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面向多元参与主体的旧城更新规划编制探索——以宁波市庄市老街更新改造规划为例
人合、力合、事合、心合

人合、力合、事合、心合作者:江北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20年第06期近年来,江北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工作主线,坚持“人合、力合、事合、心合”,推动老旧小区走出了一条“蝶变之路”。
目前,已对砖桥巷等9个老旧小区实施了整治改造,总改造面积达34.3万平方米,直接受益居民3630户。
2020年计划再对16个小区进行改造,预计惠及居民1.9万户。
开门纳谏集人合群策群力凝共识“顺民心”决定“改不改”。
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前,做深做细居民思想工作,以问卷调查、座谈议事、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充分宣传政策、发动群众。
同时尊重居民自主意愿,发放“改造意愿征询表”和“共同缔造出资表”,并统一回收登记公布。
通过意愿比选,优先选择改造意愿强、意见统一度高、自筹资金占比高的小区进行改造。
“汇民智”梳理“改什么”。
通过“三化一清”改造模式,制作改造清单,让居民通过点单方式,表达最想改造的内容,组织居民小组汇总商议“改造菜单”,并再次征求全体居民意见,让居民最大程度参与到改造工作中。
如江北区中马街道槐树公寓电梯老化,部分住户在社区党员组织下,挨家挨户上门动员,成功筹集资金,顺利启动电梯更换项目。
“畅民意”讨论“如何改”。
对于改造过程中产生的较大分歧,由基層党组织出面,组织部门、街道、物业、业委会和居民代表五方召开民情恳谈会,采取“民事民说、共商共议”的方式予以解决。
如江北区白沙街道贝家边小区在改造过程中,先后召开“睦邻议事会”10余次,组织意见征求600余人次,收集建议50余条,有效保障了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
全局谋划聚力合各方共建激活力政府系统谋划。
江北坚持把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作为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内容,与区块建设、交通提升、棚户区改造等同步规划、统筹实施。
按照“谋划一批、生成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对全区62个2000年前建成小区进行全面摸底,出具“体检报告”,排定改造计划,统筹考虑,实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动态管理。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改造之困——从宁波月湖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改造之困——从宁波月湖历史文
化街区更新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
王勇;梁学彦
【期刊名称】《居业》
【年(卷),期】2017(0)2
【摘要】我国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普遍面临着放任自流和改造过度的两难境地,完整和真实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难以有效再现.本文以宁波月湖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过程为例,从街区的日常更新、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土地收储与出让、更新工程启动与建设、遗产保护管理等角度系统分析街区保护困境和遗产遭到破坏的深层次原因,为历史文化街区完善遗产保护制度和探索新的保护路径提供参考.
【总页数】2页(P160-161)
【作者】王勇;梁学彦
【作者单位】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3;杭州市规划局,浙江杭州 310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有机更新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的应用-以温州庆年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街区针灸"模式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更新研究r——以沈阳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3.微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淮安驸马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4.城市触媒理论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襄阳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5.用格式塔理论研究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以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和设计实践

浙江建筑,第38卷,第3期,2021年6月ZhejiangConstruction,Vol.38,No.3,Jun.2021收稿日期:2020-08-18作者简介:郑 川(1967—),男,浙江宁波人,高级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和设计实践ThinkingandDesignPracticeontheProtectionandRenewaloftheHistoricDistric郑 川ZHENGChuan(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010)摘 要:论述了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在规划设计方面提出了遵循街巷空间历史形态的原则和修缮传统建筑的几种方法,同时结合设计案例提出了植入不同业态对复活传统街区的重要性。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修缮;记忆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707(2021)03-0011-03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各方面都关注的话题,因为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交织着各种矛盾和利益得失,它可能已经跨越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专业的范畴,成为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
1992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的意大利建筑家阿尔多·罗西说过:“城市本身就是市民们的集体记忆,而且城市和记忆一样,与物体和场所相连。
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场所。
这种场所和市民之间的关系于是成为城市中建筑和环境的主导形象……。
”[1]作为集体记忆载体的传统街巷空间鼎盛于农业社会,衰败于信息社会,它们大都存在于旧城中,当新城建设得日新月异后,老城区必定成为下一个各方关注和即将更新的目标。
它们在当下该如何生存?又如何复兴?下面以“宁波市南塘河历史街区项目建筑设计”为例展开阐述。
1 历史街区更新存在的问题保留着传统生活形态的历史街区往往都有独特的空间肌理和年代延续,如果对此复杂性缺乏认识,就有可能将问题简单化,导致破坏原有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网络。
宁波市镇海区

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说明目录第一章规划修编的背景 (1)一、区域位置和地理概况 (1)二、自然条件 (1)三、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1)第二章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和过程 (5)一、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5)二、规划修编的主要过程 (5)第三章规划的基础数据 (8)一、基础数据来源 (8)二、规划基数转换情况 (8)第四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1)一、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 (11)二、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第五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3)一、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13)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说明 (13)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说明 (14)第六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15)一、村庄布局现状 (15)二、优化村庄布局基本思路 (15)三、村庄布局优化 (16)四、土地复垦潜力分析 (17)第七章2006~2009年各项规划控制指标执行情况说明 (18)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执行情况 (18)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执行情况 (18)第八章基本农田调整情况 (19)一、基本农田调整原则 (19)二、基本农田调整的基本要求 (19)三、基本农田调入调出的情况 (19)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21)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21)二、一般农地区 (22)三、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22)四、风景旅游用地区 (22)第十章规划方案评价 (24)一、经济效益评价 (24)二、社会效益评价 (24)三、生态效益评价 (24)第十一章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25)一、部门协调情况 (25)二、公众参与情况 (25)三、关于计量单位 (25)四、关于土地分类 (25)五、规划修编的方法与权威性 (27)六、规划主要成果 (27)附表目录表G1庄市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执行情况表 (28)表G2 庄市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确认表 (29)表G3 庄市街道规划基数汇总表 (30)表G4 庄市街道城镇建设人口及用地规模对照表 (33)表G5-1庄市街道农居点用地调查表 (34)表G6 庄市街道基本农田调整面积平衡表 (36)表G7 庄市街道规划期间各类用地平衡表 (37)第一章规划修编的背景一、区域位置和地理概况庄市街道位于浙东甬江北岸,紧靠宁波市中心城区,处于宁波—镇海—北仑“T 字型”发展区的中心位置。
旧城更新区的控规编制——以宁波江北核心区控规为例

熊
璐
王雨松
XI ONG Lu;W AN G Yu o s ng
【 要 】 旧城 区的 形 成 是 历 史 演 进 的 产 物 ,是 城 市 人 文 积 摘 淀 的场 所 。 旧城 更 新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系统 工 程 ,它 包含 用地
功 能转 换 、 基础 设 施 更 新 、历 史 文 脉 保 护 、环 境 改 善 等诸
2 项 目背景分析
宁 波城 市 核 心 由甬 江 、余 姚 江 、奉 化 江 三 江 汇 聚 而
ABSTRACT: i p p rwi h e uaoy d ti dp a f Ths a e, t terg ltr eal lno h e
Ja g e e ta r ao n b i s a x mp e d s u s s i n b ic n r l e fNi g o c t a n e a l, ic s e a y
旧城 更新 区的控规编 制
— —
以宁波江北核心 区控规为例
REGUL T0RY DET L AN F RMUL Tl A AI ED PL O A ON OF REGENERA TED ARE OF OL NNER CI Y: A D I T A CASE ST UDY OF REGUL T A ORY DE AI E AN OF J ANGBEI T L D PL I CENT RALARE NGB A I NI N O
dea ldpln; t ie a poit n f r ulton n si o m ai
1 引言
二 萍 皿 冈 空 {浩茹量
旧城 是 指 城 市 建 成 区 中 某 些 经 济 衰 退 房 屋 年 久 残 旧 市 政 设 施 落 后 、 居 住 质 量 较 差 的 地 区 。 为 了 使 其 恢 复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国内研究概况 (1)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1)1.1.2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研究 (2)1.1.3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1.2 国外研究概况 (3)1.2.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政策研究 (3)1.2.2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研究 (3)1.2.3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3)1.2.4社区参与 (4)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4)参考文献 (4)1.1 国内研究概况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宋晓龙(2000)等学者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更新理论,认为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概念。
刘琼(2002)认为应该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机更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出有机生命。
阮仪三(2004)等学者总结了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提出北京的“南池子”模式、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
同时,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分别批复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政策研究也越来越多,1996年,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颁发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让街区保护更新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张兵(2001)认为应当寻找将遗产纳入到一种规划政策手段,这种政策手段处于一个较为理性的变化过程。
金洁(2005)则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学者-社会-居民”管理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的积极运用。
吴良镛(2007)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政策创新。
台湾学者林正雄(2009)重新审视了台湾历史街区的保护政策,认为文化资产保存法和都市计划法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宁波市镇海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经验做法及投融资模式研究

2022年1月,宁波市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城市,探索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村庄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工业用地整治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镇海区蛟川示范片区作为宁波11个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示范区之一,其工作开展对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产业集约高效、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介绍当前镇海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及投融资工作的基础上,思考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建议,以期为下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启示。
一、概念及现状(一)概念内涵2019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总体格局。
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作为解决国土空间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国土空间修复任务、实现国土空间格局的主要抓手。
宁波市的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是指在空间规划统筹引领下,通过潜力排摸、全域谋划、空间传导等,以农用地、工业用地、村庄、生态修复和低效用地为重点整治任务,划定以功能为主导的整治片区和项目集成式的实施单元,生成整治项目,并在实施过程中,在片区范围内统筹资金、指标、政策等要素,由国有企业为主导统一实施,在一定期限内达成既定整治目标的空间治理行动。
(二)体系构建全域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整治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即市全域国土空间整治规划纲要、区县(市)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单元整治方案和区县(市)年度整治计划。
市级层面编制全市整治规划纲要,规划期十五年,统筹安排全市整治目标和策略,确定重点整治区域、重点整治任务。
各区县(市)编制各地的整治规划,规划期五年,明确整治方向、目标、策略和路径,划定整治片区和单元。
单元整治方案研究项目实施可行性,落实具体整治项目。
根据整治方案编制年度整治计划。
(三)现状基础镇海区位于宁波市东北部,南接北仑港,北临杭州湾,距离宁波市中心约18公里,全区面积246平方公里。
在生态空间上,山水交融、资源丰富,全区林地面积约4556公顷,河流水面约955公顷,水库水面约509公顷,海域面积15606公顷。
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的实践--以宁波中山路项目为例

功 能 薄 弱的 节点 绿 地—— 中山路 沿 线 分 布有塘河公园、望京门绿 地、樱花公园等公 共绿 地以及较多的口袋绿化空间;这些节点 大多为防护性绿化所覆盖,缺乏养护、功能单 一,与主街联系薄弱(图2d)。
综上所 述,中山路街道现状存在的问题 是多个方面的,其实质是当下语境中,核心城 区日益 缺 失 的 社 交 活力,这也 是 迈 入 轨 交 时 代的宁波中山路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空心 化 的商 业 街 区—— 中山路 核心 段 , 以天 一广 场为 代 表 的 传 统 繁 华 商圈 正日益 空 心 化,鼓 楼 广场以 及作为 地铁 换 乘 枢 纽 的阳 光广场,配套服务设施匮乏,缺乏集散与驻留 空 间。宽阔的 街 道 被 随 意停 放 的 社会车 辆 侵 占,人们匆匆路过,难以驻足停留(图2c)。
“慢 速 交 通 意 味 着城市活力。”[5]中山路 街 道 活力营 造 的 核心策 略 包 括 扩 容 、降 速与 提质,力求增强沿街功能复合性,形成活跃的 空间界面。
扩 容 ——对 街 道 空 间 进 行 整 合 设 计;核 心路段 两侧后 退 空间宽 度与车 行 道 路 断 面宽 度 基 本 达 到1:1,形 成 双街夹 路 的 格局,保证 了街 道人行空间的独立性,为街区活 动的发 生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的实践
——以宁波中山路项目为例
Renewal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Street Landscape:Taking Ningbo Zhongshan Road Landscape Improvement Project as an Exampl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多元参与主体的旧城更新规划编制探索——以宁波市庄市老街更新改造规划为例陆晓喻,翁晓龙,房静坤摘要:新时期,社会公众日益关注城市发展,改造更新主体趋向多元化,带来了旧城更新范式的转变,由以往政府一元决策转向多方参与协作。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宁波市庄市老街更新改造规划为例,探索多元主体参与下旧城更新规划编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厘清更新主体诉求基础上,阐述了更新路径、更新方式的转变以及更新导则的编制等内容。
关键词:多元主体,旧城更新,更新方式,导则控制1、引言随着社会经济转型,近年来许多城市着眼点从“增量型”规划逐步转为“存量型”规划,更加注重旧城更新。
然而,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多元博弈的利益格局下,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改造更新中,旧城更新对象日益复杂、改造更新主体趋向多元化。
既往政府一元决策主导、实现城市发展终极蓝图式的规划编制思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纵观国内外旧城更新的发展脉络可见,西方从198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对城市更新的理解更加深入,认识到城市更新需要解决多样性需求,加之其牵涉面广、高成本的特点,政府一方无法实现,私人与非营利机构等非政府组织,被纳入城市更新的参与主体,政府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在城市更新中给予政策与财政支持,规划理论转向协作和沟通。
我国旧城更新中单一主体(政府或开发商)负责的项目居多,但近年来不断出现民间力量参与、通过渐进式小规模更新方式取得成功的案例,如上海田子坊、广州恩宁路、苏州平江路等。
此外,深圳市也在旧城更新的开发实施机制上做了一定的探索,建立了以城市更新单元为核心的规划编制制度,规划过程强调公众参与和利益协调,全程式地沟通与协作,促进规划意图和社会各方诉求的有机对接。
可以看到,与西方类似,随着我国城市逐渐从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社会公众日益关注城市发展的规划和决策,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旧城更新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2、多元化主体需求下的旧城更新范式的转变2.1从精英思维转向协作式规划传统旧城更新往往建立在精英价值取向下,自上而下、由政府单向驱动的规划,对居民利益、社区利益较少考虑。
而多元参与主体的城市更新涉及社会各方的利益分配格局,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平衡政府、开发商、企业、原住民等多方诉求,整合多元利益,促进公平与效益的契合。
2.2从空间设计转向关注实施主体和规划管控传统由政府主导的改造更新中,往往具有明确的开发意图,改造更新多聚焦物质空间形态的设计,实现城市发展的终极蓝图。
而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更新改造,应对开发主体的不明确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对旧城更新的理解从具体空间对象转向更新的目标和实施主体,不局限于能否编制精细化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案,而是强调搭建可实施的空间发展框架,应对多元化改造目标制定相应的管控导则,形成精细化的管理手段,为后期更新建设留有空间和余地。
2.3从“一刀切”式更新转向保护与发展协同互促对于旧城中大量存在的,包含历史建筑等敏感要素、历史街巷及肌理残存,但风貌较差的非历史街区,往往存在推平重建与过度保守两种首鼠两端的更新方式,“保护”与“发展”对立、“一刀切”式非拆即保的思路难以满足多主体的需求。
因此,需采取分类保护的策略,在更新目标、更新原则、更新方式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的规划管控,在“拆、建、留”之间均衡把握好“度”,适应旧城多样化更新要求。
2.4从描绘终极蓝图转向弹性化、引导性规划多元主体参与下旧城更新逐步转变为动态的、弹性的过程,规划编制应该留有余地,积极引导业主意愿、主动适应地区需求变化和市场走向,将工作重点转向规划引导,强调规划建设标准的建立和方法的引导,规定必须改善什么、允许做什么,根据什么来做,同时制定负面清单,明确不允许做什么,制定各方共同遵循的底线。
3、基于多元参与主体的庄市老街改造更新规划编制庄市老街位于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中部,总用地面积为52.3公顷,作为宁波商帮的重要起源与聚居点,庄市老街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依河而居、巷弄蜿蜒的江南水乡格局,街区内现存历史建筑60多处,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目前历史文脉正被城市建设逐渐割裂,历史建筑保护力度不足,相关配套设施落后、居民新建居住空间受限等问题逐步凸显。
庄市老街属于老城中具有一定历史风貌的区域,不同于历史文化街区,需要编制较为严格的保护规划,在更新改造中,在满足上位规划相关保护要求的基础上,还需要兼顾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
同时,在目前政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庄市老街的更新改造难以复制以往政府一元决策的大规模更新模式;并且受到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制约,通过房地产开发推动旧城改造的政企合作模式也存在诸多困难。
因而在现实情况的制约和新的发展趋势下,探讨多元参与的新型旧城更新模式,是让逐渐衰败的老街走向既能保护风貌又能改善居住条件、发展提升的复兴之路。
3.1更新主体:明确多元参与主体的诉求旧城更新的主体即城市更新的实施者,一般包括政府、开发商(投资人)及居民三方。
不同的主体看待城市更新的角度和自身诉求也有所差异,需要加以综合考量。
3.1.1政府的诉求对于政府而言,主要任务是通过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保障各阶层的利益,引导公众参与,通过老街的更新改造提升片区整体竞争力。
3.2.2开发商(投资人)的诉求:一般来说,开发商主要关注投资环境和经济效益,通过投资建设开发类项目,参与部分经营性房屋的修缮与改造,引起社会介入和社会关注,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3.3.3居民诉求:居民往往从自身微观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目标,希望通过更加深入的公众参与得到政府的关注,参与住房改造,改善生活品质,享受公平公正的社会服务。
为充分了解民众诉求,规划项目组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展开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庄市老街中近一半的房屋自住者表示原址改造是最佳的更新改造方式。
并且自主改造意愿在区域中呈现一定的分异特征,如图1所示,区域1中,居民以失地农民为主,对现状住房满意度最高,但与庄市老街其他区域居民联系较少,对老街认同感较低。
区域2中,社区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等均位于该区域,居民参加社区活动更为频繁,对庄市老街的社区认同感更高,居民自主更新意愿强烈。
区域3居民由于紧邻庄市河生活,受河水污染困扰,因而对老街环境满意度最低;但同时由于区图1 居民自主改造意愿调查示意图域内历史风貌保存相对较好,居民对老街历史价值感受也最为深刻。
通过了解不同片区居民更新改造的需求,可以在规划中制定不同的更新策略和更新方式,分片区改造。
3.2更新路径:系统更新与特色提升规划以“民生宜居、特色演绎和多方参与”为切入点,将庄市老街定位为:保留社会网络、传承历史价值、独具文化魅力、宜居宜游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示范区。
从多元化需求导向出发,庄市老街的更新既要面向历史保护与风貌维系、改善民生等“底线目标”的维系,又要注重文化提升、产业升级等“高线目标”的谋划,因此,规划将系统更新和特色提升作为庄市老街改造更新双线目标的两大重要路径。
3.2.1系统更新缺乏统筹、见缝插针式的“碎片式”或 “一层皮”的更新易造成旧城空间形态与风貌的破碎化,因此庄市老街更新首先从整体层面入手,优化功能结构,系统化织补交通、生活配套、绿化和公共空间等,重塑老街整体架构,融入现代生活。
功能结构方面,提出“水脉引导、街巷推进”的空间框架。
对老街的功能和空间结构进行重新梳理,明确发展的核心板块和空间节点,作为更新改造重点切入的区块,起到引擎带动、先期示范的作用。
交通系统方面,通过增设支路,活化微循环系统;尊重并恢复原有的街巷结构,保留一类、二类历史街巷,对其他一般巷道进行梳理和织补,并分别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
公共配套方面,以更新改造为契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以改善老街生活水平,包括居住区级、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保证老城生活服务的便利性。
图2 规划总平面图绿化系统方面,规划通过梳理历史空间和现有空地,对庄市河及街巷两侧“线性绿化”以及公园、社区和庭院三个层级“块状绿化”进行绿地织补,改善居住环境品质。
公共空间的织补,划定主次街巷作为街坊内部居民日常休闲广场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载体,街巷局部放大形成各类广场,承载不同规模的人流集会和节事活动,街巷和广场共同构成形成“收放有致、街场相融”的公共空间系统。
图4 道路交通规划图图5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图3.2.2特色提升庄市文化底蕴深厚,可概括为重教文化、民俗文化及商帮文化三大文化,挖掘与再现本土历史文化,提升文化内涵和空间特色。
并且保护修缮历史民居,作为文化提升的空间载体,使得庄市文化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此外,不能简单地设计展示厅和博物馆静态地展现历史,还需要通过游览路线、特色活动的组织策划,注入更多活态体验、特色商业等功能,将新的生命力注入旧建筑中,使庄市老街从衰败走向活力新生。
图3 功能结构规划图3.3更新方式:因地制宜、多元复合的更新方式以往由政府一元决策下的旧城更新,往往采取集中式成片改造的模式,由政府统一拆房征地,好处是快速高效,但易造成社会结构和历史文脉的断裂,引发社会冲突,破坏历史风貌。
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旧城更新,需要摒弃大拆大建的模式,充分尊重各方利益,通过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方式组织实施,分区、分片开展保护与更新工作。
规划根据街区保护价值差异,以及不同区域居民更新改造意愿的不同,加以综合考量,划分为四类保护和更新方式: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采取保护修缮的方式,强调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和延续;对于局部建筑质量较差,其余部分整体情况较好的传统风貌建筑及居民自主更新意愿较强的一般民宅,采取整治改善的更新方式;而对于历史价值较低的周边片区,采取拆除重建或者保留、扩建的更新方式,实现老街“差异化”的分类更新。
表1:庄市老街更新方式一览表图6 庄市老街更新方式分析图3.4更新导则:面向不同实施主体的更新导则编制3.4.1编制更新导则的必要性与特点面对以往旧城更新难以管控和落地性不强等问题,通过更新导则的编制,弥补法定规划的不足与保护规划的差异,在深入研究老街保护要素与特色价值的基础上,整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相关内容,对老街保护与更新要求提出有效的规划条件和控制措施。
此外,为解决更新规划如何落地的问题,面向不同操作者的使用需求,采取“项目分类+更新导则”的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涵盖面广导则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相衔接,包括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开放空间、建筑、景观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弥补了控规在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并且针对庄市老街有一定历史遗存的特点,纳入部分保护性指标,如历史建筑与街巷保护要求、历史街巷两侧建筑风貌等。
(2)分类管控导则针对不同实施主体参与下项目的类型与特点,提出不同的控制目标、要素以及控制的侧重点,便于后期分类管理,可操作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