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1-8)(1)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A欧洲源流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B美国源流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

传播学教程课程设计

传播学教程课程设计

传播学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方法,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机制。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及其特点,分析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3. 引导学生探讨传播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提高其对传播现象的洞察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实际案例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指导学生运用传播技巧进行有效沟通,提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播学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主动探索传播现象的欲望。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传播价值观,关注社会公共利益,传播正能量。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在传播活动中遵循道德规范,传播真实、有益的信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播学教程的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传播素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传播人才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运用所学分析现实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传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播学基本概念:信息、传播、媒介、受众等,参考教材第一章。

2. 传播过程与模式:传播的线性、互动和网络模式,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参考教材第二章。

3. 媒介类型与特点: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特点、发展及影响,参考教材第三章。

4. 传播学理论:大众传播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结合案例分析,参考教材第四章。

5. 传播与社会: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关系,探讨传播在社会中的角色,参考教材第五章。

6. 传播伦理与法规:传播活动中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传播伦理意识,参考教材第六章。

7. 传播技巧与实践:有效沟通、演讲技巧、新闻写作等,结合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传播技能,参考教材第七章。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4)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5)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6)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

2.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3.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1)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2)区别:(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4.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特点:1)⼀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4)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定的共通空间;5)是⼀种⾏为,⼀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3、类型:1)⾮⼈类传播2)⼈类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的⾃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

⼆、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类信息和⼈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类社会在⽣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的⽣物和⽣理信息以外的,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物条件的作⽤与反作⽤,⽽且伴随着⼈类精神和⼼理活动,伴随着⼈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符号与意义的统⼀。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我创造、⾃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资料

传播学教程资料

传播学教程资料传播学教程⼀、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的类型⾮⼈类传播﹛⼈类传播⾮社会传播:⾃我传播﹛社会传播:①⼈际传播②组织传播③⼤众传播三、传播形式:①符号和信号时代②⼝语时代③⽂字时代④印刷时代⑤电⼦传播时代⑥⽹络传播时代四、⼈类传播的演进规律:①传播⼿段与传播媒介随着⼈类发展⽽不断进步,传播⼿段与传播媒介随着⼈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类新的经验类型。

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类新的经验类型②加速度发展趋势③传播⽅式是叠加的五、传播学⾸先诞⽣在美国六、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直接导致了传播学的诞⽣】七、主要流派:经验学派(经验主义流派),主要阵地在美国。

⼋、四⼤奠基⼈: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研究⽬的是实⽤主义﹛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九、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宣传理论:5W 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5Wwho say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hith what effect传播者讯息媒介接收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受众分析媒介分析效果分析传播的三⼤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化⼗、⼼理学家:卢因(1890-1947)“把关⼈”:筛选过滤的⼈场论、团体动⼒学、实验法⼗⼀、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两级传播论:哥伦⽐亚学派,调查研究法媒体—舆论领袖—受众⼗⼆、社会⼼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三、传播学的⿐祖和创建者: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四、批判学派:阵地在美国两个学派⽐较研究⽬的研究焦点研究⽅法经验学派维护现状传播效果、受众定量分析、重实法、经验批判学派对现状进⾏分析、批判传播体制、控制分析定性分析、重思辨、理论⼗五、符号:是信息外在⾏使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可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六、符号的分类:⑴语⾔符号①有声语⾔(⼝语)②⽆声语⾔(书⾯语)⑵⾮语⾔符号①语⾔符号的伴⽣物(声⾳⾼低字体⼤⼩等)②体态符号(表情眼神等)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习惯、服装等)⼗七、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俺认为的核心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word页码):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社会传播的特点(1-2)精神交往理论(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信息社会(2)符号/意义(3)象征性互动理论(3)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3)人内传播(3-4) 5W模式(4)传播总过程研究(5)人际传播(5)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6)霍桑实验(7)企业识别系统(7)大众传播(8)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8)李普曼/拟态环境(8)极权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8—9)大众传媒的特点(9)“把关人”(10)麦克卢汉(10-11)“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11)受众(12)大众社会理论(12)“拷贝支配”理论(12)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13)子弹论(13-14)传播流研究(14)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两级传播(14)《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14)“有限效果”理论(14)“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15)“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效果”(15)自信心假说(15)“使用与满足”研究(15-16)“议程设置”理论(16)“沉默的螺旋”理论(17)“培养分析”(17)“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18)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18)杜威/库利/帕克/米德(19)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19)施拉姆(19)香农/维纳(19)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9-20)第一章☆*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 的载体。”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 对应关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 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 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是:
( 1 )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 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 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 程。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 系统结构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
这些模式更多的是研究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
系统环境,更多地认识到传播过程是整个社 会运行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语言符号指的是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 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系统。
词语 声调 非语言线索 讯息 8% 34% 58% 100%
4、符号的基本功能
表述和理解功能;
传达功能; 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
二、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什么是意义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 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 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符号


符号的意义 信号与象征符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符号的基本功能
意义的含义及产生 符号意义的分类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人类的象征行为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
先天的本能行为,非后天的复杂学习 条件反射原理。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 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 –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超越时空 无限灵活 发音经济 能动性和创造性

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 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2、文字传播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3、印刷传播时代 开始于公元450年 4、电子传播时代: 大众传播时代 始于19世纪中期 网络传播时代 始于20世纪80年代 这个历史进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过程,而是依次叠加过程。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最普遍意义上的传播必然包含两个因素:信息 (传播的材料)流动(传播的方式)。因此, 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流动过程,即社会 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 的体现; (3)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 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长久保存信息。 长距离传递信息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
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印刷传播时代
发表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英]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


表达性:它们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 记录永久性:可以超越时间 迅速性:可以跨越空间 分布性:可以达到所有阶层的人们。
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传播。 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 的角色。 认为传播系统处于一个包罗一切的社会系统 (即社会)的框架之中,传播参与者,其周围 群体以及更大的社会结构都处于这一社会系统 之中。大众传播过程影响这个更大的社会系统, 同时又受到它的影响。
赖利模式的评价
1、把传播过程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 个部分,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存在着无 法分割的种种联系,强调在考察传播过程时 绝不能抛开环境的影响。 2、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作用,忽视了 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 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辨证关系中把 握传播 3、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动物传播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特点: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和受传者的 概念。重点分析在于其角色功能,而非传播过程。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 优点: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 行为的主体 缺点: 1、把传播双方视为对等关系。 2、更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 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传 播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 施拉姆
二、传播与信息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说,传播无非是信 息的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的特征与功能】(1)客观性和普遍性; (2)表达性;(3)流动性。
口语传播时代
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语言传播的深远意义: 口语的特点:最基本、最重要、最常(通) 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口语的局限性:近距离传播;记录性差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文字传播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 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2. 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特点:1、技术特征,有数学公式加以推演 2、将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单向的过程, 5个功能 3、设置“噪音”这个负功能因素,讨论传 播过程中的信息损失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 的过程
4、媒介(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讯息 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连 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接到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 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除了这几种主要因素之外,还有一些隐含要素: 传播关系、传播目的、传播环境、传播技巧、传 播干扰等。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局限
1、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 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使传播角色固定化。 2、忽略了反馈; 3、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 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 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 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 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2、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 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 受传者的意义。 情境意义。
一个符号的意义依赖于它呈现的语境。 汽车(青少年-自由;环保主义者-污染和死亡; 汽车经销商-资产;司机-工作……)
从动物传播到 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口语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传播的发 展进程

信息社会与信 息传播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 –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的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 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操作手,而是信息的生产 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不主要依靠现金,而主要依靠信用。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 将将和全球成为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
茨克模式
控制论模式和系统论模式的区别
控制模式 系统模式
微观的、单一的 注重传播内部机制 宏观的、综合的 注重传播外部因素
系统论的传播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