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砂的防治原则和防治方法是什么

合集下载

简述流砂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简述流砂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简述流砂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流砂现象是指在内陆河流谷地或雨洪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土壤中或岩石表面上大量沙砾悬浮在水中,形成一定程度的流砂,严重危害了山水景观和水资源等环境。

针对流砂现象,以下简述了原因及防治措施。

流砂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天气因素,由于气候变暖,年降雨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这导致雨水冲刷山林脚下的沙砾,沉积在河流河床上,最终形成流砂;二是人类活动,河床削弱、植被破坏、滥伐森林、过度开发是造成流砂的直接原因;三是地质因素,山地崩塌、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可能加重流砂问题。

为了有效防治流砂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几项措施:一是植被绿化,加强植被保护,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复苏,增加植被绿地面积,减缓雨水侵蚀,减少沙砾流失;二是治理河床,整治大小河湖,疏河床,修复污染河段,疏浚下游河段,防止河水溢出,有效降低发生流砂的可能性;三是控制人类活动,加强森林保护,严格禁止砍伐林木,禁止滥砍滥伐,停止过度开发,以及完善土地管理,加强排污监督,污水排放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确保河湖洁净;四是建立和完善水文地质监测,定期对河段、河流、湖泊等重要地质地貌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有效预警,有效减少发生流砂的可能性。

从上述可以看出,防治流砂现象需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每一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量为减少流砂现象的发生而努力。

只有在鼓励和组织下,大众有更多的环保意识,更有效地采取适当的措施,才能最
终消除流砂现象,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

工程施工流沙防治方案

工程施工流沙防治方案

工程施工流沙防治方案一、引言流沙是指在风沙作用下,河床、湖床、湿地、滩地、平原、山区等地区的土壤因风力的作用而被风吹成飘移的沙石粒,即在疏松物质面上,物质随风的作用而跃跃然在地面上沙地上空中高速流动。

流沙问题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也十分严重。

流沙对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工程施工中,流沙防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防治流沙的基本原理、施工流沙防治的需求、流沙防治的技术方法等方面,设计一套工程施工流沙防治方案。

二、防治流沙的基本原理1. 建立生态屏障:通过种植草、树木等植被,形成生态屏障,阻碍风沙的流动,减缓流沙的移动速度。

2. 加固地表:对流沙区域进行地表加固,以减少土壤的风蚀,减少流沙的形成。

3. 改善地貌:通过合理治理地表地貌,使地表地形更加平缓,减少土壤流失。

三、施工流沙防治的需求1. 保障施工安全:流沙的存在会影响施工作业安全,增加施工难度。

2. 保障工程质量:流沙的存在会影响工程的质量,流沙会导致地基沉降、地表变形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

3. 保护生态环境:流沙的存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当地植被生长,加速土地沙化。

四、流沙防治的技术方法1. 植被恢复通过植被恢复法,种植抗流沙植物,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形成植被屏障,减缓流沙的移动。

同时,可以使用农田固沙措施,如开展防风造林、开荒固沙等,提高土地固沙能力。

2. 地表加固通过地表加固法,采用绿色工程技术,改善地表地形,增加地表地貌平缓度,减少土壤流失和风蚀,防止土地发生流沙。

地表加固可以采用石笼、护坡、生态护岸等技术手段。

3. 土地治理通过土地治理法,采用地表盖沙、落沙绷网等技术,对沙地进行沙土加固,增强沙土的稳定性,减少风沙的风蚀。

同时可以采用地表覆盖、排渣台、筑围团、设施固沙、地表调整等技术手段,对地表土壤进行固化和加固,提高土地的抗风沙能力。

4. 结构加强通过结构加强法,采用工程结构技术,对房屋、道路、桥梁等建筑设施进行加强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风沙能力,减少流沙对建筑物的侵蚀破坏。

预防流砂、管涌的措施

预防流砂、管涌的措施

预防流砂、管涌的措施
1、当出现流砂时,应立即停止开完,并回填深基坑将流砂埋没或在深基坑中注水,以平衡渗流的动水压力。

然后在在深坑周围立即补下二级(或三级)井点,待二级(或三级)井点降水使地下水浸润线低于开挖范围以下500mm后,再继续开挖施工。

2、当深坑接近承压水层时或经计算坑底土体的抗浮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井点管穿过不透水层直接抽取不透水层下的承压水,以降低承压水头,从而避免因承压水头过大而形成管涌。

坑底流砂或管涌应急措施
1、坑底流砂或突涌处理措施:出现流砂时,对轻微的流砂现象,在基坑开挖后可采用加快垫层浇筑或加厚垫层的方法“压住”流砂并降低降水井水位,严重的流砂立即检查降水水位,加大降水强度,增加降水井出水量。

使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

降水是防止流砂的最有效的方法。

2、出现坑底涌水冒砂时,若局部涌水量较小,以轻水为主,则在涌水点周围采用注浆止水或浇筑300厚混凝土配筋垫层进行反压,同时降压井适当降低承压水头;若局部涌水量较大,且带黑砂,则立即回填土、沙袋或浇筑混凝土进行反压,并立即降低承压水头。

流砂防治措施

流砂防治措施

流砂防治措施简介流砂是指由于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因素,导致土壤在雨水或水流冲刷下形成流动状态的现象。

流砂不仅给土地造成严重损害,还会对周围的建筑、道路、农田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采取适当的流砂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流砂防治措施。

1. 植被恢复与保护植被是治理流砂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植被恢复与保护,可以增加土壤的结构和黏性,提高土壤的抗冲刷能力。

选择适宜的抗冲植物,如冷杉、柏树等,进行植被恢复。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植被,避免毁坏植被根系和覆土层。

2. 排水系统改善流砂的形成与地表水的排泄能力有关。

改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地表水的聚集,防止水流冲刷土壤的情况发生。

排水系统改善的措施包括清理并扩大排水沟、修建排水管道、增设雨水花洒等。

同时,合理规划建筑物和道路,避免排水不畅造成的流砂问题。

3. 加固土壤结构加固土壤结构是防治流砂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充实土壤,增加土壤的黏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土壤的抗冲刷能力。

常用的土壤加固方法包括加深基坑、加厚基底、加设支撑结构等。

在加固土壤结构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施工细节,确保工程的质量和稳定性。

4. 流沙屏障的建设流沙屏障是一种人工设置的隔离措施,用于将流沙阻挡在一定范围内,防止流沙继续扩展和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流沙屏障的建设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等。

在选择材料和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地质环境和工程成本等因素,确保流沙屏障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5. 整体规划与综合治理流砂防治工作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

在开展工程建设之前,要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设计,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治理过程中,要加强工程监督,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另外,还需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流砂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结论流砂是一种严重危害土地和环境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进行治理。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流砂防治措施,包括植被恢复与保护、排水系统改善、加固土壤结构、流沙屏障的建设以及整体规划与综合治理。

工程施工流沙防治

工程施工流沙防治

工程施工流沙防治流沙现象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它给施工现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流沙现象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细砂或粉砂地层中,当动水压力大于或等于土的浸水容重时,土粒失去自重,处于一种悬浮状态,土的抗剪强度等于零,土粒就会随着渗流的水一起流动。

流沙现象会导致基坑坍塌、坑壁不稳定、地下管线损坏等问题,给施工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防止流沙现象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减少动水土压力:动水土压力是导致流沙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以通过减小基坑的开挖尺寸、合理布置支撑结构、加强地基处理等方法来减少动水土压力。

2. 井点降水法:井点降水法是通过在基坑周围布置井点,利用井点将地下水抽出,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动水压力,从而防止流沙现象的发生。

3. 平衡动水压力:通过在基坑周围布置排水井和排水管道,建立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将地下水排出,使动水压力得到平衡,防止土粒随水流动。

4. 泥浆护壁: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采用泥浆护壁技术,将泥浆灌入坑内,形成一层泥浆保护层,防止土粒被水流冲刷。

5. 地下连续墙:地下连续墙是一种常用的基坑支护结构,通过在基坑周围施工连续的墙体,将土体与地下水隔开,防止流沙现象的发生。

6. 水下挖土:在流沙地区进行基坑开挖时,可以采用水下挖土技术,利用水下挖土机将土体挖出,避免了土粒被水流冲刷。

7. 加强施工监测: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基坑变形、地下水位、土体稳定性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8. 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流沙现象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确保施工安全。

总之,流沙现象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和进度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防止流沙现象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减少动水土压力、井点降水法、平衡动水压力、泥浆护壁、地下连续墙、水下挖土、加强施工监测和提高施工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防治。

流砂成因及防治

流砂成因及防治

流砂成因及防治措施中铁十四局集团四公司苏州新区项目部丁冬摘要本文就流砂产生的现象及原因,根据流砂产生的机理采用不同的防治方式及防治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苏州新区现场施工,做一简述。

关键词流砂成因防治一、前言在南方沿江、湖、海等多水地区的土建施工中,地下水源丰富、水位较高。

而大部分结构物基础较深,往往处于自然水位线以下。

如果直接进行基坑开挖,地下暗河及土层水就会不断渗流汇集到基坑内。

更为严重的是当基坑下存在承压水含水层时,会产生流砂及管涌现象,发展结果对施工危害极大。

因此,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在基坑开挖前或开挖过程中必须采取防治措施,控制地下水位,防止流砂的产生,确保地基土在开挖及基础施工时的工程质量。

二、流砂现象的成因分析1、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流砂现象有:(1)轻微程度的流砂。

支护墙体缝隙不密,一部分细砂随地下水一起穿过缝隙流入基坑,造成坑边外侧水土流失,致使地基土被水泡软。

(2)中等程度的流砂。

在基坑底部,尤其是靠近支护墙体底部的部位,有一股细砂缓缓冒出,细砂堆中有许多细小流水槽,冒出的水夹带着细砂颗粒慢慢流动,长时间可将基底掏空,造成沉降塌陷。

(3)严重程度的流砂。

在发生中等程度流砂现象后若未采取措施继续下挖,可能会造成基地冒出的流砂速度加快,基坑底部呈现流动状态,无法继续施工,并可能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而造成周围建筑物或地下管线沉降过大而破坏。

所以严重程度的流砂是危害较大的,施工时应避免发生。

2、流砂产生的因素:根据常发生流砂地区的工程实践及土工分析,可发现引起流砂的因素大致有:(1)易产生流砂的内因条件是:①地下水位较高,水力坡度较大,水流速快,当动水压力超过土粒重量,达到能使土粒悬浮时,即会出现流砂现象;②表层土下常有一层粉细砂或在粘性土中夹有砂夹层的地质构造中,砂质粉土或砂层的厚度达于250mm;③土的含水率大于30%以上或土的空隙率大于43%;④土的颗粒组成中粘土含量小于10%,粉砂含量大于75%;⑤砂土的渗透系数很小,排水性能很差;⑥由于颗粒周围附着亲水胶体颗粒,饱和时胶体颗粒吸水膨胀,使土颗粒密度减小,相应土的含水量及孔隙率均增大,因而在不大的水冲力下能悬浮流动,土颗粒则会随地下水流出;⑦土的不均匀系数D60/D10<5(D60为限定颗粒,即小于某粒径的土粒重量累计百分数为60%时;D10为有效颗粒,即小于某粒径的土粒重量累计百分数为10%时),易发生流砂地区取得不均匀系数的值在1.6~3.2之间。

防治流沙的措施

防治流沙的措施

防治流沙的措施简介流沙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指的是土壤流失、泥石流冲击造成的一种影响人类生活和土地利用的现象。

流沙的形成常常与水文过程、地形条件、土壤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流沙对于农田、森林、道路等土地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因此,防治流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防治流沙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工程技术措施等方面。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治流沙的基本手段之一。

具体措施如下:1.构筑沟渠系统:通过合理构筑排水沟渠系统,加强下垫面的排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降低流沙的发生概率。

2.建设防护林带:在河道两侧或易发流沙地带建设防护林带,增加植被覆盖,增强土壤的固结能力,阻止流沙的形成和扩大。

3.制定土壤保持措施:加强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保持土壤的持水性和抗冲蚀能力,从源头减少流沙的产生。

植被恢复植被在防治流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植被恢复的措施:1.选择适宜植物:选择适应当地地貌和气候条件的植物进行种植,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固结能力。

2.采取人工造林措施:通过人工造林,加强植被覆盖,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减少流沙的发生。

3.采用绿化措施:在易发流沙地带进行绿化,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绿化,增强土壤结构,防止流沙的扩大。

工程技术措施除了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之外,工程技术措施也是防治流沙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工程技术措施:1.建设堤坝:在河道两侧修建堤坝,减少水流速度,阻止流沙冲击,保护周边土地资源。

2.加固滑坡地:对于易发生滑坡和流沙的地区,采取加固措施,如地下排水、地下注浆等,提高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流沙的发生。

3.使用混凝土护坡:在易发流沙的斜坡上使用混凝土护坡,增加土壤的抗冲蚀能力,减少流沙的产生。

结论防治流沙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工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流沙的发生和扩大,保护土地资源,维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简述流砂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简述流砂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简述流砂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流砂是指由于地下水或其他液体的作用,沉积物中的细粒颗粒被搬运带走,形成流动的沙土流。

流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升降会导致土壤中的颗粒流动,从而形成流砂现象。

2. 地震和地质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会导致土壤的破坏和松动,使得流砂产生。

3. 河流侵蚀:河流的侵蚀作用会使得岸边的土壤逐渐松动,造成流砂。

为了防止和治理流砂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 加固土壤:通过加固土壤的稳定性,可以减少流砂的发生。

常用的方法包括挖掘护坡、搭建挡土墙等。

2. 控制地下水位:通过合理管理地下水位,避免地下水位的过度升降,可以减少流砂的发生。

3. 河岸石工结构:在河岸处搭建石工结构,可以减少河流的侵蚀,从而减少流砂的产生。

4. 植被修复:通过植被的生长,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流砂的发生。

综上所述,流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地震和地质灾害以及河流侵蚀等原因。

为了防止和治理流砂问题,可以采取加固土壤、控制地下水位、河岸石工结构和植被修复等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砂的防治原则和防治方法是什么
【学员问题】流砂的防治原则和防治方法是什么?
【解答】⑴防治原则:治流砂必先治水。

流砂防治的主要途径一是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二是截住地下水流;三是改变动水压力的方向。

⑵防治方法:
①枯水期施工法:枯水期地下水位较低,基坑内外水位差小,动水压力小,就不易产生流砂。

②打板桩:将板桩沿基坑打入不透水层或打入坑底面一定深度,可以截住水流或增加渗流长度、改变动水压力方向,从而达到减小动水压力的目的。

③水中挖土:即不排水施工,使坑内外的水压相平衡,不致形成动水压力。

如沉井施工,不排水下沉、进行水中挖土、水下浇筑砼。

④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即采用井点降水法截住水流,不让地下水流入基坑,不仅可防治流砂和土壁塌方,还可改善施工条件。

⑤抢挖并抛大石块法:分段抢挖土方,使挖土速度超过冒砂速度,在挖至标高后立即铺竹、芦席,并抛大石块,以平衡动水压力,将流砂压住。

此法适用于治理局部的或轻微的流砂。

此外,采用地下连续墙法、止水帷幕法、压密注浆法、土壤冻结法等,都可以阻
止地下水流入基坑,防止流砂发生。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