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公式、规律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公式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公式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公式【#二年级# 导语】公式,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中用数学符号表示几个量之间关系的式子。

具有普遍性,适合于同类关系的所有问题。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公式》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公式篇一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10、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公式篇二追及问题: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流水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公式篇三植树问题: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公式篇四一、算术方面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式
(一)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比
(二)四则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三)四则混合运算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四)小学数学减法的基本性质
a-(b+c)=a-b-c
a-b-c=a-(b+c)。

二年级数列规律公式

二年级数列规律公式

二年级数列规律公式
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数列是一个重要且基础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二年级数列规律公式:
1. 等差数列:相邻两项的差是一个常数,例如:3,6,9,12,...,这个数列的公差是3。

2. 等比数列:相邻两项的比是一个常数,例如:2,4,8,16,...,这个数列的公比是2。

3. 平方数列:每一项都是某个整数的平方,例如:1, 4, 9, 16, ...,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xn = n^2。

寻找数列的排列规律时,通常有三种方法:作差、做商、作和。

例如对于数列1,4,9,16,...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一项都是某个整数的平方(xn =
n^2),所以这是一个平方数列。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公式二年级下册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公式二年级下册

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数学除法运算中
的重要内容。

在二年级下册中,学生会逐步学习使用被除数、除数、商和
余数的公式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被除数:被除数是进行除法运算中被除的数,也就是需要被除以的数。

比如,20÷5,20就是被除数。

除数:除数是进行除法运算中除的数,也就是用来除以被除数的数。

比如,20÷5,5就是除数。

商:商是进行除法运算中得到的结果,即除法的商。

比如,20÷5=4,4就是商。

余数:余数是进行除法运算后,除不尽的部分。

比如,20÷5=4,没
有余数。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如果除数能够整除被除数,那么商就是一个整数,没有余数。

但如果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那么商就是一个小数或分数,同时还会有余数。

在学习除法运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被除数、除数、商和余
数的概念,还需要学会按照公式进行运算。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公式示例: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举个例子:
42÷8=5 (2)
这个例子中,被除数是42,除数是8,商是5,余数是2
根据公式,42=8×5+2
将被除数用除数和商的积加上余数表示,等式成立。

通过这个公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和过程。

二年级下册的数学课程会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这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部编)数学下册必背数学公式默写

二年级(部编)数学下册必背数学公式默写

二年级(部编)数学下册必背数学公式默写
本文档介绍了二年级(部编)数学下册必背的数学公式,并提供了默写的方法和建议。

一、数学公式列表
下面是二年级(部编)数学下册必背的数学公式列表:
1. 加法公式:$a + b = c$
2. 减法公式:$a - b = c$
3. 乘法公式:$a \times b = c$
4. 除法公式:$a \div b = c$
5. 相等关系:$a = b$
6. 大于关系:$a > b$
7. 小于关系:$a < b$
二、默写方法和建议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数学公式,以下是一些默写方法和建议:
1. 多次重复默写:通过多次重复默写这些数学公式,可以加深
记忆,提高记忆的可靠性。

2. 分类默写:将公式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分别进行默写。

例如,先默写加法公式,再默写减法公式,以此类推。

3. 实践运用:将这些数学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解题练。

通过实践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公式。

4. 创造练题:自己编写一些练题,并使用这些数学公式进行解题。

这样可以锻炼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
记忆。

三、总结
本文档介绍了二年级(部编)数学下册必背的数学公式,并提供了默写的方法和建议。

通过合理的默写方法和实践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数学公式,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二年级数学公式、法则、顺口溜大全

二年级数学公式、法则、顺口溜大全

背:二年级数学公式、法则、顺口溜大全除法的竖式计算口诀和法则1、除号写端正,数位要对齐,被除数里面藏,除数对面站,商在上面看。

2、用乘法口诀试商,又快又准确;3、有余数除法口诀一试: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上就是几。

二乘:商和除数的积写在被除数下面。

三减: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积。

四比:余数和除数比,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运用规律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时,有图的要先看图,明确题意,再找出相关信息进行计算,最后根据余数确定最终答案。

生活中的方向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地图中的方向歌画图要面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读数写数要牢记读数要大写,写数要小写,读数写数都从最高位起。

写数时要注意,哪位有几就写几,没有数时有“0”记;读书时,要牢记,末尾零,都舍去,中间无论几个零,读出一个就可以。

比较数的大小法则儿歌首先看,看数位,数位多的它就大;数位同,看高位,高位大的它就大;高位同,下一位,下位大的它就大;按规律,往下推,比较大小无所谓。

长度单位换算公式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厘米可以用字母以cm表示1千米=1000米1km=1000m 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dm=10cm 1厘米=10毫米1cm=10mm1米=1000毫米1m=1000mm重量单位换算公式1千克=1000克1000千克=500克×2 1千克=2斤=1公斤1斤=10两=500克2000克里有4个500克竖式计算加法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得数的数位也要对齐。

竖式计算减法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2.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当十相加后再减,借走的数位要减掉1后,再计算。

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一,回来后当十相加再做减法计算。

加减法验算方法(一般加法用减法验算,减法用加法验算,乘法用除法验算,除法用乘法验算)加法:加数+加数= 和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减法:被减数-减数= 差减数= 被减数-差被减数= 减数+差乘法:乘数×乘数=积一个乘数= 积÷另一个乘数除法:被除数÷除数= 商除数= 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或商×除数+余数图形有关知识1、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小学二年级下册掌握混合运算的口诀和公式

小学二年级下册掌握混合运算的口诀和公式

小学二年级下册掌握混合运算的口诀和公式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掌握混合运算的口诀和公式,可以更加高效地解决数学题。

下面我们将介绍小学二年级下册掌握混合运算的口诀和公式。

一、混合运算口诀小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口诀是“先乘除后加减,从左到右计算十分简。

”这句口诀的含义是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应首先计算乘法和除法的运算,然后再计算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最后根据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二、混合运算公式1. 加法公式:小学二年级下册的加法公式主要涉及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如:23 + 15 = 38。

在这个公式中,我们首先将个位数相加得到8,然后将十位数相加得到3,最后将两个结果整合在一起,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

2. 减法公式:小学二年级下册的减法公式主要涉及两位数的减法运算。

如:57 -32 = 25。

在这个公式中,我们首先从个位数开始减,得到5减2等于3,然后从十位数开始减,得0减3等于7,最后将两个结果整合在一起,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

3. 乘法公式: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乘法公式主要涉及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运算。

如:32 × 5 = 160。

在这个公式中,我们首先将个位数与系数相乘得到0,然后将十位数与系数相乘得到6,最后将两个结果整合在一起,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

4. 除法公式:小学二年级下册的除法公式主要涉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运算。

如:48 ÷ 6 = 8。

在这个公式中,我们首先将被除数的十位数除以除数,得到8,然后将被除数的个位数除以除数,得到0,最后将两个结果整合在一起,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

通过掌握这些混合运算的口诀和公式,孩子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解决数学题,提高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结:小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口诀和公式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通过掌握口诀和公式,孩子们可以更加轻松地解决混合运算的问题。

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多进行口算和练习,加强对口诀和公式的掌握和应用,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年级下册数学必考公式汇总(附思维拓展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必考公式汇总(附思维拓展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必考公式汇总(附思维拓展题),收藏给孩子!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式、法则、儿歌、口诀一、除法的竖式计算口诀和法则1、除号写端正,数位要对齐,被除数里面藏,除数对面站,商在上面看。

2、用乘法口诀试商,又快又准确;3、有余数除法口诀一试: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上就是几。

二乘:商和除数的积写在被除数下面。

三减: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积。

四比:余数和除数比,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有余数的除法运用规律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时,有图的要先看图,明确题意,再找出相关信息进行计算,最后根据余数确定最终答案。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可分为两种类型:类型一:商需要加1才能得到答案的情况题目特征:需要把人或东西装完、运完或凑齐等字眼特征:至少、最少等典型题目情境:租船、租车、分组、分桌子、存钱、装物等类型二:商不用加1就能得到答案的情况题目特征:按照要求使用材料制作、购物等字眼特征:最多、可以、能够等典型题目情境:买东西、制作衣服、剪绳等三、生活中的方向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四、地图中的方向歌画图要面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五、读数写数要牢记读数要大写,写数要小写,读数写数都从最高位起。

写数时要注意,哪位有几就写几,没有数时有“0”记;读数时,要牢记,末尾零,都舍去,中间无论几个零,读出一个就可以。

六、比较数的大小法则儿歌首先看,看数位,数位多的它就大;数位同,看高位,高位大的它就大;高位同,下一位,下位大的它就大;按规律,往下推,比较大小无所谓。

七、长度单位换算公式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写成1dm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1千米= 1000米 1km= 1000m1米= 10分米= 100厘米1分米= 10厘米 1dm= 10cm1厘米= 10毫米 1cm= 10mm1米= 1000毫米 1m= 1000mm八、竖式计算加法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得数的数位也要对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

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

千位满十,向万位进1。

3、9+1=10
99+1=100
999+1=1000
9999+1=10000
4、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

读作、写作的规律:
1、读数写数都是从最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或写。

2、写数时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比较大小的规律:
1、数位越多,数就越大。

2、数位相同,就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3、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后面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长度单位: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

1厘米=10毫米1cm=10mm
1分米=10厘米1dm=10cm
1米=10分米1m =10dm
1千米=1000米1km=1000m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m=10dm=100cm=1000mm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1dm=10cm=100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