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经验介绍
婺源乡村旅游相关政策

婺源乡村旅游相关政策
婺源县位于中国江西省的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
遗产,因此成为了一处备受游客青睐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为了促进婺源乡村
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婺源县注重保护乡村环境和生态资源。
相关政策规定,任何涉及旅游开
发的项目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环境评估和审批流程。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乡
村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以确保游客能够享受到
清新的空气和原始的风景。
政府积极扶持乡村旅游企业发展。
政策鼓励当地居民开展农家乐、特色
民宿等个体经营活动,提供了相应的小额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
此外,政府
还组织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乡村旅游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
婺源县还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动旅游资源共享。
政策规定,周边
县市与婺源县之间需建立合作机制,共享旅游资源和互动推广。
这为游客提
供了更多选择和更丰富的旅游体验,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政府还在婺源县推出了一系列便利措施,以提升游客的便利度。
政府加
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条件,修建了更多的道路和停车场。
同时,在旅游景区设置了游客服务中心,提供咨询、导览等服务,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婺源乡村旅游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作用。
各级政府部门将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和实施力度,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
游体验,为乡村经济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婺源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

婺源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背景2011年5月19日,三江学院旅游学院对“中国最美的农村”——江西婺源进行学科专业考察学习。
婺源简介婺源位于赣东北,徽州六县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
婺源历史悠久,唐朝开元二十八年建县,隶属皖南徽州有一千多年;故,不仅有“书乡”、“茶乡”之美誉,还应有“官乡”、“商乡”之美称。
其民居宅院、小桥人家都是粉墙黛瓦、深院小窗、飞檐翘角,雕刻精美的徽派古建筑。
从婺源图上看,十多处古村落、名胜景区散布全境,整个县就是一个大的旅游景区。
婺源现有村庄173个,著名古村遍及县域。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婺源各乡村的差异性特色已呼之欲出,如伟人故里—江湾、理学名村—理坑、生态绿洲—晓起、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商埠名村—汪口、长寿古里—洪村、徽墨名村—虹关等等。
这些人文旅游资源既显示了婺源徽文化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域的个性特点,又在展示徽文化的共同性上,突出了婺源古村的特殊性和相互间的差别,为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和摄影、美术专项旅游提供了多元性和丰富的层次感。
本次学科考察路线:第一站:伟人故里—江湾;第二站:商埠名村—汪口;第三站:小桥流水人家—李坑;第四站:生态绿洲—晓起。
江湾,钟灵毓秀,文风炽盛。
自宋至清,这里养育了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走出明代抗倭名将江一麟、宫廷太医江一道、清代朴学大师江永、民国教育家江谦等贤仕和一代伟人江泽民。
江湾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之中。
聚落北部后龙山逶迤东去,山上林木葱郁,其“仙人桥”是古人实践风水理论的杰出典范;南侧梨园河呈太极图“S”形,由东而西蜿蜒流过。
这里既有保存尚好的御史府、中宪第等明清官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还有江永讲学的受经堂,东和、南关、西安、北钥四座古门亭,岳武穆构筑的岳飞桥,明代剑泉井等。
汪口,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得山水之灵气,地灵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还走出了一大批商贾四方的徽商富贾和精杏林,工篆刻、善书画的名士贤达。
江西婺源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发展

江西婺源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发展0123162 程晓强国民经济管理121摘要:婺源主要产业以茶产业,旅游业,小水电业及县工业园区为主,其中尤以旅游业,发展最为迅速。
根据婺源的综合发展条件,应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茶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全县经济的发展本文着重分析婺源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并根据其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发展规划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主导产业区域优势规划一:旅游产业发展优势自然优势:婺源县境内林木葱郁、峰峦叠幢、峡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及多个生态保护小区构成了婺源美丽的自然景观。
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有三十多个溶洞,这一带自唐宋以来就是游览名胜,各个溶洞内留有古代名人的刻墨二千多处,公园内的鸳鸯湖内有上千对鸳鸯。
有着最为良好的生态环境。
文化优势; 婺源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有“书乡”的美称,从宋代以来,婺源出了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气势雄伟、工艺精巧,被专家誉为“艺术宝库”;紫阳古街上保留着朱熹祖居;建于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的台湾詹氏后裔前来观光、祭祖。
民俗文化绚丽多彩,有起源于缘故的傩舞,历史悠久的徽剧,还有别具风情的抬阁、灯彩、地戏等有着深厚的徽文化底蕴。
人文社会优势; 悠久的历史为婺源留下了大量的遗址、古迹。
遗址有善山商周遗址,清华窑址。
古墓有江湾的春秋吴太子鸿墓,镇头镇的西汉长沙王吴芮墓,紫阳镇朱熹的一世祖墓和文公山上四世祖墓和清皖派朴学大师江永墓等。
古迹有浙源的龙天古塔、横槎古战场和古驿道等。
这些遗址、古迹是婺源成为文化古城的历史名片。
上世纪卅年代,婺源是中国共产党人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斗争的扩展地。
抗日战争前夕,鄣公山是中共皖浙赣省委所在地,绿色婺源有着红色革命的史迹。
国内县域旅游发展典型经验及启示

国内县域旅游发展典型经验及启示1 概念统筹,创意发展:中国武隆公园建设的经验与启示1.1 武隆旅游业发展概况1994 年,以芙蓉洞开洞为标志,武隆开始正式发展旅游业。
到2007 年时,基本完成了景区景点的改造以及交通、住宿和餐饮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至此武隆基本实现了旅游业的“第一次创业”,当年6 月,天生三桥等景观申遗成功,武隆也被联合国世遗官员评价为未来生态资源利用得最好的地区之一。
此后,武隆开始旅游业的“第二次创业”。
2009年,为改变游客单一的结构,由县领导牵头组建了旅游宣传营销集团,开启了组客入武工程,武隆旅游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2011 年,将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三景区打包为武隆喀斯特旅游区,获批国家5A 旅游景区。
2011年,提出了将整个武隆县建设为“中国武隆公园”的战略设想,并于2012年将其确认为武隆县未来20年的战略发展目标。
国家旅游局评价武隆为“中国现在发展旅游最快的县”。
仅2012年, 武隆县在接待人次、文旅融合、景区打造、运动赛事、接待设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2012年,武隆县接待游客1610万人次,比2007 年增长了7 倍,同比增长21.2%,创历史新高;“印象武隆”成为重庆市文旅融合的一张名片,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收入5000万元,被授予“重庆市最具观赏价值的旅游文化重点项目”、“重庆市‘十二五’规划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景区打造亮点纷呈。
天生三桥精品景区观光电梯、悬空观光眺台完成设计,谷底人行步道完成改造;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18洞高山高尔夫球场投入使用;芙蓉洞与法国克拉姆斯洞、美国猛犸洞缔结姊妹公园,并称“世界三大岩溶洞”;成功举办第十届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荣获“2012年中国十大体育营销城市”称号;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称号;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审查;芙蓉江风景名胜区荣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抽查优秀单位”。
江西婺源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发展

江西婺源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江西省婺源县作为历史文化古镇、浓浓民间文化的大宗,抬头望去山上的白片片的云雾,微风中带着淡淡的荷叶香,丰富的自然山水风光更显得这里美丽无比。
古镇容貌犹存,文化底蕴深厚,是婺源的重要资源。
婺源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婺源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规划是一项重要工作,改变旅游地形成未来旅游发展趋势的重要环节。
规划包括重点强化旅游资源,改善旅游景观,综合提高旅游环境,统一旅游规划,加强旅游设施,优化旅游环境等多个方面,有助于把婺源发挥出最大的旅游价值。
首先,应重点配套旅游资源。
婺源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类型的旅游资源,如婺源古镇、婺源宗教文化资源、婺源乡土文化资源、婺源博物馆特色景点等,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发挥各类资源的价值。
其次,要知晓地理环境特点,改善旅游景观。
婺源县的旅游资源多方面多层次,地形学的社会-自然环境共同影响着婺源的古镇风貌并建构了婺源独特的自然风物,所以要准确认识婺源的环境特征,改造景观,以实现婺源的自然风物真实表现。
再次,要统一旅游规划,划定发展范围,控制资源数量,有节能考虑,以便更有效地发展旅游产业。
基于婺源的特色,确定旅游规模和结构,把握科学的优化标准,进行明确的分析和评估,充分考虑投资、用户使用的质量标准,来确定旅游产业规模发展的台阶。
此外,为了打造适宜旅游的外来文化氛围,还需要加强设施建设和服务改善,使婺源古镇具有一流的旅游服务品质,增强旅游者的舒适感,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增加游客服务收入,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需优化旅游环境,改善网络通信系统,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通过持续的培训投入和完善旅游服务规范,进一步规范旅游行为,改善旅游环境,以实现以婺源古镇为突出的旅游综合发展。
总的来说,要打造一个高品质、安全高效旅游发展体系,为江西省婺源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奠定基础和根基。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

Further Cover 深度涉足引言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消费市场不断改革升级的背景下,文旅融合逐渐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江西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旅游业作为婺源的支柱产业,对婺源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婺源十分重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何使乡村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因此,本文以江西婺源为例,在借鉴优秀经验和剖析现存不足的基础上,探究并构建文旅融合路径,以期为全国各地乡村提供借鉴,从而达到助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目的。
一、婺源文旅融合的发展概述(一)婺源文旅融合发展的条件基础1.婺源地处优越的地理位置婺源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是古徽州六县之一,被列为“全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紧密相连,交通便利,气候温和,峰峦叠翠,碧溪环绕,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
婺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帮助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特色人文内涵,吸引了千万游客慕名前来。
2.婺源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婺源自古文风鼎盛,历史悠久,素有“书乡”“茶乡”之称。
截至2019年,婺源共有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1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
除此之外,婺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涵盖民俗、舞蹈、传统手工艺、戏剧等多个方面,不仅展示了婺源的历史底蕴,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3.中央地方政策的引导扶持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法律政策进行引导扶持,共同推动乡村文旅融合的健康发展。
在中央方面,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前的国内形势、结合经济发展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
从江西婺源“篁岭模式”看乡村振兴

从江西婺源“篁岭模式”看乡村振兴4月初,【博主讲堂】徽州站结束后正值清明时节,薄著老师团队决定对周边文旅产业进行考察一番,这便有了对“篁岭模式“的研究。
篁岭,是江西省婺源县的一个古村落,目前是一个网红旅游景点,在年轻旅游潮人中颇有名气。
出发去篁岭之时已过了油菜花期,没有黄色花海增色的篁岭景区却依旧迎来了趋之若鹜的车辆和游客,篁岭的火爆程度有点出乎我们意料。
前往篁岭之前,我们相继考察了西递、宏村等知名度很高的传统文旅小镇,游客数量却远在篁岭之下。
经过漫长的排队,我们终于坐上了索道,途中俯瞰着在蓝天的辉映下显得格外翠绿的梯田,因排队而产生的些许烦闷瞬间消散,放松身体,随着轻晃的车厢往山深处驶去。
缆车将我们送到古村,高低错落而颇具历史风韵的徽派建筑随即映入眼帘,摩肩接踵的游客在这狭长蜿蜒的石板路上攒动,仿佛一个天上的街市,举着相机四处拍摄,每一处都是别处难遇的情景---游客在这里都很兴奋而悄然。
抬头看是五颜六色而独具一个的晒秋景观,再往远看,是起伏绵延的青山,而路过的篁岭天街、鲜花小镇、花溪水街等特色景点,都着实让人流连忘返。
随性往文艺别致的米酒屋、小茶室一坐,又对篁岭多了一份微醺而甜蜜的记忆。
随着夜幕降临,篁岭天街的街灯在散去的喧闹声中陆续亮了起来,仿佛置身《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篁岭之行,带给了我们不少美的体验。
然而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显示,篁岭景区开发前,村民中大部分年轻人在外务工,平时只有老人与小孩留守村庄,整个村庄呈半空心化的萧条景象。
由于篁岭村农民的生活生产资料大部分都在山下,交通极为不便,环境卫生、教育、医疗条件极差,在住村民人心思迁,有条件的都在逐步外迁。
秋冬季节,村民生活严重缺水,而汛期因街巷排水不畅发生过几次局部山体滑坡人员伤亡事故,在政府鼓励下,村民在1993年和2002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集体搬迁。
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开题报告

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
婺源是江西省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婺源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其中乡村旅游是婺源旅游的亮点之一。
婺源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乡村风光秀美,古村落保存完好。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婺源乡村旅游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因此,深入了解婺源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将对婺源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婺源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为婺源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
(一)婺源乡村旅游的现状
1. 婺源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优势。
2. 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二)婺源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 客源市场狭窄,缺乏多元化。
2. 乡村旅游产业链不完善。
3.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4. 乡村旅游管理和维护工作不到位。
(三)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1. 开发多元化客源市场。
2. 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
3.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
4. 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和维护机制。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婺源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及探讨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强婺源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婺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经验介绍一、县情和旅游资源情况1、县情概况。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
商周属扬州之域,春秋为“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县。
全县总面积294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70万亩,耕地33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县。
下辖18个乡镇,169个村委会,15个居委会,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3万人。
2、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婺源境内的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
这里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亭更是遍布乡野,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是朱熹故里、詹天佑桑梓,享有“书乡”美誉。
自宋至清,全县出过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有172部入选《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有1万余件,被誉为“全国县级第一馆”;傩舞、徽剧、茶道、抬阁、地戏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婺源山青水秀,四季分明,生态环境优美,全县活林木蓄积量86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先后建立自然生态、珍稀动植物、自然景观等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91个,已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2000余株。
婺源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众多,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是婺源“四色”(红、绿、黑、白)特产。
特点:我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各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均以婺源优美的整体环境作依托,只有在婺源大环境中才能凸显特色和魅力。
全县2947平方公里的区域就是一个大公园、大景区。
3、区位特征。
婺源自古即为徽饶古道必经之地。
周边有著名旅游景区庐山、黄山、九华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千岛湖等,涵盖了“名山、名水、名镇、名村”四大看点。
位处三条国际旅游黄金线路之上,一条是黄山—婺源—景德镇—庐山,是我省重点推出的三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一条是庐山—景德镇—婺源—三清山—龙虎山;一条是黄山—婺源—千岛湖。
婺源县城紫阳镇东距浙江衢州150公里,南距上饶市150公里,西距景德镇80公里,北距黄山120公里。
婺源周边有机场、火车站,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年内将建成通车,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被旅游界称为“中国精品旅游线路上的明珠”,是江西对外开放与东部对接的前沿和精品花园。
基于以上因素,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作出了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和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科学定位,明确了婺源旅游必须加快转型增效,由单一的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由休闲度假向最佳的人居环境转变,实现梯度发展的目标,使婺源真正成为中国的一个新的旅游胜地。
二、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的成效1、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几年来,我县先后开发建设了江湾、鸳鸯湖、李坑、晓起、大鄣山峡谷、彩虹桥、文公山、思溪延村、甲路古樟园等10多个乡村旅游景区,形成了三条旅游线路:东线“伟人故里古村游”,西线“山水奇观生态游”,北线“古洞古建古风游”。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区,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江湾、大鄣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
全县大小宾馆145家,社会餐馆310家,农村“农家乐”馆店近232家,旅行社14家,导游人员和讲解员260人。
全县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近6万人,旅游及相关税收由2001年的2373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8889万元。
开发形成了以蒸、糊为特色的婺源菜肴和文公宴、江家宴、鸳鸯宴、红鱼宴、农家宴等五道名宴。
引进了婺源旅游汽车出租公司。
开发了茶、伞、砚、酒、土特产等五大类旅游商品,建成婺源民俗风情街、茶博府、故园里茶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综合性旅游服务场所。
旅游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不断提升。
经过五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质和量的突破,由最初的12.5万人次飚升至2005年的243.7万人次,今年1-7月共接待游客193.4万人次,门票收入3316.3万元,综合收入32727.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3.8%、39.9%、51.4%。
去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31.6%,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产比重由38:33:29提升为18.7:40.8:40.5。
2005年财政收入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
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工业及开放型经济提速。
2001年至2005年,婺源引进旅游类项目就有82个,实际引进资金62660万元。
江西省首家生态工业园区和全省最大有机茶产业园先后落户婺源,生态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40家。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林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1.53亿元增加到去年的8.7亿元。
有机绿茶占据欧盟市场70%以上份额,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出口示范基地县。
2、发展乡村旅游富民兴农效果显著,提供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是农村资源升值。
景区所在乡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土地、山林、房屋、茶园、果园、池塘等资源,因开发旅游,增加了价值,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是农业产品增值。
围绕旅游产业,我们加快发展以有机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将全县划分为东北生态林茶、中部生态茶果、西南生态粮牧渔三大生态农业区,建成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50余万亩。
蔬菜、水果、禽蛋、肉类这些农副产品就地消费,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市场价格,又可以通过制成旅游食品增加附加值,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005年,我县还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唯一以县为单位的农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旅游一业兴带来百业旺。
人气带来财气,农民尝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实惠,更加积极地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经营,创办农家旅游馆店,并积极创评“星级农家乐旅游饭店”。
以生产砚石著称的江湾镇大畈村,目前已形成砚石产品一条街,砚石厂及店铺达238户,带动农民就业1800余人,农民年均收入1.208万元。
从2001年至2005年旅游景点和非旅游景点农民收入的对比情况看,旅游景点农民从旅游业上人平增收达1000元左右。
四是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江湾镇江湾村古村落开发乡村旅游后,年旅游收入800万元。
村民男60岁、女55岁后都享受村委会发放的退养补助金。
晓起村在旅游开发前是“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发展乡村旅游后迅速成为全市有名的“富裕村”,去年全村实现门票收入2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800多元。
“小桥流水人家”景区李坑村,年旅游收入600多万元,收入的45%分配到农户,人均门票收入600多元,景点户户均门票收入1万多元,村集体也有钱办事、有人理事。
3、发展乡村旅游就业功效令人瞩目,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
旅游六大要素的逐步发展壮大,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保安、司机、清洁、导游、服务员、导购员等10余类12000余个就业岗位。
一大批农民老板、农民总经理应运而生。
赋春镇农民祝学文,从承包鸳鸯湖景区起步,到目前投资建设天马超市、天马食府、三星级天马大酒店、天马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成为婺源有名的“农民老总”。
李坑村民邱五权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餐馆,去年收入百余万元,年纳税10余万元。
赋春镇农民金林生抓住机遇,把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嫁接”起来,实现了发展“双赢”,个人资产由10年前的1000元增长至现在的1700万元,去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市场的开发、产品的营销、规范的服务,使广大农民接受了思想观念和知识技术的更新,间接或直接地完成了“洗脑”。
农民的文化素质、市场经济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
农民通过学习掌握了知识技术,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晓起村的“老屋饭店”,庆源村的“婺源人家”等一大批农民自办的旅游服务馆店,还通过互联网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实现了网上预订。
4、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作用凸显,加快了新村镇建设的步伐。
一是促进了农村公路建设。
五年来,共筹集公路建设资金5.86亿元,改造路基480公里,改善路面458公里,改善硬化景区公路25条171公里,所有县通乡镇、景区都铺设油路,婺源到达周边大中城市的“4小时经济圈”和县内“半小时通达圈”基本形成。
二是促进了电力、通讯设施建设。
100%的行政村开通了有线电视,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87人/部,移动漫游业务位居全省各县之首。
所有乡镇、主要景区全部实现了宽带上网。
三是促进了城市建设。
五年来投入县城城建资金10.25亿元,城区从4.85平方公里扩大到8.7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43.4%。
四是景区、集散城镇乡村建设呈现新貌。
徽派建筑林立,村中道路平坦交错,农家户内干净整洁,这是如今婺源县农村的真实写照。
近几年我们把营造和谐旅游环境和人居环境结合起来,以整治村容村貌、双改双节、改水改厕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改水受益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65%、96%、63%。
今年,旅游大镇江湾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是目前江西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5、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效应强劲广泛,推进了环境资源的保护。
我县乡村旅游产业以良好的文化与生态资源为基础,环境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
我们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实施了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绿化工程,以改燃改灶为重点的能源替代工程,以优化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以水土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美化工程,切实有效地增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全国率先建立191个自然保护小区,规划保护了150万亩旅游生态公益林,名木古树全部挂牌建档保护;城乡建立沼气池5000余座,“双改”率达96%以上;对公路沿线4000多个坟墓进行了搬迁改造,县、乡财政共投入320万元;对公路沿线43家矿山企业实行关停或搬迁,并对破坏山体进行绿化,县、乡财政共投入320万元。
启动了公路沿线和景区非徽派建筑改造,投资7900万元对境内的2900多幢非徽派建筑进行改造,对主要公路沿线宣传广告牌进行综合整治。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加强景区管理,整治环境卫生,建设最美乡村”活动,又为我县营造了一个“美在干净、美在安静、美在清静”的最美乡村旅游环境。
三、做法和体会1、政府主导,创新机制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强劲动力。
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作出“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之后,政府主导是实施这一决策的第一推动力。
这一动力表现在人力的组织、财力的投入上,也表现在建立良好的产业体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上。
为了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2001—2005)》以及10个《景区规划》,建立起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管理体制,形成了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