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
历史趣谈:王莽是唯一民选皇帝 称其篡汉不符合当时历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王莽是唯一民选皇帝称其篡汉不符合当时历史
导语:王莽最终还是彻底失败了,死得也很惨烈,甚至舌头都让人割下来吃了。
可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依旧有数以千计的人愿与他同归于尽,不知这是否
王莽最终还是彻底失败了,死得也很惨烈,甚至舌头都让人割下来吃了。
可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依旧有数以千计的人愿与他同归于尽,不知这是否能带给他一丝安慰。
说汉高祖刘邦是位圣德明君,笔者不敢苟同;说王莽是野心勃勃的篡汉者,笔者也不尽然赞同。
还原真实的历史,也许你也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都说王莽是反面人物,史上贬多褒少,有史学家认为他也有积极作用,肯定了他的改革意图。
但是阴谋与虚伪始终都是扣在他身上的帽子,篡汉的野心家也成了推不翻的定论。
王莽的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其伯父王凤执掌大权之时,他的叔伯弟兄大都生活骄奢,唯有王莽始终保持着虚心朴素,谦恭俭约,礼贤下士的生活姿态,二十四岁的时候升为射声校尉,深得宫中大臣的赏识。
他们纷纷在太后和汉成帝面前举荐他,很多名士也赏识王莽的品德和才华,联名上书夸赞。
公元前16年,年仅三十岁的王莽被汉成帝封为新都侯,升任骑都尉和光禄大夫侍中,专门侍奉皇帝,参与朝政大事。
这时的王莽权倾朝野,却丝毫不见傲慢骄横,反而更加谦卑恭敬,广交名士,将家中钱财散与贫寒之士。
曲阳侯王根是王莽的叔父,担任大司马多年,几次称病说要退休,王莽的表兄、太后的外甥淳于长为九卿之首,按照惯例,他应继承大司马之位。
淳于长从前帮助成帝立赵飞燕为后,成帝一直心怀感激,封其为定陵侯,淳于长的权力开始膨胀。
这时淳于长飘飘然忘乎所以,
生活常识分享。
王莽篡汉新朝的建立

王莽篡汉新朝的建立王莽,字字寿,曾任汉成帝刘骜的太傅,是汉室内阁的重要成员。
他在汉成帝去世后,趁机篡夺了汉朝的皇位,建立了新朝,称帝为“新”. 然而,王莽篡汉新朝的建立并未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导致其统治不久便被推翻,世人对其评价也多为负面。
一、王莽篡汉新朝的动机和背景王莽篡汉新朝的动机主要源于权力欲望和对现行统治的不满。
当时,汉室内外相继发生了许多问题,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王莽认为这是由于地主贵族的过度剥削和天子的软弱无能所致。
他看出了形势,积极献策,并与其他权贵达成共识,逐渐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二、王莽篡汉新朝的手段和过程1. 掌控权力:王莽利用自己在内阁的地位,借助熟悉的官员选拔和评奖制度,逐渐掌握了更多的权力,实际上成为了政治中心的核心人物。
2. 打压对手:王莽通过政治手段清除了一些潜在的竞争对手,打压异己势力的同时,增加了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
3. 发动宗族联姻:王莽通过宗族联姻,与权贵家族结盟,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并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各个省份。
三、王莽篡汉新朝的政策和改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实现国家的发展,王莽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措施:1. 土地改革:王莽限制地主的土地兼并行为,重视农业生产,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2. 货币改革:王莽废除了汉朝的货币制度,引入了新的货币体系,试图解决当时流通货币不足的问题。
3. 改革官制:王莽压缩了官员的数量,减少了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提高了政府的效率。
然而,尽管王莽在篡夺汉朝统治权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但他的统治却没有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社会不稳定:在篡位后,王莽虽然试图改善社会秩序,但社会矛盾和民众的不满并未得到有效化解,社会秩序仍然动荡不安。
2. 权贵阶层的反对:许多地方的地主贵族和官员对王莽的统治表示不满,他们不接受改革政策,积极抵抗新朝的建立。
3. 外部压力:新朝建立之初,还有其他一些割据势力和外族入侵,对新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王莽篡权汉朝的动荡

王莽篡权汉朝的动荡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其统治长达四百多年,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然而,在汉朝后期,由于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王莽篡权汉朝的动荡局势引起了整个国家的震动。
一、王莽执政的背景王莽是在西汉末年,汉平帝病重时被充任内门将军的,而后成为新嗣教书令。
在汉成帝去世后,汉哀帝继位,然而他年幼无法执掌政权,于是他的母亲及卓文君的父亲卓文贵争夺丞相之位,导致了一系列的权力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王莽表现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和政治才能,逐渐崭露头角。
二、王莽篡权的契机1.民众的不满情绪汉哀帝虽然年幼,但统治期间,百姓的生活并不十分艰难。
然而,随着汉哀帝的逝世,王莽表现出了强烈的野心,他利用了百姓对京都的失望和对政局的不满情绪,积极扩大自己的势力。
2.朝堂内部的混乱局势在汉哀帝去世后,朝堂内部一片混乱。
卓文君的父亲卓文贵及其他丞相之位的争夺者,无一例外地都因为私心和争权夺利而被推翻。
在这种情况下,王莽步步紧逼,最终引发了一场政权的更迭。
1.改革措施的实施王莽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放弃了汉朝的制度,成立了新朝,实行了独特的经济、农田、教育制度等政策,力图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实施得过于仓促,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2.内忧外患的加剧与此同时,国家的内忧外患也日益加剧。
对内,由于新政府的强力推行,很多人物和地方的利益受到了侵害,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对外,汉军的实力开始衰败,边疆地区的民族开始频繁入侵。
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王莽手足无措,难以解决。
四、王莽篡权的失败1.社会动荡的加剧王莽改革政策实施得过于草率,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社会的矛盾日益激化,民众开始大规模的抗议和暴力行动。
这使得国家的治理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2.全国范围内真宗属下的谋反在王莽连年的失败措施和动荡局势下,真宗属下的势力开始进行反抗和反击。
他们利用王莽政府的腐败和愚昧,纷纷起兵谋反。
三字经解释: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导语】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个⼈的⾏为准则要符合于社会发展的法则。
否则即便得⼒于⼀时,但终究会以失败⽽告终。
下⾯是分享的三字经解释:⾼祖兴汉业建⾄孝平王莽篡。
欢迎阅读参考! gāozǔxīng ⾼祖兴 hànyèjiàn 汉业建 zhìxiàopíng ⾄孝平 wángmǎngcuàn 王莽篡 【注释】 孝平:孝平帝,在位五年被王莽杀害。
王莽:汉朝⼤司马,杀害汉平帝,⾃⽴为皇帝。
篡:夺取。
【解释】 汉⾼祖打败了项⽻,建⽴汉朝。
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启⽰】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个⼈的⾏为准则要符合于社会发展的法则。
否则即便得⼒于⼀时,但终究会以失败⽽告终。
【故事】 秦朝结束了纷乱的战国时代,另外开创了⼀统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时代,颁布新法,⼤兴徭役,在政绩上虽有些成就,但却也使百姓⽣活于⽔深⽕热之中,所以才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
虽然秦的统治时间只有⼗五年,但或多或少也为汉代的富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汉代,是中国的第⼀个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当时不仅⼈民⽣活富庶,国⼒也很强盛,汉武帝命⼤将东征西讨,除了宣扬国威之外,另⼀⽅⾯也扩展了中国的版图。
这些应该归功于⼀位雄才⼤略的君主——汉武帝。
汉武帝在中国历是个很重要的皇帝,虽然他替中国开辟了⼀番新局⾯,但是在⽤⼈⽅⾯却喜欢⽤酷吏,这些残忍⽆道的官吏固然能将⼯作做好,但却使百姓⽣活在提⼼吊胆的恐惧之中,这是武帝在⾏政⼯作上的不⾜。
【赏析】 楚汉战争,以项⽻失败⽽告终。
汉⾼祖五年,刘邦继皇帝位,建都长安,为西汉王朝。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是为惠帝。
刘盈年少,性懦,由其母吕雉执掌国政,公元前180年,吕⽒被太尉周勃除掉,迎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帝,公元前157年,⽂帝死,第三⼦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公元前141年,景帝死,第九⼦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
西汉王莽篡位

西汉王莽篡位汉朝是继秦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主要分为西汉和东汉,而结束西汉政权的就是王莽。
他在篡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还是没能稳固开创的“新朝”,最终在刘秀的努力下,又建立了东汉,延续了汉朝正统政权。
在研究汉朝历史时,会发现西汉从开始到结束,外戚专权似乎都存在着。
西汉初年的吕后专权,差点变成了吕氏的天下,而西汉末年,同样出现了王氏专权的局面,最后王莽这么一跺脚,就把西汉给结束了。
王莽出身在当时的世家大族,他的祖父王禁是汉朝阳平侯,他的姑姑王政君是当时的皇后。
当时王氏家族是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先后担任过大司马。
这样的家世背景,王莽绝对是西汉末年的权贵子弟。
当时王氏家族中,很多人依仗祖辈的荣荫,过着声色犬马,极为奢侈的生活,这一切王莽都看在眼里。
但是对于这一切,王莽却表现得和其他家族中人,极为不一样。
相反王莽喜欢清净,生活上更是过得简朴,待人又非常谦恭。
更为难得的是王莽对于学习,丝毫不放松。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
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篡位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公元元年前后,汉高祖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已经开始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贵族、官僚和地主拼命兼并土地,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一天比一天重,致使广大农民纷纷破产,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全国到处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
王莽篡汉的故事

王莽篡汉的故事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于公元9年篡夺了西汉帝国的皇位,建立了新朝。
王莽篡汉的故事是一个政治斗争的故事,充满了权谋和背叛。
王莽出身于贵族家庭,他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政治才能。
在西汉末年,由于汉室内部的腐败和宦官势力的扩大,社会经济问题愈发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这种情况给了王莽机会,他意识到人民对于改革的渴望,希望能够恢复社会的秩序。
于公元8年,西汉末帝刘辩病逝后,王莽利用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政治家的头脑,成功取得了政权。
他发表了一系列改革政策,试图纠正社会上的不公与不平等。
王莽实施土地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加强了社会的稳定。
此外,他还进行了货币改革,以期恢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实际上更加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这是因为王莽对于改革的强制性推行引起了一些贵族和地方势力的不满。
他们对王莽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反对情绪,并且积极策划着反抗政权的行动。
于公元23年,地方豪强赤眉军起义爆发,成为了反抗王莽统治的主力军。
赤眉军不仅使用了武力,还号召了广大农民、工匠和商贩参与到反抗王莽的行动中。
王莽面对这一局势举步维艰,最终于公元25年被赤眉军逼迫禅让皇位。
王莽篡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稳定和圣明的统治是保持统治者地位的关键因素。
王莽虽然试图通过改革来恢复社会秩序,但他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和坚持。
他的改革政策对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最终导致了他被推翻的命运。
王莽篡汉的故事也是历史的一次警示,如果一个统治者不能够真正了解人民的需求,无法获得人民的支持,那么即便通过强制手段来维持统治,也难以长久。
一个真正强大的政权需要建立在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之上,否则将难以抵挡外界的挑战和压力。
历史趣谈:王莽篡汉的故事 王莽是怎么篡汉建立新朝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莽篡汉的故事王莽是怎么篡汉建立新朝的?
导语:王莽篡汉:公元前22年,王莽24岁入中枢开始做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汉成帝,愿把自己封邑的一部分分给王莽,朝中名望大
王莽篡汉:公元前22年,王莽24岁入中枢开始做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汉成帝,愿把自己封邑的一部分分给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荐王莽;王莽30岁时,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侍卫近臣)。
而王莽的伯叔父王凤、王商、王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
汉成帝(刘骜)之世,王氏为侯者九人,为大司马者五人。
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举荐王莽代替大司马之位,汉成帝接受了,王莽时年38岁。
王莽做了一年多的大司马,汉成帝就病死了,太子汉哀帝刘欣即位,母亲定陶丁皇后派的外戚得势。
王莽不得不请辞下台,退居于新野(河南属地),闭门读书,一面注意朝廷动态,等待机会,准备东山再起。
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了家奴,王莽逼子自杀偿命,王莽此举得到人们的好感。
在新野三年,多人上书为他反平。
在公元前2年,王莽获允回京居住,来年汉哀帝刘欣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回了传国玉玺,召王莽复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王莽处理;此时王莽45岁,一夕之间,王莽成了国家最高行政的执行人,王莽一上台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势力,立刘箕子(即刘衎)为汉平帝,还为汉平帝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迅速果断的行动,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为推行以后的新政奠基础。
来年太皇太后赐给王莽为安汉公,类似周公受封的封号,王莽假意推辞再三,才接受了名号,却把俸禄转给二万八千人的封赏,大家皆歌颂王莽的恩德,此时正值公元1年。
王莽48岁时立长女王嬿为汉平
生活常识分享。
为什么王莽能篡汉

为什么王莽能篡汉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兴衰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汉朝前期的刘邦、汉武帝等皇帝,治理得当,使得汉朝达到了巅峰。
但是随着汉朝前期的采取“营造周庙”等不断增加财政开支的政策,后期汉朝的政权危机开始显现。
而王莽则因为其在政治、宗教、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成功地以永始元年在昏庸的汉宣帝死后篡夺了汉朝的皇位。
首先,王莽在当时汉朝的政治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
王莽是汉宣帝的姨夫,与汉宣帝的母亲太皇太后慈氏关系极好。
在汉宣帝的儿子刘承、刘章尚未成年时,王莽便已当上涿郡太守,掌握了重要的军权和财政大权。
此外,为了打击王莽,慈氏等人还曾联合共同排除了一些权臣,从而使得王莽在政治上更加稳固。
其次,王莽在宗教方面也有一定的掌控力。
王莽重视宗教信仰,尤其崇拜老子的思想,并纠正乡土巫觋滥用妖术祭祀之风。
当时,汉朝社会十分黑暗,官民通奸、偷税漏税,纷纷效法海盗,还出现了以下几种信仰和骗术:太平道、五斗米道、神仙教、方士、阴符王、太清圣教、天地会等等。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王莽的清风正行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能够获得民心。
再者,王莽在军事上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时,汉朝的外部环境也比较复杂,匈奴不断侵扰汉朝边疆。
王莽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在抗击匈奴入侵方面频繁建功,深得汉朝军籍将领的爱戴和信任。
可以说,王莽之所以能够篡夺汉朝,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政治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汉朝经济政治方面的不稳定状况、社会动荡和思想混乱,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汉宣帝朝廷在得天下大势不利的情况下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而王莽恰恰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总而言之,王莽之所以能够篡汉,是因为他在政治、宗教和军事方面都积累了较深的经验和声望,得到了汉朝很多官员、将领、士族和民间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同时,在当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汉宣帝所代表的汉朝政权无法维持,王莽的较强优势逐渐起到了作用,最终使得他篡夺汉朝皇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汉武帝以后,朝政为外戚王氏一门所把持,王莽藉其叔伯之馀荫及王太后之信任,得以独揽大权。
王氏子弟大多骄奢淫逸,独王莽为人恭俭,雅好儒术,礼贤下士,故声誉日隆。
汉平帝在位时,王莽推行惠政以笼络人心:如大封宗室、功臣后裔,捐私产以救济贫民,扩充京师太学,增加五经博士名额,於郡国县邑广置学校等。
西汉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灾荒,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王莽纂汉正是适应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人心思变,社会思治这一实际情况产生的。
王莽利用”汉德已衰,新圣将兴“之说,假托符命以新圣人自居,取得国人之拥护。
[1]公元前22年,王莽二十四岁入中枢开始作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成帝,愿把封邑部份给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荐王莽;三十岁,封王莽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而王莽之伯叔父凤、商、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
成帝之世,王氏为侯九人,为大司马五人。
公元前八年,王根病重,举荐王莽代替大司马之位,成帝接受了,王莽时年三十八岁。
王莽作了一年多的大司马,成帝病死,太子哀帝即位,母亲定陶丁皇后派的外戚得势。
王莽不得不请辞下台,退居自己在河南的属地新野,闭门读书,一面注意朝廷动态,等待机会,准备东山再起。
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了家奴,王莽逼子自杀偿命,王莽此举得到人们的好感。
在新野三年,多人上书为他反平。
在公元前2年,王莽获允回京居住,来年哀帝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了玉玺,召王莽复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莽处理;此时王莽四十五岁,一夜之间,王莽成了国家最高行政的执行人,王莽一上台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势力,立王箕子为平帝,还为平帝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迅速果断的行动,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为推行以后的新政奠基础。
来年太皇太后赐给王莽为安汉公,类似周公受封的封号,王莽假意推辞再三,接受了名号,却把俸禄转给二万八千人的封赏,大家皆歌颂王莽的恩德,此时正值公元纪元1年。
王莽立女儿为平帝后;长子王宇因吕宽案,被王莽逼自杀,牵连数百人,王莽之同党即上书说,安汉公大义灭亲,公而忘私,作八篇诫书与孝经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书目。
王莽被封为宰衡,其地位在诸侯王公大臣之上;此时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增加各经博士的名额,由一人增至五人,广建学校、宿舍,使有才干之士纷来京师,京师顿时文教昌盛,因此得到汉廷儒生的拥戴,群臣上书说,周公设礼作乐需七年,而王莽只用四年天下就升平,王莽因而加封九锡,莽此次却没谦让。
篡汉自立公元9年(元始五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病死;但是在公元9年(元始五年)十二月平帝却死了。
皇太子孺子婴只有两岁,太皇太后据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临朝听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为摄皇帝,自称“予”。
第二年,东郡太守翟义及槐里人赵明、霍鸿起兵反王莽,声势浩大,王莽派王邑平息,称帝之心浮现。
此时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符命、图书,层出不穷,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王莽则大加利用,献符命的人,皆得丰厚赏赐,有名哀章之人,更献上金匮策书至汉高祖庙,大意言王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次日王莽则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新“,王莽年五十四岁。
至此,西汉灭亡,王莽达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汉自立的政治野心,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
新朝政策王莽做了十五年皇帝,欲有所作为,动引经义,对周礼等三代政治为理想,变法大肆改革,号为新政,却是复古;首定国家经济政策,立井田制度,奴婢私属,五均赊贷,六筦政策,即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利用公权力控制市场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
下至人民养生嫁娶,官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皆依周礼,一系列改革,充满理想;但是百姓未受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骤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
“王田”、“私属”,影响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的利益,加上刘姓宗室失去权位,自然引起不满和抵制。
王莽看不起边疆诸国,野蛮无文明,削王为侯,致使边疆乱起,不得平息。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184年-220年,东汉中平元年-建安二十五年)系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国内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於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
东汉末年,由於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化。
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横行朝野,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而人民饱受此现象的苦果,加上天灾与瘟疫的双重打击,他们於是纷纷起来造反,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最著名者是黄巾之乱。
时代的动汤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一开始靠著自己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军队保卫家园,後来就逐渐演变成拥有私人武力的军阀,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对於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
地方豪强发展到後期,又逐渐分化为士族与庶族两个阵营。
其中,士族在土地与权势,占有了优势,也因此拥有垄断政府高层的实力,形成了三国两晋时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西晋开国司马炎。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废魏帝两晋西晋与东晋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
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
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南至越南,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
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南朝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
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强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
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相关人物统治区域有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各省,东昏侯时国内大乱,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
梁武帝时国力颇盛,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
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最小者,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北朝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
公元550年为高洋(高欢的儿子)所代,东魏共历17年。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
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
统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襄阳等地。
公元557年宇文觉(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
公元577年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
公元581年隋所代,共历五帝、25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
历代之盛,极于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