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病毒学整理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医学微生物学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双股DNA 依赖DNA的RNA酶(核内)
转录早期mRNA
浆内翻译 早期蛋白(依赖DNA的DNA酶) 复制大量子代DNA(半保留复制) 转录 晚期mRNA 转译
晚期结构蛋白
(2)RNA病毒:
正单链:其RNA基因组作为模板复制子代 病毒DNA ,同时具有mRNA 的功能。 负单链:先形成复制中间型(双股RNA),既可转录 子代负股RNA ,又可作为mRNA转译出病毒 蛋白。 不同点:正单链的RNA多聚酶由本身RNA作为mRNA 转译所合成。负单链的RNA多聚酶是病毒体 内所携带的。

干扰现象

缺陷干扰颗粒DIP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一、基因突变
条件致死性突变株、缺陷型干扰突变株、宿主范围突变株、耐药突变株
二、基因重组与重排
交换RNA节段
三、基因整合
病毒基因组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整合
四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互补作用和加强作用、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 无包膜病毒发生的表型混合称为核壳转移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复制周期(replication cycle):
1、吸附(adsorption) * 病毒体表面的蛋白质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的 特异性结合。 两个阶段: (1)静电结合:非特异性的、可逆 (2)特异性结合:配体与受体的结合,特异性的、 不可逆, 37℃最佳。 2、穿入 (Penetration):



病毒(virus)为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小、
能通过滤菌器;无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
酸;严格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增殖;耐冷
不耐热,对抗生素不敏感。
1892年俄国学者首先发现了烟草花叶病病毒,1897年
又发现了口蹄疫病毒,1915年英国细菌学家Twort发现了噬 菌体。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总论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总论
通过病毒基因组表达与复制来完成,包括蛋白质的合成 与核酸的复制。 此阶段无完整病毒可见,也不能用血清学检测出病毒的 抗原,称为隐蔽期。 发生在病毒核酸复制之前的转录称为早期转录,产物为 早期mRNA,翻译出早期蛋白;发生在病毒核酸复制开始 或之后的转录称为晚期转录,产物为晚期mRNA,翻译出 晚期蛋白。 six types: dsDNA, ssDNA, +ssRNA, -ssRNA, dsRNA, and retrovirus
CD81
肝细胞等
adsorption
2、穿入 penetration
包膜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为主 无包膜病毒—胞饮和直接进入
ADSORPTION
ADSORPTION
• Temperature independent • Requires viral attachment protein • Cellular receptors
Source: Patricia Walker, MD
新现的主要病毒种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埃博拉病毒 ➢SARS病毒 ➢禽流感病毒 ➢疯牛病病毒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病毒体 (virion) 完整性感染性
(一)大小
测量单位为纳米(nm)
最大的痘苗病毒为300nm 较小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为 30nm
45
穿入 penetration 包膜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为主 无包膜病毒:胞饮和直接进入
PENETRATION
herpesviruses, paramyxoviruses, HIV
47
48
49
PENETRATION - enveloped viruses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重点归纳整理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重点归纳整理

(HBsAg)、前 S1 抗原、前 S2 抗
实心:有感染性,有抗原性。
原)
空心:无感染性,有抗原性。缺乏核酸 内层·核衣壳:20 面体。
的空心衣壳。
→表面衣壳蛋白为 HBV 核心抗原(HBcAg);
→核心含 dsDNA、DNA 多聚酶
■小球形颗粒:中空。成分为 HBsAg。复制时产生过剩的
HBsAg 装配而成。不含 DNA 及 DNA 多聚酶,无感染性。
② 病毒随血流播散到肝、脾等处的网状内皮 系统细胞中大量增殖,再次入血,引起第 二次病毒血症;绝大多数感染者病情不再 发展,顿挫感染。
③ 病毒突破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在 脑组织神经细胞内增殖,引起脑实质和脑 膜炎症。幸存者 5%~20%留下后遗症,表 现为痴呆、失语、瘫痪
防治 原则
① 防蚊灭蚊:是预防乙型脑炎的重要环节 ② 特异性预防:采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③ 动物宿主的管理:幼猪的免疫接种
多宿主性,主要为啮齿动 物。我国主要是黑线姬鼠
逆转录病毒 P306 含有逆转录酶的 RNA 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刺突 →gp120:病毒的表面糖 蛋白,与病毒吸附有关, 有中和抗原位位点,能刺 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易 发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 避免疫清除。 →gp41:为跨膜蛋白,介 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 的融合。 HIV 感染者和 AIDS 患者
HA 和 NA 的抗原结构很不稳定,易发生变异,
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
流感
① 麻疹
主要引起腮腺肿 病变特点是形
→Koplik 斑:病 胀、疼痛为主要 成多个细胞融 毒在真皮层内增殖, 症状的流行性腮 合组成的多核
在口腔两颊内侧黏膜 腺炎。
巨细胞。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学整理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学整理

呼吸道病毒
附注:
(1)正黏病毒包膜上的两种刺突
(2)麻疹病毒的致病机制:
麻疹病毒经呼吸道进入机体f感染麻疹病毒受体CD46分子的靶细胞,在其中增殖一侵入淋巴结增殖一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f同时病毒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大量增殖后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f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发热、病毒感染结膜、鼻咽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引起)
f病愈后一周,0.1%的患者可以发生迟发型过敏反应疾病,引起脑脊髓炎,伴有永久后遗症,病死率为15%。

f恢复后数年或学龄前,百万分之一的患者可以发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为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渐进性大脑衰退,一般在1-2年内死亡。

(3)冠状病毒:
1、非分节段的单正链RNA
2、普通感冒和咽喉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3、无疫苗
4、基因组最大的RNA病毒
肠道病毒
无包膜的小RNA 病毒,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基因组为单正链RNA 。

能在有相应病毒识别受体的易感细胞中增殖,迅速产生病变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对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能耐受蛋白酶和胆汁的作用,对乙醚、 去垢剂有一定抗性。

免疫力持续时间短
共同特征: 1、
2、
3、
急性胃肠炎病毒
虫媒病毒
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①病毒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代。

因此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②大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病。

③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

其余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各论与病毒总论

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各论与病毒总论

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各论与病毒总论第18--23章细菌各论【学习建议】第18-23章属于细菌学各论部分,介绍了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与弯曲菌、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人畜共患菌、白喉杆菌、军团菌、绿脓杆菌等细菌。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应掌握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所致疾病的名称。

熟悉:1.上述细菌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包括与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与消毒灭菌有关的抵抗力、与诊断、疫苗制备有关的抗原物质。

2.上述细菌主要的致病性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和侵袭性酶的名称、毒性作用及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3.上述细菌所致感染的常用诊断方法和特异性防治措施。

了解:1.军团菌、人畜共患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所致疾病。

2.上述细菌的防治原则。

学习细菌学各论部分内容,要注意和总论部分内容(第11-17章)联系,以总论内容中所学的知识概括、归纳各论中各类细菌的要点。

复习时既要注意纵向比较,掌握各类细菌的共性和个性,也需要根据临床感染类型横向总结,将不同类型的各种细菌以临床疾病为线索进行归纳。

局部、全身化脓性感染葡萄球菌毒素性疾病链球菌【知识结构图】超敏反应性疾病病原性球菌肺炎球菌细菌学各论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肠道杆菌伤寒沙门菌其他沙门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致病物质:菌体构造侵袭性酶毒素肠道感染:腹泻肠热症痢疾霍乱肠外感染霍乱弧菌与弯曲菌厌氧芽胞杆菌厌氧性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神经毒素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菌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人畜共患菌炭疽杆菌鼠疫杆菌军团菌其他病原菌白喉杆菌菌体类脂蛋白质多糖抗吞噬、胞内寄生细胞毒性超敏反应气溶胶传播,引起抵抗力低下者军团菌肺炎细胞毒素、咽喉部假膜、毒血症绿脓杆菌条件致病菌、天然耐药、接触传播、院内感染、局部化脓性感染、全身感染【内容提要】一、病原性球菌1.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2.链球菌属: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3.奈瑟菌属:脑膜炎球菌、淋球菌二、肠道杆菌1.埃希菌属:大肠杆菌2.沙门菌属:伤寒沙门菌、其他沙门菌3.志贺菌属:痢疾杆菌4.变形杆菌属:变形杆菌三、霍乱弧菌、弯曲菌四、厌氧性细菌1.革兰阳性梭状芽胞杆菌属: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杆菌 2.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菌五、分枝杆菌属:结核杆菌六、其他病原菌1.人畜共患菌:炭疽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 2.军团菌属:嗜肺军团菌 3.棒状杆菌属:白喉杆菌 4.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概念简释】1.SPA:葡萄球菌A蛋白,存在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重点难点
掌握 1. 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2. 病毒的增殖; 3. 病毒体、衣壳、刺突、缺陷病毒、顿挫感染、干扰现象的概念。
熟悉 1. 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2. 病毒遗传与变异; 3.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了解 1. 研究病毒大小、形态和结构的方法; 2. 病毒的分类。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sizes and shapes of viruses
病毒包膜的主要功能
➢ 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 与病毒入侵有关 ➢ 具有抗原性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刺突结构示意图(流感病毒血凝素糖蛋白三聚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病毒包膜(电镜照片)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病毒衣壳(电镜照片)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replication of viruses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一)病毒体的定义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
(二)病毒的大小
各种病毒体大小差别悬殊,最大病毒约300nm,如痘病毒;最小的20nm,如微小病毒。
(三)病毒的形态
多数病毒为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弹状和砖块状,噬菌体呈蝌蚪状。
病毒核酸的主要功能
➢ 病毒复制 ➢ 决定病毒的特性 ➢ 部分核酸具有感染性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病毒蛋白质
蛋白质是病毒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病毒体总重量的70%,具有病毒的特异性。 病毒蛋白可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主要分布于衣壳、包膜和基 质中,具有良好的抗原性。非结构蛋白是指病毒蛋白多肽,如酶类等。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包膜病毒、裸露病毒二十面体对称和螺旋对称结构示意图

医学微生物 病毒学总论

医学微生物  病毒学总论

主要生物学性状
• 体积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 • 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 • 遗传物质为DNA或RNA • 专性细胞内寄生
• 复制增殖
病毒引起疾病的特点
发病率高 传播迅速 病死率高 传染性强 流行面广 特效药少
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特性比较
种类 结构 大小 细胞壁 细胞器 核酸 繁殖方式 人工培养基 抗生素敏感 病毒 非细胞 最小( nm) DNA或 RNA 复制 细菌 原核细胞 0.5~ 3.0μm + + DNA+RN A 二分裂 + + 支原体 原核细胞 0.2~ 0.3μm + DNA+RN A 二分裂 + + 立克次体 原核细胞 0.2~ 0.5μm + + DNA+RN A 二分裂 + 衣原体 原核细胞 0.3~ 0.5μm + + DNA+RN A 二分裂 + 真菌 真核细胞 最大 + 完善 DNA+RN A 无性+有性 + ±
整合 (integration)
•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有时病毒基因组 中DNA片段插入到宿主染色体DNA中重组过程。 • 既可引起病毒基因的变异,也可引起宿主细胞 染色体基因的变异,导致细胞转化发生肿瘤等。
表型混合 (phenotypic mixing)
• 基因产物间相互作用; • 装配过程发生错误形成; • 基因未改变,生物学性状不能遗传。
(一) 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 包涵体形成 细胞凋亡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1) 杀细胞效应 (cytocidal effect)
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的裂解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章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章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章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五章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学习纲要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在活细胞内能以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完整成熟的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virion)。

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为纳米(nanometer,nm),不同病毒的大小差别较大,一般介于50~250 nm之间,多数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子弹形、砖形、丝状,噬菌体为蝌蚪状。

2.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1)核心:是病毒的中心结构,为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是决定病毒感染、增殖、复制、遗传和变异的物质。

由DNA或RNA构成,据此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核酸具有多样性,可分为线形或环状,构成上有双链、单链和分节段核酸。

病毒核酸的大小差异悬殊。

病毒核酸携带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其功能:①决定病毒增殖复制;②决定病毒的特性;③决定病毒感染性。

(2)衣壳:包围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称衣壳(capsid)。

衣壳由一定量的壳粒组成,壳粒是衣壳的亚单位。

每个壳粒是由一个或多个多肽按螺旋、立体或复合对称型(如噬菌体)方式排列组成。

衣壳的功能:①保护病毒核酸;②介导特异性感染过程;③具有抗原性。

病毒核心和衣壳构成核衣壳(nucleocapsid),是病毒的基本结构。

病毒蛋白质由病毒基因组编码产生,可分为非结构蛋白和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主要为病毒体内部的酶类物质,如蛋白水解酶、DNA或RNA多聚酶、转录酶和反转录酶等,其功能:①参与病毒的生物合成;②抑制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③抑制病毒抗原经MHC递呈;④激活细胞内癌基因导致细胞转化。

结构蛋白包括病毒体的衣壳、基质或包膜蛋白。

(3)包膜(envelope):是包围在病毒核衣壳外面的一层脂质双层膜,是有些病毒在芽生过程中获得的。

有些病毒其包膜表面有突起,称刺突(spik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道病毒
附注:
(1)正黏病毒包膜上的两种刺突
(2)麻疹病毒的致病机制:
麻疹病毒经呼吸道进入机体→感染麻疹病毒受体CD46分子的靶细胞,在其中增殖→侵入淋巴结增殖→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同时病毒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大量增殖后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发热、病毒感染结膜、鼻咽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引起)
→病愈后一周,0.1%的患者可以发生迟发型过敏反应疾病,引起脑脊髓炎,伴有永久后遗症,病死率为15%。

→恢复后数年或学龄前,百万分之一的患者可以发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为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渐进性大脑衰退,一般在1-2年内死亡。

(3)冠状病毒:
1、非分节段的单正链RNA
2、普通感冒和咽喉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3、无疫苗
4、基因组最大的RNA病毒
(4)其他呼吸道病毒
肠道病毒
急性胃肠炎病毒
虫媒病毒
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①病毒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代。

因此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②大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病。

其余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