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新诗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时作业课件人教版必修1.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栏 目 链 接
(3)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 样的情感? 答: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 ___________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4)______________ ,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 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 《七律· 长征》)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毛 泽东《沁园春· 雪》)
2.写法赏析
(1)写景抒情。本词选择了秋山的红叶和秋水的绿波来 加以描写,是因为这些景色可以寄托革命的激情。又选择 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来加以描写,反映了人民要求解放 的愿望。“怅寥廓”以下,由写景转入写情:“怅”不是
栏 目 链 接
真的惆怅,“问”不是真问,只是说得含蓄一些,但是以
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已经溢于言表。
(2)词的上阕,“看”字统领哪些景物?我们从中
能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山、林、江、舸、鹰、鱼,万类。意象密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合“争”、“击”、“竞”等动词突出景物特征。 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1.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49张PPT)

提
“看”领
示
起 “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漫江
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 鱼
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返回 回目录页
简析
(一)远近相间: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
提 (二)俯仰交错:
“鹰击长空”是仰视,
示
“鱼翔浅底”是俯视;
(三)动静结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景,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景。
在对万类生物的关注中融入对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
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
泽东的大气!_____洒脱豪迈
关 于 词 的 知 识
1、词,又称长短句。兴起于隋,成 形于唐,盛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 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 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 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以壮景抒豪情
朗读上阕第二层,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赏
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二 由。”
)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看”字领起哪几句?
三、这几句描写湘江景色,层次分明,动静相宜,试简要分 析。
四、体会“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 透” “百舸”“争流”等词语的表现力。
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zhēng róng) 不平凡,不寻常
苍茫(cāng máng) 旷远迷茫
恰同学少年( qià) 正当,正值
挥斥方遒(huī chìqiú) 奔放 强劲有力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7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课时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 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 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这是美 国作家塞缪尔 ·厄尔曼在他的散文中对“青春” 的诠释。那么一代伟人毛泽东又给我们吟唱了怎 样的青春宣言呢?一起观看视频《诗人毛泽东》。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再读,走近风华少年 学习任务二:联读,体悟情感志向 学习任务三:演读,点燃澎湃青春 学习任务四:评读,赋能青春成长
参考示例
答:“ 舒”字最富有表现力。 ①“舒”,意为舒展,开阔;
②生动地写出那里的天地空阔, 一望无际,令人感到舒畅; ③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的 赞美,体现了作者对未来景象的展望。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阅读埃德加 ·斯诺笔录的《毛泽东自传》, 或借助导学案、网络等查阅资料,了解毛泽东 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了解他创作这首词的背 景。
①释“字”意
②作 析 用
3悟情感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水调歌头 ·游泳(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①。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②,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 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 彻底、干净、全部 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 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于4月23日占领国民党 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毛泽东同志在北平香山双清 别墅得到占领南京的捷报,心情振奋,写下了这首诗。
声。”充分表达了
第1课《沁园春长沙》 (共47张PPT) ppt课件 人教版 语文必修一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 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 运动,主编《湘江评论》, 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 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 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 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 命工作。1925年春,他会湖 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 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 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 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 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 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 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 不朽诗篇。
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 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背景: (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 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 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 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 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 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 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 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 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鉴赏“湘江秋景图”体现出的色彩美和雄壮美 ①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 “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 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 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 人感到可爱。
②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 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 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 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 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竟”字, 有 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 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 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 到 达 长 沙 , 并 独 自 去
护 下 , 毛 泽 东 同 志 秘 密
捕 毛 泽 东 同 志 。 在 韶 山
从 事 革 命 活 动 。 军 阀 赵
2
月 , 毛 泽 东 同 志 从 上
1925
·
长 沙 》 创 作 于 年
作者其人
• 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 •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 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 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上阕:
眼
前看
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 中抒 情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小结-1
色 彩 图绚 丽 画的 秋 景
胸
壮
怀 博
大
志的 凌
云
2、下阕:
峥 嵘 岁忆 月
豪 迈
气记
概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书法家。 •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时代》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题目解说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 公主园林后人作词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词 牌名还有“念奴娇”、“菩萨蛮”等。 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说明地点和写作内容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精选ppt课件(48页)

写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 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 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 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 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 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地镇压。那么 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 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 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 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 liáo kuò )
è
三
整体感知
朗读,要注意节奏。 感情,要热情奔放,慷慨激昂。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 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 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 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 飞舟?
词的分类 1、字数: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2、片段: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 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 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
四叠极少见。
预习检查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园春( ) 百舸( qì n 峥嵘( ) 寥廓( zhēng róng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qiú 橘子洲 ( j ú ) gě
•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沁园春 长沙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主宰国家命运的正是那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百侣、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文本赏析
上阕:分析词中描绘的湘江秋景图,包括“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如“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等,体会其描绘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
文本赏析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的秋景,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景中寓情,作者通过描绘壮美的秋景,抒发了昂扬向上的情感。)
词牌来历: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花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片(阕)。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整体感知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文本赏析
上阕:分析词中描绘的湘江秋景图,包括“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如“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等,体会其描绘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
文本赏析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的秋景,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景中寓情,作者通过描绘壮美的秋景,抒发了昂扬向上的情感。)
词牌来历: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花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片(阕)。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整体感知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教学课件

《沁园春·长沙》属长调、双调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文题,因为写诗之时诗人 在长沙,所写之景是长沙,所怀之人、所写之事也在长沙。
第九页,共三十一页。
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请找出表现全 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看、怅、问
眼前景
下阕:携、忆忆、记
忆往事
一字 领起
第十页,共三十一页。
你认为本词是什么样的艺术风格?从哪 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
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第二十页,共三十一页。
毛泽东对待秋天、秋景、秋色、秋风的态度始终 如一,都摆脱了悲凉之意,要么不同于古人的悲秋,
要么都高于古人的颂秋,体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襟、伟 岸人格、斗争意志和乐观精神。
这与他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是离不开的。他 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有博大的 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 愁善感的仟弱文人。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夸张
想象
含蓄巧妙地回答了“谁主 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 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 壮志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一页。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 们多次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豪情壮志,含
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第三十页,共三十一页。
概括主旨
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 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境。 作者一扫古代文人笔下秋天清冷、惨淡的景象和悲秋 的主题,选择壮美的静物,描绘壮丽的图景,这种大 境界正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 想,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浪遏飞舟”的气魄 正表现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文题,因为写诗之时诗人 在长沙,所写之景是长沙,所怀之人、所写之事也在长沙。
第九页,共三十一页。
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请找出表现全 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看、怅、问
眼前景
下阕:携、忆忆、记
忆往事
一字 领起
第十页,共三十一页。
你认为本词是什么样的艺术风格?从哪 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
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第二十页,共三十一页。
毛泽东对待秋天、秋景、秋色、秋风的态度始终 如一,都摆脱了悲凉之意,要么不同于古人的悲秋,
要么都高于古人的颂秋,体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襟、伟 岸人格、斗争意志和乐观精神。
这与他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是离不开的。他 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有博大的 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 愁善感的仟弱文人。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夸张
想象
含蓄巧妙地回答了“谁主 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 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 壮志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一页。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 们多次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豪情壮志,含
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第三十页,共三十一页。
概括主旨
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 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境。 作者一扫古代文人笔下秋天清冷、惨淡的景象和悲秋 的主题,选择壮美的静物,描绘壮丽的图景,这种大 境界正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 想,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浪遏飞舟”的气魄 正表现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 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 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 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 东的《沁园春 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 歌。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 君客游思断肠。
解析:B 项与《沁园春 长沙》都描写了明丽秀美的秋景, 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 8~11 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C.青年毛泽东常来此游玩及从事革命活动,并感怀而创作 出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 长沙》。
D.当历史的脚步蹒跚到 1925 年,毛泽东重游故地,一阕气 势磅礴、雅韵悠长的《沁园春 长沙》将“指点江山”的豪气尽 显无遗。
解析:B 项,搭配不当。“散发”不能与“结晶”搭配。
4.将下列各句重新排列成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③《江帆楼阁图》的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________,很
有气势。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
姿。
A.给予 义气 寥廓
B.给予 意气 辽阔
C.给以 义气 寥廓
D.给以 意气 辽阔
解析:给以:后面只能带抽象事物,不带接受的人。给予: 后面可带接受的人。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 自己利益的气概。意气:意志和气概、趣味和性情。寥廓:宇宙 的广阔。辽阔:形容原野或水面非常广阔。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橘子洲因为伟人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 长沙》而闻名 天下。湘江洪水退去后的橘子洲,柑橘树依旧繁茂,群众的生活 在逐渐恢复,一切又将回到洪水来临前的状态。
B.往橘子洲头一站,吟上两句《沁园春 长沙》,你不得不 佩服毛泽东,从一景一物到一事一人,他总是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言行举止间都散发着思想的光芒和智慧的结晶。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
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 心潮澎湃。
②备受瞩目的南昌市“年度教师”评选活动于近日举行,经
过激烈角逐,来自南师附小教育集团的詹腼老师脱.颖.而.出.,成为 本年度南昌市“年度教师”。
①他的诗词雄视千古、包蕴天地,撼五岳、荡四海。 ②毛泽东诗词的魅力,首先来自作品的思想性和他的人格魅 力。 ③但凡品读过毛泽东诗词的人,都会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 地为其诗词那“横空出世”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所感染。 ④由此,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思想家的深邃、革命 家的气魄、政治家的雄才、军事家的胆略,以及真挚的激情与横 溢的才气。
轻时代的故事,这总是能让我回想起那个峥.嵘.岁.月.的时代。” ⑥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
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风.华.正.茂.的优秀青年 的故事。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解析:①指点江山:评说国家大事。望文生义。②脱颖而出: 比喻才能完全显露出来。③豆蔻年华: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使用 对象错误。④迎刃而解:比喻解决了关键的问题,其他问题也就 顺利地解决了。⑤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不能修饰“时 代”。⑥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⑤同时也来自其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架构起的诗词意象的新 颖与独到。
A.②⑤④①③ B.③②⑤①④ C.②⑤④③① D.③②⑤④①
解析:这段文字,谈论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及其影响。② 句和⑤句提出谈论的话题和毛泽东诗词的魅力的两个来源;④句 的“此”承上文,指代的就是这种魅力;①句进一步写这种魅力; ③句总结,写这种魅力的影响。
6.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 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的笔调来表述,其语序正
确的一项是( A )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 江。
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 的湘江。
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课时作业1 沁园春 长沙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B )
①嘉兴方面表示:此次他们将________引进的各类优秀人才
“零门槛”“先落户后就业”、发放工资外津贴等优厚待遇。
②云南著名山水画家张向彤,坚持以传统笔墨写意丹青,他
以儒、释、道文化抒写心胸,妙造山水文人________。
③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青年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 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④新型播种机实现了“灭茬、旋耕”与深松施肥、精播一次
性完成,减少了单独作业,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还节约了农时,
秸秆焚烧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⑤张大爷对记者说:“现在有好多电影电视,都是讲述我年
C.词依长短分,有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 (91 字及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D.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 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 格。
解析:《沁园春 长沙》是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不属于古典诗歌。
解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三句点明了时间、 地点和特定环境。正常语序应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 (望)湘江北去”。
7.下列诗句都是描绘秋景的,与《沁园春 长沙》意境相似
的一项是( B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 引诗情到碧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