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认,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表达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为……所……”、“为所”表示被动.〔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为+动词”表示被动.〔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于”表示被动.〔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认判断谓语前加的否认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3.用动词“为”“是”“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4.用否认副词“非”等表示否认的判断.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假设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愚公移山》)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宾语前置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认句,由“不”、“未”、“毋”、“莫”等否认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认词之后.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认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认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史上最全文言文各特殊句式及其举例

三、省 略 句
•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再见!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四疑问句?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判断句
一般 句式 句式
被动句 省略句 疑问句
主谓倒装
特殊 句式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一般句式
一、判 断 句
•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 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②汝是大家子
二、被 动 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
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 动者、实施者。
• (一)、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 恨吗?) •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 鉴》
七年级文言文特殊句式

七年级文言文特殊句式
1.倒装句:主谓语序颠倒,一般用于疑问句或强调句。
例句:何谓文言?文言何谓?
2. 并列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并列在一起,常用“而、且、亦、及”等词连接。
例句:彼其之谓甚矣,而吾亦知兹之为甚也。
3. 状语从句:在主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
例句:夫以众筹之力而成大事者,必有集思广益之人焉。
4. 定语从句:在主句中充当定语的从句。
例句:余尝闻之,食色性也,财色命也。
5. 主谓宾补结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一个宾语和一个宾语补足语,用于表示某种状态或感觉。
例句:吾不佞,何以知之?
6. 虚拟语气:用于表示假设、愿望或建议等语气,一般用“虽……而”、“愿……”、“宁……而”等词引导。
例句:虽有天下之美,不如家之乐。
7. 反问句: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例句:岂独我欲行此耶?汝亦欲之?
- 1 -。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的全部内容。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翻译时加上“是”。
常见句式有:
①“……者,……也”。
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者,……”。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也”。
如:夫战,勇气也。
④“……,……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外,还有“则”、“乃”、“皆”、“俱”等表示判断。
2.省略句。
文言文经常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省略某些成分。
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①省主语:(村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②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宾语:小惠未徧,民弗从(您)也。
④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倒装句。
为了强调或出于习惯,有些句子成分倒置,翻译时一般要还原位置。
常见有:
宾语前置:如:微期人,吾谁.与归?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
..者
状语后置:还自扬州
..
谓语前置:甚矣
..,汝之不惠!
4.被动句。
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被动者。
在文言词中的“于”、“为”做介词时,常含“被”的意思,翻译时应体现被动含义。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多场合)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引言文言文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二、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分类1.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主要用于对事物的性质、状态、属性等进行判断。
判断句的结构通常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中,“天行健”是主语,“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谓语,表示对“天行健”这个事物的判断。
2.疑问句疑问句是用于询问问题的句式,分为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通常用“何”、“安”、“谁”等疑问代词引导,例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特殊疑问句则用“何以”、“何故”等疑问词引导,例如:“吾何以观之?”3.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文言文中,为了避免重复或使句子更加简洁,省略掉某些成分的句式。
省略句可分为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和省略宾语等。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句话中,省略了主语“我”。
4.倒装句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为了强调某个成分,将其置于句首的句式。
倒装句可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等。
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句话中,主语“不患寡而患不均”和“不患贫而患不安”置于句首,起到强调作用。
5.对仗句6.排比句排比句是指文言文中,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成分,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的句式。
排比句可分为并列排比、递进排比和对比排比等。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中,通过并列排比,表达了友谊的深厚。
三、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学习方法1.掌握基本句式学生要熟练掌握初中文言文的常见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省略句、倒装句、对仗句和排比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句子结构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句子结构,分析句子成分的省略、倒装等现象。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华文止文特殊句式(一)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推断句古汉语推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本量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汇干谓语的句子.往往不必推断动词汇“是”,但是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正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汇,时常使用干推断句的主语.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汇,相称于“那”干主语.知:通:智”,聪慧聪慧.名词汇活用为动词汇,干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汇,相称于“那”,指代“居庙堂之下……则忧其君”,干主语.3.是可谓擅教者矣.(《收东阳马死序》)是:指示代词汇,相称于“那”,指代“马死”,干主语.“谓”干主语.(二)“为”表肯定推断,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取此共类.(《公输》)(三)“乃”表肯定推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坐,当坐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推断,可译为“便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肯定推断,可译为“是”.1.非天量之亢,则心不若余之博耳.(《收东阳马死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瞅也.(《岳阳楼记》)(六)“是”干动词汇,表肯定推断.1.对付子骂女,则是无礼.(《世道新语·陈大丘取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疑.(《世道新语·陈大丘取友期》) 3.正是江北佳风景.(《江北遇李龟年》)4.日暮乡闭那边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秋佳处.(《早秋呈火部弛十八员中》)8.剪不竭,理还治,是离忧.(《相睹欢[无止独上西楼)》) 9.别是普遍滋味正在心头.(《相睹欢[无止独上西楼)》) 10.降白不是无情物. (《己亥纯诗》)(七)“非”表可定推断,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道新语·陈大丘取友期》)2.非天量之亢. (《收东阳马死序》)(八)“……,……也”.1.北阳刘子骥,下尚士也.(《桃花源记》)2.鱼,尔所欲也;熊掌,亦尔所欲也.(《鱼尔所欲也》) 3.死,亦尔所欲也;义,亦尔所欲也.(《鱼尔所欲也》)4.至于斟酌益益,进尽忠止,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5.妇战,怯气也. (《曹刿论战》)6.妇大国,易测也. (《曹刿论战》)7.乡北缓公,齐国之优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者也”.1.牡丹,花之繁华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道》) (十)“……者,……也”.1.视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2.渐闻火声潺潺而鼓出于二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4.山肴家蔌,纯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 觥筹接错,起坐而喧哗者,寡宾欢也.(《醉翁亭记》) 6.苍颜鹤收,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7.醉能共其乐,醉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记身于中者,盖逃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9.吾妻之好尔者,公尔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好尔者,畏尔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好尔者,欲有供于尔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者尽粟—石. (《马道》)(十二)“……,……”.1.今齐场合千里,百二十乡.(《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慢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主动句(一)不标记词汇语,意念上的主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背二山.(《笨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冲动”,那里指天帝被笨公的恳切所冲动.(二)有标记词汇语.1.“为”表主动.2.“为……所……”.山峦为阴雪所洗,娟然如拭. 《谦井游记》)“为阴雪所洗”即“被阴雪洗”,那里指山峦被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3.“于”表主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死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正在……被保举”.三、简略句(一)简略主语.1.启前省.主语正在前里已经出现过,为预防沉复简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二小女辩日》)木兰无少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今后替爷征. (《木兰诗》)⑵渔人甚同之……(渔人)便舍船,从心进. (《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止.(《记启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浑,不可暂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⑹(溪火)斗合蛇止,明灭可睹.(《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左膝,诎左臂收船.(《核舟记》)“乃”前里简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⑴(一部分的设念)征于色收于声而后喻. (《死于忧患,死于安乐》)“征”前里简略了主语“一部分的设念”,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世道新语·陈大丘取友期》)“不至”战“乃至”前里简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视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里简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里简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止,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止”前里简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 2.受后省.七月正在家,八月正在宇,九月正在户,十月蟋蟀进尔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正在家”“正在宇”“正在户”前皆受后简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付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克不迭察,必以情.”对付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对付曰”前简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简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克不迭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者“是”.(二)简略谓语.再而衰.再(饱)而(气)衰.简略的“饱”便是谓语.(三)简略宾语.简略介词汇宾语,启上简略宾语“之”,戴前里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不妨(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博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死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疑.(《曹刿论战》)对付曰:“忠之属也,不妨(之)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止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3)取.念无取(之)为乐者,遂至启天寺,觅弛怀民. (《记启天寺夜游》)旦日,客从中去,取(之)坐道.(《邹忌讽齐王纳谏》简略动词汇宾语.(1)简略代词汇“之”,指代前里已经出现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四)简略量词汇(文止文中数词汇后常简略量词汇).1.林尽火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里简略了量词汇“座”,译时要补上.2.太止、王屋二(座)山,圆七百里,下万仞……(《笨公移山》)“二”后里简略了量词汇“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背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北. (《笨公移山》)“子”前里简略了量词汇“个”“山”“厝”前里简略了量词汇“座”,译时要补上.(五)简略介词汇.1.简略“于”.(1)正在.林尽(于)火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 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余坐侍(于)安排,援疑量理.(《收东阳马死序》)止(于)深山巨谷中.(《收东阳马死序》)山火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2)从.山火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给.不可,吾既已止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博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往,闻(于)鳏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主动.帝感(于)其诚. (《笨公移山》)(6)对付于.(7)背.然脚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付象.慢湍甚(于)箭,猛浪若奔.(《取墨元思书籍》)2.简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北而视. (《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喊主谓倒拆或者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子也战新颖汉语中一般,普遍搁正在主语之后,但是偶尔为了强调战超过谓语的意思,正在一些疑问句或者叹息句中,便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里.1.莫笑农家腊酒浑,歉年留客脚鸡豚.(《游山西村》)“脚鸡豚”是“鸡豚脚”的倒拆,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歉脚”. 2.甚矣,汝之不惠! (《笨公移山》)齐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表示,可译为“您的不聪慧太太过了”,即“您太不聪慧白”.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拆,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收出的浑坚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拆,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去”.五、宾语前置文止文中,动词汇或者介词汇的宾语,普遍置于动词汇或者介词汇之后,但是正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汇干宾语,宾语前置.那类句子,介词汇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以”是“以何”的倒拆.古汉语中,疑问代词汇干介词汇的宾语,要搁正在介词汇的前里.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取归? (《岳阳楼记》)“吾谁取归”是“吾取谁归”的倒拆,可译为“尔战谁共讲呢?”疑问句中,代词汇干介词汇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汇,“取”是介词汇.何以战? (《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拆,可译为“依据什么”.疑问句中,代词汇干介词汇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汇,“以”是介词汇.少夜沾干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拆,可译为“依据什么挨到天明呢”.“何”,疑问代词汇,“由”,介词汇.正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汇前置.2.谓宾倒拆.何有于尔哉? (《{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拆.古汉语中疑问代词汇干宾语时,普遍要搁正在谓语的前里.可译为“有哪一般”.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拆.可译为“有什么大略的呢?”“何”,疑问代词汇.“之”,帮词汇,无真正在意思,正在那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二)文止可定句中,代词汇干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风止》)“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拆.可译为“不为自己感触哀思”.“自”,代词汇,正在可定句中,代词汇干宾语要前置.2.脚指不可伸伸,弗之怠.(《收东阳马死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拆,可译为“不搁紧缮写”.“之”,代词汇,代缮写,正在可定句中,代词汇干宾语要倒拆.3.而乡居者已之知也. (《谦井游记》)“为之知”即“已知之”的倒拆,可译为“不知讲它”.“之”,代词汇,代秋意.正在可定句中,代词汇干宾语要倒拆.5.忌不自疑.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疑”即“不疑自”的倒拆,可译为“不疑赖自己”.“自”,代词汇,正在可定句中,代词汇干宾语要倒拆.(三)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于动词汇前,以超过强调宾语.那时的“之”不过宾语前置的标记,不什么真正在意思.1.莲之爱,共予者何人? (《爱莲道》)“莲之爱”即“爱莲”的倒拆,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帮词汇,无真正在意思,正在那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拆.可译为“有什么大略的呢?”“之”,帮词汇,无真正在意思,正在那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 (四)介词汇“以”的宾语比较活跃,纵然不是疑问代词汇,也不妨前置,表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拆,可译为“果此”.“是”是指示代词汇,指代前里的本果.2.齐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齐石以为底”是“以齐石为底”的倒拆,可译为“用整块石头动做潭底”.(五)其余,表强调.1万里赴戎机,闭山度若飞.(《木兰诗》)“闭山度”是“度闭山”的倒拆.可译为“跨过一讲讲闭,越过一讲讲山”.2.衡阳雁去无注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拆,可译为“大雁离启衡阳”.六、定语后置文止文中,定语的位子普遍也正在核心词汇前边,但是偶尔为了超过核心词汇的职位,强调定语所表示的真量,或者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搁正在核心词汇之后.(一)“核心词汇+后置定语+者”.1.遂率后代荷担者三妇.(《笨公移山》)“荷担者三妇”是“三妇荷担者”的倒拆,定语“三妇”后置,以超过核心词汇“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2.鸢飞戾天者,视峰息心.(《取墨元思书籍》)“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拆,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拆,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女弛启翅膀一般下踞正在泉上的亭子”. (二)“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劳者也. (《爱莲道》)“花之隐劳者”是“隐劳之花”的倒拆,可译为“具备隐劳气量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者尽粟一石.(《马道》)“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拆,可译为“能跑后劲的马”,即“千里马”.(三)数量词汇干定语后置.即书籍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拆,定语后置.七、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汇“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文止文中多数后置,译成新颖汉语时,除少量译干补语中,大普遍皆要移到动词汇前干状语.1.何有于尔哉? (《(论语)十则》)齐句为“于尔有何”的倒拆句,介宾结构“于尔”后置.泽为“正在尔身上有哪一般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笨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拆,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背天帝报告了那件事”.3.渐闻火声潺潺,而泻出于二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鼓出于二峰之间”是“于二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二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二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拆,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正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北阳,苟齐性命于治世.(《出师表》)齐句为“于北阳躬耕,于治世苟齐性命”的倒拆,介宾结构“于北阳、于治世”后置,可译为“亲自正在北阳耕耘,正在治世中轻易保齐性命”.6.每假借于躲书籍之家.(《收东阳马死序》)“假借于躲书籍之家”是“于躲书籍之家假借”的倒拆,介宾结构“于躲书籍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躲书籍的人家借书籍”. 7.今诸死教于太教.(《收东阳马死序》)“教于太教”是“于太教教”的倒拆,介宾结构“于太教”后置,可译为“正在太教教习”.(二)介词汇“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正在今译时,普遍皆前置干状语.1.屠惧,投以骨. (《狼》)齐句为“以骨投(之)”的倒拆,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共其乐,醉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拆,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笔墨去记述”.先帝知臣审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拆,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尔”.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拆,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余.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拆,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去”.八、牢固句式(一)“不亦……乎”相称于“不是……吗”.教而时习之,不亦道乎?有朋自近圆去,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称子“对付……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1.以君之力,曾不克不迭益魁女之丘,如太止王屋何? (《笨公移山》)“如太止、王屋何?”即“能把太止、王屋二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 (《笨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称于“把……(当做)……”.(四)“何……为”相称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以…….何以战? (《曹刿论战》)(六)“何……之……”相称于“怎么……那样……”.(七)……孰取…….本本的圆法是“……取……孰……”相称于“……取……相比,……”.1.“……孰取……”.谓其妻曰:“尔孰取乡北缓公好?”(《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取缓公好?”(《邹忌讽齐王纳谏》)“孰取乡北缓公好”即“尔取乡北缓公相比,谁更好”.“……取……孰……”.问之曰:“吾取缓公孰好?”(《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取缓公孰好”即“尔战缓公相比,谁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分外句式(一)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
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
知:通:智”,聪惠智慧。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
(《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
“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大凡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醉翁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醉翁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
(《马说》)(十二)“……,……”。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被动句(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
2.“为……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
“为”即“被”。
3.“于”表被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
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
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
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
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
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
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
(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
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
2.蒙后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
3.对话省。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
(二)省略谓语。
再而衰。
再(鼓)而(气)衰。
省略的“鼓”就是谓语。
(三)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1)以。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
(《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2)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3)与。
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
(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
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
(《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
(《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五)省略介词。
1.省略“于”。
(1)在。
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欣然不动。
(《小石潭记》)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
(2)从。
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给。
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
(《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
(《曹刿论战》)(4)到。
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被动。
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6)对于。
(7)向。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
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
(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大凡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雄厚”。
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惠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惠了”。
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高昂声音”。
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
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大凡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
“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
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
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
“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
“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
2.谓宾倒装。
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大凡要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易的呢?”“何”,疑问代词。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
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
“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