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颤.栗(zhàn) 字帖.(tiě) 长歌当.哭(dàng)开门揖.盗(yī)B.抹.布(mā) 绯.红(fēi)殒身不恤.(xù)张牙舞爪.(zhǎo)C.租赁.(lìn) 创.伤(chuāng)莘.莘学子(xīn)否.极泰来(pǐ)D.解剖.(pō) 污渍.(zì) 屏.气凝神(bǐng)博闻强识.(z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籍贯伎俩绿草如荫黯然失色B.和睦光牒阴谋诡计殚精竭虑C.文采通缉敝帚自珍震耳欲聋D.桀骜枭雄难以起齿瞠目结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日前,“青涩的邂逅——成都七中高原创诗歌朗诵大赛”在学校音乐厅举行,各班选手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将最精彩的表演带给了大家。
B.一份名为“你所期待的春节联欢晚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少观众希望春晚节目短小精悍....、新鲜活泼。
C.《壹周立波秀》在赢得良好的口碑和惊人的收视率之后,于国庆期间再推第三季。
周立波以其幽默睿智的语言使观众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D.周国平的新作《宝贝,宝贝》讲述的是妞妞的妹妹——啾啾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被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打动,时不时拍案而起....,连连叫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日,某中学将“向学生回敬鞠躬问好”写进了修订后的《教师守则》,学校认为,师生见面时互相鞠躬问好会使校园气氛更为和谐。
B.《青城》是我市继《金沙》之后打造的又一部舞台剧精品,它在第十一届西博会上的演出,让更多人领略到了成都文化的独特影响。
C.世博会的收入构成中,门票收入占50%,因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大量的参观者。
D.“凤姐”、“犀利哥”、“杯具”等网络词汇一夜窜红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网民在背后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30分)一、基础与积累(24分)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在各大书店销售火爆,当仁不让....地登上了销售排行榜的榜首。
B.革命老区金寨,以其山一般宽广的胸怀,培养了一批批为中国革命事业殒身不恤....的优秀儿女。
C.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在场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文化体制创新,挖掘文化特色的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B.有的同学在考试前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C.刚刚开始,他们还可以靠自己带的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饼干等维持,后来因为水土不服,一些队员出现拉肚子、感冒发烧等症状。
D.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而在于它要有思想有风骨,惟有此才能永恒。
7.下列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B.“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
C.“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振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D.“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8.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A.杜牧诗议论根本上与传统观点类似,他肯定了项羽的功绩,赞扬项羽才俊且是英雄。
B.李清照充分肯定项羽的英雄气节,赞扬项羽的高风亮节。
C.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否定态度。
D.李清照诗与杜牧诗,对项羽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态度。
成都七中2021—2021学年上期2021级半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2021.11.3)

成都七中2021—2021学年上期2021级半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2021.11.3)成都七中2021—2021学年上期2021级半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2021.11.3)1.B(A帖tiè C莘shēn D剖pōu)2.C(A绿草如茵 B光碟 D难以启齿)3.B①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②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A比喻流言蛊惑人心C忍不住笑,与“笑起来”重复,去掉“地笑起来”D形容十分愤怒,应改为“拍案叫绝”)4.A(B搭配不当,将“影响”改为“魅力”C不合逻辑,应改为“上海世博会能否成功”D句式杂糅,去掉“所造成的”。
)5.D比喻,将“伤感”比作“水纹”(A拟人B排比C夸张)6.C“竖子”是对人的蔑称。
7.B受8.D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D是意动用法9.B“枉”应解释为“屈尊”、“屈驾”。
10.D副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A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B连词,表因果,因为/介词,用;C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11.D“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与事实不符,原文中未提及亲友的反对和阻拦。
12.(1)严仲子怕被杀死,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
(“诛”、“亡去”、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2)于是谢绝了车马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谢”、“车骑随从”、“辞”各1分,句意1分)13.①动机上看:荆轲刺秦王主要是为了阻止秦国进攻燕国和报太子恩;聂政刺杀侠累是“为知己者用”,为报知遇之恩。
②准备上看:荆轲刺秦王准备了樊於期头函、匕首、燕地图和副手;聂政刺杀侠累“谢车骑人徒”,只身前往。
(每点两分)14.(1)诗圣诗史(共1分,答错一空不给分)(2)美丽幽静的浣花溪边,树木环绕,池塘青碧,这里远离闹市的喧嚣。
(答案中要包括以下关键词:远离喧嚣、澄澈的溪水、清幽的树林,一个关键词一分。
)(3)表达了作者对幽美的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对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0学年度上学期半期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半期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题:高一语文备课组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Ⅱ卷、第Ⅱ卷均答在答题卷上。
第Ⅱ卷(30分)一、基础知识(21分,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忤视(wǔ)蹩脚(bié)敕令(shè)不胜杯杓(sháo)B. 揶揄(yé) 采撷(jié) 淬火(cuì) 钟灵毓秀(yù)C. 创伤(chuāng) 整饬(chì)裨将(pí)纤尘不染(xiān)D. 刀俎(zǔ)吐蕃(fān)憎恨(zēng)瞠目结舌(chēng)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 像貌妨害讴歌字贴嘻笑怒骂B. 宛如警剔慷慨间谍笑逐言开C. 苍桑屯兵憔瘁振奋励精图治D. 旗杆翱游阻遏九霄神洲大地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她的故乡,支持者们更是载歌载舞,额手称庆。
B.为应对警方最近强大的打击力度,这一黑社会团伙秘密从国外购置了一批重武器,如虎添翼,气焰更为嚣张了。
C.环球小姐大赛是选拔标准严格的全世界选美大赛,但最近曝光的一组环球小姐不雅照片,穷形尽相,让人失望不已。
D.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下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B.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代时、将来时。
我们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C.正如巴金的活着,已经是超出个体生命意义的符号象征;逝去的他,也同样超越一般的生死,成为一场蕴涵丰富的公共事件。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
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
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
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
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
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
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摘编自张志坚《以短视频构建诗意的共情空间》)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pdf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殒命 机缘巧合 淋漓尽至 怅寥廓 B.亢奋 戊戌变法 通谍 莫须有 C.黯然 长歌当哭 世外桃 屏息 D.堕落 不刊之论 斑斓 桀傲不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B.美国政府对本国存在的严重侵犯人权的问题熟视无睹、讳疾忌医,却年复一年地发表报告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品头论足、横加责难。
C.小刘与小张在大学里是同学,大学毕业后又都回到家乡创业,他俩在北京萍水相逢,真是喜出望外。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B.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
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现了古蜀人的智慧与魅力。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5.下列各句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再别康桥》。
C.《鸿门宴》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D.《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
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
四川省成都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成都2023—2024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本堂考试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王昌龄的《诗格》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文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
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不可一向言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
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
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