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
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在古代,农牧民族确定季节、了解气候及后 来航海需要,产生了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产生了数学;

建筑、手工业以及战争需要产生了力学; ……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对新动力的 需要,出现了蒸汽机,又推动了动力学、

谬误是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相违背 的认识。
2、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 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 识,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 性。
真理的客观性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作为检验真理正确性唯一标准的实践具 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却是 主观的。真理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 主观思维形式组织起来的思想观念或理 论,是精神现象。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 基本逻辑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们运用
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以及进一步形成概念的逻辑体系和理论体
系的过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 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 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 性、表浅性是其突出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权威标准
宋朝宰相赵普自诩: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
毛泽东
华国锋提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 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 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众人标准
实用标准
美国实用主义思想 家詹姆士宣称:
“有用即真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 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 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 真理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 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
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
F=GM1M2/R2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孟子主张有“不虑而 知”、“不学而能” 的“良知”、“良 能”。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

即理解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体现。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学习方法牢牢把握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的思想路线部分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的掌握。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概括表述,常以选择题出现。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

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的理解实践 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 发展过程。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决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 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 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 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有的有价值,有的无价值, 有的价值大,有的价值小。因此,主体必须对客体可 能具有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认识向实 践的转化才可靠和有成效。
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 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 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所进行的评判。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 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 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价值关系的突 出特点是具有人的主体性。 首先,主体性表现为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 ,而是物 趋近人。 其次,价值的主体性还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得 到鲜明的体现。
1、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
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 裴斯泰洛齐 2、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 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三章)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 .科学实践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 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体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 实践的中介(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D.科学实践是科学的目的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句强调的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1、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 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 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理性认识
(1)含义: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 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阶段。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F=GM1M2
2 /R
(2)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2、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
客体 客体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价值关系——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4)审美关系——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关系。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 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 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从认识的深度上,承认了真理性的认识有 待于进一步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红花!
杯弓蛇影
2、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它坚持的是“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简答]认识的反复的原因。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 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 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 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 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 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
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的认识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运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 史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 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 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②)A感觉B知觉C表象 D概念(3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③)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④)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三、多项选择(33)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①③④)A实用主义的观点B旧唯物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34)感性认识是(①②)A认识的初级阶段 B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C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35)理性认识是(①②④)A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B认识的高级阶段C生动形象的认识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36)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①③④)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B要有鲜明的效果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①③④)A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①③④)A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B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3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①②④)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40)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①②③④)A把感觉看作是隔绝主观与客观的屏障 B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C怀疑客观事物存在的真实性 D怀疑人类认识能力的至上性(41)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有(①②③④)A学生读书 B农民起义 B运动员训练 D宇航员探究火星的奥秘(4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②③)A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D真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43)实践具有理论无法比拟的优点,就是(①②)A普遍性品格 B直接现实性品格C主观能动性 D历史继承性(44)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①②)A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 B人的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D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因人而异(45)真理都是具体的,因为(①②③)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D真理是包含谬误的(4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①②③④)A实践具有普遍性品格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C由真理的本性决定 D由实践的品格决定(47)“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为真理”就是说(①③)A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C有用就是真理D真理与谬误有确定界限(48)有些科学家在哲学上信奉唯心主义,科学研究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因为(①②③④)A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完全一致 B科学研究中有意无意贯彻了唯物主义C思想信仰与研究问题的方法不直接等同 D唯心主义哲学中也有合理成分(4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①②③④)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50)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的前提是(①②④)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能够反映客观C真理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客观的D真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5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②③)A带着问题在书上找答案B反对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C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52)造成主体主观因素差异的是(①②④)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所处的环境的差异C认识对象的差异D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53)相对真理是指(①②)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包含谬误(5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①②③)A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 B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C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D人类的精神活动(55)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①②③)A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56)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①③④)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5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③④)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58)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说明了(③④)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自在自然的世界正日益转化为人化的自然 D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5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①②③④)A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认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C认识是思维对存在无止境的接近 D人的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60)“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明精神力量(①③④)A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B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源泉C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 D为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61)“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说明(③④)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历史和逻辑的统一(6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③④)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 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C认识要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D客观事物不能自然而然被意识正确反映(6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是(②③)A审美关系B实践关系 C认识关系D主从关系(64)旧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②③)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C否认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D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6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②③④)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 D实践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66)割裂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①②③④)A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或“左”或“右”的错误(67)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③④)A真理被推翻,为谬误取代 B谬误本身变成了真理C真理超出适用范围 D谬误是真理的先导(68)发现科学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有(①②③)A掌握和通晓现行的“背景知识” B有怀疑精神和敢于探索的勇气C善于把握科学发展出现的“新势头”抓住机遇D听从感觉的召唤(69)科学研究要经过(①②③④)A孕育阶段 B准备阶段 C明朗阶段 D验证阶段(70)属于认识客体的有(①③④⑤)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71)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囚禁伽里略,但这并不能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说明(①④⑤)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客观规律发挥作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包含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7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②③④)A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为“主观真理”B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为“客观真理” C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为“绝对真理”D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为“相对真理”E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为“终极真理”四、判断说明1.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