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导学案3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三课宋明理学教案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新课导入: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新课讲授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3)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①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4)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并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2)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3)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之欲出;(4)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教学重难点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教学内容导入《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2.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高二历史LS-10-01-003第三课《宋明理学》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组名: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能记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

2、能说出宋明理学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3、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学法指导】通过自主学习,明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弄清楚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知识链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儒学的权威受到挑战。

儒学的信徒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使儒学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

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基础梳理】知识点一:三教合一一、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_____________在民间广为传播。

二、表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________、________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____________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主张“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____________”。

3.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

儒学大师________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一、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学家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导学案设计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导学案设计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导学案设计1 / 2第3课 宋明理学 导学案编制:温瑞瑞 王育娟 审核:温瑞瑞【高考链接】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目标】1. 掌握理学形成的背景,弄清宋代儒学的发展。

2.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影响;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学习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学习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基础掌握】【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春秋繁露》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

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闩,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材料三 曾经有一个关于王阳明的传说,说是王到一座寺庙游玩,见一房门紧闭,好奇之下不顾知客僧苦劝,执意开门,结果大惊,原来房中有位圆寂的老和尚与王之面容极其相似,身后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身。

”王黯然,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诗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 ——“中华读书网”材料四 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 ——《宋明理学》 请回答:(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导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导案【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程朱和王阳明心的基本内容。

难点解和心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和王阳明心的历史地位。

【法指导】1.阅读课本内容,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

2.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

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格物致知”,“心”等。

比较归纳程朱与陆王心的异同,并综合其本质作用。

【习过程】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________也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儒、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家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又称“____________”。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的正统地位,________提出复兴儒。

细节点拨习宋明之前,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

二、程朱1.形成:北宋时,________家者展开了复兴儒、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

2.“二程”(程颐、程颢)(1)核心:_____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而后有物。

(2)把天和____________直接联系起。

(3)提出“____________”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联系起。

3.朱熹(1)强调之在于天,即____________,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人性本与天一致,强调“________________”。

(3)认为“物”指天、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举考试依据的教书。

(3)朱熹的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派。

细节点拨宋明是中国古代后期的儒主流,在评价其历史影响时,应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从肯定积极作用和指明消极作用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

《宋明理学》 导学案

《宋明理学》 导学案

《宋明理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理解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如“理”“气”“心”“性”等。

3、探讨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4、培养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主张。

2、难点(1)理解宋明理学的哲学内涵和思维方式。

(2)正确评价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1、政治背景(1)宋代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强化思想控制。

(2)元代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背景(1)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2)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3、思想文化背景(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唐代三教并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3)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力图复兴儒学。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2)主要观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2、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

(2)主要观点: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所蒙蔽,需要通过自我反省来恢复良知。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影响(1)宋明理学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如重视气节、品德,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等。

(2)宋明理学的思辨性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2、消极影响(1)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022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导学案

2022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NO.编写:使用时间:第周班级:小组:姓名:学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根本主张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根本内容学习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问题导读单一、学法指导:1、梳理教材知识,勾画重点、难点,熟记掌握相关根底知识。

2、完成相关自测题。

3、将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疑惑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讨论解决二、教材助读:?金榜?三、预习自测〔一〕选择题:1、〔2021河南学业水测试〕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三教九流〞一说。

其中“三教〞指的是A、儒、法、道B、儒、佛、道C、儒、墨、法D、墨、佛、道2、“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3、〔2021福建学业水测试〕朱熹在福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他的历史地位是A、开创了宋明理学B、开创了清代考证学之先河C、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D、建立心学理论4、科举制是隋唐时代开始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的选官制度,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四书〞作为考试内容最早出现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5、朱熹的主张和奉献是①著有?四书章句集注?②提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③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④提出“致良知〞学说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6、某校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7、〔2021浙江学业水测试〕古代一位浙江籍哲学家提出“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并强调“知行合一〞。

这位哲学家是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二〕判断题:1、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否认了君主专制。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篇一: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案第3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开展。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根本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知识点一:三教合一【自主学习】1.西汉:汉武帝以后,_儒学_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合作探究1】试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要点提示: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儒学本身的缺陷和问题〔如理论上的缺陷〕【难点突破1】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有了新开展?要点提示:①从内容上看,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②从传播的范围看,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③从影响上看,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自主学习】1.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

2.主要思想:〔1〕程颢、程颐,①世界观: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伦理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认识论:“二程〞提出“致知〞的认识论。

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①世界观: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

②伦理观: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性〞。

③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_明道德之善___,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___南宋__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三宋明理学【预习目标】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

【预习重点】1.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

2.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预习任务】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困境:东汉末年以来,儒家思想遭到质疑,其统治地位不断被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________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

(2)北宋时期,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________运动,当时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北宋五子的思想(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________,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__”,认为天理的核心是“________”。

2.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________”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学说(1)理气论:理比________更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2)修养论: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强调教育日积月累,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强调道的价值内涵是“________”,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4)主要著述: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________,并为之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2.历史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提出的核心命题是“________”,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

2.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强调“________”。

3.历史地位: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________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当堂测试】1.右图为位于五岳之一恒山上的悬空寺,它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座道、佛、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体现。

该庙最早可能出现于()A.西汉武帝时期B.东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2.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

”由此可知()A.儒学和佛教遭到打压B.道学成为统治思想C.此举促使了三教对立D.此举皆在巩固统治3.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

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4.“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这句话评价的应是()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C.两宋理学D.道家学说5.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其中“天理”是指()A.孔孟之道B.自然规律C.三纲五常D.物质财富6.朱子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该材料中的观点可能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主要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行为规范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减少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广泛谴责7.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海瑞治家严谨B.儒学地位衰落C.理学摧残人性D.世风每况愈下8.南宋时期,陆九渊在《鹅湖和教授兄韵》中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诗中“易简”和“支离”分别是指()A.儒学、佛学B.理学、心学C.心学、理学D.道教、儒学9.某思想家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为此,他主张()A.“心外无物” B.“圣人不行而知”C.“致良知” D.“知行合一”10.南宋朱熹和明代王阳明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主张“知行合一” B.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为欲望所蒙蔽C.认为“心”就是“理” D.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11.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

《中庸》工夫密,规模大。

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子语类》材料二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

愚不肖者虽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

请回答:(1)材料一中《论语》主要反映了谁的思想?据所学知识,简述《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

(4分)(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思想?概述材料二的主要主张。

(4分)(3)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不同点。

据所学知识,归纳这两种主张的共同点。

(6分)【我的疑惑】12.【巩固提升】1.2参考答案【预习任务】一、2.(1)韩愈(2)儒学复兴二、1.(2)宇宙规律(4)天理仁 2.天理三、1.(1)气(2)本体论(3)三纲五常(4)《四书》四、1.心即理也 2.知行合一 3.儒家信仰【当堂测试】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三教合一”。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道教出现于东汉末年,A、B不符合题意;C、D都符合出现了“三教合一”趋势,但D不符合题干中“最早”的限定条件。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可知,唐朝统治者把道教放在第一位,这是与李唐王朝统治者的姓氏有关的,有利于加强教化和巩固统治,故选D。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A、C错误;此时道教虽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B错误。

3.答案:D解析:唐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

故D正确。

A项说法错误;B是理学形成的外因;C项不能体现“新”。

4.答案:C解析: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同时又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因此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

故C正确。

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等美德,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故A错误,C正确。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抓住“知”与“行”之间的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A、C也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但不符合题意。

B是老子“道”的思想的体现,与题意不符。

故D正确。

7.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陆九渊”“鹅湖”可知诗中所述为陆九渊和朱熹进行学术辩论的“鹅湖之会”。

由“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并结合理学和心学的相关知识可知“易简”和“支离”的具体所指,C项正确。

8.答案:C解析:在传统理学影响下,人们要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

这些道德规范虽然在培养民族性格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扼杀了人的天性,摧残了人性。

而题干海瑞的做法就是这些道德规范消极性的体现。

9.答案:B解析: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三纲五常的根源。

据此本题选B项,A、C、D三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共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王阳明的主张,C是心学的主张,D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三纲五常”,维护封建道德;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可见B符合题意。

11. 答案:(1)孔子。

仁;礼;有教无类等。

(2)王守仁。

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致良知有不同的层次;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

(3)不同点:材料一要求苦学,阅读典籍才能求得学问;材料二则要求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

共同点:理是万物的本原;注重个人修养;宣扬传统儒学思想(或重塑儒家价值理念);维护伦理纲常。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分析,《论语》主要反映孔子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仁、礼。

第(2)问从“致良知”分析应是王守仁的思想,第(3)问要求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去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