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灯》-教案
文学是灯

教学重点
理解“文学是灯”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学 习时应着眼文章整体,注意从作者青少年时期以及当今社会的特点出发, 深入理解文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作为“灯”的文学的内涵。找出能 够反映文章段落旨意的句子,体会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从而理解文章的 结构特点。 理解文学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体会文学对于作者人生成长的 指引作用。 学习时应从作者作为文学的阅读者和创作者两种不同身份出发, 的力量 文学之光永恒 六、链接补充
3
文学继承发展——文学的深度 保持谦逊态度
1.作家作品补介 铁凝,1957 年 9 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1975 年高中毕业,因酷爱文学,放 弃留城、参军,自愿赴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同年《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 出版的儿童文学集。该小说是铁凝高中时的一篇作文,后被认为是其小说处女作。 1975 年至 1978 年在农村务农 4 年,此间写出《夜路》 《丧事》 《蕊子的队伍》等短篇小说,发 表于《上海文艺》 《河北文艺》等文学期刊。1979 年,铁凝调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 辑部任小说编辑。1980 年参加河北省文学讲习班。同年,短篇小说《灶火的故事》在孙 犁主办的《天津日报》 “文艺增刊”发表, 《小说月报》转载,并引起争鸣。第一本小说 集《夜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982 年夏,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在青岛举办的 笔会,会间写出短篇小说《哦,香雪》 (发表于当年第 9 期《青年文学》 ) ,并获得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随后,第一部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短篇小说《六月的话题》 发表,并别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 《红衣少女》获本年度中国电影“金鸡奖” “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8 年第一部长 篇小说《玫瑰门》在作家出版社大型刊物《文学四季》创刊号以头条位置发表,次年由 作家出版社出版。1997 年,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0 年 初,长篇小说《大浴女》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 年,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 41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 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 “百花奖” 。她的许多作品被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 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1985 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第 4 次会员代表大会上, 铁凝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成为该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理事。1996 年 10 月, 河北省作家协会从河北省文联中独立分设,铁凝当选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同年年底, 在中国作家协会第 5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铁凝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6 年 11 月 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中共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2.铁凝演讲 桥的翅膀——在巴黎首届中法文学论坛的演讲 铁凝 今天的演讲是在规定的题目之下,题目是《桥梁与窗口》 。我想分三个部分来讲述在 我心中和文学有关的桥。 一、山谷山槽 就在一个多月之前,我在德国的时候,一位汉堡大学的华人老教授送给我一本他的 回忆录,其中他写取了一座“桥” ,留给我深刻印象。这位教授出身于中国一个有名望的 家族,生在北京长在上海,之后又回到北京得到一份很优越的让人羡慕的工作。上世纪 五十年代后期,在一场大面积的政治运动中,他和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一夜之间突 然成了人民的对立面。他被迫离开家庭、妻子和孩子,被迫去往偏远的青海省接受劳动 改造。那里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很快就适应了种种艰苦,并和最底层的劳动者成为朋 友。后来他在当地一家画报社做摄影记者,经常被派往深山区采访。有一晚他独自一人 在陌生的山里迷了路,不知怎样才能找到他要去的村子。他在山上乱走了半夜,黑暗中 还突然看见附近有一些不断增多的绿色光点,他遇见了狼群。他急中生智打开随身带的 照相机闪光灯拼命冲着狼群闪烁,一边快步奔逃。当他暂时甩掉狼群时意外发现眼前出 现了一座桥。桥的对面竟然传来狗叫,有狗叫就有人家。他欣喜若狂地借着闪光灯向桥 上照时,这才看清原来那不是桥,是架设在两山之间的一段狭窄的大约三十多米长的木 头水槽。他听见水槽里细微的流水声,水槽下面是幽黑的深谷。他无法知道那水槽能否 承载他的重量,但他没有退路,他必须通过这水槽到达山对面,不如此,说不定他会被 野兽吃掉。于是,他几乎毫不犹豫地奔向那水槽,他骑在水槽上,一分一寸地向前挪着
中职语文教案:文学是灯(全2课时)

(当时是一个鄙视知识、文化荒凉的时代,文学作品中大多充斥着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运用反衬手法,以时代文化的“荒凉”突出好的文学作品的建设,突出好的文学作品对我的鼓舞和指引作用。)
7.这篇演讲是以“文学是灯”为题的,作者是如何通过她个人的文学经历来表达这一主题的?作者在文中两次说,这种说法是一种“冒险”,(第5节、8节开头)这是为什么?
作者是五十年代出生的,她在无书可读的日子里读到了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她又在高中毕业之后自愿到乡村当了四年的农民,这些经历使他慢慢懂得了有一盏文学之灯在引领着她的生活,影响着她的精神与价值取向,让她懂得了如何看待生活,看待人生。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文学是灯”的说法是一种“冒险”是要说明从世俗的意义上讲,文学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尤其在今天,信息的爆炸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这反映出当代的一种状况。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内容上: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文学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指引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在如今这个文化边缘化的时代,作者仍然坚信文学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去照亮人性之美,并以此作为自己坚守的创作宗旨。并且,“文学是灯”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2019年高二演讲稿-文学是灯

初苞
铁杵磨成针的意志,
渴望光明的意愿,
人吃人得疯狂,
梦想如此之近;
花开
一篇篇不满,
一段段抱怨,
一点点情绪,
感情如此宣誓;
文学
总有单纯的向往,
总有梦想的天空,
总有爱恨的纠结,
总会跳跃出愉快的节奏,
犹如没有装好的灯。
爱,为何人而铭记?
思念
身在异乡的他,
怀念家乡,
身在家乡的她,
担心着他;
盼君
成为国家照亮前方的路灯,
成为历的幽黯之灯。
尘,多事之秋的风……
空虚
喧闹的街市上,
所有人都是冷淡的表情,
所有人都是空虚的心灵;
街角
一家家新旧不一的书店街市,
遮掩了冷漠,
覆盖了空虚。
纯,唯爱纯白之雪……
绿芽
王子与公主的幸福,
人鱼公主为爱化为泡沫,
为爱守候千年的寂寞,
独候空房的佳人,
霜打枝头的寂寞,
时常望着窗台发呆,
他,何时会记起奴家?
凉意
寂寞的房间,
寂寞的床被,
寂寞的空气,
同样寂寞的还有一颗心;
一盏灯
散出炙热的情,
一张纸
唤回心中的他。
名为历史的戏还在上演,
幽黯的灯火永不熄灭;
名为空虚的城市还在尘世,
花哨的灯火永不下架;
名为愉悦的纯情还在幻想,
梦想的灯火永不寂寞;
高二演讲稿文学是灯
幽黯的光,
穿越了千年的思念;
寓意的弥散,
只为在尘世中消靡;
愉快的节奏,
跳跃在童年的童话中;
炙热的情,
呼唤着身在异乡的他。
忆,梦回秦时乱……
《文学是灯》中提到的外国作家及作品

《文学是灯》中提到的外国作家及作品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另外,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许多事迹都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
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聊斋志异》
法国映像出版社与北京外研社金秋在巴黎推出《聊斋志异》法文绘图本,将蒲松龄《红玉》等五十余篇名作配以清朝画家的精美插图,首次在西方面世。
法国知名文化产品零售商FNAC宣布:中国文学经典《聊斋志异》法文绘图本将于11月9日发行。
这部名著的核心人物“狐仙”曾给诸多中国艺术家以创作灵感。
书中的《侠女》篇搬上银幕颇得好评,曾在戛纳电影节获奖。
(完整word版)《文学是灯》文章解析

文学是灯《文学是灯》是中国现代作家铁凝的一篇文学演讲,自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以后,铁凝必须频繁地出房中外文学活动,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和名著名的作家,她有义务宣传文学,表明自己对文学的认识和自己的文学理想,在当今社会不断唤起大众对文学的信心,使文学更多地参与到福利社会生活中,参与到民族精神的传播与建构当中她还不断对中国文学的传统进行新的阐释,讨论中外文学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将文学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活动和精神财富,在全球化的时代同时又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担负起文化交流的使命。
这篇演讲原本是作者在韩国的一次文学活动上发表的,收入教材时作了删节。
全文共分9个自然段,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主要是回忆作者的文学阅读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个导语,将话题由当下引人对自己文学活动的回忆,对自己文学启蒙的回溯。
作者没有去凭空回忆,而是从媒体的一个提问开始:“有媒体问了我一个问题,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
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
"这个问题本不难回答,但由于问的是青少年时期,而作者的青少年时期是处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样,问题就复杂了.于是,作者不得不对中国的那个荒诞岁月作一个介绍。
最后叙述由这个年代的特殊的社会氛围的压迫产生的特殊的心理和维之产生的行为。
“又因为出身的灰色,内心便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
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紧张着自卑省也还坚持写省,只是那时的日记都是“杆悔休’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门所犯的错误,期份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然后从今天的角度对这一行为进行不确定的命名:“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这样,就自然地将话题引到了文学上。
第2自然段是承前而来,由文学训练转移到文学阅读依然是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回忆,只是角度变了,但却扣住了第一自然段中媒体的提问,即影响自己的文学作品作者说了两本书。
文学是灯

大 家文学是灯●文/铁凝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
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
我自幼喜欢写日记,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另一本是《聊斋志异》。
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
《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
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
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我的文学之梦也就此开始。
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受了要当一个作家的狂想的支配,自愿离开城市,来到华北平原的乡村,种了四年小麦和棉花。
那时的中国乡村还没有保护个人隐私的习惯。
作为45大 家城市里来的学生,我们经常收到一些家信,那些信件被乡村邮递员送至村委会的窗台上,等待我们路过时取走。
常常是,当我们到村委会取信时,我们的家信已经被先期到达的村人拆开并传看着不知读过多少遍了。
文学是灯教案

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活页教案追问:你是如何理解《约翰·克里斯朵夫》扉页上的题记令她震撼:“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句话的含义?代文化的“荒凉”突出好的文学作品的建设,突出好的文学作品对我的鼓舞和指引作用。
2、作者说在青少年时期曾经有两本书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哪两本)为什么?因为这两本书让作者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它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同寻常的思考,照亮了她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给了她身心的沉稳和力气,使她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值。
为她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
给她带来了人生的趣味,使她敢于打破种种约束,去追求人的本质,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3、怎样理解“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这句话?明确:在青春期能读到一部两部经典是十分幸运的事,它让人体会到文学真正的魅力,所谓的“打击”其实是文学带来的陌生感,它开启了一个未知的想象的世界。
4、在第3、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农村生活,这和“文学”有什么关系?作者是如何通过她个人的文学经历来表达“文学是灯”这一主题的?答:作者在农村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无一不体现出人性之美,正如文学作品所要反映出来的一样,也是作者日后对文学的态度的一种肯定,用作者的话说“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对作者以后在文学发展的道路上有很大帮助。
正是这些经历使她慢慢懂得了有一盏文学之灯在引领着她的生活,影响着她的精神和价值取向,让她懂得了如何看待生活,看待人生。
5、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文学应该是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巴金《灯》教案

巴金《灯》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巴金《灯》中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2. 深入体会巴金在《灯》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3.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灯》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2. 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灯》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 运用心理描写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引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巴金的视频,引出《灯》这一作品。
让学生简单了解巴金的生平和《灯》的创作背景。
2. 呈现(20分钟)呈现《灯》的原文,选取其中的片段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其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情感。
3. 概括(1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概括《灯》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深层意义和美学价值。
4. 练习(15分钟)选取《灯》中的另一个片段,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反馈与总结(10分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在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时出现的错误。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使用PPT课件,突出重点和难点;2. 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灯》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3. 运用引导式提问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4.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选取《灯》中的片段,让学生当堂分析和解读,并运用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进行短文写作;2. 作业:让学生在家中阅读《灯》的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总结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评价,并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
(201—201学年第学期)
专业名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课程名称语文
授课教师
学校苏州市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课题序号
授课班级
授课课时
授课形式
授课章节
名称
文学是灯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明白“灯”的含义
2.作者在叙述的时候用了哪些手法
教学重点
“灯”的寓意
教学难点
文中作者在讲解“灯”的时候,语言含有哲理性,思考这些句子的含义。
2.思考:作者在文中两次说 “文学是灯”,这种提法是一种“冒险”,为什么?
4.B,D(B"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是说体现了人的本质,是真正的人D没有透过故事情节)
四.总结全文
文学给我恩泽和“打击”;文学点亮人生幽暗;用谦逊照亮内心。此内容为作者在首届东亚文学论坛的演讲,通过演讲,让我们明白文学是我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财富!
五.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注音
苛刻 不屑 鬼祟 娇憨 炫耀 醇厚 凛然 璀璨 谦逊
2.简要概括《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聊斋志异》给作者的精神影响。
3.文章评述《聊斋志异》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演讲稿,语言通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含哲理,给人以精神的震撼。
B.作者说“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是因为狐仙鬼怪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率性自由。
(3)其实若把文学简单分为两类,只有好的和不好的。而所有好的文学,不论是从一个岛,一座山,一个村子,一个小镇,一个人,一群人或者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出发,它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和时间而抵达人心。也因此,我对文学的本质基本持一种乐观的认识。
三.巩考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富有哲理性,说说他们的含义
(1)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2)从古至今,人世间一切好的文学之所以一直被需要着,原因之一是它们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有能力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它们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想象力。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介绍作者
铁凝:(1957年—)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二.学习本文
1.了解内容
学生认真阅读,找出文中重要的句子
思考:文中出现的“灯”是什么含义?在文中出现过几次?
(提示:2)
2.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文学启蒙是特别提到《约翰 克利斯朵夫》和《聊斋志异》,他们对作者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使我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值。(2)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给我带来了人生的趣味,使我敢于打破种种约束,去追求人的本质,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C.作者说自己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是为了说明那个时代是文化荒芜的年代,压抑个性的年代。
D.作者选取两部文学经典,透过小说中的情节,表现了它们对自己心灵的深刻影响,有力地表现了主题。E.作者在演讲中,着重写了两部文学经典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
3.运用点面结合(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手法。先面写《聊斋志异》书中的那些狐狸,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反常规,实在是比人更像人。然后点写《婴宁》中的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率性自由。既全面又具体地揭示了《聊斋志异》的价值。(注意:点面结合是写文学评论的基本手法。)
3.本文的文体是什么?
(提示:演讲)
了解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演讲词有三种类型。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规律。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论证。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
化荒凉的时代中给自己的影响,紧扣了“文学如灯”这个题目。
(提示:)1.衬托当时文化生活的荒凉,极其匮乏。表现自己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为后文写两本书给自己的影响作铺垫。本文是作者在韩国首届东亚文学论坛上的讲演,用朝鲜影片对话开头,能吸引听众,增添情趣。
2.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使我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值。(2)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给我带来了人生的趣味,使我敢于打破种种约束,去追求人的本质,去做一个真正的人。(注意:既要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又要阐发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