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新课标)201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随堂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6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课时作业26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兴奋产生的机理、兴奋传导的机制等方面的知识。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与多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构成多个突触,A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神经细胞内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解析: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仍有离子进出,但不改变细胞膜内外的电位;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增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刺激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完成兴奋的传递而不是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传递兴奋。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化学信号形式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3.(辽宁沈阳二中检测)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解析: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此过程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正确;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若发生抑制,则突触后膜不会出现电位逆转,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体验·双基考题必修31-26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人教版)

体验·双基考题(时间:10分钟)建体系练能力速效提升建网链练考题1.(2014·重庆理综)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
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等相关知识。
线粒体是细胞中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神经元中突触小泡的运输所需的能量由神经元中的线粒体提供,A项正确;据题意,囊泡的精确运输与特定基因表达产生的蛋白有关,但该基因并非只存在于神经元中,B项错误,C项正确;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运输物)的释放受神经冲动的影响,D项正确。
答案 B2.(2014·江苏理综)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解析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
只有神经冲动通过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突触小体,神经递质才能释放,A项错误;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之分,当抑制型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B项正确;反射弧中有一至多个突触,在突触上的兴奋传导是单向的,所以反射弧中的兴奋传导也是单向的,C项错误;Na+内流是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的基础,D项错误。
答案 B3.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条件反射形成的相关知识。
优化探究(新课标)201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实验专题2实验探究与设计随堂训练新人教版

实验专题2 实验探究与设计题组、实验设计类1.(2014年高考四川卷)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解析: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在生物学上常用作观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形态与数目的染色剂,A项正确;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B项错误;用纸层析法分离菠菜绿叶中的色素,C项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项错误。
答案:A2.(2014年高考天津卷)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
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第2组和第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MRSA菌C.实验还需设计用2 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D.蛋白质H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解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细胞核,A错误;第2组与第3组对比,由于存在青霉素浓度和蛋白质H两个实验变量,所以无法确定低浓度的青霉素是否可杀死MRSA菌,B错误;要想证明低浓度的青霉素对MRSA菌的影响,还需设计一组用2 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C正确;由组1可知蛋白质H无杀菌作用,D错误。
答案:C3.(2013年高考福建卷)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A、D两项正确;探究最适浓度应提高各组间浓度梯度的精度,预实验的目的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和检验实验设计的可行性,避免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B项错误;调查发病率时,应随机抽样调查,并调查足够大的群体,C项正确。
答案:B4.(2014年高考福建卷)氢是一种清洁能源。
优化探究(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1通过神经系统的

• (2)高级神经中枢与低级神经中枢的关系:大脑皮层是调
节机最高体级活中动枢的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高枢级受中大枢
脑中相应的___________的调控;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调控。
• 2.人脑的高级功能
• (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除可感知
外部世界,控反射制活机动体的
语言、外学,习还、具记有忆 思维
• D.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
• 解析: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方 式进行,A项错误;激素的运输没有选择性,B项错误; 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项错误。
• 答案:D
• 2.(2015年江南十校联考)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 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2)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收缩是条件反射(2012年高考 重庆卷)(×)
• (3)运动员听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令枪声后迅速起跑是非条件反射(2012 年高考广东卷)(×)
• (4)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 结果(×)
• (5)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 2.判断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叙述的正误。
和_____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 (2) 语言 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与这一功能相关的 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称为言语区,功能分区如下:
•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
感细受外胞界__刺_激________相__对_静后止,由 状态的过程。
显著活状跃 态变为
外环境规变律化性作应答出的 神经系统 ,具有
的动物才
会出现反射现象。
反射弧
•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优化探究(新课标)201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4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随堂训练新人教版选修1

专题4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题组、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1.(2014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和菜花均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B.DNA既溶于2 mol/L NaCl溶液也溶于蒸馏水C.向鸡血细胞液中加蒸馏水搅拌,可见玻棒上有白色絮状物D.DNA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冷却后变蓝解析:酵母菌和菜花细胞的细胞核都含有DNA,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DNA能溶解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且溶解度随着NaCl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在利用渗透作用原理向生物材料中加入蒸馏水时,一方面促使细胞吸水涨破,另一方面释放出的DNA也就溶解在蒸馏水中;向鸡血细胞液中加蒸馏水搅拌,目的是加快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其中的DNA;而DNA 则溶解在蒸馏水中,因此玻棒上不可能有白色絮状物;DNA溶液与二苯胺试剂经沸水浴加热会变蓝。
答案:C2.(2013年高考江苏卷)某同学用洋葱进行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加入洗涤剂后用力进行快速、充分的研磨B.用蛋白酶纯化过滤后的研磨液中的DNAC.加入酒精后用玻璃棒轻缓搅拌D.加二苯胺试剂摇匀后沸水浴加热解析:作为实验材料的洋葱细胞是植物细胞,提取DNA时应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然后再作充分的搅拌和研磨,但动作要轻缓、柔和,而不能过于用力,否则容易产生大量的泡沫,不利于后续步骤的操作,A项错误;由于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质,但对DNA没有影响,因此加入蛋白酶可除去研磨液中的蛋白质杂质,进而达到纯化DNA的效果,B项正确;为防止搅拌过程中DNA分子的断裂,加入酒精和用玻璃棒搅拌时动作要轻缓,C 项正确;进行DNA鉴定时,加入二苯胺试剂后需将二者混合均匀,然后再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D项正确。
答案:A3.(2014年高考山东卷)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深加工可生产酒精、玉米胚芽油和果糖等。
流程如下:(1)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经充分水解后的产物可被酵母菌利用发酵生产酒精。
【优化探究】(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1 . 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 ( 如神经组织 ) 或细胞
感受外界刺激 后,由 相对静止 状态变为 显著活跃 状态的过程。 ______________ 2.兴奋的产生
(1) 静 息 电 位 : 静 息 时 , 由 于 膜 主 要 对 K + 有 通 透 性 , 造 成 K+外流 ,形成细胞膜 “外正内负” 的静息电位。 _________
2.判断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叙述的正误。
(1)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2013年高考海南卷)(√) (2)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2013 年高考
四川卷)(√)
(3) 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012 年高 考海南卷)(×) (4) 神经细胞外 Na + 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2012 年高考海南 卷)(×) (5) 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2012 年高考海南 卷)(×) (6)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2012年高考浙江卷)(×) (7) 叩击膝盖下的韧带 ,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 息 (2012年高考重庆卷)(√)
第 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
[ 观考情 (Ⅱ)[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3. 人脑的高级
考纲考频 ]
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Ⅱ)[3 年 13考 ]
功能(Ⅰ)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 2 .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 化作出的 规律性应答 ,具有 神经系统 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
人体神经调节和高级神经活动
1.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是指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及难易度1.反射及反射弧2,82.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与传递1,3,4,5(中),6,9(中)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7一、选择题1.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C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C.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解析:由图可知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①传递至③。
2.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解析:甲图由于③在神经中枢外有神经节,所以为传入神经,①为感受器,④为神经中枢,⑤为传出神经,②为效应器,⑥为突触,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兴奋部位电荷为外负内正,所以b为兴奋部位,a、c为未兴奋部位。
3.如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 4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C )A.偏转一次,方向向左B.偏转一次,方向向右C.偏转两次,方向相反D.偏转两次,方向相同解析:刺激C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到达B处时,此点处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而A 处电位是外正内负,AB之间存在电位差,电流计指针偏转;当兴奋到达A处时,此点处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而B处电位是外正内负,AB之间存在电位差,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偏转方向相反。
4.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C.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D.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解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个小枝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
优化探究(新课标)201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3免疫调节随.

2.3免疫调节题组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2014年高考重庆卷)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解析:疫苗属于抗原,间隔一定时间多次口服疫苗,主要是能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引发二次免疫反应,即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产生更多的抗体,使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答案:C2.(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解析:由图甲可知,HIV的RNA→DNA应为逆转录过程;由图乙可知,HIV感染实验动物后出现了抗HIV抗体含量的上升,说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由图丙可知,加入实验药物a 后,T细胞数量上升,说明加入的实验药物a抑制了HIV的增殖,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由图丁可知,加入实验药物b后,HIV的浓度仍上升,说明HIV对实验药物b不敏感。
答案:D3.(2013年高考山东卷)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和过程。
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和处理抗原,A错误;吞噬细胞加工和处理抗原需借助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来完成,B正确;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直接呈递给T淋巴细胞,C错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均存在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题组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调节过程1.(2014年高考安徽卷)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解析:由题干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以促进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C正确;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故与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D错误。
答案:C2.(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条件反射形成的相关知识。
人看到酸梅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这一反射过程中,感受器位于眼球的视网膜上,唾液腺是效应器,B正确;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的是感受器,并不是神经中枢,C错误;在突触部位,兴奋传递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答案:C3.(2014年高考浙江卷)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
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
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
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
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
(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请回答:(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中因反射弧完整,刺激适宜,能发生屈反射;②中因刺激转化成神经冲动及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刺激和屈腿不能同时发生;③中直接刺激肌肉细胞,会使肌细胞兴奋,发生收缩;④肌肉细胞的兴奋不能传递给神经细胞,因为两者之间通过突触联系,且在突触中兴奋传递是单向的。
(2)若验证神经中枢的位置是在脊髓,则可先刺激右后肢趾端,发现右后肢发生屈腿反射,再洗去H2SO4,将脊髓破坏,重复刺激观察是否发生屈腿反射,若不发生,则说明神经中枢在脊髓。
答案:(1)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实验的预测结果及结果分析表(2)⑤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题组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4.(2014年高考重庆卷)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
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解析:突触小泡的运输所消耗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A正确;神经元与其他体细胞一样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B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是由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的,C正确;突触小体产生兴奋时,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才会由突触前膜释放,D正确。
答案:B5.(2014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解析:神经元受到的刺激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引起神经元的兴奋,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内K+外流有关,D错误。
答案:B6.(2014年高考重庆卷)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________。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________,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________。
解析:(1)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为静息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
(2)由于感受器的不同,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
不同强度的刺激引起电信号的频率不同,刺激越强,电信号频率越大,故不同强度的刺激会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受刺激后,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这可能是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受损。
答案:(1)外正内负神经冲动(2)感受器频率(3)大脑皮层(神经中枢)7.(2014年高考四川卷)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
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________。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_会形成痛觉。
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直接促进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
解析:(1)依据a所在的神经纤维上有神经节可知,a为传入神经,神经纤维兴奋时,由于Na+内流,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当兴奋到达c处即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兴奋,所以此过程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包括痛觉、热觉、冷觉等;内脏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3)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由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先起作用;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1)传入神经内正外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大脑皮层神经—体液调节(3)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4)吞噬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一、选择题1.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
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该细胞膜外的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正确的判断是( )A.细胞无法恢复静息电位B.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C.形成局部电流D.使细胞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解析:若某一神经递质使该细胞膜外的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则导致膜两侧的电位差增大,细胞膜内的电位仍为负电位,与临近的未兴奋部位有电位差,可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C2.以下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解析:甲图为静息状态,膜内外电位差是静息电位,A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的,B正确;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当兴奋传至电流表一极时,两极间会有电位差,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后回复,兴奋传至电流表另一极时,指针会发生一次反向偏转后回复,C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D正确。
答案:A3.(2015年昆明模拟)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解析:a点受刺激时,由于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由于刺激a 点后,电表①②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D4.(2015年南京四校调研)下列有关神经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B.突触后膜内的Na+会由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突触后膜外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解析:兴奋在突触中传递时,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因此突触后膜内的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突触后膜外;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因此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答案:D5.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此细胞可以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C.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D.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解析:此图若为突触后膜,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项错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可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人体对水分的重吸收,但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B项正确;下丘脑中具有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项错误;由图示糖支链的位置判断,A面为膜外,B面为膜内,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与膜上的②、④等载体有关,体现出内正外负的特点,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