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菘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倡“诗意语文”教育理念,通过诗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丽,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成为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本文将深入探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感悟。
而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正是培养学生语文情感的最佳载体。
他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词元素,让学生在欣赏、朗诵、吟诵诗词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语文的魅力和韵味。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诗词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更加敏感于语言的美感,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诗词欣赏和朗诵,深入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从中获取到了灵感和启发。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再觉得枯燥和无趣。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诗词的世界里,学生接触到了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他们在品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美的享受,更增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商。
他们学会了感恩、懂得爱,也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痛苦和挫折。
这些都是诗意语文教育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是传统语文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诗词的课堂里,学生通过朗诵、默写,可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理解诗词作品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对古文的词句理解和推敲,来领悟其中的意蕴和内涵,这对于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走进诗意语文 触摸生命本色——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Growin丨_书香文苑垂走进诗意语文触摸生命本色—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杨晓惠你的人生,存在于课的每一个当下;课的每一个当下,成就了你的人生。
—王崧舟王崧舟,一直是所有语文老 师心目中的宗师。
王崧舟“诗意 语文”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近年 来浙江高考诗意倾向的作文题窥 见一斑。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读着《语 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 文教学》,走近王崧舟,走进他的 诗意语文教学,感受他的诗意人 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整 体感受,那就是:甚合我心。
一、品味“崧式文字”的古典魅力“崧式文字”,顾名思义,是指 王崧舟式的文字。
全书六辑,每 辑由一个标题、一段概述、六到八 篇文章组成。
无论是标题还是概 述,诗意的“崧式文字”字字珠玑,句句精彩,散发着古典文化意蕴 的缕缕芬芳。
我们一起来读“崧式文字”,体悟汉字组合的出神人化。
谈及语文的生命意蕴—“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文字中间,用生命的手掏起一捧捧盈盈的心灵泪花。
我们营造着一种情的场、一种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场、一种沐浴在真实的人性光辉中的场。
”谈及师者童心—“天下至文出童心。
”“我以为,诗意语文的要义,不在于读了多少诗、写了多少诗,在于擦亮孩子的诗的眼睛,在于唤醒孩子的诗的精灵。
诗在孩子们的读写之中,更在孩子们的读写之外。
”谈及经典文化的力量,他认为阅读经典是“灵魂返乡”,是寻求“文化知音”。
“经典有着巨大的种子能量。
读经典,就是要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精神土壤上,静待花开。
终有一天,受过经典熏习的孩子们都会在人生成长的某个节点上‘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因为,那里才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有多少国人读到日本捐赠箱上所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时,才惊诧恍悟——我们离自己的精神家园似乎已越来越远。
而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则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土壤,坚守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二、解锁“崧式课堂”的诗意密码“崧式课堂”无疑是诗意的,是文化的,是尊重生命、尊重儿童的。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下的术。
两者互参,则道术不二。
唯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价值转乾坤。
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
丢了价值的憬悟,就是丢了诗意语文的魂。
诗意语文的价值观,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量:1.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
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不像拼音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色彩。
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
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在语法上比逻辑严密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自由得多,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2.从方法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大致存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
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则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
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它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是一本以语文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著作,由著名诗人王崧舟所著。
书中包含了作者多年的心得与体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诗歌以及语文的深入思考。
本
书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诗意表达,为读者揭示出语文的多重意义与深层次内涵。
除此之外,《诗意语文》还展现了一种深入的诗歌创作与研究,展示了王崧舟诗歌创
作的独特风格以及其对古典诗歌的研究。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唐代诗歌的回顾以及对古今
诗意的比较,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诗意体验。
同时,王崧舟还详尽地解释了诗歌创作的技法,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思维过程。
总之,《诗意语文》是一本清新独特,思维深刻的诗歌与语文读物,具有很高的文化
价值。
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深刻而美妙的诗意之美,让读者不仅收获到了语文知识,更
领悟了人文之美。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与影响正文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王崧舟,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探索语文教育的创新之路。
他提出的“诗意语文”教育理念,旨在将诗歌的优美、情感的丰富、思维的灵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诗意语文,顾名思义,即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
它主张以诗歌为主要载体,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意语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情感丰富:通过诗歌的欣赏与创作,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2.思维灵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其独立、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高雅: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提高其审美品味。
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诗歌欣赏:课堂上,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2.诗歌朗诵:王崧舟老师鼓励学生朗诵诗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创作:王崧舟老师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情景教学:王崧舟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在一次课堂中,王崧舟老师选择了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春夜喜雨》。
首先,他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意境。
接着,他让学生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然后,他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最后,他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儿童写诗,诗写儿童。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一、引言:王崧舟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专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作品以诗意语言、优美的表达和深刻的思考而著称,对中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旨在摘抄王崧舟先生的一些代表作品,带你领略他诗意的语文世界。
二、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摘抄:1. 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王崧舟在这句话中以古海喻人心,表达了宽容的重要性。
只有拥有宽容之心,才能容纳百川,才能有大气象。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飞逝的感慨。
人生如同蚕织之丝,短暂而有限,我们应当珍惜每一刻,用心去感受并创造美好。
3. 生活本是一场旅行,而我们必须去独自领略。
王崧舟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要主动去探索、领略世界。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独自踏上旅程,才能真正发现生活的美妙与意义。
4. 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
这句话表达了王崧舟对人民的依恋和对事业的热爱。
他认为,只有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5.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是心灵成长的源泉。
这句话强调了阅读对于人类进步和个人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通过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修养。
三、结论:王崧舟先生的诗意语文摘抄,以其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和激发人们向往美好的精神力量而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他通过文中的诗句和观点,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人生、教育的思考与理解。
这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当秉持王崧舟先生的理念,不断探索、独自领略,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以书籍和语文为阶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必将在人生的旅途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成长。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是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全新的教学理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教导我们学习语文的同时,更将我们带向一个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对周围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诗意语文”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语文是生命的表述,是情感的沟通,是文化的传承。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只是机械的背诵、死记硬背,而应该是激发我们对语言感受和思考的能力,让我们能够透彻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而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本质。
王崧舟老师的讲课风格带有浓郁的诗意,他不仅讲述了语文的知识点,更让我们感受到语文的美感和情感。
他论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作品,比如《诗经》、《水浒传》、《红楼梦》等等,从中分析生命的真谛、道理的智慧,引导我们走向深入思考的境地,不仅让我们学会了语文,还拓展了我们的文化广度和深度。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王崧舟老师强调“读、写、背、译”等四种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他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做到这些基本技能是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抛开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倡以兴趣为主导、以个性为依托的教学方式,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更大的自由。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老师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体验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课堂内容,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多参与活动,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丰富思想和情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总之,“诗意语文”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珍贵的语文教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启发,也让我们深入体验到语言之美和思想之深。
在我们的人生中,语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诗意语文”,我们将拥有更加独特的认知方式,更加成功地理解和应用语言,让我们的生命在语言中更加充实和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菘舟的诗意语文第一、整体认知:儒雅语文是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近来,在王崧舟先生的文章中“诗意”二字出现的频率很高。
由此可见,教育在线小学教育论坛里“诗意语文”作为“王崧舟教学艺术一品堂”的总标题,有它的道理的。
这也很容易让人想到,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也许就是诗意语文,但我总是喜欢思考支持着这一现象的深层背景是什么?第一次读《沉醉后的感悟》,思维就与标题共舞。
在中国历史上,醉尽管有很多误事误人的故事,但也有因醉把本人的思维与某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典范,如王羲之醉书《兰亭集序》、杨贵妃醉酒、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等等等等,相信《沉醉后的感悟》属于后者,它凝聚了王崧舟先生二十年语文教育生涯的智慧火花。
我一直以为对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总结、提炼,应像袁世微之先生等方家总结斯霞老师、李吉林老师的教育经验一样进行。
但在如今物欲横行的年代里,能无私扶植一个后起之秀的机遇实在可遇而不可求。
因此,本人勉力为之,一则可供王崧舟诸门人弟子增删填补,二则可为有心总结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粗糙的蓝本,三则与后来者共勉共成长。
在一品堂里,我有幸看到了观自在、老实人等人对诗意语文的精彩论述。
此前,也浏览过江苏高万祥先生的《语文是诗意的》长篇论述,使我对诗意语文有了更深的了解。
很多人对语文的理解,或者具体一点对诗意语文的理解,大多局限于课堂或课程内容向课堂外、局核外、向社会延伸,说到底是一种以教材为中心,并作些必要的补充,再加上富有诗意的语言文字权释的逻辑模式,基本上还是囿于教材。
在这里,我个人认为诗意的东西不免脱俗,它终究不属于大众,除非把诗意的原有概念及其范畴泛化。
那就是不是取名诗意语文,都无所谓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认为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不应该仅是诗意语文。
如果仅如此,那就没有必要剖析,否则就会超越“剖析而不伤害”的底线了。
11月3日,与浙江省新昌县教育局长徐禄新先生聊教师的职业境界时,他说:“以学生学习状态分,教师有三种职业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学会知识,即教师把课程教材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并努力让学生掌握并达成。
第二种境界是学会学习,即教师引导学业同适合自身的方式学习。
第三种境界是学会创造,即教师让学生尽快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听到“让学生尽快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这个说法时,心灵为之颤,自然对徐禄新先生肃然起敬。
今天落笔时,也体会到了“水煮网络人物,笑侃盛世英雄”这个搞笑版中新纳粹血骷髅问孙大掌门的话:“按你这样教育能培养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吗?”其中的深意,都是在论教育本质问题。
因此,教育的视角、立足点、目的不同,会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局面的。
纷乱的思绪流淌到这里,自然而然又想到了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
窃以为,王崧舟先生已走出了现有的教材为核心的语文教育观。
虽然从文字上感受到,王崧舟先生的诗意语文触涌于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人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他以为课堂应该是让师生诗意栖居的地方。
但他的目光还是延着课堂的诗意伸向远方。
诗意课堂目的是为了成就诗意人生。
于是,振臂高呼并挥笔写下《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从语文的角度来思考何以为人,为何人。
是啊,语文是诗意的,是为诗意人生服务的,这样就语文拥有了雅味。
但光使语文拥有雅味是不够的,否则容易使语文成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为此,他又提出了:“语文是功利的,那是学生的立身立器;语文是科学的,那是学生的思维之剑;语文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语文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功利、科学、审美的缤纷色彩;语文是一个万花筒,演绎着实用、真理、情性的大千气象。
说到底,语文是人的。
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语文的关系,语文是人的,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语文的关系,语文才会喷射出缤纷的色彩。
激荡起大千的气象。
”(《沉醉后的感悟》)。
这一说法与他在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推行新成功教育,奉行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语文应该承袭助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反映出他深厚的儒家入世思想。
语文教育只有倡导为国为民为社会,才能使语文找到现实的依托及其发展的生长点。
因此,笔者以为,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反映了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之雅和反映了现实主义追求的语文为成功人生奠基之儒的有机结合。
可以称之谓儒雅语文。
换句话说,儒雅语文是让语文教育为儒雅人生奠基的语文,一方面让学生以成功人生为共同愿景,努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让学生以诗意人生为共同愿景,充分实现个性的淋漓尽致的发展。
二者的有机整合,即为儒雅人生。
因此,可以这样说,用儒雅语文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涵盖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是较为恰当的。
第二、语文教育目的观:为学生的成功人生、诗意人生奠基上篇中说到“用儒雅语文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涵盖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是较为恰当的”,那是我对王崧舟看语文的第一直感。
有了势必会反问自己: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整体感觉?我是从王崧舟先生那些文字的灵光中捕捉而成的?我这样的概括真的比较合适吗?为之,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儒雅有两种解释:(1)学问深湛(2)气度温文尔雅。
儒指儒家,旧时也指读书人。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雅则有八种解释:(1)合乎规范(2)高尚的,不粗俗的西周朝廷上的乐歌(4)敬辞,用于称对方的情意、举动(5)交情(6)平素(7)很,极(8)同“鸦”。
也google了网上的有关解释:有人认为:“对于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学术界意见不一。
有的认为是‘礼’,因为是儒家的‘克己复礼’使中国成为了现在的礼仪之邦;有的认为是‘仁’,因为这是儒家道德规范之本。
现在有人企图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梳理和解释,使之由障碍转化为动力,然而近代所谓的‘整理国故’运动和新儒家的‘创造性转换’却遭遇到了尴尬和难堪。
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理性本身就是近代西方才产生的舶来品,并非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所有;逻辑虽然原则上说是多元的,但实际上现代人所用的都只是西方所继承下来的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而中国古代的逻辑则是辩证──墨辩逻辑。
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有其特殊性,要找出所有民族文化都共有的规律不是短时间内通过研究一两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就能办得到的。
如此固然可以发掘、拓展出一种新的意义的源泉,但往往更加可能遮蔽、损害了既往时代活跃的生命运动和富裕的精神生命。
”刘墉先生对“雅”也有别样的解释:“我们常用一个形容词——‘俗’.俗是通俗,也就是常见的,但是同一样事情在此处很俗,在彼处却可能非常雅。
譬如‘肥’‘瘦’这两个字很俗,但是‘绿肥红瘦’、‘露浓花瘦’,李清照却能用得非常雅。
‘破’字我们以为很俗,但是‘云破月来花弄影’、‘暂引樱桃破’,张先与李后主却能用得奇雅,所以雅俗没有绝对的分别,完全看它用在什么地方。
”也有人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东西应该浅尝,有些事物则当深取。
浅尝的如果没有节制,就容易失去趣味。
深取的如果不够,就容易捉襟见肘。
浅尝譬如品茗,要的是那分馨雅;深取譬如摄食,要的是充足的营养;浅尝又譬如消遣,要的是精神的疏放;深取的又譬如治学,要的是敦厚的知识。
两者必须兼备,才能成快乐的人生。
”……我这儿所说的儒雅语文与词典及网上的定义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所谓儒雅语文是指帮助学生走向儒雅人生(由成功人生和诗意人和生整合而成)的语文教育。
儒是积极为国为社会的儒家入世思想,是在所立身的社会中建功立业,成就人生。
雅则指浪漫的诗意情怀,把个性发挥到极致。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儒雅语文与儒雅人生之间不能划等号,因为要成就学生儒雅人生,不是单靠儒雅语文就能实现的。
至于儒雅语文是通过培养什么的学生去为他们的儒雅人生奠基的?这个问题今后再细细论述。
这里我想强调的儒雅语文不应该只是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个人追求,应该是普天之下大多数语文教师共同的梦想。
只是很多人往往停留在想想而已的层面上,而王崧舟先生却是为之“衣带渐宽终不悔”,坚持不懈地实践着。
当我们试着观察有多少人能将成功人生、诗意人生合成儒雅人生的时候,不难发现,有些人的人生是成功的,但并不诗意;有些人的人生是诗意的,但并不成功;也有既成功又诗意的,也有既不成功也不诗意的。
这就构成了林林总总的多彩的人类世界。
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走向美好,为学生走向美好添砖加瓦,让他们在走向美好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在现实社会的合适位置。
想到这儿,我得思考王崧舟眼中的语文教育,他是按什么样的逻辑序列在思考与演绎的。
王崧舟先生说:“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可以说是王崧舟看语文的最基本的逻辑命题。
因此,他认为语文非常适合处于感性张扬时期的儿童。
在他的生命感觉里似乎“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是啊,语文是种感性的存在,面对极具感性张扬的儿童,王崧舟先生就推知“语文是为儿童而来”,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应该为儿童服务。
如果说获得认知或总结理论难,那么理论运用于实践则更难。
语文怎么服务于儿童,应该怎么操作,这是每个实践工作者天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王崧舟先生在多年的实践中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中介,那就是将语文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否则语文就失去意义。
说实在的,“将语文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样的中介还是比较玄乎的。
对此,王崧舟先生的思绪继续向前推进,他认为要落实“将语文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两条基本的途径:一是为儿童“打好人生的底色”,这个底色我们可以理解为成功人生、诗意人生的基石。
他就是这样说:“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 “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是“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打好人生的底色”是由外显的“传承民族的精神”来实现的。
语文本身就带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但这种传承要去芜存菁,要为儿童作必要的精选,传承的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的瑰宝。
哪些瑰宝是最需要语文传承的呢?王崧舟先生想道:“语文是功利的,那是学生的立身公器;语文是科学的,那是学生的思维之剑;语文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语文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功利、科学、审美的缤纷色彩;语文是一个万花筒,演绎着实用、真理、情性的大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