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re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慢板》选自悲怆奏鸣曲作品.13,弦乐四重奏总谱 分谱LudwigvanBeethoven,P
Beethoven个人简介及作品

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16日病逝于维也纳。
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
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屋Heiligenstaedter-Testament-Haus
19.,Probusgasse 6
贝多芬的资料

贝多芬的资料贝多芬的生平:“竭力为善,爱与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册)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团长,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男高音歌手。
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分,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把他一人和提琴关在家里,或整天逼在羽管键琴旁边练习。
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Christian Gottlob Neefe,1748-1798)的助手。
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
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
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
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
以后,他先跟弗朗茨〃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Johann Albrechtsberger,1736-1809)和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等人学习。
【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的生平资料

【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的生平资料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
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
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生平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诞生于德国波恩。
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女仆,心地善良、性情温柔。
她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
古典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古典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一、古典主义萌发阶段格鲁克克里斯托福·威利巴尔德·旺·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1781),德国著名歌剧改革家,作曲家。
代表作品:《阿尔西斯特》(歌剧)。
戈塞克弗兰克斯·约瑟夫·戈塞克(Francois Joseph Gossec,1734—1829),法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
代表作品:《第一交响乐》。
二、维也纳古典主义学派海顿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代表作品:《伦敦交响乐》(共12部);《第94(惊愕)交响曲》。
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 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歌剧);《唐璜》(歌剧);《后宫诱逃》(歌剧);《魔笛》(歌剧);《G小调弦乐小夜曲》。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
代表作品:《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二十一(黎明)钢琴奏鸣曲》;《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二十六(告别)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哀格蒙特序曲》。
古典主义时期三巨臣及其经典作品介绍一、海顿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平简介贝多芬⽣平简介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出⽣于波恩,⾃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
贝多芬⽣活在法国⼤⾰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益兴起。
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由和美好未来。
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
贝多芬的晚年⼗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但是,⼈民忘不了他,1827年3⽉29⽇,贝多芬的葬礼举⾏时,有⼆千多⼈参加护灵。
贝多芬对⾳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是⼗⼋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乐家。
1770年12⽉26⽇贝多芬诞⽣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
他的祖⽗原是荷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亲是个男⾼⾳歌⼿,母亲是宫廷御厨的⼥⼉。
贝多芬⽣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世实⾏"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了⼀些改良的措施。
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地之⼀。
贝多芬的幼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想让⾃⼰的⼉⼦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迫孩⼦练琴,⽽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不满⼋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前表演、卖艺,⼗⼀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作。
这种严酷的童年⽣活,使贝多芬很早就⾛上了独⽴的以⾳乐谋⽣的道路,同时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
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剧都曾有过贡献。
关于贝多芬的资料

关于贝多芬的资料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贝多芬是由古典乐派跨进浪漫派,中间的一座桥梁,他出身寒微,虽遭到诸多不幸与痛苦,可是他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自我充实,以致於成长茁壮。
他从小被强制学习音乐,早年曾向海顿与阿布雷治克学习理论作曲,奠定了作曲技巧的深厚基础,终成一代巨匠。
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博斗,永不低头,对人生的感触极深,了悟人生的意义,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不少前人不曾想像的深刻感情,处处充满了自信。
这些作品正如灿烂绚丽的万丈光芒,照耀著整个生命的园地,展现出崇高的志节,与奔放的热情,十分令人感佩,我们应学习贝多芬这种不畏艰难努力向上的情操。
作品一览:种类作品编号作品名称交响曲Op.21 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Op.36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Op.55 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Op.60 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Op.67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Op.68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Op.92 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Op.93 F大调第八号交响曲Op.91 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Op.125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管弦乐Op.40 G小调小提琴浪漫曲Op.50 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弦乐四重奏Op.127 降E调第十二号Op.132 A小调第十五号Op.133 降B调(大赋格曲)Op.130 降B调第十三号Op.131 升C小调第十四号Op.135 F大调第十六号Op.33 伟大追逸曲宗教音乐Op.123 D大调(庄严弥撒曲)钢琴作品Woo59 给爱丽丝芭蕾舞剧Op.43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序曲歌剧Op.72 费德里奥合唱曲Op.80 合唱幻想曲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24 F大调(春)Op.31 C小调奏鸣曲Op.47 G大调(克罗采)协奏曲Op.15 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Op.19 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Op.37 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Op.56 C大调六重协奏曲Op.58 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Op.61 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Op.73 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序曲Op.72a 雷奥诺拉序曲Op.62 柯里奥兰序曲Op.84 艾格蒙序曲Op.113 雅典废墟序曲Op.117 史蒂芬生序曲Op.115 命名日庆典序曲奏鸣曲与变奏曲Op.13 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Op.27 No.2 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Op.28 D大调钢琴奏鸣曲(田园)Op.34 降E大调英雄变奏曲Op.31 No2 D小调钢琴奏鸣曲Op.53 C大调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Op.81a 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Op.90 E小调钢琴奏鸣曲Op.106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汉马克拉维亚)Op.120 狄亚贝里变奏曲。
贝多芬的故事--ppt

• 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男,德国作曲家、钢 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 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 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 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 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 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 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 尊称为乐圣。
• 由于约翰的音乐教育缺乏系统性,所以有同 行说服了约翰,让贝多芬另请老师以进一步 发掘其潜能。1781年(一说1782年)贝多芬 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 学习钢琴和作曲,另外还跟弗兰兹〃安 东〃里斯(Franz Anton Ries)学习小提琴, 这些新老师的努力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 独特的风格。奈弗是一位好老师,他不但看 出了贝多芬的优势所在,也能察觉其弱点: 缺乏自制力、修养和纪律。他要求贝多芬研 习前辈的作品,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 集》;以及同时代音乐家的名篇,如莫札特 的作品。
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 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 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 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 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 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 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 《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 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钢琴协 奏曲》、《月光曲》、《悲怆钢琴奏鸣 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 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 美丽乐章。
命运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展现的是人的 精神世界的激烈斗争和获得灵魂自 由的胜利欢悦。虽然贝多芬创作这 部交响曲时,个人遭遇到许多苦难, 但是他的音乐追求的却是人类的欢 乐。他不以一己之悲欢,局限自己 的创作,因此,贝多芬的音乐具有 崇高精神。从“通过苦难的欢乐” 之中,它揭示出人类精神历程的艰 难和战胜苦难的崇高之美。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个人资料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生日:1770年12月16日星座:射手座出生地:波恩职业: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等作品: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另外著有《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著名作品。
名言1:“竭力为善,爱与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 --贝多芬(1792年手记)名言2:“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生平介绍“竭力为善,爱与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册)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团长,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男高音歌手。
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分,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把他一人和提琴关在家里,或整天逼在羽管键琴旁边练习。
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Christian Gottlob Neefe,1748-1798)的助手。
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
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