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导学案3-1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非攻(节选)》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非攻(节选)》导学案

《非攻(节选)》导学案一、基础知识1、墨子,名,家创始人。

主张。

2、《非攻》由具体事例入手、、层层推进,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集中体现了《墨子》文章质朴无华,逻辑性强的特点。

二、语段精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众闻则非之..(2)上为.政者得.则罚之(3)至杀不辜..人也(4)拖.其衣裘4、翻译下列句子(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2)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三、拓展延伸孟子见梁襄王《孟子》盂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平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搞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淳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口;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止确的一项是 ( )A.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嗜:喜欢 B.孰能与.之与:和C天油然作.云作:兴起 D.其如是,孰有御.之御:阻止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B 孰能一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孰能与之.C天油然.作云 D 天下莫不与.也沛然.谁能御之孰能与.之7.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2)其如是,孰能御之8.这篇文章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的?从中可知孟子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9.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比喻生动形象,试分析以下比喻句各比喻什么?(1)“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答:(2)“水之就下答:。

课文非攻的教案设计

课文非攻的教案设计

课文《非攻》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非攻》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3)能够分析并评价墨子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思想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多元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倡导和谐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非攻》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墨子的思想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

2. 运用课文中的思想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非攻》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墨子的生平和思想。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非攻》,引发对攻与非攻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阐述墨子的思想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课堂辩论。

6. 实际应用:(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墨子的思想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分享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全班交流。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墨子的思想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知识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运用墨子的思想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写作练习。

2024年《非攻》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非攻》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非攻》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非攻》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非攻》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

1.2 教学内容1. 《非攻》的背景介绍。

2. 《非攻》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3. 《非攻》的道德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非攻》的背景、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非攻》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非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应用非攻思想。

2.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非攻》的相关文本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非攻》的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1. 引入话题:通过引入墨子的生平和思想,引起学生对《非攻》的兴趣。

2. 展示问题:提问学生对非攻的理解,引导他们思考非攻的意义和价值。

3.2 讲解1. 讲解背景:介绍墨子的时代背景和《非攻》的写作背景。

2. 讲解观点:阐述《非攻》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讲解实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非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应用非攻思想。

3.3 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非攻》的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2. 分享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对《非攻》的理解和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评估方式1. 口头提问:在课堂上随机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非攻》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3. 作文写作:布置相关作文题目,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非攻思想的运用。

4.2 反馈与改进1. 及时反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指导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攻思想。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资源5.1 教学拓展1. 相关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非攻》的相关阅读材料,丰富他们的知识。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非攻(节选)》,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体会墨子的思想精神。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4.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非攻》的核心观点,体会墨子的思想精神。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对《非攻》中一些古汉语词语的理解。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墨子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非攻》的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非攻(节选)》,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感受墨子的思想精神。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词语解释:对文章中的一些古汉语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论证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非攻》的主要观点,强调墨子的思想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非攻》主旨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非攻(节选)》的文本材料,包括原文和注释。

2. 准备与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墨子的生平和思想。

3. 准备古汉语词语解释的参考资料。

4. 准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用于小组讨论。

八、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非攻(节选)》。

2. 参考资料:墨子的生平和思想介绍。

课文非攻的教案设计

课文非攻的教案设计

课文《非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非攻》全文。

(2)了解《非攻》的背景知识,理解其含义和价值。

(3)分析并掌握《非攻》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非攻》的核心思想。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非攻》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准确地表达其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和平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无私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并背诵《非攻》。

(2)掌握《非攻》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3)深入理解《非攻》的核心思想。

2. 教学难点:(1)对《非攻》中的古代礼仪、战争制度等背景知识的理解。

(2)对《非攻》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非攻》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非攻》的价值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对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2)分析《非攻》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2)让学生进行课文复述,检验理解程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非攻》。

2. 写一篇关于《非攻》的理解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非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非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

《非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非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非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在借助课下注释进行断句与翻译等活动中,融会贯通地理解浅易的文言文2.通过反复地阅读,体会作品的逻辑性,形象性。

3.能够在进一步的迁移、阅读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在断句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大意。

2.体会文章论理语言的逻辑性。

教学难点:翻译文章,理解作者观点。

课时:2课时课文导入: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非攻》。

研习课文一.检查预习情况(重点读音及词义落实到课文中)园圃( ) 攘( ) 栏厩( ) 衣裘( ) 奚( ) 兹( ) 栏厩()扡( ) 犬豕鸡豚( )( )二.学生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三.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点的总结,教师补充。

1.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园圃: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

众:众人,大家。

形容词做动词。

则:就。

非:指责,谴责。

形容词做动词。

得:抓获,抓捕。

2.以亏人自利也。

以:因为。

亏:损害。

形容词做动词。

利:获利。

形容词做动词。

3.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至:至于。

豕:猪。

豚:小猪。

4.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苟:假如。

愈,益:更加。

兹:通“滋”,更加。

厚:重。

5.至杀不辜人也。

不辜:无罪。

辜,罪。

6.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为:是动词,“攻国”动宾短语做宾语用。

则:却,表转折弗:不。

从而:反而。

谓:说。

通假字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兹”通“滋”,更加2、扡其衣裘,取戈剑者“扡”同“拖”3、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辩’通“辨”词类活用①众闻则非之形容词用作动词,非难。

②以亏人自利也。

使动用法,使人亏。

③从而誉之名词用作动词,赞美。

非攻导学案

非攻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六课《非攻》(节选)导学案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岳建华使用时间 2016年 3月15 日【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翻译课文,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

(2)学习体会墨子文章层层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整体感知,相互探究,把握主旨。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树立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1、依据课文内容,掌握断句的技巧。

2、理解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解读墨子“非攻”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预习导航】1、背景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2.作家简况:墨子(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创始人。

今存《墨子》一书。

3、标题理解:。

4、墨子的主张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伦理思想,是墨子学说的理论基础,即(兼爱);二是政治思想,即尚贤、尚同和(非攻);三是经济思想,即节用、节葬和非乐;四是宗教思想,即天志、明鬼和非命,提出认识客观事物应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作为判断是非取舍的标准。

5、自学检测(1)读音:园圃( ) 攘( )栏厩( ) 衣裘( ) 犬豕鸡豚( )( ) 不辜(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今有一人,入人园圃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则弗知非,从而誉之(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不仁兹甚(4)古今异义词: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古义:今义:)众闻则非之(古义:。

今义:)苟亏人愈多(古义:。

今义:)(5)词类活用:以其亏人愈多从而誉之众闻则非之(6)自读课文,结合下面指导给文章断句。

2024年《非攻》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非攻》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非攻》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道德与法治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非攻”的含义,了解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2.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和平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非攻”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2. 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非攻”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2.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和平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非攻”思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案例,使学生能够将“非攻”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墨家学派及其主要思想。

2. 提问:“非攻”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墨家主张“非攻”?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非攻”思想的内涵。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非攻”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非攻”思想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非攻”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非攻”思想融入日常生活。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非攻”思想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情境教学1. 教师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体会“非攻”思想的实际运用。

2. 学生分享情境体验,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非攻”。

二、案例分析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践行“非攻”思想。

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非攻”思想运用到类似情境中。

三、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非攻”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非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攻》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重要的实词和特殊句式
、引导学生理解类比论说技巧
、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学习重点难点:
、文言句式文言实词虚词积累
、理解运用“非攻”思想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墨子(约公元前公元前),名翟,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有篇,后亡佚篇,其中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的有《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东》《非命》等。

“非攻”的意思是“反对攻打别的国家”。

、墨子的主张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伦理思想,是墨子学说的理论基础,即(兼爱);二是政治思想,即尚贤、尚同和(非攻);三是经济思想,即节用、节葬和非乐;四是宗教思想,即天志、明鬼和非命,提出认识客观事物应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作为判断是非取舍的标准。

二、自主学习
、读音:园圃( ) 攘( ) 栏厩( ) 衣裘( ) 扡( )
犬豕鸡豚( )( ) 不辜( )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则弗知非,从而誉之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其不仁兹甚拖其衣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古今异义词: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古义:今义:)从而誉之(古义:。

今义:)。

、词类活用
以其亏人愈多从而誉之。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众闻则非之。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从而誉之,谓之义。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以亏人自利也。

、一词多义①国
今至大为攻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等死,死国可乎逝将去女,适彼乐国②故此物故非西产。

是何故也暮去朝来颜色故。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君安与项伯有故③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亏人自利也乃入见,问:“何以战?”作《师说》以贻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下列句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三、合作探究
、本文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说明“非攻”这一观点的?
、作者是怎样论述侵略战争的问题?(天下之君子如何看待“攻国”(从原文找信息))生活现象评判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