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呐喊看鲁迅的心声

合集下载

《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呐喊》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作者鲁迅在其中对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和热爱。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我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才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呐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作品中描绘了无数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悲惨遭遇,以及他们对这种不公和不义的愤懑和呐喊。

作品中的形象塑造非常鲜活,他们或是受尽压迫的农民,或是受尽折磨的妇女,或是被社会抛弃的儿童,他们的悲惨遭遇无不触动人心。

在这些形象的描绘中,鲁迅先生展现了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社会黑暗面的深刻关注。

在作品中,鲁迅先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和旧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不足,认为这些都是中国社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议。

他认为,要想摆脱社会的困境,就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改革和革新,摒弃其中的陈旧和落后的思想,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

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先生还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悬殊,社会底层人民受尽压迫和剥削。

他对这种不公和不义进行了深刻的控诉,并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议。

他认为,要想改变社会的现状,就必须对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推动社会的彻底变革,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通过对《呐喊》的阅读,我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品中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悲惨遭遇,以及他们对这种不公和不义的愤懑和呐喊。

通过作品中的描绘,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病,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通过对《呐喊》的阅读,我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才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从鲁迅的故事中感受到情感的例子

从鲁迅的故事中感受到情感的例子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更是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关注和批判。

在鲁迅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情感的例子。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鲁迅的作品,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情感的表达与传达。

1. 家国情怀:鲁迅作为一位巨匠,他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贯穿在他的作品中。

在《呐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痛苦。

通过对于社会黑暗现实的描绘和批判,我们能够看到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爱恋。

对于家国情怀的表达,鲁迅的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感受和触动,也启发了我们对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命运的思考。

2. 对于人性的关怀:除了对于国家的爱护外,鲁迅的作品还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关怀。

在《彷徨》中,他对于人类自身的挣扎和迷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于人性的揭示和反思,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对于人类痛苦的同情与关爱。

这种情感的传达不仅引发了我们的共鸣,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自身的困境。

3. 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鲁迅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对于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关注。

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于社会阶级、伦理道德和人格尊严的揭示,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社会黑暗和丑陋的愤怒和不满。

通过对于社会现实的表达和批判,鲁迅的作品激发了我们对于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渴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现实面对的种种问题和困境。

总结而言,鲁迅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于情感的表达与传达做出了重要的示范。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家国情怀、对于人性的关怀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些情感的表达不仅给予了我们深刻的感受和触动,也启发了我们对于人生、社会和文学的深刻思考。

从鲁迅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关于情感表达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鲁迅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关注和批判。

《呐喊》读后感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读后感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对社会现实和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我被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所打动。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他让我们看到,社会现实既有残酷的一面,也有温暖的一面。

这种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让我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他让我们看到,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

这种对于人性的认识,让我对人性的认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鲁迅的批判精神。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让我们看到,只有勇于面对现实,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批判精神,让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

总的来说,《呐喊》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看到了社会现实的
黑暗和不公,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鲁迅的批判精神。

我相信,只要我们像鲁迅一样,勇于面对现实,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

从_呐喊_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从_呐喊_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从_呐喊_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为世人所熟知。

在他的文化批评中,他常常关注国民性这个话题。

他在《呐喊》一书中通过对中国社会现象的观察,深刻反思了中国国民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呐喊》中探讨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首先,鲁迅在《呐喊》中对中国国民性的揭示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本性的思考。

他指出中国人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压迫下,形成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一切对外表现好,对内可能恶”。

这种伪装本质上是对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鲁迅用“心怀害人之心,佩害人之刀”来形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暗示了中国人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敌视。

他认为这种国民性格是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种遗传本性,“[中国人]短骨节而有法力,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出自《阿Q正传》)。

这个观点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度思考,他认为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是源于文化和历史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集体记忆的反映。

其次,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还体现在对社会现象的评价上。

鲁迅通过一系列的小说、散文描写了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贪污、腐败、虚伪等,揭示了人们的养成方式与国民性的关系。

他认为这些社会现象往往是在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形成的基础上滋生出来的。

他从道德层面出发,反思这些现象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并呼吁人们要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变。

例如,《狂人日记》中,他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疯人的内心独白,带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呼吁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国民性格,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还表现在他对文化传统的批判上。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诸多的陈规陋习,这些陈规陋习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国民性格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具体地指出了孝道观念的负面影响,批判了儒家文化对个体意识的压抑,提出了“革命的孝道”等思想,提倡个体解放。

在《呐喊》中的《无常》一章中,他运用现代主义的手法犀利地揭示了娶给人们带来的束缚和痛苦,对中国女性的压迫和迫害给予了强烈批判。

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
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的呐喊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读完《呐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社会的不
满和愤怒。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残酷。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人们的贪婪、自私和愚昧,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呐喊出了自己内心的
不满和愤怒。

除了对社会的呐喊,鲁迅在小说中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小说中,人们
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择手段,背叛、欺骗、压迫他人,这种丑陋的一
面让人深感悲哀。

但与此同时,小说中也有一些人物展现出了坚韧、善良和正义的一面,这些人物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通过阅读《呐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
人性的思考。

他用文字呐喊出了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同时也给
人们带来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对当代社
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我们
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社会中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不忘初心,努力改变社会的黑暗面,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呐喊》读书报告200字

《呐喊》读书报告200字

《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通过描绘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鲁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呐喊》的过程中,我深感鲁迅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他的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每一篇作品都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此外,鲁迅在小说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吃人”象征着封建社会的残忍和冷漠,《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则代表着那些深受封建制度毒害的底层人民。

总的来说,《呐喊》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说集。

它不仅让我对鲁迅的文学才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呐喊》的思想解读

《呐喊》的思想解读

《呐喊》的思想解读《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之一,由文学巨匠鲁迅所著,是描写旧中国贫民生活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说通过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揭示,深刻揭示了包括贫穷、疾病、压迫、愚昧等多重生存困境。

这篇文章试图对《呐喊》的思想进行解读,并从中发现鲁迅的人生之道。

一、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呐喊》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小说。

通过小说中荒诞不经的情节,鲁迅将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层次揭露了出来。

小说集中描写的贫民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贫穷。

从孙少爷追求美食的形象到谢门回到故乡看到瘦弱的婆婆和卖力气的汉子,尽显那个时代贫穷和落魄的社会现实。

二、对人性的思考《呐喊》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问题,同时也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

激烈的思想斗争与不堪的现实贫困使得人物心灰意冷,对人性的信仰崩溃。

苏小姐偷吃亲戚家的银子,孙少爷在见不得人的地方看黄色书刊,谢门在压抑的生活中出现了幻觉,这些形象让我们看到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质和难度。

在困苦的现实中,诸多人物对灵魂的苦闷被深深地搅动着,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深入地揭示了人的复杂性,也揭示了鲁迅对人性的思考。

三、对民族精神的探索鲁迅是一位以国家民族利益而言,对文化传统负责的文学大师。

在他笔下的小说中,不仅有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揭示,还有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思考和探究。

在《呐喊》中,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体现的很深入,他特别关注中式文化封闭保守生活方式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的影响,从而寻求民族自我解放。

四、呐喊反映鲁迅的人生之道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鲁迅致力于描写文学情感体验,注重对时代的追忆,深入反思社会现状,是文学界有着极高经典地位的一位大师。

《呐喊》是鲁迅精神的缩影,呈现出了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思索,也体现出了他人生的哲学追求。

在呐喊中我们看到文学家鲁迅的神韵和人生之道,鲁迅宣扬自己的反抗精神,不向官方屈服,对独立的自由和尊严有着极大的追求,透过人们闲好的生活,看出来他对人的向往和命运的反思;通过领会情感来探索自己的灵魂,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真正走出了一条崭新的精神思考之路,而这一点,就是《呐喊》永恒的意义和价值的所在。

从《呐喊》看鲁迅的救国之志

从《呐喊》看鲁迅的救国之志

从《呐喊》看鲁迅的救国之志《呐喊》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其中通过鲜明的社会批判和深刻的思想探索,展现了鲁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救国之志的呼唤。

本文将从《呐喊》的几个重要篇章入手,分析鲁迅的救国之志,并探讨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

首先,《呐喊》中的《狂人日记》给我们展示了鲁迅对现代文明的痛苦思考与揭示,体现了他深深的救国之志。

小说以狂人的自述为形式,通过对周围种种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表达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失望和对民众觉醒的期望。

鲁迅通过狂人的疯狂行为和言辞,揭示了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荒诞与虚伪,呼唤着国人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追求真实和正义的勇气。

接下来,《呐喊》中的《孔乙己》以及《药》等篇章也是鲁迅救国之志的具体体现。

《孔乙己》通过一个虚弱的街头艺人的遭遇,揭示了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欺凌和漠视。

鲁迅以锐利的笔触表现了对这种社会不公的愤怒,并以此呼唤着社会各界应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关爱和尊重。

而《药》则以一个患病的乞丐的形象,探讨了社会对个体命运的冷漠和对人道主义的背离。

鲁迅通过对这个乞丐命运的叙述,揭示了社会弱肉强食的本质,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救国之志的坚定信念。

此外,《呐喊》中的《阿Q正传》更是鲁迅为了表达救国之志而刻意设计的。

小说通过对阿Q这个底层社会人士的塑造,呈现了一个幽默却又深刻的形象,以此揭示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普遍的性格缺陷和对自尊心的深切期望。

阿Q的人格在小说中成为中国人民整体性格的缩影,鲁迅以此激起读者的思考,引导他们警醒自己的局限,以期唤起国人间的团结和奋起救国的决心。

总之,《呐喊》是鲁迅为了表达救国之志而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

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揭示和对个体遭遇的关注,鲁迅在《呐喊》中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弊病的批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虽然这部作品写作于百年前,但其思想内核和表现形式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弊端,也需要像鲁迅那样的有责任感和良知的人们,用文字和行动来唤醒人们的自觉和救国之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呐喊看鲁迅的心声
——唤醒民众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结集。

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高扬时期。

鲁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通过描写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鲁迅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关键词:鲁迅;封建礼教;呐喊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对当时的社会黑暗现实做了深刻的揭露,他想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唤醒民众,在封建礼教下沉睡的民众应该起来反抗压制他们千年的封建枷锁,这也是鲁迅的心声。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小说的形成,更是对封建礼教投出的第一把利剑。

鲁迅通过一个病人癫狂的语言,把一个血淋淋的人肉宴席展现在人们面前。

“狂人”一直处在焦虑之中,时刻在担心自己会被别人吃掉,吃自己的人还包括自己的哥哥。

满眼的“吃人”二字使“狂人”永远处在担心与焦虑之中,是那样的孤独与无助。

而以“哥哥”、“赵贵翁”等为代表的“食肉寝皮”的封建礼教正是吃人的根源所在。

鲁迅对“狂人”充满了同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充满了愤怒与仇恨。

最让他痛心和担忧的是那些还没有吃人和被吃的孩子们。

所以借狂人之口,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人们处在吃人与被吃的恶性循环链条中,这也正是封建礼教的本质。

想要打破这种吃人的链条,就只有唤醒民众,推翻和摧毁吃人的黑暗的封建礼教,这样才能够解救民众,才能真正的救出孩子,这正是作者发出呐喊的最终目的。

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孔乙己》也是一部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没有考上秀才的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成了人们取消的资料。

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情,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地死去。

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

知识分子作为启蒙者,他们的命运却是悲惨的,而那些取笑知识分子的人们一味的麻木不仁下去,永远地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

作为知识分子要想唤醒民众成为非常难的一件事,这也说明了民
众的自我觉醒成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决定性的因素。

如果说启蒙者被被启蒙者嘲笑不算什么的话,那么作为革命者的启蒙者被愚昧的民众吃掉是
《药》就讲述了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不是更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

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与愚昧。

夏瑜的血浸透馒头,被华小栓“吃”进肚里,“却全忘了什么味”,也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华家”的愚昧民众,不但自身被“吃”,同时又在“吃人”;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启蒙者。

也就是说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活地吃掉。


时又再次说明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是“吃人的”,在封建礼教下生活的人们,无论是革命者(启蒙者)还是被启蒙者,都逃不了“被吃”的命运,封建社会里人们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

《故乡》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

少年时天真活泼、聪明勇敢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卑躬麻木的“木偶人”。

小说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

当闰土叫了一声“老爷”之后,“我”才彻底地明白“我们”之间已经有了一道厚厚的不可能被打破的隔膜。

在封建社会里,天真的少年也逃脱不了被奴化的命运,都注定会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征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

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

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

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

辛亥革命的消息刺激了他改变生存地位的欲望,他向往革命,但“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且勾结官府,把他充作“革命党”拉上法场枪毙,而阿Q对自己的悲剧至死不悟。

小说通过阿Q的命运,表现了农民在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腐朽的传统思想的毒害下造成的人性扭曲,揭示了旧民主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

矛盾曾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

三四十年代人们依然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

[1](P37)阿Q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他认为不如自己的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
的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

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自我臆想的自尊之中。

阿Q的优胜纪略实为失败纪略。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不到释放,受到的屈辱与冤屈无处申诉,有多少人成为了像阿Q一样的用“精神胜利法”来维系自己自尊,精神处于的极度的麻木之中。

《呐喊》中的《风波》描写的是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引发的一场小风波。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

农民除了剪去一条辫子外,一切仍在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张勋复辟的消息传来,封建势力嚣张,失去辫子的农民陷入被杀头的恐慌,惶惶不安。

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风波平息,农村又一切如旧。

从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没有将民众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唤醒民众是是革命的重要前提,民众是革命的强大群体,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头发的故事》叙述在剪辫子问题上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斗争,表现了中国社会改革的艰难。

要想在中国改革成功就必须唤醒广大群众,然而唤醒民众绝非一件易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拔除。

《端午节》通过对方玄绰的形象描写,批评一些知识分子的自私狭隘、软弱妥协、随遇而安等弱点。

这也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启蒙者终是启蒙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白光》则写一个梦想升官发财的旧知识分子在科举落地后发疯致死的故事,鞭挞了这类人的自私污浊的心理。

《兔和猫》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鸭的喜剧》记述的是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居住北京期间用养小鸭的乐趣来排除寂寞的失败尝试,说明企图用点缀生活的方法排除黑暗社会造成的寂寞是不切合实际的。

整个故事集描写的都是民众麻木的现实,要唤醒民众是作者的心声。

“鲁迅在三十年代谈及自己的著作时,则说:‘说到为什么作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别式称号。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
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2](P238)鲁迅用贴近生活的材料反映真实的社会现状,旨在引起更多人们的注意,以起到警醒的作用。

鲁迅的小说实质上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

[3](P31)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
的病态的社会: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呐喊”的目的是唤醒民众,但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中要实现这个愿望是何其的困难,人民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麻木着,知识分子遭到排挤,革命者的软弱……再这样的社会中,作者只能呐喊,希望能够得到回应。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M].第四卷.
[3]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