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知识】【古代诗歌鉴赏知识】

鉴赏知识】【古代诗歌鉴赏知识】
鉴赏知识】【古代诗歌鉴赏知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考点及注意点

考纲要求

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中学语文在线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

整体鉴赏方略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

送别诗

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

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

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中学语文在线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诗词鉴赏的术语及运用

概念说明例句赏析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

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

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

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

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

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

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

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

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

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

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

表达方式

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

见。

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

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

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

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

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

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

雁满回塘。”(温庭筠《商

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

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

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

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修辞手法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

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

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

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

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

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

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

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

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

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

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

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李清照《如梦

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

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

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

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

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

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

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高》)

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仗,

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

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

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

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

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

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

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

如知合断魂”(林逋《山

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

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

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

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

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

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气吞万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青”(姜夔《扬州慢》)

里如虎”写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

概。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

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

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表现往日扬州

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

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是实写。两幅对比

鲜明的图景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

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

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

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

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

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

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

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

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

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

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

之必然。

写作

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

柱思华年。(李商隐《锦

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

“华年”。

虚实结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

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

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

咽。……(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

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

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

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

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

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

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

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

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

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

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

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

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

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

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

手法

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

过程。

水色,白银盘里一青

螺。”(刘禹锡的《望洞

庭》)

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

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

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

衬两种。

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苏轼《念奴

娇· 赤壁怀古》)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

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

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

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

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

“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

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

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

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

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

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

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杜甫《登

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

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

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

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

千遭绕郡城”(李德裕

《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

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

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

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对

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

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

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

春殿,只今惟有鹧鸪

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

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

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

史思考。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

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

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

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

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

柳色,悔教夫婿觅封

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

“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

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

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

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

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

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

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

去迟。(韦应物《赋得暮

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

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

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

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

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

鱼拨剌鸣。(杜甫《漫

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

物的“静”。

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

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

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

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

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

园里,尽日无人属阿

谁?”(白居易《杨柳枝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

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

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

河北,已报生擒吐谷

浑。”(王昌龄《从军行》)

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

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

张状态突现出来。 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

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

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2)

答题思路及步骤

考点一:形象鉴赏

考点阐释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文学

作品的形象对诗歌来说就是意境,既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也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即其

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它对叙事诗歌来说,“人”

“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

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1、叙事诗中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切入点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2)答案组织范式

①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写景诗歌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切入点

①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2)答案组织模式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考点二:古代诗歌语言

一、炼字型鉴赏题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语言鉴赏题中学语文在线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

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

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其答题思路是:(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是:总体评价+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

三、关键字词赏析题

一词领全诗型鉴赏题

设题方式:(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考点三: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词》、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词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词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

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三)、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步骤。

A.描写了什么形象

B.构成了什么意境

C.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人格)

考点四: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中学语文在线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李贺:雄浑奇特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

【常用方法】

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的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

具体的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