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
文言语法现象

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一样 )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 ( 专一 )
16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
《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
1.形容词作名词 2.形容词作一般动词 3.形容词使动用法 4.形容词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副 词意、动形用容法词、名词;数词24
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
(2) 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2.名词作状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2)有泉侧出
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 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不能不省察。
8
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 今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 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 即词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 “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 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 泛指,指一切江、河。
10
注意其他一些变化
1.古代是两个单音词构成的词组,现代是一个词。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 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 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 词。例: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又如:妻子。 2.两个不相关的单音节词碰巧连在一起,但不是 词组,只是形式与现代汉语相同。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讲解学习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通假字,简言之,就是古文中通用的错别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很多,如果缺乏辨析能力,望文生义,就会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
如在“韩信将兵”这个故事中,“何为为我禽”,就有人因为不知道“禽”是“擒”的通假字,就错误翻译成了“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岂不贻笑大方。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完全同音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译文:太过分了,你的不聪明!)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们宴》)(“蚤”通“早”。
译文:明天清早,你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二.声母相同。
如: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
译文:一年四季,没有一天能够休息。
)②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
译文:怎么不引见我去见楚王?)三.韵母相同如: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译文:我没有估计道自己的德行与能力,只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②置之河之干兮。
(《诗经·魏风·伐檀》)(“干”通“岸”。
译文:把它放在河岸边啊。
)四.同音代替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时候的许多同音字,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如:①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趣”通“促”;因为“趣”与“促”,古时候是同音字,但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②填国家,吾不如萧何。
(《汉书·高帝记》)(“填”通“镇”;因为在古代“填”与“镇”也是同音字。
)常见通假字100例(1)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经·魏风·伐檀》)(3)女通汝:逝将去女。
(《诗经·魏风·硕鼠》)(4)孰通熟: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蔺列传》)(5)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6)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
文言通假字

文言通假通假字,是一种文言用字方法,也就是用一个字临时取代原来的那个字。
被取代的那个字叫本字。
在文言文中,通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音同或者音近通假用跟本字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2、音异通假用读音不同的字代替本字,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
例如:将军身坚被执锐。
“被”通“披”,穿戴。
3、形近通假用形近字代替本字。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通“悦”,形旁不同,声旁相同,意思是愉快。
判断通假的方法和原则:1、代入检验法将答案逐一代入,结合上下文进行排除。
2、结合具体语境文言文阅读跟现代文阅读一样,也需要结合一定的上下文。
可以根据具体的字所处的前后语境进行推断。
3、加强积累积累一定量的通假字。
附录:(常见通假字)共通供,供给阙通缺,侵损说通悦,心服知通智,聪明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通假字 教用

3因击沛公于坐
4芳菲菲其弥章。 5举酒属客 6合从缔交
悯 猝 座 彰 嘱 纵
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8君子生非异也,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0或师焉,或不焉 11府吏见丁宁 12北冥有鱼
曝 性 熟 否 叮咛 溟
13曹军不能抵当。 14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
至于古今字,不论是为本字造今字,还是 为借字造今字,大都是由字形演变而来。因为它 们大都有本字可寻,而且古今是相对的,谁先谁 后有的也不易查清,所以也列入通假字一类中来, 不另述古今通假了。
通假字和古今字,一般都写成 “×”通 “×”,前边是通假字或古字,后边是本字或今 字。读时,通假字读本字字音,古今字读今字音。 例如:“趣”通“促”,“趣”读cù,不读q ù; “县”通“悬”,“县”读xuán,不读xi án,等 等。
二、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 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庭”通 “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 “倍”通“背 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与”与“欤” 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 “尊”通“樽”
2、 声母相同。
“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劝学》) “有”通“又” “要”通“邀”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韵母相同。
“乡”通“向”, 先前
举酒属客 “属”通“嘱”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通“影”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从”通“纵”
如何辨析通假字

如何辨析通假字文言文中常有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这样甲字就成了乙字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有语言现象,几乎每篇文言文中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只是望文生义,就会理解错误,这是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
那么,怎样辨析通假字呢?首先,必须了解通假字与本字多为同音代替这个基本规律,本字就是被替代的字。
具体说,它们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音通假。
例如:(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读“FN”。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读“ZU”读音完全相同。
2.近音通假。
例如:(3)“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读“W”。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读“J”。
“亡”通“无”,两个字声母相同,有人称“双声通假”:“齐”通“剂”,两个字韵母相同,也称“叠韵通假”。
这两种现象统称“近音通假”。
3.音变通假。
例如:(5)“扁鹊望桓侯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XUN”。
(6)“将军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读“P”。
两个字声母和韵母均不相同。
必须指出,上述通假现象的读音异同,都是根据现代词语的读音和古代词语的读音相比较而言的,而古代词语的读音和现代词语的读音是有变化的。
在古代,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多为同音和近音。
另外,有少数形近通假字。
例如:(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通“悦”,读“YU”。
还有像“女”通“汝”等,都是因为形体相近而形成的通假现象。
通假字一般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在古代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代替。
例如:(8)“默而识之”(《论语》六则)“识”是“志”的通假字,如果用“致”、“秩”等代替“志”就不行。
另外,“识”可以通“志”,反过来,“志”却不能通“识”。
掌握了通假规律,读文言文时,当句子中遇到有的字按着它本身的意义理解,在上下文里无法讲通时,就可以考虑它是否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文言文中常有在应写“甲”字时,写成了另一个形体意义不同但声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出现了这种情况,就称“乙”是“甲”的通假字,照现在的就法,就是写了别字。
通假字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正字(或本字)与通假字无论形体、意义完全不同,只是两字声音相同。
如,便要还家。
其中“要”通“邀”。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其中“尔”通“耳”。
二类通假字,一般称古今字,通假字与正字之间的关系与上面的情况不同。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其中“反”通“返”。
为天下唱。
其中“唱”通“倡”。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悦”通“说”。
通假字是学习古汉语时常碰到的,在翻译时若遇上下文不易翻译或难以理解的字时,可以考虑是否遇上通假字了。
只要掌握了规律,就不会感到文言文难学了。
通假字在古文在很平常,要多阅读多积累。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知识要点]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
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
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
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
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
2025年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偏义复词课件

“属”通“嘱”
2、去掉偏旁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代替“才”
② 拜送于庭
“庭”代替“廷”
3、更换偏旁
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绌”通“黜”,罢免,革除
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振”通“赈”,赈济
通假字的判断方法:
一、联想同音字
1.山川相缪。 (缪,通“缭”,盘绕,环绕。)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1.
练一练: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②冀缓急或可救助
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③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
文言实词的特点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 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 动宾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 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本字 古人在书写时本应该使用的字。
示例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
(供)
乏困。
②失其所与,不知。
(智)
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 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 出本字。
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贴)
②距关,毋内诸侯。
(拒)
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 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推断技巧

一通假字分类如下: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卖炭翁》中的“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就是“值”的意思,“直”和“值”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借用了“早”的意思,“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受”通“授”。
二通假字推断技巧一)依据字音推断1、字音完全相同①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2、声母相同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项羽本纪》)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3、韵母相同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二)依据字形推断1、增加偏旁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②举酒属客2、去掉偏旁①食之不能尽其材②拜送于庭3、更换偏旁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方法总结:1.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
2.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
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在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的基础上,如果根据上下文的文意理解不通的某一个字或者词,我们可以辨析它是否存在通假现象。
练习:写出下面通假字的本字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2、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3、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4、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5、某所,而母立于兹6、入则无法家拂士练习:写出下面通假字的本字7、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张衡传》)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通假字,简言之,就是古文用的错别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很多,如果缺乏辨析能力,望文生义,就会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
如在“信将兵”这个故事中,“何为为我禽”,就有人因为不知道“禽”是“擒”的通假字,就错误翻译成了“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岂不贻笑大方。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完全同音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译文:太过分了,你的不聪明!)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鸿们宴》)(“蚤”通“早”。
译文:明天清早,你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
二.声母相同。
如:
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
译文:一年四季,没有一天能够休息。
)
②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
译文:怎么不引见我去见楚王?)三.韵母相同
如: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译文:我没有估计道自己的德行与能力,只想在天下伸正义。
)
②置之河之干兮。
(《诗经·风·伐檀》)(“干”通“岸”。
译文:把它放在河岸边啊。
)四.同音代替
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时候的许多同音字,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如:
①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趣”通“促”;因为“趣”与“促”,古时候是同音字,但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
②填国家,吾不如萧何。
(《汉书·高帝记》)(“填”通“镇”;因为在古代“填”与“镇”也是同音字。
)
常见通假字100例
(1)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2)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经·风·伐檀》)
(3)女通汝:逝将去女。
(《诗经·风·硕鼠》)
(4)孰通熟: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蔺列传》)
(5)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
(6)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
(7)雷通擂:雷鼓大振。
(《赤壁之战》)
(8)知通智: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9)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10)具通俱:百废具兴。
(《楼记》)
(11)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
(《楼记》)
(12)坐通座:置之坐上。
(《鸿们宴》)
(13)齐通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14)通纳:踞关,毋诸侯。
(《鸿们宴》)
(15)直通值:昂其直。
(《促织》)
(16)见通现:才美不外见。
(《马说》)
(17)戒通诫:三宝戒团众装药实弹。
(《婉贞》)
(18)疑通拟:远方之能疑者。
(《论积贮疏》)
(19)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0)从通纵: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
(21)取通娶:令壮者无取老妇。
(《勾践棲会稽》)
(22)莫通暮:莫夜月明。
(《石钟山记》)
(23)员通圆:员径八尺。
(《后汉书·衡传》)
(24)厌通餍:诸侯之地有限,而暴之欲无厌。
(《六国论》)(25)庭通廷:相如庭叱之。
(《廉蔺列传》)
(26)贾通价:有者半贾而卖。
(晁错《论贵粟疏》)
(27)责通债:以偿责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28)奉通俸:奉厚而无劳。
(《触龙说大后》)
(29)厉通砺:金就厉则利。
(《荀子·劝学》)
(30)辟通避: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
(31)契通锲:遽契其舟。
(《吕氏春秋·察今》)
(32)畜通蓄:故其畜积足矣。
(《论积贮疏》)
(33)火通伙: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
(34)与通欤: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孟子·庄暴见孟子》)(35)指通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
(36)匪通非: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诗经·柏舟》)(37)被通披:操吴戈兮被犀甲。
(屈原《国殇》)
(38)说通悦:公输盘不说。
(《公输》)
(39)距通拒: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40)绌通黜:屈评既绌。
(《屈原列传》)
(41)离通罹: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
(42)适(適)通谪:发闾左适戍鱼阳九百人。
(《涉世家》)
(43)唱通倡: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义。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44)厝通措: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
(45)帖通贴: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46)政通征:急政暴虐。
(晁错《论贵粟疏》)
(47)廪通懔:而直为此廪廪也。
(《论积贮疏》)
(48)藏通脏:催藏马悲哀。
(《孔雀东南飞》)
(49)畔通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公丑》)
(50)振通震:公子威振天下。
(《信陵君窃符救》)
(51)以通已:固以怪之矣。
(《涉世家》)
(52)熙通嬉: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使楚》)
(53)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们宴》)
(54)要通邀:要项伯。
(《鸿们宴》)
(55)乡通向:乡师而哭。
(《殽之战》)
(56)通阵:既而后击之。
(《子鱼论战》)
(57)裁通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
(58)止通只:止增笑耳。
(《狼》)
(59)衡通横: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论》)
(60)阙通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
(61)炎通焰:烟炎天。
(《赤壁之战》)
(62)矢通屎:矢尿皆闭其中。
(《狱中杂记》)
(63)罢通疲: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
(64)盖通盍: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65)邪通耶: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风赋》)
(66)奉通捧:臣愿奉璧往。
(《廉蔺列传》)
(67)颁通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
(68)宾通傧:设九宾于庭。
(《廉蔺列传》)
(69)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诗经·风·伐檀》)
(70)得通德: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71)不通否: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72)父通甫: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
(73)俛通俯:俛首系颈。
(《过论》)
(74)画通划:曲终收拨当心画。
(《琵琶行》)
(75)还通环: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王》)
(76)怳通恍:怳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姥吟留别》)
(77)菁通精: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78)倔通崛:倔起阡陌之中。
(《过论》)
(79)决通诀: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刺王》)
(80)扣通叩: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
(81)列通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梦游天姥吟留别》)
(82)没通殁:孝公既没。
(《过论》)
(83)缪通穆: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蔺列传》)
(84)陵通凌: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85)暴通曝: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荀子·劝学》)
(86)輮通揉: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87)善通缮:善刀而藏之。
(《庄子·庖丁解牛》)
(88)罔通网: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89)卻通隙:今者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鸿们宴》)(90)向通响:砉然向然。
(《庄子·庖丁解牛》)
(91)翼通翌:翼日进宰,宰见其小,劣之。
(《促织》)
(92)景通影:赢粮而景从。
(《过论》)
(93)枝通肢:至舍,四枝僵劲不能动。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4)识通志:女识之乎?(《石钟山记》)
(95)质通鑕:君比如伏斧质请罪。
(《廉蔺列传》)
(96)尊通樽: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97)坐通座: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
(98)闵通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密《情表》)
(99)零丁通伶仃:零丁孤苦,九岁不行。
(《情表》)
(100)蓐通褥: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