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教案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中地位和作用
地位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 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 的伟大壮举。
作用
长征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 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同时,长征也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力量 ,为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精神内涵
长征精神包括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 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长征组歌两首》教 案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长征历史背景及意义 •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分享
目录
• 实践活动设计:创意表达与展示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教案背景及目的
弘扬长征精神
跨学科综合学习
通过教授《长征组歌两首》,使学生 更深入地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感悟交流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 的思考和感悟,如对长征精神的 理解、对革命先辈的敬仰等,促 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提问答疑: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
问题收集
提前收集学生在阅读《长征组歌两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分类整 理。
现场答疑
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包括对诗歌背景、意象、语言等方面 的解释和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景等元素。
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如豪情壮志、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等,理解诗人在长征途中的心
路历程。
价值观探讨
指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价值 观,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 命英雄主义等,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教案模板

八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教案模板教案一:《长征组歌》原唱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及历史地位;2.学习歌曲的歌词及旋律;3.能够表达对于长征组歌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长征组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2.歌曲的歌词理解和唱法。
三、课堂教学过程1.开篇渲染:播放长征组歌的MV,并简要介绍长征组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地位。
2.歌词学习:发放歌词资料,让学生看一遍歌词,并协助理解深层含义。
接着,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歌词并跟唱。
3.歌曲表演:分组表演整首歌曲,提供不同的演绎方式进行比较,点评每个小组的表现。
4.总结讨论:将学生成果综合起来,进一步探讨长征组歌在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方面的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对《长征组歌》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在情感态度上更符合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此外,学生还能以分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升班级和学校的文化氛围。
教案二:红歌版《长征组歌》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于《长征组歌》红色文化符号和故事内涵;2.学习歌曲的歌词及唱法;3.能够表达对于红歌版《长征组歌》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红色文化符号和历史内涵的讲解;2.歌曲的歌词理解和唱法。
三、课堂教学过程1.开篇引入:讲解红歌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并提及《长征组歌》在红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2.歌词学习:发放歌词资料,依照学生不同的等级要求进行必要的讲解,鼓励学生在红色文化和意识上有所升华。
3.歌曲表演:分组按照学科主题分别演绎歌曲,在表演过程中增加创意和情感的渲染,提高班级和个人的艺术魅力。
4.总结讨论:评选优秀歌曲演绎团队,并进行互评和点评讲评。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会接触到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以及红色文化符号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激励和自信,同时也将激发其在艺术方面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表达能力,为整个班级和学校的文化教育充实了不少具体内容。
八上语文《长征组歌》教案

八上语文《长征组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征组歌》。
(2)理解《长征组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分析《长征组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征组歌》。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红军长征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长征组歌》的背景知识。
2. 《长征组歌》的艺术特色。
3. 红军长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难点1. 《长征组歌》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中深层次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征组歌》的背景、艺术特色和红军长征的精神。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让学生朗读、背诵《长征组歌》,体会诗歌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长征组歌》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1.2 简介《长征组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长征组歌》,理解诗歌内容。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3.1 讲解《长征组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3.2 分析红军长征的精神内涵,如坚定信念、团结互助等。
4. 分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长征组歌》的理解和感悟。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实践环节5.1 让学生朗读、背诵《长征组歌》,体会诗歌的美。
5.2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诗歌表演,增强体验。
6. 课堂小结6.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长征组歌》的特点和价值。
6.2 强调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7. 作业布置7.2 选择其他有关长征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扩大知识面。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长征组歌》。
2. 学生能够理解《长征组歌》的背景、艺术特色和红军长征的精神。
小学五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精选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精选教案推荐文章拥有信任500字小学五年级作文热度:五年级上册作文我的理想优秀范本热度:小学五年级读书心得五篇热度:我骄傲五年级作文热度:生活万花筒作文五年级五百字热度:《长征组歌两首》歌词表达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精选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
2. 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
3. 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一.字词检测:音:黔皑皑毡炊chuī 毯tǎn 侵qīn似sì 水似银似乎重chóng 重飞渡扎zhā 扎营盘shì 似的zhòng 重兵zā 包扎乘chéng 乘机,乘人之危行háng 行情,欺行霸市jiě 解嘲shèng 千乘之国xíng 行囊,行云流水解jiè 解送奇qí奇怪xiè 跑马卖解jī 奇数形:渴解渴渴求渴望饥充饥饥饿饥荒皑皑皑袭袭击喝喝水喝彩肌肌肤肌肉肌体铠铠甲垄垄断锤千锤百炼钢钢铁捶捶胸顿足刚刚强义:皑皑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压——逼近境——边境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
(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
八上语文《长征组歌》教案

八上语文《长征组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征组歌》,使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美、欣赏诗歌美、创造诗歌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坚定的信念,学会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组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长征精神。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长征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长征的艰辛。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熟悉诗文内容。
2. 学生准备:预习《长征组歌》,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播放《长征组歌》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氛围。
1.2 展示长征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征的历史。
1.3 教师简介《长征组歌》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长征组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2 教师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 分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象征意义。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5.2 学生谈收获,表达自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6. 课后作业6.1 学生抄写《长征组歌》,加强记忆。
六、教学拓展6.1 组织学生观看《长征组歌》朗诵音乐会,感受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组歌的背景和意义。
学会演唱两首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奏、演等多种方式,体验长征组歌的音乐魅力。
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音准、节奏、唱腔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演唱长征组歌,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长征组歌简介介绍长征组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义。
讲解长征组歌的构成和特点。
2.2 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学习歌曲的旋律、歌词和演唱技巧。
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长征组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授分组进行歌曲学习,每组选择一首歌曲进行深入学习。
教师进行示范演唱,讲解歌曲的唱法和情感表达。
3.3 实践学生进行集体演唱,加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音准、节奏、唱腔等方面的准确性。
集体演唱的协调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4.2 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指导。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长征组歌》教材或相关资料。
5.2 音响设备播放歌曲的音响设备。
5.3 教学辅助工具图片、视频等资料。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长征组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长征的场景和情节。
6.2 课后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长征组歌进行学习和演唱。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文艺演出,展示所学成果。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知识拓展介绍长征组歌与其他音乐作品的联系和差异。
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组歌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7.2 实践拓展组织学生参观长征纪念地,感受长征的历史氛围。
邀请长征时期的革命前辈或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分享长征的经历和故事。
第八章:教学安全8.1 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演唱和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避免意外伤害。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组歌》的背景和创作意义,感受革命历史的伟大。
2. 通过学习两首《长征组歌》的歌曲,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长征组歌》的背景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创作背景等。
2. 《长征组歌》中的两首歌曲:《突破封锁线》、《飞越大渡河》。
3. 歌曲《突破封锁线》的学习: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解析。
4. 歌曲《飞越大渡河》的学习: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解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 教学难点: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征组歌》的背景和创作意义,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习。
3. 练习法:分组练习、合唱,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所表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长征组歌》的背景和创作意义,学习歌曲《突破封锁线》。
2. 第二课时:学习歌曲《飞越大渡河》,进行合唱练习。
3. 第三课时:总结学习内容,进行歌曲演唱展示。
4.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深入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5. 第五课时:进行课程评价,总结收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演唱两首《长征组歌》的歌曲。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3. 学生能够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长征组歌》的背景介绍、歌曲解析等内容。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让学生跟随学习。
3. 乐谱:提供两首歌曲的乐谱,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唱。
八、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介绍《长征组歌》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长征组歌 教案

长征组歌教案教案标题:长征组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长征组歌》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和意义;2. 学习并掌握《长征组歌》的歌词和曲调;3. 培养学生对于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理解和感受;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长征组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主体:2. 学习歌词:a. 分段教学:将歌词分成若干段,逐段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b. 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c. 个人练习:鼓励学生在课后个人练习,提高歌曲的熟练度。
3. 学习曲调:a. 听音乐欣赏:播放《长征组歌》的原版音乐,让学生感受曲调的旋律和情感表达。
b. 跟唱练习:分段进行跟唱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曲调和节奏。
c. 伴奏练习:提供伴奏音乐,让学生尝试在伴奏下进行歌唱,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合唱技巧。
4. 情感表达和讨论:a. 分析歌词: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所表达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让学生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b.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于《长征组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总结:5. 总结教学内容:回顾学习的歌词和曲调,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
6. 反思和展望: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展望将来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音乐的可能性。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或音频等,用于介绍《长征组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2. 《长征组歌》的歌词和原版音乐。
3. 伴奏音乐。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合唱表现和个人练习成果。
2. 学生对于《长征组歌》的理解和感受的口头表达和小组讨论。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相关的歌曲、诗歌或绘画等作品。
2. 邀请专业音乐人士:邀请专业音乐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演出,深入探讨《长征组歌》的音乐特点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⒈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⒊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
⒋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⒈了解有关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知识,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征的路线导入:;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
二、介绍《组歌》的创作背景
三、正音、正字、释意
⒈正音
皑ái 黔qián 毡zhān 草毯 tǎn 扎zhā
⒉辨形
黔─铃皑─铠锤─捶
⒊释意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四、释疑:
㈠《四渡赤水出奇兵》齐读
⒈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⑴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⑵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⒉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⒊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⑴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
⑵毛泽东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
⑶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
⒋写作画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㈡《过雪山草地》齐读
⒈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所面临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⑴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
⑵炊断粮;
⑶为下文描写部队战胜困难作铺垫,衬托了战士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以及革命战斗的精神。
⒉“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⑴拟人、比喻、对偶
⑵用语形象、生动歌颂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又与诗的首句相呼应。
⒊“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对偶的手法。
句式整齐,充分再现了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的处境和藐视困难的精神。
五、延伸
结合有关诗句谈谈红军为什么能够“翻越雪山”“走过草地”?
(千锤百炼不怕难最后一句)
六、作业
⒈背诵两首歌
⒉完成课后练习二
⒊收集跟《长征组歌》有关的精彩片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⒈理解长短句式并学会运用;⒉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⒈背诵全诗;⒉检查课后作业。
二、授新课
⒈比较一下两首歌词的异同
同:两首歌词都歌颂了红军战胜严寒酷暑、克服险恶环境与生活险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态度。
异:中心不同。
第一首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和毛泽东神奇的用兵之道;
第二首表现了红军部队上下团结、同甘共苦的追求理想、战天斗地的崇高精神。
⒉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
同:都描绘了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
异:
第一首:⑴横断山阻挡路途,道路难行,部队条件艰苦,天气炎热无比;
⑵敌人围追堵截,重兵把守,意欲消灭红军部队,部队面临生死攸关的生死关头;
第二首:⑴雪山挡道,草地茫茫,荒无人烟,高原奇寒,风雨交加;
⑵部队断粮断炊,忍饥挨饿,以野菜充饥,共度难关。
⒊两首歌词在句式上有什么特色?
⑴以七言这主。
结合组歌来分析,总结: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
⑵三言句。
结合课文,这些句子都描绘了红军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酷暑如火、雪域厅寒、道路艰难、敌兵围堵、断粮断炊),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庄严残酷的气氛,对塑造红军战士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⒋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又有哪些特征?
语言精炼形象(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
⒌探讨课后练习三
三、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3.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中心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音乐美
三、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预习要求:
1.制作读书卡
2.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方面的资料
学法设计:
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
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
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
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
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七律长征》导入
二.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朗读歌词,体会情感
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1.师范读,提问: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回答: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2.从歌词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四.品味语言,合作学习
再读《四》,讨论以下问题:
1.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或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质疑)3、比较本课与《七律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
师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
1.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2.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
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顽强、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也表现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过渡: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
如果说前面的困难靠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1.再读《过》,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
生存危机之严重。
如开头四句。
2.问:怎样克服的?靠什么?
提示:千锤百炼的红军靠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
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3.如果要造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纪念碑,请你在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总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诵比赛,再次领略歌词的气势与节奏,体会红军那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
五.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活动目的:更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活动形式:朗诵比赛
活动准备:先听录音,再自由朗读,选出一名主持人,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其余同学作为裁判。
活动过程:
1.主持人报幕
2.按小组顺序,依次朗诵
3.裁判简评
4.按票数多少和评价好坏,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其余为鼓励奖
六.布置作业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看法。
(整理成文)
附板书:《长征组歌》两首
(一)
四渡赤水
强渡乌江
奇兵盛赞用兵如神
佯攻昆明
巧渡金沙
(二)
(钢铁汉)(骨更硬)
坚强+追求=过雪山草地(千锤百炼)(志越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