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期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精简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精简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可以精简总结如下:
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群居生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社会组织简单。
夏商周:早期国家形成,青铜文明,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出现,王权与神权结合。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铁器牛耕推广,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巩固,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佛教盛行。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科举制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充满活力。
宋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科技领先世界,民族融合加强,疆域辽阔。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经济发展,文化专制,科技落后。
这些阶段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

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中国古代部分1.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确⽴、发展。
(2)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业和商业被官府所垄断。
(3)思想⽂化:礼乐制度是维系等级制度的⼯具,⽂化教育为官府所控制。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与⽂明持续发展”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逐步⽡解。
(2)经济:⼩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近本的经济形态。
男耕⼥织、⾃给⾃⾜是其基本特点之⼀。
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3)思想⽂化: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
3.秦汉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和巩固。
秦朝统⼀后,建⽴起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2)经济:⼩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步加强。
(3)思想⽂化: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官⽅思想和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从此不复存在。
4.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重⼤影响。
(2)经济: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利事业发展,海外贸易进⼀步发展。
(3)⽂化: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药发明;楷书、草书流⾏,唐诗更是流芳百世。
5.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元朝实⾏⾏省制度。
(2)经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
(3)思想⽂化:理学产⽣;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峰,活字印刷术发明、⽕药⽤于军事、指南针⽤于航海;⽂⼈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中华民族的⽂化宝库。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古代时期古代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主要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时期。
1. 社会体制:在古代时期,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并发展。
夏、商、周时期都是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社会,贵族阶级占据主导地位。
2. 社会经济:古代时期的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农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同时,城市和商业也在逐渐兴起,商品交换逐渐增多。
3. 文化传统:在古代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礼仪、秩序、忠诚等价值观,对社会起到了稳定作用。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包括唐、宋、元、明、清等时期。
1. 政治制度:在中世纪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朝代的更替。
政治制度逐渐由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制度转变,国家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手中。
2. 社会经济:中世纪时期,农业继续是经济的主体,但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
特别是宋代,出现了繁荣的市场经济,商业活动兴盛。
3. 文化风貌:中世纪时期,文化艺术繁荣,绘画、文学、音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宋代的文人雅士成为社会的主要精英群体,儒家思想继续发展。
近代时期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现代化阶段,主要包括清朝末期、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
1. 政治变革:近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中国逐渐转向共和制度,并开始探索现代化的道路。
2. 社会经济:近代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农业规模扩大,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兴起,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商业活动迅猛增长。
3. 思想进步:近代时期,中国的思想进步异常迅速,各类学术思潮涌现。
例如,科学、民主、自由等新思想深入人心,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
现代时期现代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最新阶段,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 社会主义建设:现代时期,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
中国共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国家现代化。
2. 经济改革开放:现代时期,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1)背景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进行变法。
③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①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①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阶段特征(含经济重心南移).详解

材料一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 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 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 中山靖王刘胜》 • 探究1:材料一中“令诸侯以私恩裂地”是针对汉代的 什么现象采取的措施?有何重要影响? • 提示:(1)针对汉初郡国并存,王国逐渐威胁中央集权 现象而采取的“推恩令”,通过分割王国封地的办法 削弱王国势力。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分 裂走向统一,中国古代文明走向繁荣 • 唐朝(公元618——907年) • 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门第——才学) • 经济:农业(均田制、筒车、曲辕犁);手工业 (青白瓷、唐三彩);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草 市(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夜市;经济重心南 移,扬一益二。 • 文化:唐诗(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民族、外 交);四大发明(雕版印刷术、火药唐末用于战 争);书画艺术(魏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 书,草书张旭怀素)
1.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史框架(东华高中)一、记忆古代六个时期的时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主要指夏、商、周“三代”)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4、隋唐时期(581——907年)5、宋元时期(960——1368年)6、明清时期(1368——1840年)二、记忆春秋战国、宋元、明清时期时代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BC770—221)【总体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第一个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具体特征】(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2)经济上:铁农具牛耕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私学兴起。
(4)民族关系上: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联系增多,出现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二)秦汉时期(BC221年—220年)1.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基时期。
【具体特征】(1)政治上:秦汉王朝建立和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文化上:秦汉文化繁荣昌盛,居世界领先地位。
如造纸术、地动仪等(4)民族关系上:边疆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联系加强。
(5)对外关系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汉代开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和亚欧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政治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589年)1.政权更替:三国鼎立时期(220—280)——西晋短暂统一时期(280—316)——东晋十六国对峙时期(317—420)——南北朝对峙时期(420—589)2.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第二个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具体特征】(1)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庶族。
(2)经济上:北方经济屡遭战乱破坏;南方经济迅速开发发展, 与北方差距大大缩小;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一、基本脉络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改变。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突破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脱离野蛮时代至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第一次大约发生在五六千年前,是从史前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第二次开始于16世纪前后,是从农耕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就中国而言,以春秋战国和明清两个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别值得关注。
1. 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争战、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发起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变革,完成了中国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型。
经济上,以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为标志,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政治上,传统的贵族分封制逐步被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所代替,“封邦建国”的方式被统一的帝国所取代,社会成员结构从以贵族和平民为主体转变为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
这次转型的重要结果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的建立。
2.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处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阶段: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专制体制向民主体制过渡,从封闭型一元文化形态向开放型多元文化形态过渡。
就中国而言,在承袭数千年文明成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萌生着促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新生力量。
但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保守政策,如君主专权、文化专制、抑商、锁国等做法,加之当时的社会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制度缺陷,因此社会转型难以启动。
鸦片战争爆发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走上探索现代化的艰难路途。
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二、基本规律人类历史的进程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事关兴衰之大事。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及演变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及演变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经历了秦代、汉代、唐宋等历史时期的演变,并持续存在了近两千年之久。
封建社会是以君主专制和封建制度为特征的社会形态。
本文将以时代顺序为主线,介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一、西周时期:封建制度的雏形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起源阶段。
在这个时期,君王统治下的社会秩序逐渐建立起来,实行了一定的封建制度。
首先,君主与贵族间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体系。
贵族地主通过掌握土地和农民,从而享有特权和封地。
其次,农民作为贵族地主的附庸,需要向贵族缴纳丰富的赋税和劳役。
尽管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尚未完全成熟,但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
二、秦代:封建制度的崩溃与中央集权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封建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秦始皇通过灭亡诸侯国、废除分封制度以及推行郡县制等举措,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尽管秦代对封建制度产生了破坏性的冲击,但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于坚实地确立了中央集权,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三、汉代:封建制度的复兴与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在汉代,皇权的集中与封建制度的复兴相互交织。
汉武帝时期推行了九品中正制,通过选拔贤良之士赋予他们官位和封爵,进一步加强了君主对贵族地主的控制。
封建制度在汉代得到巩固与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封建社会秩序。
四、唐宋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与解体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制度走向解体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皇帝授予功臣大量的土地和封爵,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同时,封建等级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阶级分化加剧,富贵者更加富贵,贫弱者更加贫弱。
然而,封建社会在鼎盛的时候也埋下了解体的种子。
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的不断发生,加剧了社会矛盾。
而在宋代,封建制度的腐败已经显露无遗,导致了维持封建社会秩序的困难,甚至促成了社会运动的兴起。
五、封建社会的演变: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封建社会的演变是由于封建制度内部矛盾的激化所引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兴起 (5)阶级结构: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逃亡,农民阶级兴起 (6)税制:贡赋制衰落;租税制的形成
春秋战国阶段特征
(7)政治:周王室衰落,分封制、宗法制等贵族等级 制被破坏,郡(县)制、封建官僚制等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形成;诸侯争霸称王;卿大夫夺权;士由贵族 等级序列向知识分子的转变;各国变法。
唐诗
宋词;市民文学
开放的对外政策、陆路和 陆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
海路共同发展
发展
开明的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澶渊之盟、绍兴和议
唐前期:府兵制 唐后期:募兵制
募兵制;王安石强兵之法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 从贵族政治到地主政治 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
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 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 从战乱纷争到一统天下 从百家争鸣到文化专制
春秋战国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 由分裂到统一的转变
(1)生产力:石器锄耕衰落;铁犁牛耕兴起 (2)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 (3)农业经营方式: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衰落,
隋唐宋元时期 (唐宋)——中华文明的高峰
(1)政治:官僚政治的成熟——三省六部、文官政治 (2)经济:①农业、手工业、商业(纸币的出现;市、坊)
②赋税制、租佃制、土地所有制 ③大运河与水路交通网的形成
(3)文化:四大发明等;唐诗宋词;三教、理学 (4)民族:大融合 (5)中外交流:丝绸之路 (6)门阀士族的衰落,平民阶层壮大
1.政治上:国家统一,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并达到顶 峰,一方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一方面成为社会转型 的严重阻碍;
2.经济上:(1)传统的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在此基 础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在基础上,一种崭新的经济因 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中国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微 弱趋势;
(2)但由于封建专制政府重农抑商、闭关海禁,传统的封 建小农经济得到不适当的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始 终未能成长起来;中国逐渐脱离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大趋 势;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阶段特征
3.文化科技上:
(1)传统文化、古典科学技术都进入高度总结阶段。 明清涌现的古典科技巨著,如《本草纲目》《徐霞客 游记》《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传统文化的总结, 如昆曲和京剧、明清小说等;
(2)传统文化、古典科技都出现向近代文化科技转 型的微弱趋势,如西学东渐、部分士大夫甚至最高统 治者倾心西学、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等,但因为封建专 制如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压制始终未能转化为近代科 技和启蒙运动。
(7)军事: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对外关系 民族关系 军事
唐宋大变革
唐朝(618——907)宋朝(960-1127-1279)
三省六部制;道州县制; 二府三司制;路州县制;
科举制展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均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不抑兼并”、租佃制盛
发展;曲辕犁;
行;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三教并行;韩愈复兴儒学 程朱理学;科技新发展;
(8)选官制度:世官制被破坏;选官任官(军功爵制) 形成;贵的没落;贤的兴起;待遇也由封土赐田向俸 禄制逐渐转变。
(9)思想文化:学在官府的的状态被打破,学术下移, 知识分子阶层崛起,百家争鸣;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状态被打破,礼乐征伐自诸侯、卿 大夫出。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阶段特征
总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