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常规检查

合集下载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是通过采集和检测脑脊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相关疾病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对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进行综述。

一、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出血性和肿瘤性疾病,并对病程进行监测和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1. 炎症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是炎症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金标准之一。

在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升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提示炎症性病变。

2. 出血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炎。

出血性病变时,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增高,颜色变红,且蛋白质含量也会升高。

3. 肿瘤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存在和种类。

肿瘤性病变时,脑脊液中出现异常细胞,以及细胞核增大和核仁增多等变化。

二、脑脊液常规的检查方法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采集、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三个步骤。

1.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通常通过腰椎穿刺采集。

患者取侧卧位,暴露腰部皮肤,消毒后麻醉,医生使用腰麻针引导腰椎穿刺针进入腰椎间隙,通过穿刺针引出脑脊液。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脑脊液标本一般分成三份,分别用于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其中,生化学检测常包括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指标的测定;细胞学检测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染色和细胞分类;微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培养和鉴定病原体。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生化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对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细胞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微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寻找致病菌。

三、脑脊液常规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结果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化来进行解读,常见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类含量等。

1. 白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应该在0-5个/μL,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性疾病或感染存在;但也有少数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称为“乳糜脑脊液”。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正常值及临床意义需要根据常规检查来确定,脑脊液常规检查内容包括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氯化物等,具体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如下。

1.白细胞计数:
脑脊液中白细胞正常值为(0-5)×10^6/L。

如果白细胞计数增多,多见于脑脊髓膜炎和脑实质发生的炎性病变,如果白细胞增多为轻度或中度,但以单核细胞为主,多见于病毒性的脑炎,如果是以大量的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多是亚急性或慢性的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时,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

2.蛋白质:
人体脑脊液中蛋白质因穿刺方式不同,标准也有所不同,腰椎穿刺正常值是0.15-0.45g/L,脑室穿刺正常值是0.05-0.15g/L,脑池穿刺的标准是0.10-0.25g/L。

蛋白质含量升高多见于炎症、肿瘤或出血,尤其是同时出现糖含量降低时,发生可能性更大。

3.糖: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糖的含量应低于血糖,一般在2.5-4.4mmol/L。

如果脑脊液糖含量低,伴有高热,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或真菌感染的可能。

4.氯化物:
脑脊液中氯化物的正常值为120-130mmol/L,氯化物和糖同时降低,
意味着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情况。

除此之外,正常人脑脊液应呈无色透明状。

如果是血性或粉红色,意味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如果呈云雾状,一般是细菌感染引起,如果有纤维蛋白膜形成,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知多少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知多少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知多少脑脊液常规检查包含很多种检查,比如一般性状检查、细胞计数检查、蛋白质的定量、微生物学检查、细胞学检查以及化学检查等。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病情发展等的判定都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该检查很操作起来很麻烦,也存在着困难,还会受到主观判定的影响。

所以脑脊液常规检查的质量控制很关键,它不仅可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精密度,而且使检查结果更具可靠性。

1.标本的收集和处理取三个带盖的无菌收集管,装好脑脊液,第一管用来进行细菌培养,第二管用来进行化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用来进行一般性状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取到标本以后要马上送去检查,通常都在一个小时内,如果放置时间较长,脑脊液的性质就容易出现一些变化,使检验结果不准确。

1.一般性状检查1、标本为血性:做穿刺时会出现损伤,所以会出现新鲜的血液,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是陈旧性的出血。

二者呈现的现象是不同的。

穿刺损伤出血:三管中红色是逐渐变淡的,离心观察上清液的颜色是透明状的,上清液隐血试验结果呈阴性,红细胞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白细胞数量也没有出现增加的迹象。

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管中红色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离心观察上清液的颜色表现出淡红色或是黄色的,上清液隐血试验结果呈阳性,红细胞的形态出现了锯齿状或是发生皱缩,白细胞数量会出现继发性的增加或反应性的增加。

1.蛛网膜下腔陈旧性出血:红细胞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溶解,发生出血4到8个小时出现红色。

脑脊液长时间的滞留使蛛网膜下腔发生梗阻,如果蛋白含量每小时超过1.5g/L,颜色就会变黄,而且黄色的严重程度与蛋白质的含量呈正相关。

如果蛋白含量为30g-50g/L时,脑脊液就会自己凝结然后呈现一种黄色胶冻状态。

2.穿刺出血:脑脊液中是存在红细胞的,所以会出现微浊的现象。

当白细胞的数量高于300x106/L时机会出现浑浊情况。

1.细胞计数与细胞分类1、穿刺伤害到血管所以脑脊液呈血性,一定要矫正白细胞的计数结果,主要校正方法:通过白细胞与红细胞数量之间的比例来估算出白细胞的数量,正常比例是红细胞与白细胞之间比例为700:1。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1。

目的:建立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操作;2.范围:适用于脑脊液的常规检查(物理检查、蛋白定性、细胞检查);3。

标本采集:3。

1 标本种类: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3.2 标本要求: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

3。

3 遇高蛋白标本时可采用EDTA K2抗凝。

4.标本储存:立即送检。

5。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久置标本。

6。

器材试剂:5%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ml,加蒸馏水至500ml,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7.物理检查:7。

1 目测脑脊液颜色与透明度:(1)观察颜色。

(2)观察透明度。

(3)观察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

7.2 结果判断与分析:7。

2.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1)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

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引起。

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减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均匀红色,离心后上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

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旧性或新鲜出血。

(2)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

陈旧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小时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周左右。

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量超过1。

5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PPT 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人体脑 脊液的情况。本课件将详细介绍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采集步骤、理化检 查以及解读结果等内容。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脑脊液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了解患者 是否存在脑脊液异常的情况。通过该检查,医生可以判断出一些常见的脑脊 液病理情况。
脑脊液样本的采集步骤
准备工作
打开脑脊液采集套装,检查有无损坏,准备 好采样器具。
穿刺操作
用无菌针头进行穿刺,采集脑脊液样本。
穿刺点选择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穿 刺点进行脑脊液采集。
处理样本
将采集到的脑脊液样本放入采样管中,严密 封闭,标明患者信息。
脑脊液的理化检查
外观和颜色
观察脑脊液的外观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清澈透明 的。
特征 细胞计数增高、白细胞分类异常 脑脊液颜色异常、红细胞计数增高 特定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结果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和限制
1
注意事项
脑脊液采集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注意无菌操作。
2
限制
脑脊液常规断。
3
安全考虑
在进行脑脊液采集时要注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
1 正常结果
2 异常结果
3 进一步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正 常,未发现异常情况。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 常,可能存在脑脊液感 染、脑脊液出血等病理 情况。
对于异常结果,通常需 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如脑脊液培养、脑脊液 细胞学等。
脑脊液异常的常见病理情况
病理情况 脑脊液感染 脑脊液出血 脑脊液肿瘤标志物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1、 (CSF)颜色检查[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

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脑脊液常规检查 ppt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  ppt课件

ppt课件
22
22
脑脊液葡萄糖增高:
①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血液进入脑脊液,损害丘脑下 部,影响碳水化合物代谢。
②丘脑下部损害:急性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缺氧性 脑病、感染中毒性脑病、脑炎、脑出血(尤其是脑室出 血)、弥漫性脑软化等。
③急性颅脑外伤和中毒等影响脑干。
④糖尿病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精神分裂症等。
化脓性脑膜炎轻、中度减低。
正常: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性疾
病。
增高:肾脏疾病、呼吸性碱中
毒等。
ppt课件
27
脑脊液
27
4.酶学检查 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工酶测定
➢参考值 LDH 3~40U/L ➢临床意义
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LDH明显增高 脑血管疾病脑脊液LDH明显增高 脑肿瘤进展期脑脊液LDH活性增高
➢参考值 腰椎 0.20~0.45g/L
小脑延髓池 0.10~0.25g/L 脑室 0.05~0.15g/L
ppt课件
19
19
19
脑脊液蛋白定性试验(Pandy法)
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石炭酸)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 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取潘氏试剂2-3ml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 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2、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肿瘤等,其蛋白质 含量可在1.0g/L以上;
3、脑软化、肿瘤、退行性病变等,脑脊液蛋白可增至0.25-0.8g/L。
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溢血、 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亦增加。
实验室检查影响因素
很多,我们应该注意每一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鉴别诊断及预后观察神经系统疾病及其并发症。

2 检测原理一般性状检查采用目测法;细胞学检查采用显微镜手工检查法。

3 性能参数脑脊液常规检查是手工试验,目前还没有试验性能指标。

4 标本采集与接收4.1 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生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第一管作细菌学检查,第二管作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常规检查。

4.2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因为放置时间过久,其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采集的脑脊液标本应尽量避免混入血液。

5 设备和试剂5.1 仪器:复星公司 ACT-2000 超高倍显微镜系统,Sysmex XT-4000i 分析仪。

5.2 试剂:冰醋酸。

5.3 设备:血细胞计数池。

6 容器和添加剂脑脊液常规检查试验的容器为消毒的玻璃试管,一般情况下无任何添加剂(如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 EDTA 盐抗凝)。

7 操作步骤7.1 检验申请单及标本的审核整理脑脊液常规检验申请条码及标本,审核合格后,对脑脊液检验申请单姓名和标本标识进行复查,确认一致后进行检测。

7.2 一般性状检查:脑脊液的颜色和透明度测量采用目测法。

7.3 细胞计数7.3. 1 手工法:对澄清的脑脊液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一次性计数板,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混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细胞稀释液或者生理盐水稀释后加入事先准备好的管壁带有冰乙酸的小试管中,混匀后滴入一次性计数板内,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

7.3.2 仪器法:取混匀好的标本直接在 XT-4000i 上用体液模式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

7.3.3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7.3.3.1 直接分类法:如果白细胞数不超过 0.015×109/L,可不分类计数;如超过 0.015×109 /L 应分类计数。

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与多核细胞,计数100 个白细胞,以百分比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低血糖:低血糖性昏迷、胰岛素过量。
⑤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膜炎和麻痹性痴性痴呆。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葡萄糖早期减低最为明显,甚至测不出 来。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中葡萄糖降低多发生在 中、晚期,且葡萄糖含量越低预后越差。病毒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葡 萄糖多为正常。 注意事项
(1)送检标本要新鲜,时间过久细菌繁殖而分解致结果偏低。
34
谢谢!
2016/10/23
35
增高:肾脏疾病、呼吸性碱中
毒等。
2016/10/23
25
4.酶学检查
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工酶测定
参考值 LDH 3~40U/L
临床意义
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LDH明显增高
脑血管疾病脑脊液LDH明显增高
脑肿瘤进展期脑脊液LDH活性增高
2016/10/23
26
显微镜检查
1.白细胞计数 方法:手工显微镜计数法 报告方式:**×106/L 白细胞计数的校正 参考值 成人(0- 8)×106/L
小脑延髓池 0.10~0.25g/L
脑室 0.05~0.15g/L
2016/10/23
17
17
脑脊液蛋白定性试验(Pandy法)
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石炭酸)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 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取潘氏试剂2-3ml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 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白色云雾状
的媒介
营养脑神经
脑脊液检查在临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中枢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有极其 重要的意义
2016/10/23
4
标本采集
采集时机 留取方法 注意事项
腰椎穿刺
2016/10/23
5
脑脊液的采集时机
脑脊液穿刺的时机与疾病有关 1. 化脓性脑膜炎于发病后1-2天。 2. 病毒性脑膜炎于发病后3-5天。 3. 结核性脑膜炎于发病后1-3周。
( 2 )试剂与标本的比例 10 ∶1 先加试剂煮沸后无颜色改变再加标本, 以免试剂质量影响实验结果,确保实验质量。
3.氯化物(Chloride)检查
参考值 120~130mmol/L
临床意义 化脓性脑膜炎轻、中度减低。
血液 脑脊液
减低:结核性脑膜炎明显减低, 正常: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性疾
病。
32
2016/10/23
临床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3
2016/10/23
出血性脑病 缺血性脑病
3.协助脑部肿瘤的诊断
脑膜白血病 脑部肿瘤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疗效观察
2016/10/23
3.凝固性 脑脊液的凝固状况表现薄
膜形成、凝块或沉淀物形成。在炎症 情况下,脑脊液中蛋白质(包括纤维 蛋白)含量和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 液形成凝块和薄膜。
2016/10/23
16
化学检查
1.蛋白质(Protein)测定 蛋白质定性试验(Pandy法)
蛋白质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 0.20~0.45g/L
2016/10/23
20
脑脊液葡萄糖增高: ①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血液进入脑脊液,损害丘脑下部,影响碳 水化合物代谢。
②丘脑下部损害:急性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缺氧性脑病、感染 中毒性脑病、脑炎、脑出血(尤其是脑室出血)、弥漫性脑软化等。
③急性颅脑外伤和中毒等影响脑干。 ④糖尿病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精神分裂症等。 ⑤早产儿和新生儿。
30
2.白细胞分类 直接分类和染色分类 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分多核 细胞和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2016/10/23
31
常见脑、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实验室常测指标:外观、蛋白质定性或
定量、葡萄糖测定、氯化物测定、细胞计
数及分类、细菌的检查。
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化脓 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肿瘤和出血性脑血管 疾病。
儿童(0-15)×1氏计数板的结构
直接计数[1]:小试管内放入冰醋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醋 酸后倾去,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 按白细胞计数法计数 .计数两个计数池内四角大格和中央大格共 10大 方格内白细胞总数n即为1 μl脑脊液中白细胞总数.
3、脑软化、肿瘤、退行性病变等,脑脊液蛋白可增至0.25-0.8g/L。
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溢血、脑 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亦增加。
5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在10g/L以上时,流出后呈黄色胶冻状凝固,而且还有蛋 白-细胞分离现象,临床上称为脑脊液凝固综合征,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性脑脊 液的特征。
采集过后立即送检,
脑脊液采集检查为 何顺序一定是第一 管做细菌学,第二管 做生化检验,第三管 是细胞分类 呢????
2016/10/23
8
主要是在穿刺操作中穿刺 针通过组织时有组织损伤,损 伤的组织和组织液污染穿刺针 和附近脑脊液,可能对生化及 细胞学检查有影响,而对细菌 学检查影响较小,第一管抽取 脑积液过程也就冲刷了穿刺针 以减少对生化及细胞学检查的 影响。 实验室检查影响因素很多, 我们应该注意每一个的环节, 尽可能的减少误差,提高结果 的准确度,以免干扰临床思维。
强阳性( 3 +):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白色凝块
蛋白定量
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为3-6.5g/L;结核性脑膜炎刺激 症状期蛋白质含量为 0.3-2.0g/L ,压迫症状期为 1.9-7g/L ,麻痹期为 0.56.5g/L;脑炎蛋白质含量为0.5-3.0g/L。 2、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肿瘤等,其蛋白质含 量可在1.0g/L以上;
【注意事项】 脑脊液白细胞总数的计算公式 1.保证计数板和盖玻片清洁;改良牛鲍 计数板在启用后每隔1年都要鉴定1次,以防 N=n ×106/L 不合格或磨损而影响计数结果的准确性 。 2.一次完成充池,如充池过少、过多、 有气泡或出现任何碎片,应拭净计数板及盖 玻片后重新操作。
这样做正确么???
2016/10/23
2.葡萄糖(Glucose)检查
参考值 2.5~4.5mmol/L(正常情况下是人血糖水平的2/3)
正常脑脊液中葡萄糖与血液中葡萄糖呈恒定的比值,过去认为 是由于血脑屏障可以通透葡萄糖所致;后来认识到这种通透并
不是简单的弥散,而是膜转运,称为携带运转或携带弥散。脑
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①血液葡萄糖的浓度; ②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③脑脊液中葡萄糖的酵解程度; ④携带运转系统的功能。
脑脊液的葡萄糖减低: ①脑部细菌性或霉菌性感染: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 球菌性脑膜炎。
②脑寄生虫病:脑囊虫病、锥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等。
③脑膜肿瘤:弥散性脑膜肿瘤浸润时减低,甚至消失。淋巴瘤、神经 胶质瘤、白血病、黑色素瘤,胃、肺、乳腺和胰腺癌转移至脑膜时也 可使脑脊液葡萄糖减低。
2016/10/23
11
11
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 液体。 红色 常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 腔或脑室出血; 黄色 常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或 脑室出血、椎管梗阻、脑膜炎和重症 黄疸等;当CSF中蛋白含量>50mg/dl 时,其外观亦呈淡黄色
2016/10/23
12
12
白色:化脓性脑膜炎为米汤样,结核 性脑膜炎或真菌性脑膜炎为毛玻璃样外
(1)微混: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溃)。 (2)米汤样(脓性):化脓性脑膜炎。 (3)毛玻璃状: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静置24h,液面上有白絮状薄膜形成、取出涂 片,干燥固定后抗酸染色,可发现抗酸杆菌)。 (4)凝块:麻痹性痴性痴呆、脑脊髓灰质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 性脑膜炎。 (5)黄色凝块:脊髓肿瘤晚期。 (6)凝固:蛛网膜下腔阻塞(肿瘤、椎骨脓肿、炎症性粘连)。
腰穿后脑脊液应立即送检,放置过久
◆ 易被污染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 细胞破坏、变形、消失,纤维蛋白凝结,影响细 胞计数及细胞学检查
◆ 糖因细胞、微生物等的消耗降解而降低 ◆ 致病菌如隐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可溶解死亡
2016/10/23
10
检验项目
一般性状检查 化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 细菌学检查

微绿色 常见于绿脓杆菌引起的脑膜炎;
褐色或黑色 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016/10/23
13
13
2.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当脑膜有病理性改变时, 脑脊液会因细菌或细胞的存在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混浊,其 混浊程度则因疾病的种类及轻重不同而异。如化脓性脑膜 炎时,白细胞大量增加,可呈脓样乳白混浊;结核性脑膜 炎时,脑脊液内的白细胞中度增多,可呈轻度毛玻璃样混 浊。正常脑脊液也可由穿刺时红细胞进入脑脊液引起轻度 浑浊。
520ml
主要由血液循环经脑脉络膜丛和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滤
过而生成的血浆超滤液(95%在侧脑室形成)
与血浆相比,其蛋白、脂质与钙含量较低,而氯化物、叶
酸与镁的含量较高
血、脑脊液之间 _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
脑脊液的作用
缓冲外力对脑、脊髓、神经根等的影响 调节颅内压力和平衡脑血流量 充当清除中枢神经系统某些新陈代谢产物与毒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