教改,首先抓了备课这一重要环节,要求备课组首先熟悉大纲的要求,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教学工作思路,上课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熟练、正确、科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脑中有大纲,要熟悉所 教年级,所教学科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了解大纲对相邻年级乃至整个学段的整体要求, 从宏观上一盘棋统筹安排教学时间,把握教学进度。 备课中要充分体现备学生这个重要环节,同时强调各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集体备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16篇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16篇 1、飞舞的小毛毛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正玩得起劲,‘‘张老师快看,我抓到一个小毛毛。’’随着喊声,孩子们都拥到丽洁面前。‘‘什么东西我看看’’。孩子们像发现了奇宝,都争抢着看。我走到孩子们中间,丽洁把攥紧的小手松开了,原来是一颗蒲公英种子。 我问小朋友:“这是什么?”“羽绒服里的小毛毛。”“迎春花”“棉花”“小鸟身上的羽毛”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我告诉他们这是蒲公英的种子。同时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与颜色,孩子们认真地看着。丽洁说:“它像小伞。”“它是白色的”“小朋友说的很好,它是由伞形的绒毛组成的,每一缕绒毛下都有一粒种子,容易被风吹散,随风飘落到陌生的地方生根发芽,长成新的蒲公英。”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将这颗蒲公英种子放回空中,孩子们望着飞舞的小毛毛甭提有多高兴了。 借着户外活动的机会,孩子们认识了蒲公英,增长了知识。作为幼儿教师应多留心观察抓住每一次教育机会,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 2、我们应该关心她 平时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我们是大班的哥哥姐姐要主动关心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去关心他们,去帮助他们。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但孩子们真正这样做的却很少。有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改变了对孩子们的看法。 一天早饭后,我正在打扫院子,忽然听到“呜呜”的哭声,我顺着哭声望去,让我看到了这样一幕:田晓晓小朋友一边走着一边在哭,李小惠在轻轻扶着她走,走在旁边的张倩说:“哎呀,那么娇气呀!”小惠气呼呼的说:“她病了,你怎么能那样呢!我们应该关心她的,老师让我们要互相关心的。你病了,没人关心你,你高兴吗?”听了孩子们的对话,我很高兴,马上跑过去,询问了晓晓哭的原因,原来晓晓来到幼儿园后,突然觉得肚子疼,就哭了起来。我马上送她到卫生室看了看,医生说她喘岔气了,一会儿就好了。 送她回来后,孩子们马上围了过来,纷纷问:“老师,晓晓怎么了?晓晓怎么了?”看着孩子们着急的样子,我说:“孩子们,晓晓没事了,她喘岔气了。今天小朋友做的很好,能知道关心同伴了,很好。”并着重表扬了李小惠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向她学习。 从这件事使我想到,平时耐心给孩子讲关心同伴的道理,虽然当时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但孩子真正懂得了就会付之于行动,照着去做,同时还能把自己懂得的知识和道理讲给别人听,这也是我们做为老师要得到的教育效果。 4、从兴趣入手学儿歌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往往对喜欢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且积极参与,如果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是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在组织活动时,我认为只有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每个儿童都能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经验表明:一堂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课,必然能调动幼儿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我极力追求言语、动作、表情在教学方法上的适度运用,寓乐于学,寓学于乐。我从一下两点教授幼儿轻松容易的学习儿歌: 1、追求声情并茂,强化文学作品中的语气语调如果将文学作品平平淡淡地呈现于幼儿面前,是不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了让幼儿很快地溶入文学作品中,我很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我会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在朗诵过程中时快时慢,抑扬顿挫,让幼儿处身于一种亲切、美好的语感环境中,同时,再配上优美、动听、富有想象的音乐,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具运用,使幼儿在融融的气氛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2、根据语言加动作表演,带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在教授诗歌“春天的秘密”时,发现这首诗歌重复较多,而且很长,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首诗歌有点难,首先分段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表演,我对幼儿的动作加以纠正,让每段都有标准的动作,我把自己创编的进行示范表演,幼儿根据诗歌和教师的动作进行朗诵,引导幼儿可以做和老师不一样的动作,这样来表现出自己的风格,有的幼儿动作形象,有的动作滑稽逗人,这首诗歌用了十几分钟,幼儿就能表演和朗诵了。 5、充分发挥晨间谈话的功效 晨间谈话,顾名思义就是晨间活动时对孩子进行的集体或个人的谈话活动。我校幼儿老师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发挥它应有的功效,使孩子们的口语能力将大幅度提高,老师也会从与孩子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不少有益的信息,孩子们经过一周的的晨间谈话训练,已逐渐盼望着与老师在晨间交流了。晨间谈话可以渗透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如何穿衣服,给孩子讲解不乱扔纸屑的好处,让孩子们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肯动脑筋,大胆讲话,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许多孩子在学习上都有了进步。老师和家长的心里都高兴极了! 6、命令的口气 当今社会,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家里说一不二,与自己的父母讲话也用命令的口气,很多孩子把这样的不良习惯也带到了幼儿园。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想 篇一: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第一篇: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我深受感动。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不讨老师喜欢。但是不管孩子怎么样,作为老师都要一视同仁。 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

本功,但我觉得更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幼儿的“爱”,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一切都无从做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负责。我们应该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幼儿,对幼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护他们,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他们,让每个孩子在真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来到幼儿园工作已有三个多月了,但是依然记得来到幼儿园第一天的情景,看到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一张张好奇的小脸,我甚至有点不知所措。所幸的是,我遇上了这么多好的领导、好的搭班老师。正是她们,给了我帮助和鼓励,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心。 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第二篇:《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读书笔记 前几天,我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我深受感动。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 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不讨老师喜欢。但是不管孩子怎么样,作为老师都要一视同仁。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摘要全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之一 序一: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 樊登: 我特别爱考试,没有测验的时候,我就和同学互相出题考着玩。每次大考之前,我不会一遍一遍地看书、看笔记,而是拿出一张大纸,靠自己的回忆把这学期学习的公式、重点、单词、生字、诗词都默写一遍。每门课用一张纸。遇到想不起来的,就使劲想一会儿。最后才查书,补充完善这学期的知识图谱。这样一来,上考场的时候就不会遇到特别意外的题目了。直到今天,我讲每一本书也只是看一遍,半个月后要准备讲的时候再拿出一张白纸…… 学习好不是靠天赋,而是有正确的方法。为什么靠记笔记和画线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那些方法并没有给大脑带来挑战,没法起到巩固的作用,只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 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也不喜欢挫败感。相比较而言,一遍一遍地画线要轻松得多。可惜,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 序二:学习不止技巧 叶富华: 认知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越多的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重新演绎它,或者是尝试理解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 你真正需要的是“生成性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 前言: 坊间流传的学习方法一般都是错误的。有关如何学习与记忆的实证研究显示,被大众奉为圭臬的学习方法多是无用功。 第一章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你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到目前为止,不管在什么领域,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 进行集中练习意味着我们在机械地、快速地重复一些东西,想把它们烙在自己的记忆中,也就是“熟能生巧”。 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 与反复阅读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抽认卡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我们在阅读多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只需用一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考自己,就可以巩固所学、强化记忆,而且效果要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虽

教师笔记幼儿园教师反思笔记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4777.html,)/心得体会范文/教师笔记 幼儿园教师反思笔记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为了统一认识到底什么是一堂好课,得出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初中部参照其它已获成功学校的经验,再参照我校原有的听课评价表,定出初稿,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经几上几下的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现已确定了适合初中部实际情况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1)教学思想先进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问题,是怎样看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相互关系问题。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是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好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认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学的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知识、智能和身心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缺一不可的,杜绝满堂灌,教师的本领不仅仅是占有知识,而是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启发潜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果。在我校“保证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12字方针指引下,做为“保证基础”的课堂教

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当成有意识、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卢梭讲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注意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要看作是静态的固定的,而应看作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活动量越来越大,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减弱,其实恰恰相反,课堂中随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精神发挥的越来越大,对教师授课内容质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知识经验逐渐提高和发展,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渐趋成熟,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心理上的独立性进入了最迅速发展时期,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其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及辩证观点,必须有一个高水平,高深度,高层次的主导意识,才会让学生信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但教师本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及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只有人格化为教师的知识、才能、个性,才能通向学生的心灵,最终达到潜能开发的目的。 (2)教学目标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