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自从19世纪以来,人文地理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人文地理学的起源、主要研究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探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人文地理学的起源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在当时,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理上的实证研究,而忽略了人类的角色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在20世纪初,人文地理学逐渐崭露头角,在学科界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1.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人类的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包括语言、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
通过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塑造及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
研究者关注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问题等方面,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
3.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关注经济地理的空间组织、资源分布、交通与通信等方面,以揭示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社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又一重要分支,它研究社会现象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研究者通过考察社会群体、社会差异、社会行为等方面,来揭示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三、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文地理学需要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使得研究者可以更精确地定位和分析相关数据,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1、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地理学发展简史

地理学发展简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其上的人类活动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地图制作到现代的地球科学,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向您介绍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地理学地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中国等文明都有自己的地理学传统。
例如,埃及人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巴比伦人记录了天文和地理观测数据,中国人创造了风水学等传统。
古代地理学主要关注地形、气候和资源等方面,为农业、贸易和军事活动提供了基础信息。
2. 古希腊地理学古希腊是地理学的重要发源地。
在古希腊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如赫罗多图斯、托勒密和埃拉托斯特尼。
赫罗多图斯的《地理》是古代地理学的里程碑之一,他绘制了世界地图,并描述了许多地理特征。
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则成为了中世纪欧洲地图制作的基础。
3. 中世纪地理学在中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受到了宗教和探险的影响。
基督教的传播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许多地理学家开始研究未知的地区。
马可·波罗的东方旅行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美洲发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地理学成为探险家们的必备知识。
同时,地图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地图的精确度和详细程度得到了提高。
4. 近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的发展与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密不可分。
18世纪的启蒙时代,地理学家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地球表面的现象。
亚历山大·冯·洪堡被认为是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并进行了大量的地理调查和测量工作。
此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等也逐渐形成。
5. 现代地理学20世纪以来,地理学经历了快速发展。
地球科学的兴起促进了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学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使得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便捷。
此外,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地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要代表人物的不同,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分类介绍。
第一阶段:传统人文地理学传统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策尔。
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决定因素。
这一理论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例如,美国地理学家卡尔·萨乌尔指出,人类活动也可以改变地理环境,因此地理环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第二阶段:人文地理学的转型20世纪50年代,英国地理学家彼得·格林认为,传统人文地理学过于强调地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的转型”理论,主张将人类活动作为研究的核心,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了人文地理学的主流。
第三阶段:后现代人文地理学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
在这一背景下,后现代人文地理学应运而生。
它主张摒弃传统的客观主义和唯物主义,强调主体性和多元性。
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地理学家爱德华·索杰和英国地理学家戴维·哈维等。
他们认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相互作用的,而这种相互作用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决定的。
第四阶段:批判人文地理学21世纪初,批判人文地理学成为了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它主张摒弃传统的人文地理学和后现代人文地理学的思想,强调批判和反思。
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地理学家大卫·哈维和英国地理学家内尔·史密斯等。
他们认为,人文地理学过于强调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忽视了人类活动的阶级性和权力关系。
因此,批判人文地理学主张将人类活动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更广泛的背景下进行研究。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现代地理学1、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2、三个不同的阶段: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现代地理学,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3、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4、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者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结构(二)人文地理学的地位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2、人文地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与空间研究: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第七卷1049—1650页)记载的是“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
即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
2、人地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是揭示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3、时间序列研究:人文现象的时间尺度和差异。
探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形成过程,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向。
思考:下列哪些问题属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问题?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美国对外政策与美国对外贸易伙伴山东经济结构调整的未来方向城乡人口流动机理分析苏州旅游线路设计国际大都市定位·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尽管有些问题带有区域的修饰语,但是它们讨论的是经济过程、人口过程等,因此它们不是人文地理问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三个维度一横+一纵+时间变化一横: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一纵: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纵向关系时间序列:时代背景及随时间的发展变化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发展

1.地理科学的发展背景与动力 2.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与成就(中国)
3.中国地理科学的思想研究 4.地理科学趋势
第一节 大地观和以宇宙为范围 的世界图式观念;古代中国在地理学的思想方面则孕育了地平大地观和 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图式观念。——从两国地理环境差异分析入手,阐 述地理环境对古代地理学发展的动力。
与此同时,没有国界的国际经济空间的争夺仍在继续,国际间经济 空间的机能结构研究成为现代地理学的重要方面。两类国家间的社会 经济差异加大。由于情报科学的发展,大多数人渴望了解异国文化, 促进了社会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的发展。
由于区域人地关系冲突区域之间关系冲突的双重激化,已无法就某 一个区域内的人地冲突而提出解决对策,而区域之间冲突的解决势必 使人地冲突的区域的人地冲突转嫁到原来尚人地协调的区域。如何解 决这些问题呢?显然,社会的这种需求为地理科学现代发展奠定了社 会基础
(3)现代地理学时期。本世纪60年代,地理学自在美国发 起后,相继影响英国和北欧,然后再渗入前苏联、日本和 中国。
现代地理学具有以下特点 将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看作统一的复合系统,地理学本身的结构和体
系已趋向世界性的一元化; 对地理现象的解释由单纯的类型归纳,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反馈和
模式化的方法;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纷纭复杂的地表机理进行确定性研
究等。
6、现代地理科学的社会背景:如何理解“区域冲突的科学 解决是地理科学发展动力中的区域发展需求”?
二战后的区域人地关系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经历 恢复重建阶段,到了60年代,生产力普遍有了高度发展,随之就产生 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首先就是因人的不合理活动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以工业“三废”为核 心的“环境污染”、以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原有环境秩序的破坏为核心 的“环境退化”问题。 一些工业化较早国家面临资源短缺问题。 所以,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地理学,绝大部分都是围绕解决人与地 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它为地理学的新领域的开辟提 供了广阔的天地。
西方人文地理学进展

西方人文地理学进展西方(8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摘要:20世纪60年代是人文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时期。
本文针对这一特点,简单介绍了几种西方人文地理学中的典型学派,即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一、前言20世纪60年代是人文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时期,这些变化基本上改变了人文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地理)的研究性质,使人文地理由战前孤独的内部自行演化,转变为战后与其它社会科学互动,并与之逐渐接轨,由此丰富了地理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等学派相继发展。
在最近30年来,极大的丰富了地理学的观念并强化了其理论基础,使西方人文地理学处于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
本文简要的对西方人文地理学中的几个主要的学派,即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派2.1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兴起人文主义(或称人本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已经在西方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人文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兴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迅速而激烈的社会变化,如经济增长长期停滞,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加剧,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另外,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加深了人的物化,人越来越成为机械的附庸,再加上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这些均任意践踏着人类的理性、尊严。
在这种形势下,人文主义思潮,譬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十分流行,并且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响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运动。
二战后流行于西方世界的这种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和有关地理学思想结合,诞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1,2]。
人文主义地理学,认为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方法也有不足,表现在:(1)空间分析学派降低了人的显著作用,不能对人类问题作出合理地解释,其研究具有很强的机械性。
文化地理学绪论第一章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胡彦纳
2016/2/29
15共30页
(一) 索尔创建文化地理学
美国地理学家。曾任伯克利加利福尼亚 大学地理学教授。 主要研究沙漠地区、热带地区的景观, 以及印第安人的人文地理和东南亚、美洲 等地的农业地理。创立美国人文地理学的 景观学派。主张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来研究 地理特征,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 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 心。著有《景观的形态》等。 索尔(1889~1975) Sauer,Carl Ortwin
亚历山大· 冯· 洪堡 (1769-1859)
3 洪氏代表作《宇宙》认为地球是统一 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探讨 了地表各区域相互关联现象的差异 性;
胡彦纳 2016/2/29 12共30页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1 在柏林大学任教的李
特尔是德国第一个地理学 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 的创建人。 2 他的名言“土地影响着 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 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 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 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胡彦纳
2016/2/29
5共30页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胡彦纳
2016/2/29
6共30页
2.“一纵一横”的研究内容 纵向研究:人地关系研究(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 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 理论)
横向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许多人类活动、人文事
殖民地独立运动十分活跃 移民强化了英国多元文化的特征 英国的军人中出现反战思潮 对公平和权利追求 关注城市中各种文化的空间关系
“文化转向”:将“事实”视为一种社会文化产品, 而对于“事实” , 不 同阶级、种族、性别、民族、政治信仰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文化已经 成为研 究的根本的焦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一、近代的西方文化地理学
洪堡、李特尔:文化地理学(近现代地理学)的奠基者
拉采尔:文化景观、认为文化地理区是一个独特集团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
施吕特尔:文化景观形态学
白兰士: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和人类文化及其地理影响的思想,人与自然的“或然论”
二、现代文化地理学
美国地理学家索尔的《景观的形态》(1925)标志文化地理学的形成。
索尔反对“环境控制”的观点,他同时指出,地理学不必从空间规律概念着手,这种概念多少都源自于自然科学。
认为地理学应从地区差别的基本体验入手,因此,地理学的基础是地理景观的多样性。
他强调了人的作用,提出研究景观的主张,创立区域学派,于是区域地理学在美国地理学中得到广泛发展。
他提出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冲击。
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性,文化景观既有自然景观的物质基础,又有社会、经济和精神的作用,他还强调人文地理学是与文化景现有关的文化历史研究。
受索尔影响的美国文化地理学者们被称为文化地理的伯克利学派。
索尔不赞成经验主义——仅仅收集有关不同地区的资料。
他主张建立一门研究个别地理景观如何开始成形的学科。
这种分析很严密,但决不会是能解释所有现象的一般规律。
索尔特别批评了20世纪早期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派。
该学派当时由美国著名的埃伦•塞坡尔领导,并以“环境决定论”为基础,他们把文化的发展看作是人类适应基本气候因素的过程。
对他来说,在本地区景观中被描述为一个整体的区域就是最终产物。
因此,不管是单一原因的解释,还是将地理景观拆分成某些独特的产品以寻找“科学规律”都是错误思想引导的结果,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中,为了唯物主义宇宙观精确教条的利益,地区联系的复杂现实都被舍弃了。
”
(索尔,1962年)
因此索尔呼吁大家使用地理学的独特概念。
也就是说,研究地区及生命的独特构造,而不是去探求一般规律,即所谓的“研究普遍性科学规律的”
方法。
他提出把地理景观看作一种综合景象,集中对它进行研究,掌握
当地文化的整个运转过程。
索尔认为,研究普遍性科学规律的方法将文化拆分成了诸多因素,失去了把文化看成活生生的整体的感觉。
伯克利学派借鉴人类学家的“超机体(superorganic)”文化概念,将文化看作制控人类行为的重要力量,而且是一种稳定的力量。
在文化、环境、人三者的关系上,文化是动力,人是行动者,环境是改造对象。
文化的存在先于行动的人,这是伯克利学派研究的前提。
这种文化概念,其实也是传统的对文化的理解方式。
在这类文化概念中,有很强的文化决定论色彩。
以一种既定的文化为参照,或以抽取文化特征为第一步基础工作,然后考察人——按照文化原则行动的人——如何改变了自然景观,而创造出相应的文化景观,是伯克利文化地理学派主要的研究套路。
二十世纪初的地理学界,对学科性质的理解依然含混不清,而索尔倡导以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很清楚明白地确立了地理学的一个人文方向。
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新文化地理学建立了基础。
而伯克利学派使用的“超机体”文化概念,乃是预设了社会上存在一个主导性的覆盖整个社会的文化力量,这一文化力量是给定的、统一的、稳定的。
而对于这个文化,即主流文化,学者们是可以准确无误地再现陈述(representation)的。
“ 超机体”概念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开始遭到激烈批判。
在话语、文本、解构等新潮理论的背景下,超越人自身而存在的“超机体”文化概念当然被抛弃。
进而,对文化景观的理解也出现新的视角,景观不再是客观的自在情景,而是要凭主观“阅读”的“文本”,一切符号意义、文本误读、再创作等问题随之而来。
对索尔-伯克利学派的继承和批判,形成了“新文化地理学”的缘起。
二战以后发达国家进入后城市化阶段,城市文化景观成为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主要对象。
三、当代文化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
我们从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主要特点(后学科的文化泛化、对权力与表达的文化解读、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对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作用、以及后现代社会的泛“文化”化)知道,“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与政治、经济等其他人类生活相并列的社会活动类型或表征,而已经成为“呈现”后现代人类整体社会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