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花重锦官城

合集下载

以雨为意象写诗歌

以雨为意象写诗歌

以雨为意象写诗歌一、诗歌示例- 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赏析:- 这首诗以雨为主要意象。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将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仿佛懂得时令,在春天万物生长需要滋润的时候就降临了。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一步描写雨的特点,“潜”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在夜间悄悄来临的情态,“润物细无声”则强调了春雨滋润万物却不张扬的品质,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如同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通过描写雨夜野外小径和江上船只的景象,从侧面烘托出雨势之大。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想象第二天早晨雨后花朵饱含雨水、娇艳欲滴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春雨滋润下万物生长的喜悦之情。

- 原文:(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了,我的脚印在田野上,我的爱在屋檐下我来的时候,我是带着微笑和温柔的我来的时候,孩子们不要惊怕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赏析:- 诗中的雨是春的使者的形象。

诗以雨的口吻展开叙述,雨在大地万物等待已久的时候来临。

它要去唤醒被禁锢的种子、让枯黄的牧场恢复生机、使寒浅的鱼塘活跃起来、让喑哑的小溪重新歌唱。

雨充满了温柔和爱,它不仅带来了自然的生机,还鼓励孩子们勇敢地笑,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力量。

雨的到来是对大地的一种拯救和馈赠,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 原文(节选):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原文、赏析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原文、赏析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于来到成都定居。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赏析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为什么好呢,因为它“知时。

古诗春夜喜雨全诗

古诗春夜喜雨全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这两句也是名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雨的教诲。“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清晨。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zhong)(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诗歌一开头(首联)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这里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的确,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是多么“好”。
第二联(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称赞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而且表现了它无私的品质。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古诗《春夜喜雨》译文及赏析

古诗《春夜喜雨》译文及赏析
赏析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的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到处都洋溢作者的喜悦。《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的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通过以上对诗句

春夜喜雨古诗的意思

春夜喜雨古诗的意思

春夜喜雨古诗的意思春夜喜雨古诗的意思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夜喜雨古诗的意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夜喜雨诗人:杜甫朝代: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好雨像适应了季节变化,到了春天就降临。

伴随着春风悄悄地飘洒在夜里,滋润着万物,细微而没有声音。

田野里的小路、乌云,全部乌黑,只有江中船上的灯火明亮。

到天亮时,再看那红色的湿漉漉的地方,春花沉甸甸的,汝点着锦官城。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诗中将春夜喜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

难道不是吗?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

这首《春夜喜雨》,将雨描绘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还道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题中的“喜”字虽然在诗文中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欢喜之情。

从欢喜到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

[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

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

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

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

春夜喜雨古诗诗意注释

春夜喜雨古诗诗意注释

春夜喜雨古诗诗意注释《春夜喜雨》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衍生注释:“好雨知时节”中的“好雨”,是指这场雨下得很及时,就像知晓时节的需求一样。

“当春乃发生”,“当”是正当、就在的意思,“乃”是就,“发生”指雨的产生、出现,整句是说雨就在春天这个时候来临了。

“随风潜入夜”的“潜”,有悄悄地、暗暗地意思,描绘出雨在夜里随着风悄悄地到来。

“润物细无声”,“润”是滋润,“物”泛指世间万物,雨滋润万物却没有一点声响。

“野径云俱黑”,“野径”是田野间的小路,田野间的小路和天上的云都是黑沉沉的。

“江船火独明”,江面上的渔船,船上的灯火独自明亮着。

“晓看红湿处”,“晓”指早晨,早晨起来看被雨水打湿而呈现红色的地方。

“花重锦官城”,“花重”是花朵因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说“好雨知时节”,把雨拟人化了,就好像雨是一个懂事的小精灵,知道春天万物生长需要它,于是就降临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写得真是妙啊!雨在夜里悄悄地来,滋润万物还不弄出一点声响,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多像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呢?你看那田野小路和云都是黑的,只有江船的灯火亮着,这样一黑一明的对比,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

最后想象第二天早晨,整个锦官城的花朵因为这场雨而沉甸甸的,那是多么美的景象啊。

整首诗没有一个“喜”字,却处处都透露出诗人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坎坷,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民间疾苦,风格沉郁顿挫。

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山里游玩,那时候山里正干旱着呢,植物都有点蔫巴了。

结果当天晚上就下了一场小雨,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那些花草树木都变得生机勃勃的。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赏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

杜甫春夜喜雨古诗赏析

杜甫春夜喜雨古诗赏析

杜甫春夜喜雨古诗赏析杜甫春夜喜雨古诗赏析《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以下是小编带来杜甫春夜喜雨古诗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默默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指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的花丛.花重: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甸甸的花。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因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而得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诗词释义好雨似乎知道时节似的,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着和风悄悄地进入夜幕,默默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田野小路、天空的云一片漆黑,只有江上渔船的点点灯火在闪烁。

明天清晨去看带露的鲜花吧,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必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解析杜甫大概是七百五十九年的岁末来到成都的。

安史之乱后,杜甫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因为各种因缘,杜甫来到了成都。

杜甫入蜀的故事很有意思,我们以后可以好好讲讲,这里只提一点,就是成都的平安和富足,上一次我们讲《江南逢李龟年》中已经讲过一点。

成都的富足和都江堰有很大的关系,在没有都江堰之前,成都平原经常发洪水,李冰修了都江堰后,成都平原就再无洪水了。

东晋有个叫常璩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华阳国志》,其中形容成都用了这样一句话,“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十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句话非常有名,这大概是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由来。

《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七百六十一年,也就是杜甫来成都后的第三年。

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是比较自在快乐的,我们从《客至》中也可以看出。

《春夜喜雨》也表达了这种喜悦,你看第一句就点明了,“好雨知时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重锦官城”的“重”究竟读什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身为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饱览春光,教会学生赞美春色,抒发浓浓的惜春之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在一堂课上,我教学生学习诗圣杜甫的名作——《春夜喜雨》。

这首诗的尾联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我教学生读成“花重(zhòng)锦官城”,这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说这个“重”应该读成“chóng”,因为他家里有本书就是这样标注的。

学生们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了起来。

思考了一会儿之后,我按照当年老师教我的读音,规定暂时读作“zhòng”,但为什么要这样读,却没能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

到底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呢?
先查一查资料再说。

首先查阅了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遗憾的是参考书上并没有提到这个字的读音。

又上网,发现有的观点认为读“zhòng”,也有的观点认为读“chóng”,并且大家依据这个字的不同读音,对诗句进行了两种解释,这两种解释乍一看来又似乎都有道理。

一时间我困惑起来,没想到这个看似不大的问题竟变得棘手起来。

看来单纯吸收别人的意见是得不到正确答案的。

要研究这个“重”字的读音,划分诗的平仄是个好办法。

来看这首诗的平仄。

这首诗成于唐代,当时汉字读音为中古音,和今天我们通用普通话比起来,读音已经发生了偏差,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今天的读音去给这首诗划分平仄。

所以,在划分这首诗的平仄之前,必须弄清这首诗中哪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

全诗中“节、发、物、黑、独、湿”是入声字 ,属于仄声字;而“看”在《广韵》里属开口一等平声韵,“俱”在《广韵》中属合口三等平声韵(平水韵同),可见在唐宋时,“看”字当“视”讲,“俱”字当“皆”讲时,皆读平声。

尾联存在拗救情况,属“看”拗“重”救。

因此,此诗正确的平仄应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近体诗有严格的平仄规律,其中有一条为“一联之内平仄相对”,即每联对句和出句的各个节拍要平仄相反。

在具体实践中,只要做到各个节拍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反即可,第一个字一般不论。

“晓看”和“花重”正属于一联之内相对应
的节拍,按照要求,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反。

前文已交代“看”属于平声字,那么“重”一定是仄声字。

所以,在此诗中“重”应读为“zhòng”。

许多人在划分这首诗的平仄时,是以今天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的,这样以今律古,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再从这首诗的意思来分析一下。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创作于公元761年。

是一首出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佳作,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其中,尾联是作者的联想。

面对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好雨,作者欣喜地联想了尾联的美丽画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句诗该怎么解释呢?持读“chóng”的观点的人认为,“重”应该理解为重重叠叠的意思,整句诗应该解释为“整个锦官城的花儿重重叠叠,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推敲。

刚才已经说过,尾联的景象并非杜甫亲眼所见,而是他根据夜雨而展开的联想。

在一夜春雨之后,成都的花真的会“花团锦簇、重重叠叠”吗?不一定。

类似的如陆游的那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也是如此,都是根据夜雨展开的联想。

然而,杜甫在联想时,是满怀欣喜的,他觉得有这样的好雨,明朝必定“花重锦官城”。

杜甫会如此肯定花儿一定会出现“重重叠叠”的样子吗?也不太可能。

但是,一夜春雨之后,花儿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却是一定会出现的景象。

“红湿处”的“红”的意思是红花。

那么,笔者认为在这场春雨到来之前,锦官城已经有红花开放,这样来理解这句诗,解释成“等到拂晓来看被雨水沾湿的(开着)红花的地方,那整个锦官城的花儿都会饱满而沉甸甸的”是不是更合理呢?至于有人说“重”在此处为动词,更是大错特错。

仔细斟酌之后,我们不难看出,从这句诗的内部结构来讲,属于词序颠倒,实际应为“锦官城花重”,“重”在此处应解释为“分量大 ”,属于形容词而非动词。

下半句与上半句是相联系的,但并不是因果关系。

在这里,下半句是上半句的补充复句,因这句诗所描绘的景象并非杜甫亲眼所见,所以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必然却重要的,而不是因果关系的必然。

所以说,花儿会出现“重重叠叠”的样子是经不起推敲的。

还有的观点认为,花儿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起来,低下头去,不是美景。

而整个锦官城的花儿重重叠叠,花团锦簇才个符合全诗的意境。

这更是经不起推敲的看法。

花儿被雨水洗过之后,变得光鲜亮丽起来,晶莹剔透的水滴在花瓣上滚
来滚去,花儿变得饱满起来,沉甸甸的,面对这样的景致,谁能否认它的美呢?是的,没有人会否认。

这样生机勃勃而鲜美欲滴的花儿,实在是拥有了再唯美不过的韵致了。

这样的韵致,来自于这场润物无声的好雨,更来自于杜甫心中对这场好雨的无限喜爱,对大美春光的无限喜爱。

这样的好雨,不喧闹,不张扬,在夜里轻轻地、悄悄地泽被万物,装点花儿,装点自然,怎能不惹人喜爱呢?
综上所述,“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应读“zhòng”。

最后,笔者想说,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代代传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读音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我们今天学习唐诗,没必要完全还原诗句中每一个字在当时的读音,但诗中一些特别重要的字,如关系到诗的韵脚、诗句的意思的字,还是有必要遵循古音的。

另外,教材编写者十分有必要考虑将入选教材的古诗中的存在读音争议的字进行标注,并作出详尽的解释,这样不仅是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和依据,更重要的是,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正确的知识传播下去,而不是置分歧于不顾,由此造成的教学与知识上的混乱,是我们都不愿见到的,也是我们的失职。

参考文献:
①古入声字今读平声字简表,《古代汉语》,胡安顺、郭芹纳,中华书局,2006年12月。

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