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论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

论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

论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发扬,更是一种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根脉,对这些文化的认同和继承能够让人们更加自豪,更加坚定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和认同。

同时,这也能够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形象和国际地位。

其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教育人们正确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包容、孝悌等美德,这些美德能够启迪人们的心灵,塑造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并引导人们做出道德和良知的选择。

第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某个民族或文化圈的共性和代表性,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推广和交流能够增强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圈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第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智慧,重新挖掘和发掘这些资源对于推动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有着深刻
的现实意义,这既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和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持续地传承和发展让它在现代社会得到体现和弘扬。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

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意义影响正文: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何谓传统文化?在这之前就应搞懂何谓传统,传统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东西,发现者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且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至少经过三代人的两次延传。

因此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

就其形式而言,可分为物质形态(如文物、建筑、衣物等)和精神形态(如思想、道德、风俗、文化等)两类。

狭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国长期社会历史沿袭而形成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

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文明的精华和精髓,是中国人民从古到今所积累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
历史认同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代表了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能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身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感。

文化多样性与世界文明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能为我们在当今社会中寻找精神支柱和道德准则提供启发。

精神文化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体育、宗教等。

这些内容为我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能让我们在追求精神境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进取。

传承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包括传统美德、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建筑等。

这些传统能让我们获益良多,让我们能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

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古代文化遗产,如古代建筑、古代书画、古代陶瓷、古代服装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和了解我们历史文化具有极其
重要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对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标志,在国际交流中具有很强的文化输出力量。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独特文化魅力,促进与世界的文化交流。

关于传统文化的简报

关于传统文化的简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价值一、引言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简报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进行简要概述。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1.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提倡“和为贵”的社会观念。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至今仍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2.道家文化: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生活的哲学视角,影响了中国的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

3.佛教文化: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与儒、道两家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众生平等,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4.传统节日与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剪纸、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和习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5.道德建设:儒家文化的五常观念、道家文化的自然法则、佛教文化的因果报应等,都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6.社会和谐:儒家文化强调的“和为贵”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这种以和为贵的理念有助于缓解冲突,增进社会团结。

7.生态文明:道家文化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学习道家文化,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8.精神文化丰富: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传承经典,弘扬中华文化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当代社会,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
华文化,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传统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
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孝道、仁爱、忠诚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提升人文素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智慧
和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培养
情操,陶冶情操,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同时,国学经典也可以帮助
人们修身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
统一。

四、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
魅力和影响力。

通过传播国学经典,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
国际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时,国学经典也可以为世
界各国提供借鉴和启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五、结语
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更在
于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传统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

我们应当珍视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共同推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愿我们共同努力,让国学经典在当代
社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和忽视。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文明,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具有现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是时代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仁爱、礼仪、忠诚、诚信等传统道德观念是时代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道德的缺失和伦理的混乱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不少人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中寻找答案和指引,去弘扬这些传统的美德,让他们成为时代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力量。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自信的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历经沧海桑田,具有独特的思想和哲学。

这些思想和哲学表达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国际交往中也能够树立自信的姿态。

当代中国需秉承文化自信,注重中华文明传承,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保护好,让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融合中西文化,开创更为光明的文化发展前景。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价值观的重构。

传统文化是富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关注个体,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注重爱、善、美、道、信等价值观,对于推进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着充足的参考和启示。

在这个过程中,“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重要理念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

它所传递的文化思维和智慧,也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发扬的。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感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精神,集中了民族的历史、习俗和风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符号和文化象征。

巍峨的长城、雄伟的故宫、穿越时空的昆曲、民间的习俗等等都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他们将民族的记忆和认同感延续着,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更加自豪和认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凭借,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心智之源。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具有现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5000年悠久历史中智慧的结晶,虽然当代与过去有着悬殊的变化,但是传统文化精髓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隽永深刻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及工作依然有强的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每个人几乎都是“百晓生”,世界开始变成一个小部落。

在大众好奇求鲜的心理下,我们开始关注西方的传统文化,这些浪漫而又文艺的节日笼络了一大批人的心。

等面对我们传统的节日,例如端午节或者重阳节我们反而觉得不知所措,所以弘扬传统文化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2、传统文化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力思想保障我们一直提倡现代化,可是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而是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并不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逝去,她的优秀思想及传统一直以鲜活的动态形式对后世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民族文化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才能发展。

3、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财富。

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

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国能从贫穷走向富强,从动荡走到安定,从冲突走到和谐都离开民族精神的强大凝聚力,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4、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最后一道壁垒。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会彻底的在世界消失。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中国传统文化。

尽管这个文化已经有着漫长的历史,但是它在现代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代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期帮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1. 文化自信当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国际社会变得更加紧密。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在与其他国家不断进行交流和融合。

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在这个日益紧密的国际社会中保持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艺术、哲学、文学、历史、科学等领域都有着众多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这样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可以在国际交流中展现自己的自信和实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2. 探讨人性和伦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道德和伦理价值观。

它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提倡人际和睦、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理念。

这样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一个越来越多元化、分化和难以把握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并且相对严谨的伦理标准体系,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现代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伦理标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人性和伦理,并为社会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3. 学习智慧和历史中国历史和文化丰富多彩,它承载着深厚的智慧,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历史和思考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哲学、社会秩序等方面都有着丰富和独特的思考,并且这些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中国的历史。

与其它先进国家的历史学科相比较,中国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了他们的历史,同时还包括了关于他们文化的一切。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提升人们的智慧和认识历史的深度和宽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

4. 传承文化智慧传统文化的未来依赖于它的传承。

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积极、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以期既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感和价值,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发扬它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先生认为 : 宗 教 问题 实 为 中 西 文 化 的分 水 岭 …。西
方 文化 是 以宗 教 为 主 导 的文 化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却 具 有 深 厚 的 人 本 主义 色 彩 。 神 学 始 终 不 是 中 国文 化 的 核心 , 中 国传 统文 化 更 关 注人 , 更关 心芸 芸 众 生 的生 存 状 态 和 生存 需 要 。 中 国典 籍 中 . 很早就 有“ 人” 是 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 、 最 贵 者 的 思 想 。如 《 尚书・ 泰誓》 中说 : “ 惟 天地 , 万物之母 ; 惟人 , 万 物 之灵 。” 孟 子 提 出“ 民 贵君 轻 ” 的 思 想 。人 本 精 神 主 要 体 现 在 下 面 四个 方 面 : 第一 , 强调个体人 格的独立性 和主动性 , 指 出 “ 匹 夫不 可夺 志 ” , “ 已所 不 欲 , 勿施 于人” ; 孟 子 直 截 了 当地 提 出“ 得 人 心 者 得 天下 ” 。 第二 , 尊 重 人 的利 益 要 求 。子 日 : “ 富 与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精 髓 英 国学 者 泰 勒 在 1 8 7 1 年发表的《 原始文化》 一 书 中 给文 化 下 了一 个 著 名 的 定 义 : “ 所谓文化 。 乃是 包括 知识 、 信仰 、 艺术 、 道德 、 法律、 习俗 以及 包 括 作 为 社 会 成 员 的个 人 而 获 得 的其 他 任何能力 、 习惯 在 内 的一 个 综 合 体 。” [ - ] 中国著 名 思想 家 梁漱 溟 先生 说 : “ 文 化就 是吾 人 生 活所 依 靠 之 一切 。文化 之要 义 , 应 在 经济 、 政治 。 乃至 一 切无所 不包 。” [ 2 ] 所谓传 统文化 , 它 是 由“ 传统 ” 和“ 文化 ” 两 个 小 概 念 组 合 而成的 。 “ 传统” 从文化学角度诠释 , 是 指 世 代 传 承 的具 有 自身 特 点 的 社 会 历 史 因素 , 如逐代延 续的思想 道德 、 风 俗 习惯 、 文 学艺术 、 制 度 规 范 等 。 中 国传 统 文化 经 过 几 千 年 的 发 展 , 形 成 了独 具 特 色 的 文 化 精髓 , 主 要 体 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 一) 人 本 精 神
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出发点落脚点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道德精神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精 髓 的 现 代 意 义
张 玉春
( 江苏省委党校 文化学部 , 江苏 Nhomakorabea南京 2 1 0 0 1 3 )
教” , 即“ 父 义” 、 “ 母 慈” 、 “ 兄友” 、 “ 弟恭” 、 “ 子孝 ” . 到孟子提 出 的“ 五伦” , 即“ 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 夫妇有别 、 长幼有序 、 朋 友 有信 ” , 再到《 礼记 ・ 礼运》 中所 讲 的 “ 十义 ” , 即“ 父慈 、 子孝 、 兄 良、 弟悌 、 夫义 、 妇贞 、 长惠 、 幼顺 、 君仁、 臣忠” . 都 从 不 同 的 人 与人 之 间 的关 系角 度 ,规 定 了每 个 人 为维 护 良好 的人 伦 关 系 应 当遵 守 的基 本 道 德 准 则 。传 统 人 伦 关 系 中 的维 护 封 建 等 级 关 系 的糟 粕 无 疑 应 当批 判 和 剔 除 , 但 其 中包 含 的 有 益 因 素 . 对 于改 善 家 庭 与 社 会 的人 伦 关 系 .促 进 家庭 与社 会 的 和谐 具有 十分 重 要 的现 代 意 义 。 ( 三) 追 求 和 谐 和谐 是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重 要 精 髓 , 儒、 墨、 道、 法、 兵 等 主 要 思 想 学 派 对 和 谐 思 想 都有 深 刻 的 阐发 。 儒 家提 倡 “ 中和” . 强 调“ 礼之用 , 和为贵” , 注重人与人 之间 的和睦相处 , 追 求 实 现 “ 仁者爱人 ” 的 和谐 社 会 ; 道 家 追 求 人 与 自然 相 和 谐 。 提 出“ 天 人合一 ” 的思想。 主张“ 道 法 自然 ” , 即人 们要 顺 从 自然 。 回归 自 然; 墨家倡导“ 兼相爱 , 交相利” 。数 千 年 来 中 国人 的理 想 里 没 有离开过 “ 和” 。 “ 以和为贵” , “ 和 而 不 同 生万 物 ” , “ 君 子和 而 不 同” 等 理 念 一 直是 中华 传 统 文 化 中的 宝 贵 财 富 。 “ 和” 是 中华 文 明 的根 , 是延 续 中华 文 明 的一根 线 . 和谐 文 化 是人 类世 界 的共 同精神 财 富 , 具 有强 大 的生命 力 和恒久 价值 。 ( 四) 中庸 之 道 孔 子 提 出 了“ 中庸” 的概念 , 他把 “ 中庸 ” 看 成 是 一 个 最 高 的道 德 标 准 , 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在他看来 , 凡 事都 必 须 做 到 不 偏 不 倚 , 无过 无不及 , 不走极 端 , 以 之 为 人 们 处 世 接 物 的高 明 艺 术 。 日常 生 活 里 , 凡 事要适可 而止 , 要不偏不 倚 , 这 就 是 中庸 之道 。 中庸 之 道 其 实 就 是 佛 道 .佛 道 就 是 要 每 一 个 人 的生 活 里, 凡 事不 要 太 左 也 不 要 太 右 , 不 要太紧也不 要太松 : 能 够 不 偏 不 倚 即为 “ 中” 。 “ 中 庸 之道 ” 给 我 们 的 启示 就是 : 享 欲不 要 太 乐, 用 物 不 要 太荣 , 生 活 不要 太奢 。 房 子 未必 愈 大 愈 好 , 食 物 也 不是 愈精 愈 佳 。对 每 一 个个 体而 言 , 适 合 自己 的才 是 王 道 。 二、 中 国 传 统 文化 精 髓 的现 代 意 义 博 大 精 深 的 中华 传 统 文 化 是 我 们 民族 的骄 傲 和 财 富 。党 的 十八 大 报 告 指 出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实 现 中华 民族 伟 大复 兴, 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 、 教育人 民 、 服务社会 、 推 动发 展 的
贵, 人之所欲也 , …… 贫 与 贱 , 人之所恶也。” 好 富恶 贫 是 人 的 共 同 心理 。孔 子 不 反 对 人 们 “ 求利” “ 得利” , 只是主张“ 义 以 为
上” , 不 能见 利 忘 义 。 第三 , 尊重 人 的物 质 欲 望 , 反 对 鱼 肉百 姓 。 “ 食色 , 性也 ” , 抑 制 人 的 物 质 欲 望 是 不 人 道 的 。第 四 , 倡导“ 仁
政” 。 反对 “ 暴政” 民本 思 想 萌 生 于 西 周 初 年 。 春秋时期 , “ 重 民轻 神 ” 、 “ 恤 民
为德” 成 为 较 为 普遍 的 思 潮 。 儒 家 继 承 这 些 宝 贵 的 思 想 资 源 , 形 成 了“ 以民为本” 的政 治 主张 。提 倡 对 人 的关 怀 是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一 大 精 华 。这 一 点 与 当代 社 会 提 倡 的 以人 为本 和 民 主 民本 的理 念 是 完 全 一 致 的 , 因此 具 有 极 强 的 时代 意义 。
摘 要 : 在 五 千年 的历 史长 河 中 , 中华 民 族 创 造 出 了许 多优 秀的 传 统 文 化 。 自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我 国社会 主 义 事 业 在 政 治 、 经 济、 文化 等 领 域 中取 得 了丰 硕 的 成 果 , 但 与 其他 领 域相 比 , 文 化 领 域 却 相 对滞 后 , 传 统 文化 流 失 , 文化 失根 , 出现 各种 文化 乱 象 。 弘 扬 传 统 文 化 精 髓 在 当代 中 国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 关键词 : 中 国传 统 文化 精 髓 现代 意 义
( 二) 道 德 的 教 化
《 诗经》 提 出“ 夙夜在公”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突 出 儒 家 经 世 致 用的学风 , 它以“ 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 之变” 为出发点 , 落 脚 点 是格物 、 致知、 诚意 、 正心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平天下 , 力 求 在 现 实社会 中实现其价值 , 形成 了“ 先 天下之忧 而忧 , 后 天 下 之 乐 而乐” , “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的崇 高 道 德 精 神 。 早在《 周易》 中 就 有了“ 天行健 。 君 子 以 自强 不 息 ” 这 种 事 业 追 求 上 的 奋 斗 精 神 。孔 子 主 张 “ 三 军 可夺 帅 也 。 匹夫 不 可 夺 志 也 ” , 孟 子 提倡 舍 生取义 , 推 崇 大 丈 夫 精神 。 这些 都 已经 成 为 中华 民族 的 普遍 心 理认同 , 塑 造 了无 数 志 士 仁 人 的 高 尚人 格 , 培 养 了 中华 民 族 生 生 不 息 的 自强精 神 。 中 国传 统 道 德 文 化 中提 倡 人 伦 价 值 , 强调尊老爱幼 、 孝 敬 父母等美德 , 强 调 每个 人 在 人 伦 关 系 中应 有 的道 德义 务 。 从 儒 家 提出了“ 仁 、 义 、 礼、 智 、 信” 等范畴 . 以 调 节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关 系, 寻求人伦 和社会关 系的和谐有序 , 到《 尚书》 中提 出 的 “ 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