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西·冯·贝多芬,1776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的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由海顿和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古典主义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的手里被极大地扩充和发展。
他将18世纪与19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合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
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连在一起。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共32首,其在钢琴音乐中的地位可以与被称之为“旧约圣经”的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相媲美,被称之为“新约圣经”。
写作时间超过三十年,在音乐风格和精神内容上,都被看做贝多芬的音乐自传。
32首钢琴奏鸣曲中1800年以前的作品,一般划分为早期作品,但实际上第八《悲怆》已很具中期色彩:个性张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但第八之后,第九、第十、第十一,这三首似乎又连接上了第七号。
自第十二号开始,真正进入贝多芬辉煌个性写照的中期。
一般把第二十八号以后的5首称为后期作品。
真正显示其浪漫主义特色的,是自第八《悲怆》起,经由第十二号《送葬》、第十四号《月光》、第十五号《田园》、第十七号《暴风雨》之发展,至第二十一号《华德斯坦》、第二十三号《热情》、第二十六号《告别》、第二十九号《钢琴》发展到顶点。
这几首,都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不朽之作。
二、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悲怆》钢琴奏鸣曲首次出版于1799年,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奏鸣曲。
《悲怆》这一标题是贝多芬冠名的,是献给他的保护人和朋友——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的。
这部结构构思雄伟,手法简练的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是作者早期奏鸣曲中的杰作。
这首乐曲表现的是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慨与反抗,以及他对不平等的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热烈追求。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教学内容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 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 , 1827 年 3 月 26 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上 , 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 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 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 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 1799 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 1792 年 27 岁时创作的 , 题献给酷爱音乐的亲王李斯诺夫斯基。
当时 ,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 , 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 , 因此 , 在创作风格上 ,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 ,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 f 小调奏鸣曲》 ,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 ,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 , 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 , 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
标题“悲怆” , 隐藏着生命的磨难 , 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 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 , 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 , 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 , 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 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
《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 , c 小调 , 二二拍子 , 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
其结构如下 :1 、引子 (1 → 10 小节 )2 、呈示部 (11 → 132 或者 134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第二个结束主题→主要主题的双片断→连接3 、展开部 (135 → 196 小节 ) 慢板的引子→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连接4 、再现部 (197 → 296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同样再现5 、尾声 (297 → 312 小节 ) 引用慢板引子→引用主要主题部分→动力结束[2]130 第一乐章的引子 , 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 , 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 , 仿佛是被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也被称为《悲怆》,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历经了两年的创作,于1801年首次演出,至今仍然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第一乐章入手,来谈一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的魅力所在。
第一乐章以降B小调开篇,情绪沉郁而深沉,给人一种沉思和思考的感觉。
一开始,贝多芬以简单的音符表达了对于命运的思索,而后逐渐地由简单的旋律发展到颇具技巧的乐段,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着情感与探索的音乐世界。
整个第一乐章乐曲的结构严谨,情感的波动十分自然,以至于即使在听者听来极具挑战性的技术性的乐段时,也会为贝多芬的情感表达而深深打动。
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给人们展现了他的独到见解和情感表达的才华。
他以虚拟的琴键,以震颤的音符,以跳跃的旋律,将情感渗透在每一个音符中。
整个乐章的情感起伏,从深邃沉重到慷慨激昂,无不展现了贝多芬的情感丰富和技巧娴熟。
在演奏上,第一乐章对钢琴演奏者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
其中的技术亮点包括高难度的音阶、跳跃、和弦的运用等。
整个乐章要求演奏者有极高的演奏技巧,同时也需要具备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
只有将技术和情感融为一体,才能完美地演绎这部作品。
在乐章的结尾部分,贝多芬将情感渲染的淋漓尽致。
一段段短小的乐句,仿佛是一种内心的呐喊,让人感受到了贝多芬对于命运的无奈与挣扎。
在这段激昂的乐句中,贝多芬通过复杂的和弦和扎实的音符,将他内心的情感饱满地表达出来,使得听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动人至极的音乐世界,无法自拔。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其丰富的音乐表达和精湛的技术要求,成为了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repertoire之一。
无论是从情感表达还是从技巧要求上来看,这部作品都无愧于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精华之一。
它既是一部练习技巧的好曲目,也是一部富有内涵和情感的音乐杰作。
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并且深入理解这部伟大作品,同时也希望更多的钢琴演奏者能够通过演奏这部作品,找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丰富和音乐魅力。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摘要] 贝多芬的音乐与他所处的年代,自身的遭遇是分不开的。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留下了终身追求的奋斗目标:共和、自由、平等、博爱。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7年到1798年,是贝多芬二十多岁时创作的。
其题目《悲怆》是他自己命名的,其原文“pathetic”含有悲壮、感情强烈的意思。
[关键词] 贝多芬《悲怆》分析一、背景贝多芬的代表作《悲怆》奏鸣曲表现了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懑与反抗,表达了他对不公平等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二、具体分析1.引子乐曲第一乐章是用传统的奏鸣曲式写成的,但是开头加了一个很长的引子,其深沉的带有附点的小调和弦,听起来非常沉闷。
在演奏时第一拍的和弦应用大臂的力量下键,声音要深沉结实。
紧接着第二拍和弦声音变弱,但手指不要软,掌关节站稳,这样弹出的声音有一种紧张度,听起来有一种紧迫感,它仿佛人们在令人窒息的黑暗社会中得不到喘息一样。
以下第二小节、第三小节在弹法上相近,但在力度和内容上,要层层递近,使紧张层层加深,仿佛是贝多芬对不平等社会发出的质问,而得不到回答。
第四小节前三拍和弦要弹得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明亮,第四拍飞速成下行的音阶给人一种如同在黑暗中看到曙光,音乐也从小调转入大调。
接下来从第五小节开始右手出现了如歌的旋律,在弹奏时应注意句子与语气的划分,和弦的解决。
左手的伴奏不要弹得太突出,应给人一种朦胧感,造成一种背景。
第五小节第四拍的和弦要弹得结实有力,与前三拍如歌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美好愿望的向往与追求,不时地被现实黑暗社会势力所冲击。
第六小节也是一样,第七、第八小节声音要拉住,一点点渐强;到第九小节第一拍,前半拍的和弦要达到最强,下面要弹得很干净、轻巧,第二拍断奏要果断,第十小节也是如此,这两小节给人一种寻问的感觉。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2221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21(总184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34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杨雅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336622)摘要: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其用尽一生创作的心血,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他的一个代表作。
文章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同时结合谱例以直观的形式对作品加以具体分析,以期对演奏者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艺术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221)22—0214—03一、《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调式调性为c小调, 2/2拍子的奏鸣曲式,是由肃穆的慢板和富有朝气的快板两种速度组成。
庄严的慢板引子(第1—14小节)拉开了全曲的序幕,它是整首乐曲的“龙头”。
第一小节奏出的是一组强有力的和弦,而上行的附点音符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二者之间的矛盾构成全曲情感发展的基调。
接着减七和弦奏出的音调在高四度和高八度两处反复模进,达到高音降A这个顶峰时,一组下行的半音音阶快速地顺势而下,蕴含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的爆发埋下伏笔。
呈示部(第11—132小节)是充满激情的快板,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部(第11—22小节)主题的旋律展现了同不公平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旋律音型、铿锵有力的节奏结合左手分解八度的持续震音,迸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
连接部(第29—55小节)与副部(第51—89小节)流畅动听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交相呼应。
左手的伴奏织体富有律动性,上行的跳音和下行的三连音夹杂着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使音乐具有一种梦幻的色彩⑴。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9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侯乐 / 张可昕摘 要:《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
这部作品采用里程碑式的创作手法,将贝多芬早年的困苦经历以及命运的反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创作背景,从史学角度剖析贝多芬的创作经历与创作理念。
第二部分对立足作品本身,对作品进行分析,从作品曲式及和声的运用上抓住作品的创作特征,对乐句做细致解读。
第三部分论述了演奏时的三个要点,首先是力度的变化,注意作品中强烈的力量冲突,特别是演奏厚重织体时将情感氛围的烘托做到细腻;其次是对速度的把控,旋律线条的紧张或舒缓直接影响着音乐进行动力,将作品的戏剧性表现出来;最后是要理解作品的内容,将贝多芬内心中面对命运的不甘与痛苦表现出来。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侯乐(1971-),女,博士,副教授,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张可昕(1999-),女,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是交响曲和奏鸣曲。
他既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巨匠,同时也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他将自己艰辛的一生,以及理想和英雄主义情怀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作品之中。
《c 小调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初,记录了贝多芬二十七、八岁时的生活,因此这部作品在叙事性上也是值得深思的。
它不止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贝多芬的一次宣言,用作品将自己的抗争和希望宣泄出来。
这首作品是献赠给他的仰慕者与赞助人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
酷爱音乐,最为倾慕贝多芬,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给予他丰厚的报酬,并多次赠送给贝多芬大量乐器,可以说是贝多芬第一位伯乐、雇主与朋友。
赏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赏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一、摘要:《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创作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构思雄伟,悲壮激昂。
第一乐章是这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其引子部分,表现了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反映了挑战命运、搏击黑暗势力的决心,副部主题则活泼而抒情;再现部音乐一往无前、坚定有力;尾声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
整个乐章充满斗争的力量和热烈的追求,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篇章。
二、关键字:悲怆曲式结构挑战命运激昂奋进自由平等当时,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因此,在创作风格上,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f 小调奏鸣曲》,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感情崇高伟大,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三、创作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作了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另外还有大量交响曲、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等等。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
贝多芬一生坎坷。
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
《c小调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7年至1798年初,是题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的,1799年由维也纳的艾德尔社初次出版。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情感表达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情感表达作者:李斌斌来源:《新课程·教师》2016年第09期摘要:贝多芬一生共创作35首钢琴奏鸣曲。
《悲怆奏鸣曲》作为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虽然是遵循了传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手法,但更多的是融合了贝多芬自身所特有的英雄性、交响性、戏剧性的创作特点。
主要通过对贝多芬生平简介、作品创作背景、作品演奏手法及作品分析介绍,逐步探讨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情感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巅峰之作。
奏鸣曲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最为风靡的创作题材,它的深度和影响力的体现就必须提到一个重要的乐曲结构,即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由于其丰富的相对复杂的结构性,表达了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和内涵性。
正因如此,每一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最能体现整首乐曲的内容、思想、深度,是全曲的精髓部分。
一、《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贝多芬创作《悲怆奏鸣曲》的时间是18世纪上半叶,法国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当时著名的启蒙思想就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心。
贝多芬也受之影响,对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非常向往,迫切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民众带来希望和力量。
他怀揣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奋笔写下了《悲怆奏鸣曲》。
《悲怆奏鸣曲》渗透着革命斗争的激情,其形象拥有慷慨激昂的革命特征,与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多地预示了新世纪的曙光,他以热情的表现手法和大胆而紧张的情绪埋葬了过去,满怀希望地迎接未来。
同时,该作品标志着贝多芬成熟的、富有个性的、浪漫潇洒的、创作性时代的开始。
二、《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与情感表达《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由极慢的慢板和较为辉煌的快板组成,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五个部分,总共310个小节(图例)。
引子(1—10小节)是全曲的序奏及联接后面快板的总要先导,是全曲发展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上,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1799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1792年27岁时创作的,题献给酷爱音乐的
亲王李斯诺夫斯基。
当时,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
因此,在创作风格上,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没有了海顿与莫扎
特的影响,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
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f小调奏鸣曲》,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诉说了愤怒、
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
表作,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
标题“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
《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c小调,二二拍子,是整首奏
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
其结构如下:
1、引子(1 T 10小节)
2、呈示部(11 T 132或者134小节)主要主题T连接T副主题T第一个结束主题T 第二个结束主题T 主要主题的双片断T连接
3、展开部(135 T 196小节)慢板的引子T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T连接
4、再现部(197 T 296小节)主要主题T连接T副主题T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T
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T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T同样再现
5、尾声(297 T 312小节)引用慢板引子T引用主要主题部分T动力结束[2]130第一乐章的引子,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仿佛
是被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
作品中,贝多芬打破了传统奏鸣曲的形式,创造性地在快板乐章前加进的这个具有相当篇幅的引子。
使用如此重份量引子的手法,在贝多芬全部奏鸣曲中都是空前绝后的[3]。
在引子庄严的慢板中,利用c小调和E大调变换,
烘托了强烈悲壮的情绪和性质,弥漫着痛苦哀求的气息。
沉重的和弦,伴随着命运痛苦的叹惜与呻吟,时而让人感受到对光明的期望,时而又让人感受到命运沉重的压力。
在庄重
缓慢的和弦多次强调之后,双手同时推向到一个宽广激昂的优美旋律,不让人有丝毫的喘息,音乐又急速地推向音阶,象激流一般一往无前。
在引子中,休止符在音乐中是一种等
待和酝酿,集中内在的爆炸力,增强了音乐内在的紧张度,从而产生浓烈的悲怆气息。
[4]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已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情绪的爆发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四个首尾相接的乐句重叠而成,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
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
作品不断运动的节奏,像卷起的巨浪拍击
岩石。
他天才地运用了同一的节奏脉动,给人一种快速变化的印象。
快板部分的进行是以
二分音符为单位,而引子和快板部分也在尖锐对立中求得一致,节奏不允许有丝毫的自
由,往上升的渴望支配了快板主题的所有部分,一种使内心获得自由的解放感,使乐思
与连贯性形成统一。
在分解八度轰响的背景上,主要主题用断奏弹出,暴风雨般向上和向下的冲动带有极强的威武激动的因素,充满了激昂的意志力。
[2]133活泼抒情的副部主题
显得十分的优美,具有那个时代不凡的“浪漫派色彩”的调性(阴暗的降e小调)。
流
动的旋律在高音区和低音区不停的跳跃
,互相呼应,具有很强的歌唱性 ,衬托出旋律的 美感。
左手舞曲的伴奏织体 ,充满生气,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遐想。
浓重低
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
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阶进行
,掀起了更 汹涌的情潮。
[5]108
个音响好像在远离、减弱、继而又产生了铃铛般的铿锵声
,有如旋风袭击着一切 ,我们可 以从中听到悲惨的呼吸、凄凉的哀诉
,清晰地表现出贝多芬急躁的冲动和钢铁般的意志。
[2]134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 g 小调上集中凝练的音乐形象
,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 的威胁。
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轻吟哀求的音调形成对 照,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像是远处传来的雷鸣
,昂扬级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
替掀起一个个浪潮。
再现部又以变奏、扩大和缩小的手法,重复了呈示部的成份,是呈示部的变化再现。
音乐 一往无前、坚定有力 ,从而使英雄豪迈的性格增添了几分悲壮的气氛。
尾声是对主体的回
忆和主部主题的再现,最后几个斩钉截铁般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 ,显示了贝 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气概 ,体现了“我活着,体验着和斗争着! ”的刚毅。
贝多芬始 终向往“自由、平等、博爱” ,他曾说“要热爱自由 ,超过爱其他的一切。
”因此,他非 常拥护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他的许多重要创作都概括了当时暴风雨的时代 ,反映了德国 进步的资产阶级由于法国革命胜利而引起的革命热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贝多芬一 生艰难坎坷,从1787年他母亲去世后 ,就担负起了全家的经济重担
,他终身未婚,26 岁开始出现耳聋。
但是 ,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悲怆奏鸣曲》 以情感人,表达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愤慨 ,描述了激情澎湃的悲壮人生 ,饱含了痛苦与欢 乐、哀怨和酸楚 ,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渴望、对悲壮英雄情怀的向往。
其第一乐章有悲壮、 有叹息,有痛苦、有反抗 ,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的追求 ,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 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篇章。
作为音乐形象矛盾冲突的中心
动机与恰恰相反的动机相结合 ,展开部非常简练而紧凑 ,紧密地突进到快板的内部 但又含有新的感情细节。
引子的 ,成为巨大的统一性的根源。
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