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3b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概述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该课程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机械零件的3D建模,第二部分是机械零件的装配设计。

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常用机械零件的3D 建模和装配设计技巧,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一部分:机械零件的3D建模1.课程设计任务设计一种具有多重扭矩传递功能的联轴器,该联轴器支持高速和高扭矩传递,并且易于拆卸和维修,长度不得超过200mm,直径不得超过100mm。

2.课程设计步骤1.确定设计需求,制定设计目标。

2.通过研究联轴器的结构原理,确定联轴器的建模方案。

3.进行零件建模,制定3D建模方案。

4.利用建模软件完成联轴器零件的3D建模。

3.课程设计评分标准1.联轴器建模的准确性。

2.建模过程是否规范和顺畅。

3.是否考虑了联轴器的多重扭矩传递功能。

第二部分:机械零件的装配设计1.课程设计任务根据第一部分联轴器的3D建模,进行联轴器的装配设计,保证多个零件之间的精确配合,以及整个联轴器的安装和拆卸。

2.课程设计步骤1.制定联轴器装配方案,明确零件装配的顺序和具体要求。

2.通过装配软件,完成联轴器的装配设计,包括零件的精确配合。

3.对联轴器进行逐个零件的测试和调试,确保整个联轴器的安装和拆卸,以及扭矩的传递功能。

3.课程设计评分标准1.联轴器的装配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装配过程是否规范和顺畅。

3.联轴器的扭矩传递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学内容的应用,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进一步培养机械设计思维,培养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并运用相关知识对机械系统进行设计和分析。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中涉及的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核心概念。

3. 帮助学生掌握使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绘图的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绘图的技能,具备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学会在项目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设计,对工程领域产生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培养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明白机械设计在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机械设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的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涉及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核心知识。

2. 机械设计CAD软件应用:介绍CAD软件的基本操作,教授如何利用CAD 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绘图。

- 教材章节:第3章《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内容列举:CAD软件的安装与基本操作、二维绘图与编辑、三维建模与渲染等。

3.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 教材章节:第5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 内容列举:传动系统设计、减速器设计、联轴器设计等。

4. 机械设计实践:分组进行机械设计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简单的机械系统进行设计和分析。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掌握常用的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

3.熟悉机械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

4.能够运用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简单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5.能够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机械设计的辅助计算和绘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常用的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如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等。

3.机械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如效率、精度、稳定性等。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引言:介绍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讲解常用的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机械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讲解机械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和挑战。

3.实验法:通过实验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实际操作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设计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适当的实验设备,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型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型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zl型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设计知识,分析并解决zl型机械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描述并解释zl型机械设计中涉及的关键参数和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绘制zl型机械设计的示意图和详细图。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工具和设备进行zl型机械部件的组装和调试。

3. 学生能够运用分析软件对zl型机械设计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关注工程实际,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价值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基础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内容1. zl型机械设计原理:介绍zl型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原理、材料力学性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设计原理内容列举:zl型机械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力学分析。

2. zl型机械结构设计:讲解zl型机械结构设计方法,包括部件设计、装配关系、强度计算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机械结构设计内容列举:zl型机械部件设计、装配工艺、强度校核。

3. zl型机械设计CAD软件应用:学习运用CAD软件进行zl型机械设计的绘图和仿真。

教材章节:第四章 CAD软件应用内容列举:CAD软件基本操作、绘图技巧、三维建模、运动仿真。

4. zl型机械部件组装与调试:介绍zl型机械部件的组装工艺、调试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第五章 机械部件组装与调试内容列举:组装工艺、调试步骤、故障排除。

机械课程设计完整

机械课程设计完整

机械课程设计完整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动力学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机械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掌握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学分析。

•熟悉机械零件的选型和设计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力学原理进行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动力学分析。

•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和设计。

•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项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设计过程、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等。

2.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包括运动学、动力学、运动传递等。

3.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包括力学原理、力矩平衡、动力源等。

4.机械零件的选型和设计:包括轴承、齿轮、传动带等零件的选择和设计方法。

5.CAD软件的应用:学习并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和设计。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讲授法:讲解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进行机械系统运动和动力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设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机械系统运动和动力学实验所需的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完美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完美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完美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并能够运用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如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等。

2.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机械系统的结构特点,掌握机械零件的选型和设计方法。

3. 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培养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绘图的能力,提高其制图速度和准确性。

2. 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机械系统总体设计和细节设计的方法,具备独立完成简单机械设计项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其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设计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认识到机械设计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3.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设计相结合,提高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及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机械设计人才。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力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机械制图标准等,对应教材第1章至第3章内容。

- 力学基础: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如力、受力分析、应力与应变等。

- 材料力学性能:介绍常用机械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选用原则。

- 机械制图标准: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如视图、剖面、尺寸标注等。

2. 机械零件选型与设计:包括传动系统、联接件、轴承和联轴器等,对应教材第4章至第6章内容。

- 传动系统:讲解各类传动方式的特点及选型方法,如齿轮传动、带传动等。

- 联接件:介绍常用联接件的结构形式及设计方法,如螺栓、键等。

- 轴承和联轴器:讲解轴承类型、性能及其选用原则,以及联轴器的设计和应用。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
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机械设计问题。
应用学习成果
学生将经历完整的课程设计过程,从设计概念到最终产品。
教学内容与方法
课程内容
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的软 件和工具。
教学方法
采用实例演示、讨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教学。
教学进程与安排
1
第一周
课程介绍和基本概念讲解。
团队讨论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讨论和合作,促进学习与交流。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
本课程设计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简介
1 课程背景
介绍机械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和目标。
2 教学目标
明确学生在本课程中应该掌握的技能和知 识。
课程目标与背景
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和开发创新的机械产品。
2
第二周
软件操作和实践练习。
3
第三周
课程设计任务布置和团队分组。
教学评估与考核
1 作业评估
2 考试
根据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和成果评估其设 计能力。
进行机械设计理论知识的考核。
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
教学资料
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程讲义。
参考书目
介绍一些优秀的机械设计参考书籍。
问题与讨论
பைடு நூலகம்
学生问题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背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的构造及其设计的相关知识。

为了更好地完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本课程设计将围绕机械系统的构造和设计方案展开。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对机械系统的构造及其设计的案例研究,使学生全面掌握机械系统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加深对机械系统设计流程的认识,提升机械系统设计能力。

3. 课程设计内容3.1 机械系统概述1.机械系统概念和构造2.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3.2 机械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1.常见零件的设计案例2.传动系统设计案例3.结构设计案例3.3 机械系统实验1.基本机械零件的制作和测量2.传动系统的组装和调试3.结构设计的实验4.1 前期准备在进行课程设计前,需要进行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1.确定设计主题和任务;2.制定设计方案;3.建立设计提纲;4.确定设计周期和完成时间。

4.2 设计方案的制定根据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具体的设计方案。

包括:1.设计思路的确定;2.设计的参考文件和材料的确定;3.设计方法的确定。

4.3 设计方案的实施和测试在制定好设计方案后,进行实施和测试工作。

具体包括:1.对设计方案进行实施;2.对设计结果进行测试;3.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是否满足要求。

4.4 设计结果的评估和报告撰写根据测试结果分析,评估设计结果,撰写设计报告。

报告应包括设计过程、测试结果和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

在完成课程设计后,进行评估工作。

具体包括:1.对设计过程进行自我评估;2.邀请相关人员对设计结果进行评估;3.汇总评估结果,制定改进措施。

6. 课程设计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加深对机械系统的认识,全面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及方法。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测试,提升了机械系统设计能力。

希望此次课程设计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实际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东北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007级2班设计者:孙铭康指导教师:***2010年3月24日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3)二、电动机的选择计算 (3)三、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动力参数计算 (4)四、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8)五、轴的设计计算 (18)六、轴的强度校核 (19)七、滚动轴承的选择及其寿命验算 (27)八、键联接的选择和验算 (31)九、联轴器的选择 (32)十、减速器的润滑及密封形式选择 (32)十一、参考文献 (33)一、设计任务书1) 设计题目 :设计胶带输送机的传动装置2) 工作条件:工作年限 工作班制 工作环境 载荷性质 生产批量8 2清洁平稳小批3) 技术数据 题号 滚筒圆周力F(N) 带速 v(m/s)滚筒直径 D(mm) 滚筒长度L(mm) ZL-10A160000.24 400850二、电动机的选择计算1)、选择电动机系列 根据工作要求及工作条件,应选用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封闭式结构,电压380伏。

2)、滚筒转动所需要的有效功率kw FV p w 84.3100024.0160001000=⨯==根据表4.2-9确定各部分的效率:传动滚筒效率 η滚=0.96 联轴器效率 η联=0.99 联轴器效率 η联=0.99 滚动轴承效率 η轴承=0.99开式齿轮的传动效率 η开齿=0.95(脂润滑) 闭式齿轮的传动效率 η闭齿=0.97(8级精度)所需的电动机的功率 kw p p w r 8.4800.084.3===η 3). 滚筒的转速为:min /5.114.024.06060r D v n =**==ππ滚筒查表4.12-1,选电动机Y132M2—6型 ,额定功率5.5kw,同步转速1000r/min,满载转速960r/min 。

同时,由表4.12-2查得电动机中心高 H=132mm ,外伸轴 段 D ×E=38mm ×80mm 。

三、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动力参数计算(一). 分配传动比.1) 总传动比 48.835.119600===w n n i 2)各级传动比的粗略分配由表4.2-9 取i 开=6减速器的传动比: 913.13648.83===开减i i i 减速箱内高速级齿轮传动比334..4913.1335.135.11=⨯==减i i i 1=4.334减速箱内低速级齿轮传动比 210.3334.4913.1312===i i i 减 i 2=3.210 上面分配的传动比仅为初步值。

(二) 各轴功率、转速和转矩的计算1.0轴:(电动机轴)kw p p r 8.40== P 0=4.8KW m in /9600r n = 0n =960r/minm N n p T ⋅=⨯⨯=⨯=75.47960108.455.955.93000 T 0=47.75N.m 2.Ⅰ轴: (减速器高速轴)kwp p p 75.499.08.400101=⨯=⨯=⋅=联ηη P 1=4.75kwm in /9600101r i n n == n 1=960r/minm N n p T ⋅=⨯⨯=⨯=25.479601075.455.955.93111 T 1=47.25N.m 3. Ⅱ轴: (减速器中间轴)kw p p 56.497.099.075.412=⨯⨯==⋅齿轮轴承ηηη P 2=4.56kw min /5.221334.49601212r i n n ===n 2=221.5r/min m N n P T ⋅=⨯⨯=⨯=6.1965.2211056.455.955.93222 T 2=196.6N.m4. Ⅲ轴:(减速器低速轴)kw p p 38.499.097.056.423=⨯⨯=⋅=⋅轴承齿轮ηη P 3=4.38kw min /0.69210.35.2212323r i n n ===3n =69.0r/min m N n P T ⋅=⨯⨯=⨯=22.6060.691038.455.955.93333 3T =606.22N.m5. Ⅳ轴: (开式齿轮传动轴)kw p P 29.499.099.038.434=⨯⨯==轴承连轴器ηη 4P =4.29kwmin /0.6910.693434r i n n ===4n =69.0r/min m N n P T ⋅=⨯⨯=⨯=76.5930.691029.455.955.93444 4T =593.76N/m6. Ⅴ轴: (滚筒轴)kw p p 03.495.099.029.445=⨯⨯==开齿轮滚筒ηη P 5=4.03kw min /5.1160.6945r i n n ===5n =11.5r/min m N n P T .65.33465.111003.455.955.93555=⨯⨯=⨯= T 5=3346.65N.m则大齿轮齿数Z 6=Z 5*u=20×6=120. 按强度为240HBS 和200HBS 查《机械设计》图5-18(a)知25lim /210mm N F =σ,26lim /170mm N F =σ 取4.1min =F S查《机械设计》图5-19知0.165==N N Y Y ,又由式5-32知,0.165==X X Y Y ,取0.2=ST Y 由[]X N F STF F Y Y S Y minlim σσ=考虑磨损影响,将[]F σ值降低30%,则:则[]25/2107.00.10.14.10.2210mm N F =⨯⨯⨯⨯=σ []26/1707.00.10.14.10.2170mm N F =⨯⨯⨯⨯=σ查《机械设计》图5-14知20.2,81.265==Fa Fa Y Y 查图5-15知82.1,55.165==Sa Sa Y Y[]02074.021055.181.2555=⨯=F Sa Fa Y Y σ[]02355.017082.120.2666=⨯=F Sa Fa Y Y σ取[]02355.0=F SaFa Y Y σ取,2.0,2.1==a t t Y K φε 则7.02162.021=+⨯=+=u ad φφ []9.4207.002355.05937602.12232353255=⨯⨯⨯⨯=≥F SaFa d t Y Y ZY KT m σφε 由于预取t m =5mm当m=5mm 时,[]25.102355.059376021207.0522311253=⨯⨯⨯⨯⨯=⨯=SaFa F d Y Y T Z m KY σφε1.25与1.2相差不大,不需要修正m. 所以可以选取m = 5mm.此时,Ⅳ轴和Ⅴ轴的中心距为 ()mm u m Z a 350)16(5220125=+⨯⨯=+=3)、齿轮5、6的主要参数 Z 5=20, Z 6=120, u=6, m=5mmmmmZ d mm mZ d 60012051002056655=⨯===⨯==mm m h d d aa 11040.121002*55=⨯⨯+=+= mm m h d d aa 61040.126002*66=⨯⨯+=+= ()()mm m c h d d a f 5.87525.00.121002**55=⨯+⨯-=+-=()()mm m c h d d a f 5.587525.00.126002**66=⨯+⨯-=+-=mm d d a 3502600100265=+=+=mm a b a 1053503.06=⨯==φ取mm b b 115101051065=+=+=四、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一)减速器高速级齿轮的设计计算1) 材料的选择: 高速级小齿轮 45号钢 调质处理 齿面硬度 217-255HBS 大齿轮 45号钢 正火处理 齿面硬度 162-217HBS 计算应力循环次数9111021.2)283008(19606060⨯=⨯⨯⨯⨯⨯⨯==h jL n N89121010.5334.41021.2⨯=⨯==i N N查《机械设计》图5-17,Z N1=1.0 Z N2=1.06 (允许一定点蚀) 由式5-29,Z X1=Z X2=1.0 ,取S Hmin =1.0 Z W =1.0 Z LVR =0.92(精加工齿轮) 按齿面硬度217HBS 和162HBS ,由图5-16b ,得21lim /580mm N H =σ,22lim /520mm H =σ由5-28式计算许用接触应力[]211min1lim 1/6.53392.00.10.10.1580mm N Z Z Z Z SLVR W X N H H H =⨯⨯⨯==σσ []222min2lim 2/1.50792.00.106.10.1520mm N Z Z Z Z S LVR W X N H H H =⨯⨯⨯==σσ因[][]12H H σσ<,故取[][]22/1.507mm N H H ==σσ 2 2) 按齿面接触强度确定中心距小轮转矩T 1=47250N ·mm初定螺旋角β= 13,987.013cos cos === ββZ 。

初取0.12=t t Z K ε,由表5-5得2/8.189mm N Z E = 减速传动,334.4==i u ;取4.0=a φ 端面压力角4829.20)13cos /20()cos /(===tg arctg tg arctg n t βαα t α4829.20=基圆螺旋角2035.12)4829.20cos 13()cos (=⨯==tg arctg tg arctg t b αββ βb =12.2035 。

44.24829.20sin 4829.20cos co 2sin cos cos 22035.12s =⨯== t t bH Z ααβ由式《机械设计》(5-39)计算中心距a[]mmZ Z Z Z u KT u a HE H a t 89.1181.507987.09.18844.2334.44.02472500.1)1334.4(2)1(32321=⎪⎭⎫⎝⎛⨯⨯⨯⨯⨯+=⎪⎪⎭⎫ ⎝⎛+≥σφβε由《课程设计》表4.2-10,取中心距a=125mm 。

a=125mm 估算模数m n =(0.007~0.02)a=0.875—2.5mm,取标准模数m n =2mm 。

m n =2mm小齿轮齿数:()()83.221334.4213cos 12521cos 21=+⨯⨯⨯=+=u m a z n β大齿轮齿数: z 2=uz 1=9.9883.22334.4=⨯取z 1=23,z 2=99 z 1=23,z 2=99 实际传动比304.4239912===z z i 实 传动比误差%5%69.0%100334.4304.4334.4%100<=⨯-=⨯-=∆理实理i i i i ,在允许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