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分布系统介绍和设计方案探讨
室内分布系统

直放站,这种方式适合于对覆盖要求较高,同时容量要求较低的覆盖场景,或者是不方便安装基站的场景。直放站的信号耦合自室外基站,与室外基站共享小区资源。但是由于TD-SCDMA采用TDD方式,上下行采用同一频点,所以对直放站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隔离度、上下行发射的定时,与室外基站的同步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信源:宏基站、微基站、射频拉远基站、直放站等。
传输介质:同轴电缆、光纤、泄漏电缆等。有时根据室内覆盖的需要,还需要通过设备对信号进行放大(如干线放大器)。
天线:有室内吸顶天线和板状定向天线
微蜂窝基站用于面积较大或者话务量比较集中的地方使用,如大型购物广场,机场侯机大厅等,提供容量大,信号稳定。比如山东路家乐福,麒麟皇冠大酒店等都是微基站M103。这种信源需要专用的传输线路和电源设备,还需要提供机房。
l
天线:室内覆盖常以吸顶天线为主,目前主要使用的有3dbi和5dbi天线两种,在水平方向上全向发射。在垂直方向上,5dbi天线比3dbi天线集中能量的能力更强
四、室内分布系统覆盖情况指针要求:
P-CCPCH RSCP≥-75dBm,室内覆盖系统边缘场强要求P-CCPCH接收信号功率不小于-85 dBm,外泄电平要求室内信号外泄到室外20米处的P-CCPCH信号强度小于-90 dBm;
室内分布系统优化的一个最重要步骤就是根据器件输出功率,根据传输线缆长度,根据使用器件数量以及经过各种器件后的增益来计算天线口输出功率,判断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从而判断影响覆盖的根本原因。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方案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方案1. 简介室内分布系统是指为了满足室内通信需求而设计的一种覆盖室内区域的无线通信网络系统。
它广泛应用于各类室内场所,包括商场、办公楼、医院、机场等。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方案是指根据具体室内场所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天线布局等,设计出满足通信需求的室内分布系统的具体方案。
本文将介绍室内分布系统设计的关键考虑因素、设计流程以及一些实施建议,帮助读者了解室内分布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 关键考虑因素2.1 覆盖范围与需求在进行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覆盖范围与通信需求。
具体而言,需要确定以下几个因素:•室内场所的面积和布局•预期的通信负载和用户密度•对通信服务的要求,如语音通话、数据传输、室内定位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方案。
2.2 网络设备选择室内分布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网络设备,包括信号源(如基站、无线路由器等)和中继设备。
在选择网络设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设备的技术性能和覆盖范围•设备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还需要考虑与移动网络的集成,确保室内分布系统与外部网络的无缝连接。
2.3 天线布局与调整天线布局是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天线布局可以提高信号覆盖范围和质量。
在布局天线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天线的定向性和增益•天线之间的间距和角度•天线的高度和位置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可能需要对天线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信号覆盖效果。
3. 设计流程3.1 需求分析首先,在开始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之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与业主和使用者沟通,了解具体的通信需求和覆盖范围。
3.2 方案设计基于需求分析的结果,开始进行室内分布系统的方案设计。
具体步骤包括:1.确定合适的网络设备,根据通信需求和覆盖范围选择合适的信号源和中继设备。
2.设计天线布局,确定天线的位置、高度和角度,确保覆盖范围和质量。
3.确定布线方案,包括信号传输线路和电源供应。
室内分布系统原理介绍剖析

等狭长区域的覆盖。
天线的主要参数:频段范围、 增益、方向图、前后比等!
补充、天线增益介绍
天线增益 吸顶 一般射灯 高增益射灯 对数 室内小板状 室外板状 dbi 2 8 11 3.5 8 11,13
室内分布系统的结构
7、室内分布系统馈线
馈线
室内覆盖用的馈线基本上有3种:7/8(普通),1/2英寸(普通)和1/2(超柔),它们 都是同轴电缆,由于电磁波信号只在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的内表面与内导体的外表明上传导, 所以7/8英寸的电缆由于内导体较粗,而且都是空心的,而1/2的内导体由于较细所以就是 铝的,并在内导体上镀一层铜,有利于信号传递。根据表皮的不同材料有区分有阻燃和普
室内分布系统原理介绍
目 录
1
室内分布系统的结构 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
2
室内分布系统的结构
1、室内分布系统的目标
4G室内覆盖的重要性
• 国外4G网络运营商DoCoMo统计,4G的室内业 务使用量高达70%,做好室内覆盖是4G业务能否 抓住用户的关键因素 ; • 减轻室外网络的负荷及扩容压力,降低室外网络 的整体干扰,提高服务质量; • 2G网络建设了大量的室内分布系统也证明了室内 分布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 天线定位点使用模拟信号源发射射频信号,天线口输入功率10dBm;
2 模拟测试信号源(尽可能高)必须高过头顶,减少人体衰减效应;
3 选取测试现场没有使用的频点作为模拟发射频点; 4 利用接收设备进行场强接收测试,记录测试点场强。(接收天线性能必须与
手机天线性能类似,不可用八木、吸顶或板状天线做接收天线);
质量风险凸显
4、现场施工质量难控制,施工及物业协调难
适用范围:话务密度高区域, 如大型场馆和交通枢纽。
室内分布系统介绍

室内分布系统概述
➢ 为什么要建室内分布系统
室内移动通信环境有太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覆盖方面,由于建筑物自身的屏蔽和吸收作用,造成了无线
电波较大的传输损耗,形成了移动信号的弱场强甚至盲区; 容量方面,建筑物例如大型购物商场、会议中心,由于移动
电话使用密度过大,局部网络容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无线 信道发生拥塞现象; 质量方面,建筑物高层空间极易存在无线频率干扰,服务小 区信号不稳定,出现乒乓切换效应,话音质量难以保证,并 出现掉话现象。
室内分布系统常用器件——天线
3、直放站天线: 提供用于CDMA800、GSM900/1800波段的
多种定向天线,可按需选择高增益(14~20dBi) 和中等增益(10~12dBi)、高前后比(>35dBi)、 灵活的天线形式,以满足直放站通信的不同要求。
室内分布系统常用器件——天线
4、特殊覆盖天线: 提供用于满足诸如高速公路和铁路、城市街
824~960/1710~1880 1710~1880
增益(dBi)
8.5
7.8
9.8
水平方向角(°)
85
90
90
驻波比
<1.5
最大输入功率(W )
100
室外天线
定向板状天线
ODP-030/V18-NG
ODP-090/V14-NG
ODP-085/V11-NG
室外天线
定向板状天线
项目
型号 ODP-
室内分布系统介绍
目录
1 室内分布系统概述 2 室内分布系统的组成 3 室内分布系统常用器件 4 室内覆盖链路损耗理论分析
室内分布系统概述
➢ 什么是室内分布系统
室内分布系统是针对室内用户群,用于改善建筑物内移 动通信环境的一种解决方案。
1室内分布系统介绍

成本低,设计方案灵活,易 于维护,可兼容多种移动通 覆盖范围受同轴电缆传输损耗的限制 信系统
传输损耗低(传输距离远),
易于设计和安装,信号传输 质量好,可兼容多种移动通
远端模块需要供电,造价高
信系统
场强分布均匀,可控性高; 频段宽,多系统兼容性好。
造价高,传输距离近,安装要求严格
室内分布系统概述
➢ 本节小结
信号源
➢ 宏蜂窝
特点:容量大,是网络的核心,需要机房,可靠性 好,维护比较方便;
覆盖能力:比较强,适用场合比较多; 容量:容量大,可支持的载扇数要比其它产品多; 组网要求:2M传输(可用微波或光纤); 缺点: 设备价格昂贵,需要机房,安装施工较麻
烦,不易搬迁,灵活性稍差。
信号源
信号源
➢ 微蜂窝
室内分布系统概述
➢ 什么地区需要建设室内分布系统
室内盲区
新建大型建筑、停车场、办公楼、宾馆和公寓等
话务量高的大型室内场所
车站、机场、商场、体育馆、购物中心等
发生频繁切换的室内场所
高层建筑的顶部,收到多个基站的功率近似的信号。
室内分布系统概述
➢ 室内分布系统的作用
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可以较为全面地改善建筑物内 的通话质量,提高移动电话接通率,开辟出高质量的 室内移动通信区域;
可分为:
包含有源设备的有源分布系统 只包含无源器件的无源分布系统
信号分布方式
➢ 按中继方式不同可分为:
无源分布方式 有源分布方式
➢ 按射频信号传输介质不同可分为:
同轴电缆分布方式 光纤分布方式 泄露电缆分布方式
信号分布方式
➢ 无源分布方式
信号源通过耦合器、功分器等无源器件进行分路,经由 馈线将信号分配到每一副分散安装在建筑物内各个区域 的低功率天线上,解决室内信号覆盖问题。
浅谈室内分布系统方案设计

浅谈室内分布系统方案设计室内分布系统是指为了满足室内通信需求而设计的一种系统,旨在提供可靠、高质量的无线通信服务。
在设计室内分布系统的方案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建筑物结构、信号覆盖要求、用户容量、传输介质选择等。
本文将从室内分布系统方案设计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讨论。
首先,建筑物结构是影响室内分布系统方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会对无线信号的传播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对电磁波的穿透能力相对较差,需要更多的信号中继设备来弥补信号的衰减;而玻璃幕墙等建筑物则对电磁波的传播相对较好。
因此,在室内分布系统方案设计中,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来合理选择信号中继设备的布置位置和覆盖范围。
其次,信号覆盖要求是设计室内分布系统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场景对信号覆盖的要求有所不同。
例如,在办公楼、商场等场景中,需要提供全覆盖的信号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通信需求;而在会议室、电梯等特定场所,可能只需要提供局部覆盖的信号。
因此,在方案设计中,需要合理确定信号的覆盖范围和强度,并利用合适的天线技术来实现。
另外,用户容量也是室内分布系统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随着无线设备的普及和数据传输量的增加,对室内分布系统的容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不同时间段和地点的用户数量,并通过合理的频谱管理和载波聚合等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容量。
此外,传输介质的选择也是室内分布系统方案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因素之一、传输介质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常见的传输介质包括光纤、电缆和无线传输等,每种传输介质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室内布线的成本、可扩展性和性能要求等因素,并选择合适的传输介质。
综上所述,室内分布系统方案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结构、信号覆盖要求、用户容量和传输介质选择等多个因素。
只有在合理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满足室内通信需求的高质量分布系统。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方案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方案引言:室内分布系统(Indoor Distributed System, IDS)是一种用于在建筑物内提供无线网络覆盖的技术。
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配置无线AP (Access Point)来改善室内的无线网络信号覆盖和质量,提供无缝的移动体验。
本文将介绍一个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方案,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实施计划。
1.需求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室内分布系统的需求,以确定设计方案。
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因素:1.1建筑物结构和布局: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和布局,包括墙壁、隔间、楼层等,以便确定AP的数量、位置和信号传播路径。
1.2覆盖范围和容量:确定需要覆盖的区域大小和人员容量,以及对数据传输速度和网络质量的要求。
1.3特殊需求:考虑是否有特殊需求,例如对于会议室、实验室或公共区域等需要额外覆盖的区域。
1.4设备和性能要求:根据需求确定无线设备和技术的选择,考虑到室内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合的AP类型、频段和功率。
2.系统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
以下是一些设计方案的考虑因素:2.1AP布置和配置: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布局,确定AP的位置,以最大限度地提供整个区域的覆盖。
合理的AP布局可以减少信号阻塞和干扰,提供更稳定和高速的网络连接。
2.2频谱分配:根据室内环境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分配无线频谱,避免频段重叠和干扰。
使用工具如频谱分析仪和信噪比测试仪来分析和优化频谱资源。
2.3网络控制:使用无线控制器或集中管理系统来统一管理和控制AP,以确保网络的稳定和安全。
控制器可以提供集中配置、监测和故障排除功能。
2.4信号优化:使用信号放大器、天线增益器、信号屏蔽材料等来优化信号覆盖和传输质量。
在特殊区域(如高墙、隔离间等)安装中继器或扩展器来扩大覆盖范围和无缝漫游能力。
2.5安全性保障:采用适当的安全措施,如WPA2加密、访问控制列表(ACL)和域间隔离(VLAN)等,确保室内无线网络的安全和隐私。
浅析室内分布系统

浅析室内分布系统室内分布系统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移动电话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现代化通信工具,同时广大移动用户对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已不再单单满足于良好的室外移动通信服务,而且也要求在室内(特别是星级酒店、大型商场、高级写字楼等)能享受优质的移动通信服务。
而现代建筑由于多以钢筋混凝土为骨架,再加上全封闭式的外装修,对无线电信号的屏蔽衰减特别厉害,使通话质量严重下降。
具体影响如下,在大型建筑的低层、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环境下,基站接收信号十分微弱,导致手机无法正常使用,形成了信号覆盖的盲区;在大型建筑的中间楼层,由于手机可以接收到周围多个不同基站的信号,使基站信号发生重叠,产生乒乓效应,严重影响了手机的正常使用;在大型建筑的高层部分,进入室内的无线信号非常杂乱,既有附近几个基站的信号,也有不远处基站的信号通过直射、折射、反射、绕射等方式进入室内,导致室内接收信号忽强忽弱极为不稳定,同频、邻频干扰十分严重。
手机在这种环境下使用,在空闲状态时小区重选频繁,在通话过程中频繁进行切换,话音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容易产生掉话现象。
另外,在有些建筑物内,虽然手机能够正常通话,但是用户密度太大,信道十分拥挤,手机上线困难。
因此,如何解决好室内信号的覆盖问题,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提高网络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也成为网络优化工作的一个重点。
为解决以上所说的室内信号覆盖不理想的问题,目前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在建筑物内安装室内覆盖分布系统。
就是将基站的信号通过有线方式直接引入到室内的每一个区域,再通过小型天线将基站信号发送出去,从而达到消除室内覆盖盲区、抑制干扰的目的,为楼内的移动通信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室内信号,使用户在室内也能享受高质量的移动通信服务。
室内分布系统概述1、室内分布系统的组成室内分布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信号源设备(微蜂窝、宏峰窝基站或室内直放站);室内布线及其相关设备(同轴电缆、光缆、泄漏电缆、电端机、光端机等);干线放大器、功分器、耦合器、室内天线等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分布系统介绍和设计方案探讨摘要基于室内分布系统的发展现状、应用前景、组网分析,探讨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设计,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采用不同的组网设计方式,快速灵活的实现室内无线信号的良好覆盖。
关键词室内分布系统;组成器件;组网设计原则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73-02
discussion on indoor rf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and designing ba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erent modes yang shao-wen
shandong p&t plann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co.,ltd,qingdao, shandong 266071,china
abstract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application,network of indoor rf distribution, including different component. discussion on the designing methods of indoor rf distribution, the path loss about the rf signal transmissionin free space and passive component , so the indoor rf signal can be quickly implemented.
keywords indoor rf distribution;passive component;application; designing;
1概述
室内分布系统的覆盖目标是室内用户、是用于改善建筑物室内无线通信环境的方案,是利用室内天线分布系统将无线基站的信号分布在室内,从而保证室内覆盖目标内拥有了良好的无线信号覆盖的系统。
室内分布系统可分为信源、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两个大部分。
在确定室内分布系统覆盖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信源和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的合理规划设计,从而实现室内无线信号的良好覆盖。
2室内分布系统的现状
2.1室内分布系统的出现背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线通信建设的日益完善,在城市的室外部分基本做到了无缝覆盖。
但是无线用户数量越来越多,城市的高大建筑越来越多,使原有的无线传播模型发生了改变,在高大建筑的低层、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场合无线覆盖较弱,形成覆盖盲区和阴影区,无线用户业务体验较差。
在高大建筑的中层、高层由于不同无线基站的信号重叠等因素,导致没有主用信号,用户的业务体验也较差。
同时在某些建筑内虽然无线信号覆盖较好,但是用户密度较大,无线基站可用信道拥塞,用户的业务体验差。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解决无线通信网络的网络覆盖、质量、容量问题,为了提高用户的业务体验,室内分布系统应运而生。
2.2室内分布系统的组成
室内分布系统主要由信源、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组成。
信源主
要包括基站和直放站。
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包括有源设备、耦合器、功分器、馈线、天线等,主要分为光分布系统、电分部系统、光电混合系统等。
图 1 室内分布系统构成图
1)直放站
通过直放站的施主天线直接从附近基站提取信号的方式。
用耦合器从附近基站耦合部分信号通过光纤/电缆送到覆盖盲
区的方式。
2)基站
在覆盖盲区直接新增微蜂窝设备、宏基站设备、射频拉远站设备等作为信源的方式。
3)干线放大器
干线放大器是实现上下行信号的中继传输,增加信号传输距离,是有源器件。
干线放大器只能对特定频段的信号实现放大。
典型的干线放大器的功率为1w(30dbm)和2w(33dbm)
4)耦合器
耦合器是将输入信号分成非等分两路信号,耦合器为无源器件,耦合器支持宽频段。
假设主路信号为33dbm,次路信号需要13dbm,则选择20dbm的耦合器。
信号经过耦合器后是有损耗的,一般20db 的耦合器的插损是0.4db。
(不同厂家的耦合器的插损略有区别,详见设备规格书)
5)功分器
功分器是将输入信号分成等分的多路信号,是无源器件,功分器支持宽频带。
一般二功分的插损是3.2db,三功分的插损是4.9db,四功分的插损是6.2db。
6)合路器
合路器是将多个系统信号接入同一室内分布系统,合路器是无源器件。
宽频合路器包括带通滤波器和合路器,宽频合路器需保证多个系统信号间隔离度的要求。
假设需将2g、3g、wlan的信号合路到同一个室内分布系统中,则需要利用宽频三合路器。
一般三合路器的插损是0.8db。
7)馈线
馈线是各器件之间的物理连接,馈线由橡塑外皮,屏蔽铜皮,绝缘填充层,镀铜铝心组成。
不同频段的信号在馈线上的损耗是不同的。
一般7/8馈线在900m、1 900m和2 450mhz频段每百米的损耗是3.9db、6db、6.9db,1/2馈线在同样频段每百米的损耗是6.9db、11db、12.1db。
8)天线
天线是用金属导线、金属面或其他介质材料构成一定形状,将从发射机馈给的射频电能转换为向空间辐射的电磁波能,或者把空间传播的电磁波能转化为射频电能并输送到接收机的装置。
天线是无源器件,并支持宽频段。
在室内分布系统中使用的天线一般是宽
频段全向和定向天线两种类型。
3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方案
3.1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原则
1)设计时需结合原有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不影响目标建筑物的结构和装修;
2)设计时根据不同目标覆盖区域的网络指标,合理分布信号,避免与室外信号之间的频繁切换和干扰,影响室外基站,应与室外站的建设相互协调,统一发展,采用宽频段设计;
3)设计时电磁辐射值必须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和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的要求。
一般实际要求室内分布天线口的功率为8dbm~15dbm之间;
4)设计时需根据容量和覆盖需求,综合业务发展趋势,选择信号源;
5)设计时需先确定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的结构和分布方式(光、电、光电混合分布系统),合理使用各类器件、馈线等提高系统性价比,使系统满足网络近期和远期的发展需求。
3.2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流程
1)首先对建筑物内的无线信号进行测量,结合周围宏基站的建设情况确定工程选点,选点时需要结合覆盖盲区、话务量大、切换频繁等因素;
2)根据业主的要求,结合相关图纸,绘制覆盖目标区域的草图;
3)根据现场勘查的情况,确定信号源和天馈线分布系统的结构和方式;
4)采用人工或软件的方式进行链路预算的同时,绘制设计图纸;
5)采用仿真软件对设计覆盖效果进行验证,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6)结合设计方案中使用的所有信号源、合路器、耦合器、功分器、天线、馈线等等的数量和规格,进行统计汇总,计算得出该方案的投资。
3.3室内分布系统的链路预算
室内覆盖系统工程设计必须经过详细的链路分析、链路分析包括信号源至室内天线和天线发射至终端接收两部分,同时必须考虑系统的上下行链路平衡。
链路预算就是考虑从信源发出的信号经过放大器、合路器、耦合器、功分器、馈线、天线、自由空间损耗、障碍物等到达用户接收端的整条链路的损耗计算。
设计时必须保证天线口发射的功率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和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的要求(一般选定为8dbm~15dbm),同时保证到达用户接收端是的场强满足各个系统的边缘场强的要求。
在设计时严禁为了保证用户接收端的边缘场强的要求,而超过国家标准的要求加大天线口的功率。
边缘场强的计算公式如下:
边缘场强(dbm)=天线口功率(dbm)-自由空间损耗-障碍物损耗
天线口功率(dbm)=信源或干放输出(dbm)-馈线损耗(db)-无源器件损耗(db)+天线增益(db)
其中无源器件(耦合器、功分器、合路器、馈线)引起的损耗可由设备和材料的型号查出。
自由空间损耗计算公式如下:
lbs=32.45+20lgf(mhz)+20lgd(km)
其中f代表频段,d代表距离。
在已知频段和接收终端距离的前提下,可以计算中自有空间损耗。
再结合相关障碍物引起的损耗,就可以得到接收终端的接收场强。
相关障碍物引起的损耗按照经验值计取,一般轻墙、重墙、玻璃窗、天花板的衰减分别为5db、15db、3db、20db。
在实际设计时需结合现场勘查的资料,利用以上公式,就可以得出室内分布系统的各个环节的损耗,并形成设计图纸方案。
组网图如下所示:
图2 室分分布系统组网图
4结论
目前,室内分布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从在2g时代的补盲的地位,发展到在3g时代成为室内话务和数据业务的主要支撑,室内分布系统关系到3g中高端用户的业务体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
场景选用不同的信源和天馈线分布系统,并且严格按照链路预算,做好上下行平衡,特别是在多系统合路时,在设计阶段就做好频道配置,降低系统之间的干扰,保障室内用户的业务体验,同时跟踪最新的技术发展,利用新技术保障运营商和用户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苏华鸿.蜂窝移动通信射频工作[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1.
[2]徐国桢.移动通信多系统室内综合覆盖[m].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7.
[3]麦罗拉著.聂涛,王京,李承耀译.蜂窝移动通信工程设计[m].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