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供参考:1. 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者,……也”是标志)2.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省略句,“君乃言此”应为“君乃言此书”)3.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省略句,“其下”应为“屠”的“下”)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省略句,“以”后省略代词“之”)5.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为”表被动)6.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省略句,“举以予人”应为“子孙举以予人”)7. 一鼓作气,再而复三。

(复句,“再”、“三”是“一鼓作气”重复的内容)8.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并列句,“无耻之耻”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代词,相当于“这”;“矣”为语气词)9.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并列句,“虽人有百手”中的“虽”为转折连词)10. 旦暮吏来而而日:“官命促尔植桑!”(省略句,“官命促尔植桑!”应为“旦暮吏来而日:‘官命促尔植桑!’”)11.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判断句,“……地……,……城”是标志)1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3.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并列句,“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它”;“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它”)14. 与其皱眉头,不如放宽心。

若是强颜欢笑,固然可爱。

(选择句,“与其……,不如……”是标志)15.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复句,“虽”表让步关系,“才美不外见”中的“见”通“现”,出现)16.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判断句,“……者,……也”是标志)17. 是马也,虽饰以金镳、饮食以诸侯大夫礼,又不能尽其力。

(复句,“虽……,……”是标志)1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问句,“安知”是反问的标志)19.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反问句,“然则……但……多矣”是标志)20.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认,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表达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为……所……”、“为所”表示被动.〔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为+动词”表示被动.〔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于”表示被动.〔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认判断谓语前加的否认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3.用动词“为”“是”“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4.用否认副词“非”等表示否认的判断.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假设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愚公移山》)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宾语前置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认句,由“不”、“未”、“毋”、“莫”等否认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认词之后.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认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认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人教版
以下是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1. 判断句:
- 是亦走也
- 非死则徙尔
- 此殆空穴来风
- 当此之时,秦中地固千里之壤
-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 惟无实者不详
- 斯固百世之遇也
-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梁氏也
-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祖居之不幸也
- 唯恐夜中,病者卒相与俱亡
2. 倒装句:
- 既来之,则安之
-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铸以为金人十二
- 拜送书于庭
- 徒见欺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3. 省略句:
- 则自经于沟上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地险,易守也
- 非死则徙尔,一身将休戚何为
- 召有司案图
-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拜送书于廷
- 王之诸姑、兄弟及诸姑、姊妹之子女,皆远遣之
-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 被动句:
- 吾属今为之虏矣
- 为天下笑者
希望以上总结归纳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八年级下册人教
版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倒装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两种情况。

1. 完全倒装:即谓语动词与主语的位置调换,常用于修辞或强调的目的。

例:时至中秋,人皆乐合家团圆的佳节。

--> 时至中秋,合家团圆的佳节人皆乐。

2. 部分倒装:即将谓语动词的助词或副词提前,常用于表示程度或方向的副词的句子中。

例:纵然遥远,我亦会一直想念你。

--> 纵然遥远,我亦会想念你一直。

二、比拟句比拟句是用来比喻或比拟事物的句式,常用于文学作品中。

例:她的歌声如同百鸟齐鸣,响彻整个山谷。

三、假借句假借句是通过借用别的意义来表达自身的意思。

例: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们学习的楷模。

四、排比句排比句是为了增强语感和修辞效果而使用的一种句式,多用于文言文的议论文或夸张修辞中。

例:有学识者独步,有勇气者成名,有智慧者卓越。

五、对仗句对仗句是指文言文中句子结构相对平衡的句式,多用于诗词或文体修辞体现。

例:姹紫嫣红,闻名遐尔;粉粉嫩嫩,色如冰雪。

六、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修饰动作或状态的从句,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目的等。

例:虽然外面下着大雨,他却毫不在意地继续走着。

七、插入语插入语是用来修饰句子成分的独立成分,常常用于对句子的某一部分进行修饰或解释。

例: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经典的教材。

总结: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比拟句、假借句、排比句、对仗句、状语从句和插入语等。

掌握这些句式,对于理解和应用文言文都非常重要。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注意特殊句式的运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以上就是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1)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 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 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 么。(2分)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动词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 ,名词则不后置!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三:中心词+之+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a.投(之)以骨 (《狼》) b.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 a.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b.急湍甚(于)箭。 c.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往往是形容词担任定语!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四:中心词+定语
极少!
3、宾语前置。
类别一: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 常见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a.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c.臣未之闻也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汇编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汇编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

如: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5、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9、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25、“躬耕于南阳26、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27、祭以尉首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9、“夫战,勇气也”。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下面具体来看看!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则表示确实或驳斥,形成推论与被推论关系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形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启衅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实乃”、“就是”、“为”、“则”、“悉”、“本”等词形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就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作谓语去则表示推论,也就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纳屋,风流家之书《黄生借书说道》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用的存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道》(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改立为将军,[公]吴广为都尉《陈启衅家》3.宾语省略(l)上并使[扶苏]外将兵《陈启衅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捞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被动式关系的描述句叫做被动句。

通常存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白眉林予群从税金《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多场合)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多场合)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引言文言文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二、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分类1.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主要用于对事物的性质、状态、属性等进行判断。

判断句的结构通常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中,“天行健”是主语,“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谓语,表示对“天行健”这个事物的判断。

2.疑问句疑问句是用于询问问题的句式,分为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通常用“何”、“安”、“谁”等疑问代词引导,例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特殊疑问句则用“何以”、“何故”等疑问词引导,例如:“吾何以观之?”3.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文言文中,为了避免重复或使句子更加简洁,省略掉某些成分的句式。

省略句可分为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和省略宾语等。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句话中,省略了主语“我”。

4.倒装句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为了强调某个成分,将其置于句首的句式。

倒装句可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等。

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句话中,主语“不患寡而患不均”和“不患贫而患不安”置于句首,起到强调作用。

5.对仗句6.排比句排比句是指文言文中,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成分,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的句式。

排比句可分为并列排比、递进排比和对比排比等。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中,通过并列排比,表达了友谊的深厚。

三、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学习方法1.掌握基本句式学生要熟练掌握初中文言文的常见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省略句、倒装句、对仗句和排比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句子结构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句子结构,分析句子成分的省略、倒装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

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

”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I、(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

(《狼》)
5、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6 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7、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II、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于)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7、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8、檣倾楫摧。

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