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海底地形与海洋生物多样性

海底地形与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其深渊的海底地形和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是人类探索的重要领域之一。
海底地形的多样性与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海洋生物适应不同海底地形的策略和进化过程。
海洋的地形元素可以分为两大类:陆地表面下的海底地形和海底平缓到峭壁式的地形。
在陆地表面下的海底地形中,大陆架是最广阔和最重要的一部分。
大陆架是从陆地边缘延伸到大洋底部的地表延伸平台,其坡度较缓。
大陆架地区通常是海洋生物丰富多样的产地,因为这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底层栖息的介质。
例如,许多鱼类和贝类选择在大陆架地区繁殖和寻找食物。
与大陆架相比,海底深渊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深海生态系统通常位于大陆架之外,距离陆地较远,水深达数千米甚至更深。
这种高压、极低温和完全黑暗的环境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奇特的生物适应策略使得它们能够在深海中生存。
例如,一些深海鱼类和软体动物拥有特殊的鳍和触角,能够帮助它们在黑暗中迅速捕食。
此外,深海生物还经历了进化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特征。
比如,一些深海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拥有发光器官,以吸引捕食者或配偶。
除了大陆架和深海地形,海底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地貌特征,如海山、海沟和海底火山。
海山是高起的山脊,通常是由地壳热液和板块构造活动引起的。
这些海山在海洋地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仅为一些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同时也影响着海洋环流和生态系统。
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区域之一,其深度可以达到数千米。
海沟周围的压力和温度极端,因此只有一些特殊适应了这种环境的生物能够在此生存。
相比之下,海底火山是指位于海底的火山体,它们的喷发和岩浆活动对海洋生物和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海底地形和海洋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海洋生物对海底地形的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珊瑚礁是由珊瑚虫的殖民生长而成的。
它们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洋生态系统,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海洋生态学2.海洋与海洋生物相互关系

②非等价性;
③阶段性; ④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⑤直接性和间接性。
生态因子
①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或称理化因子: 海洋环境的主要非生物因子包括光照、温度、盐 度、海流和各种溶解气体等。它们对海洋生物的 分布、生长、繁殖和生产力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②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 :生物周围的同种 和异种的其他生物,各种生物互为环境中的生物 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营养关系,也就是 能量的转移和物质的转化问题。此外还有各种形 式的竞争、共生等关系
马尾藻海K ≈0.025。
透明度(transparency):
间接估算消光系数(K),以此来估计透光层的深度,方便实用。 中国近海K = 1.51/S,透光层深度L = 3.05 S
⑴ 透光层,也称真光层(euphotic zone 或photic zone):
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三、光与海洋动物的分布和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图3-10
四、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植物: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 植物
动物:鸟类的迁移、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昆虫的冬 眠和滞育等均有明显的季节规律
月周期与潮汐周期:招潮蟹体色(低潮时最深)随潮汐
推迟;银海鱼在满月和新月时繁殖。
五、海洋生物的发光现象
1.1 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生态学意义
溶解性:溶解大量营养物质,包括氧、碳、氮、磷 钾等等 透光性:光合作用 流动性:扩大分布范围
浮力余粘性:个体小、结构简单而脆弱的生物得以
生存 缓冲性能:维持环境稳定性
1.2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
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

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便利的关系。
在海洋生物界中,共生关系非常普遍,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
一、共生关系的概述共生关系可分为三类:互利共生、正向共生和负向共生。
互利共生是指双方都从中获益;正向共生是指一方从中获益,而另一方不受损失;负向共生则是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到损失。
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互利共生和正向共生两个方面。
二、珊瑚与藻类的共生关系在大多数珊瑚中,存在一种叫做寄居藻的藻类与珊瑚之间的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被称为共生作用,寄居藻通过光合作用提供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给珊瑚,而珊瑚为寄居藻提供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
这种互利共生关系使得珊瑚能够在浅海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三、海葵与七星瓢虫的共生关系一些海葵上生活着一种叫做七星瓢虫的甲壳动物。
海葵为七星瓢虫提供一种休息和觅食的场所,同时也保护七星瓢虫免受捕食者的侵袭。
而七星瓢虫则通过吃海葵的废弃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来获取食物。
这种正向共生关系对于海葵和七星瓢虫双方都是有益的。
四、鱼类与水母的共生关系一些鱼类与水母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共生关系。
这些鱼类会隐藏在水母的触须中,以觅食或寻找保护。
对于水母来说,这些鱼类提供了防御和营养的来源。
这种互利共生关系使得鱼类得以在水母的保护下生存,而水母则通过鱼类的存在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
五、浮游动物与藻类的共生关系浮游动物与藻类之间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共生的关系。
藻类为浮游动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而浮游动物则为藻类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这种共生关系对于海洋食物链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总结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互利共生和正向共生,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合作,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和稳定。
这些共生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海洋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历程,也对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占据地球表面的71%。
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海洋环境的状态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分布和数量产生重要影响,而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也反过来影响着海洋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海洋环境的化学性质对海洋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洋中的盐浓度、温度和pH值等参数都会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例如,海洋中的浓盐水生物适应高盐环境,而浅海或河口地区的生物对低盐环境更适应。
同时,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海洋生物的活动和分布。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
此外,海水的pH值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珊瑚、贝类和其他钙质生物的生长和骨骼形成。
当海洋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毒害,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
其次,海洋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运作也有重要影响。
海洋环境中的潮汐、海流和海浪等物理过程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和栖息地选择。
例如,某些海洋生物会利用潮汐来觅食、繁殖或寻找栖息地。
海流则对海洋生物的种群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物种能够通过海流的带动在广阔的海域中迁徙,而另一些物种则受限于海流而分布范围狭窄。
此外,海浪的作用也可以改变海岸线的形态和生态系统的结构。
例如,大浪击打海岸可能导致海岸侵蚀,进而影响到栖息在海岸带的生物。
第三,海洋环境中的生物因子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洋生物间的相互作用、食物链和生态位等生态过程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海洋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包括捕食与被捕食、共生关系、竞争以及互相合作等。
食物链是海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重要途径,其中底层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量,然后依次被上层生物所摄取。
生态位则是不同物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通过其特有的生态位使得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得以发挥,而且也维持着物种的多样性。
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

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生物。
在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中,海洋生物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最为重要和普遍的是共生关系。
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通过接触或共享资源而相互依赖和受益的关系。
在海洋中,共生现象极为丰富和多样化,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共生关系的分类1. 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彼此通过共享资源或提供互惠的条件而相互受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珊瑚和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
珊瑚提供庇护所和养分给藻类,而藻类则通过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和氧气给珊瑚。
这种共生关系使得珊瑚礁能够生长繁殖,并成为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栖息地。
2. 互补共生互补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彼此的特殊结构或行为互相补充,从而相互依赖并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
例如,深海中的磷虾和整形鱼之间的共生关系。
磷虾具有发光器官,能够发出微弱的光亮,而整形鱼则利用磷虾的光亮来偷袭猎物。
通过这种互补共生关系,整形鱼获得了更好的捕食机会,而磷虾则获得了保护和归巢的帮助。
3. 寄生共生寄生共生是指一种物种对另一种物种产生负面影响,而被寄生物种则成功寄生在宿主身上并从中获取利益。
一个例子是海葵和触手虫之间的寄生共生关系。
触手虫靠寄生在海葵的身上获取庇护和食物,但同时也对海葵造成损害。
这种共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互利的,因为触手虫获得了生存所需的条件,而海葵则能够清除触手虫的它种。
二、共生关系的重要性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首先,共生关系促进了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和协作,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不同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保持了生物群落的平衡。
例如,珊瑚礁的生态系统中,珊瑚、藻类、鱼类和其他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形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网络。
其次,共生关系提供了多样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方式,增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力。
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合作与互惠

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合作与互惠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合作与互惠深不可测的海洋中,无数生物在其中共生共存。
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共生关系,包括合作与互惠。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合作与互惠实现生态平衡和共同繁衍。
一、海藻与海参的合作关系海洋中最为经典的合作关系之一即为海藻与海参之间的关系。
海藻是一种光合作用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释放氧气。
而海参则是底栖性生物,以动物性物质为食物。
海参通过吞食海藻,摄取其中的营养物质。
这种互利共生关系使得海藻能够得到阳光和养分的供应,而海参则能够获得丰富的食物来源。
二、珊瑚与藻类的共生关系珊瑚是海洋中最为壮观的生物之一,而它们之所以能够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色彩,正是与其中的藻类存在共生关系有关。
珊瑚体内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能量,并产生氧气。
而珊瑚则为藻类提供生长的基质和光合作用所需的光线。
这种彼此依赖的共生关系使得珊瑚能够形成庞大的珊瑚礁,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三、鱼类与清道夫的互惠关系在海洋中,鱼类与清道夫之间存在一种互惠关系。
清道夫是指那些食用已死亡动物尸体的生物,如鲨鱼和鳝鱼等。
当一条鱼死去后,清道夫会迅速聚集进食,从而避免了动物尸体腐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
而这些鱼类则得到了大量的食物供应。
这种互惠关系既保持了海洋的清洁和卫生,也保证了鱼类的生存。
四、海洋植物与浮游生物的协同关系海洋植物包括浮游植物和大型海藻等。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而浮游生物则依靠海洋植物提供的氧气生存,并为海洋植物传播花粉或孢子。
这种协同关系促使海洋植物得以繁衍生息,同时也为浮游生物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供应。
综上所述,海洋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体现了合作与互惠的原则。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使得每个物种能够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同时也维持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共生关系,并采取保护措施,以确保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1. 引言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近三分之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各种鱼类、无脊椎动物、海藻和浮游生物等。
海洋和海洋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海洋与海洋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性。
2. 海洋生物对海洋的影响海洋生物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海洋物理化学环境以及促进营养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生物多样性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捕食、竞争和共生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网络。
例如,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2.2 营养循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起着重要的营养循环作用。
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形成有机物质,为海洋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提供能量。
底栖生物则通过分解有机废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盐和营养物质,再次被浮游生物吸收利用。
这种营养循环过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2.3 影响海洋物理化学环境海洋生物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对海洋的温度、盐度、pH值等物理化学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珊瑚礁可以减少海洋的波浪和海浪,保护海岸线免受侵蚀。
另外,海洋中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了海水的酸化程度,对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3. 海洋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对海洋生物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它们提供了生存空间、养分和保护。
3.1 提供生存空间海洋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不同深度和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适合不同的生物生长和繁殖。
例如,珊瑚礁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3.2 提供养分海洋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支持了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通过吸收光合作用所需的太阳能和二氧化碳,制造出有机物质和氧气,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能量来源。
海洋生物的协同演化与互动关系

海洋生物的协同演化与互动关系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拥有无尽的生物多样性。
在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海洋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精妙的协同演化与互动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影响着海洋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和存活机会,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一、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存的关系。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共生关系非常常见,且种类繁多。
其中最典型的是珊瑚和藻类的共生关系。
珊瑚是一种水下无脊椎动物,能够与藻类共同生活在珊瑚礁上。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养分和能量,而珊瑚为藻类提供了生长的场所。
这种共生关系使得珊瑚能够存活在深海环境中,同时也促进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形成。
二、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海洋生物之间最为基本和普遍的相互作用方式。
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核心结构。
在海洋中,食物链的存在使得海洋生物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捕食关系。
例如,鲨鱼是海洋食物链的顶层捕食者,它们通过捕食小鱼和其他海洋生物来获取能量和养分。
而小鱼则以浮游生物为食,浮游生物则以浮游植物为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系统。
这种捕食关系不仅维持了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影响了海洋生物个体的进化和适应能力。
三、共存关系共存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关系。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共存关系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海藻和海螺之间的关系。
海藻提供了海螺生存和繁殖所需的氧气和养分,而海螺则以食用海藻为生。
它们之间的共存关系不仅满足了海螺的食物需求,也保护了海藻免受过度捕食的威胁。
类似的共存关系还有龙虾和海胆、海鳗和热带鱼等。
四、竞争关系竞争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资源而展开的竞争。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不同海洋生物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例如,底栖生物之间就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它们争夺有限的居住空间和食物资源。
竞争关系不仅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存活和繁殖能力,还推动了物种进化和适应能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海水为微碱性缓冲溶液
4、海水的密度
海水的密度是温度、盐度、压力的函数, 通常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盐度和压力的 增加而增大。
海水密度大,重力效应对海水中生物的影 响较小,不需要坚强的骨骼系统。
5、海水的黏性 其实质是海水对流动的阻力,通常随温度
升高而变小,随盐度增加而变大。 6、 海水的表面张力
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环境
水平方向划分 近海带( neritic ):又称沿岸区和近岸区。 大洋区( oceanic ):又称远洋区,占世界海洋 的大部分。 近海带与大洋区在水层垂直方向的界限通 常是在 200m 等深线处。此处一般是大陆架的边 缘,同时大体上相当于水层环境中真光带和无 光带的界限。
1、近海带特点:
1、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 主要表现为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
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 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 不同纬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2、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 主要由于光照只能透入海洋的表层(最多
不超过 200m ),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或是无光 世界。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底层温度很 低且较恒定,压力也随深度而不断增加,有机 食物在深层很稀少。
第三章 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 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海洋概论 第二节 海洋环境因素及其与海洋生物
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海洋概论
一、导论 二、海水特性及其对海洋生物生活的意义 三、世界大洋 四、中国海 五、海洋环境的划分
一、导论
(一)基本知识
地球的面积: 5.1×108Km2
海洋的面积: 3.62 ×108Km2
(1)盐度变化幅度较大,一般盐度低于大洋;
(2)环境的理化因素具有季节性和突然性的变化;
(3)由于受大陆径流的影响,营养元素和有机物质 丰富;
(4)生物种类和生物量大,生物多为广温性和广盐 性;
(5)是许多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栖息地。
2、大洋区环境特点 (1)空间广阔,垂直幅度大; (2)透明度大,呈现深蓝色; (3)化学成分稳定,盐度较高,营养成分较低; (4) 生物种类和生物密度低; (5)理化性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不大。
深层和深渊层统称无光带,或称黑暗带。
水底环境
1、水底环境划分 潮上带(supratidal zone ):高潮线以上。 潮间带(intertidal zone ):有潮汐现象和受潮汐影响
的区域。 潮下带(sub-tidal zone ):潮间带下限至水深 200m。 深海带(bathyal zone ):水深200至1000~4000m 。 深渊带(abyssal zone ):深海带以下至 6000m。 超深渊带( hadal zone ):深渊带以下。
平均深度:3800m 最大深度:11034m 海洋体积:
13.7 ×108Km3
世界地图
马里亚纳海沟底 部计算机三维图
(二)海与洋的区别
海
洋
海是洋的边缘部分,隶属各大洋, 以海峡或岛屿与洋相通或相隔,面
积较小,约占海洋总面积的 11%
是地球上连续咸水水体的主体部 分,面积辽阔,远离大陆
离大陆近,深度较浅,一般在 2000m 以内
2、最小的海是马尔马拉(Marmara),面积为1.1 ×104Km2 。
(三)海的分类
根据所处位置,可以分为: 边缘海、陆间海、内陆海、海湾、海峡等。 边缘海:靠近大陆边缘的海,它以岛屿、群岛或
半岛与大洋相隔。黄海、东海和南海。 内陆海:深入大陆的海成为内陆海。渤海、波斯
湾、红海、黑海和波罗的海。
3、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从沿海向外延伸到开阔大洋的梯度主要涉
及深度、营养物含量和海水混合作用的变化, 也包括其他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的波动 呈现从沿岸向外洋减弱的变化 。
(二)海洋环境的划分
水层环境:从海水的表层到大洋的最大深度, 即覆盖于海底之上的全部海域。
水底环境:包括所有海底以及高潮时海浪所 能冲击到的全部区域。
3、大洋区分层
上层(epipelagic zone ):0~200m,亦称有光带。 中层(mesopelagic zone ):200~1000m ,有光透入
但满足不了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需求。 深层(bathypelagic zone ):1000~4000m 。 深渊层(abyssopelagic zone ):4000~6000m 。 超深渊层( hadal pelagic zone ):6000m以下。
二、海水特性及其对海洋生物生活的意义
1、 海水中的溶解物质
2、 海水的热学特性
热容量、蒸发潜能、比热容和热导率都是 海水的热力学特性。
海水热容量和蒸发潜热很大,因此具有相 当高的组织温度大幅度突发性变化的能力。导 热性很小,热量向周围扩散很慢,水域温度比 较稳定。海洋为其中生物的生存及生命活动提 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条件。
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 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 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不具有独立的潮波系统和潮流系 统
水文状况受大陆影响,各种环境 因子变化剧烈,并有明显的季节
变化 沉积物多为陆相沉积
水体深,一般在2000m 以上
具有独立的潮波系统和潮流系统
水文状况不受或很少受到大陆的 影响,相对比较稳定 沉积物多为海相沉积
1、最大的海是位于太平洋的珊瑚海(Coral Sea), 面积为4.79×106Km2。
随温度和盐度的升高而 增大 。海蜘蛛依靠表面张力 生活在海洋表面。
海蜘蛛
三、世界大洋
四、中国海
1、渤海 2、黄海 3、东海 4、南海
中国海及相邻海域
五、海洋环境的划分
(一)海洋三大环境梯度 (二)海洋环境的划分
(一)海洋三大环境梯度
1、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 2、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 3、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深海海底的环境特点
光线极微弱或完全无光;部分海底温度终 年很低(-1~5℃ ),无季节变化,但在热液喷 口的海底水温变化急剧;海水很少垂直循环, 仅微弱的水平流动;没有光合作用植物生长, 但有化能合成细菌作为生产者,因此生活着不 少种类的底栖生物。
第二节 海洋环境因素及其与海洋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