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课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集合行为: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
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
(林雄二郎日本《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中野收日本《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大众: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群集和公众。
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传播学教程》试题汇总 题库

传播学教程Chapter One: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传播学教程 重点笔记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二.关于传播学的五种说法1.共享说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说: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2.交流说亚历山大戈德认为: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3.符号说贝雷尔森&塞纳: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消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称为传播。
4.影响说霍夫兰: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着)行为的过程。
5.信息说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人类传播活动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信息与社会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话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五.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传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手段。
2.传播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
3.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带动传播的改进和完善。
4.传播塑造着社会的主体。
5.构成社会主体的人能够认识传播、控制传播。
六.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1.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的。
2.关系:社会信息系统正常有序运行推动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
3.社会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传播障碍:结构障碍和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信息社会的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哈特(美国传播学家)的媒介三分法1.示现的媒介系统。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效果P172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议程设置功能”理论P1941.议程设置功能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发生、分析、意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分析:①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②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③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播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媒介2.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的三种分类: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①物理信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②生物信息:扬花授粉、鸡叫蛙鸣③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①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②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节化语言)2.人类传播的进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口语传播: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程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复习重点完整版

考点:第一、二章: 1、传播学科起源 2 、黄色新闻 3 、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 ( 施拉姆)、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第三章:传播载体的发展顺序(口语、文字、印刷……八广播的优劣点、报刊与印刷革命、科技进步与 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媒体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报纸的大众化浪潮(特点、大众孕育的历史条件、报 刊的大众化结果);电视的特点、优势、劣势;新媒体的兴起是否意味着旧媒体的死亡。
第四章: 信息、 符号、 讯息名词解释与区分, 符号——跨文化传播的关系、 能指和所指、象征符的特点 (简 答)、符号的特性、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问题第五章:6段区隔理论、线性模式的特点、5W 模式、控制论、系统论(简单描述 +缺陷)、施拉姆一一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第六章:把关人(角色弱化、可行性降低)(职业把关人,隐形把关人)、新闻流动模式、选择性把关模 式、双重选择模式、影响把关的因素,媒介专业主义(名词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把关人(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社会功能(大题),如何理解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第八章:新老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技决定论?辨析) 第九章:受众的终结,对不对?、 主要的受众观, 使用与满足理论 什么微信这两年在中国发展超常速 第十章:传播效果。
魔弹论(图)、强化效果论、有限效果、适度效果、宣传的七个方法、一面说和两面 说、休眠效应、防疫论 第十一章:两级传播(的修正)、伊里调查、人际传播的动力、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的种类适度效果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教养理论、知识沟)第三者效果、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 传播类型:人际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辨析)1234) 如何适应、(微信微博的特点、走势、趋向)传播媒体的演进规律(科受众的特点、选择信息的过程,获然率、传播权、知晓权、媒体接近权、(大题) ,什么是媒介接近权、 船体媒体与新媒体的异同 (隐匿性思考) 为第一章、第二章第二、二章: 1、传播学科起源 2 、黄色新闻 3 、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 ( 施拉姆)、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一、何谓传播学:交叉与综合的学科、与时代相生相伴的学科、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定义 :传播学就是研究传播的学问,传播:特指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动物学上的信息流通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 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 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 20 世纪中期,诞生于 20 世纪中叶的美国 传播学对经济、政治、社会、学术的影响:一)政治:1、美国的政治生活:美国总统与大众传播托马斯•杰斐逊:利用图书、报刊2、两次世界大战:招兵海报(二) 经济: 广告业、大众传播业(三) 社会:黄色新闻, 或黄色新闻学, 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 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 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题型:1.名词解释5*4=20′(第六、十一、十二章、库利、选择性原理、第八章麦克卢汉)2.简答题4*8=32′(都是最后一堂课讲到的重点关注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涵化理论米德、麦克卢汉、库利的研究风格和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3.案例分析题2*14=28′(1.用框架理论分析案例2.至少用三个维度解释一个传播事件)4.论述题1*20=20′重点章节:14章其他:把关人传播流容器人第九章媒介规范理论考一个自由主义理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传播的某一个概念(姿态)传播学研究的五个要素:①一种观点一种态度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代表方法②两个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③三个行为(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控制理论)④四大奠基人⑤五个阶段一、名词解释1.第六章:群体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感情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和谣言组织组织传播2.第十一章:传播效果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流有限效果论诉诸理性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意见领袖3.第十二章: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知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4.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电视人和容器人(P118)二、简答题1.经验学派/批判学派2.涵化理论3.米德4.麦克卢汉5.库利6.使用与满足理论7.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背诵内容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3.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5.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使群体成员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见、观点并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6.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定义是什么?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
(2)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经过符号中介,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社会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看待研究对象的眼光和视角不同。
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被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所观察的视野更加宽阔。
第二章1、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能动性和创造性2、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3、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文字其产生有什么意义?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文字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有限的记忆力,文字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4、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也由此诞生。
第三章1、简述符号的的定义和分类。
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从社会传播的角度对意义的界定: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3、情景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情景意义:通常所说的语境,在传播学中叫做传播情境。
指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景意义4、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意义交换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
人的“自我”意识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
“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
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
“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所以,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互动过程。
第四章1、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5W”模式:谁(传播者)、说了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向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效果)。
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缺陷: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2、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第五章1、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合。
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主要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
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第六章1、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2、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会产生什么影响?在面对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
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
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群体压力并非绝对(信息压力,趋同心理)。
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影响力很大。
3、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现象的发生的三个基本的条件是什么?集合行为(collectiveb e h a v i o r):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等。
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
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4、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群体暗示:更接近催眠暗示,表现为一味地盲信和盲从。
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缺少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的过程。
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而对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
5、简述奥尔波特的留言流通量公式及其后来的修改变化。
R=i×a流言(rumour)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后期修改:R= 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第七章1、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1)环境监视功能-瞭望哨的作用(2)社会协调功能-在有分工合作的社会各组织之间进行协调和统一(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继承和创新使得社会得到发展2、谈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1.传播速度实时性2.信息海量3.信息形态多媒体4.检索便利5.传播交互性6.范围全球化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几乎“全能”的自身,还在于它正在推动传统大众传播的转型(与互联网传播融合,实现自身全面的数字化转型)。
3、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去把握。
但大众传媒因种种原因,展现给人类的只是信息环境(环境的再现),而非客观环境本身,即: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客观环境……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注意方面: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符号;信息符号有告知性和制约性;能形成社会潮流。
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1968年,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李普曼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a.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
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的反应。
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该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总之,大众传播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这种控制的性质和方向并不完全决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他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
第八章1、简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意义:传播学大师,最有原创性的媒介理论家。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
关于地球村、电子时代、赛博空间的预言也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麦克卢汉是新兴的传播学第三种研究范式——媒介环境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媒介即信息”最能代表媒介环境学的立场和主张。
局限性:麦氏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
1)极端性和片面性:看不到从事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2)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的主宰。
3)忽视人的理性。
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解释的人类行为也是片面的。
美国学者切特罗姆说:麦克卢汉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社会性延伸。
以历史唯物史观看,麦克卢汉只强调了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其理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麦氏的学术态度玄妙,观点具有“神喻”性质。
2、“电视人”、“容器人”是说明什么问题的概念?媒介形式所产生的现实社会影响3、“把关人”理论。
出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二战”期间提出。
《群体生活的渠道》内涵: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阐发:美国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提出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传媒组织形成关口,取舍选择新闻素材,传达到受众的新闻只是新闻素材的少数。
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信源→新闻→把关人→选择的新闻→受众这个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