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的讲评课

合集下载

历史讲评课教学反思

历史讲评课教学反思

历史讲评课教学反思一、背景介绍在历史教学中,讲评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型,它旨在通过讲解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讲评课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改进。

二、问题分析1. 讲评方式单一:传统的讲评课通常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参与。

这种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无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讲评内容缺乏深度:一些教师在讲评时只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和评价,缺乏对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这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3. 忽视学生差异:不同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但一些教师在讲评时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导致一些学生觉得讲评课过于简单,而一些学生则觉得难以理解和消化。

三、改进措施1. 多元化讲评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讲评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和历史思维能力。

2. 深入分析历史背景和影响:在讲评历史事件时,应深入分析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

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启示和现实意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关注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的方式。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资源,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应注意鼓励和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4. 及时反馈和评价:讲评课后应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反馈应以鼓励和支持为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动力;评价应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发展潜力。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主要有三种课型——知新课、复习课、讲评课。

其中,知新课和复习课属于常用课型,教师们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讲评课却相对用得较少。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上讲评课时,主要就是念念成绩、对对答案,如此而已。

因此,讲评课通常都上得比较单调。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如下流程:一、诊断交流1、自查自纠:学生快速浏览试卷,针对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认真分析并尽力予以纠正,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标志。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全员参与,独立完成,时间控制在5分钟。

2、组内互纠:对学生在自查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部进行充分的探讨和交流。

仍然无力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总。

这个过程要在小组长的有效组织下进行,要活而有序,切不可表面热闹、实则无效。

时间控制在3—5分钟。

3、展示问题:对小组内无力解决的共性问题,用口头或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

二、释疑拓展1、组间释疑:将各小组无力解决的共性问题,在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展开探讨和交流,明确问题答案,形成正确认识,并结合教师公布的标准答案快速对试题进行查漏补缺,完善并规范答案等。

2、交流拓展:通过师生、生生的多边交流与合作,借助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与比较,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3、总结方法: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借助于教师的科学指导,汇总解题方法。

可以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系列进行,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各小组介绍解题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三、评价反思1、成绩分析: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先进行自我分析,主要是以失分点为切入口,全面分析失分的原因。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总失分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借此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尽量避免相同错误的出现。

2、试卷展评: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选出最优秀的试卷。

先在各小组传阅,然后在教室内进行张贴,通过这种宣传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初中历史讲评课教案

初中历史讲评课教案

初中历史讲评课教案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秦汉时期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2. 掌握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统一制度;3. 掌握汉武帝的扩张战争和宫廷制度;4. 能够通过对比,分析秦汉时期与先秦时期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1.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统一制度;2. 汉武帝的扩张战争和宫廷制度。

教学难点:1. 对比分析秦汉时期与先秦时期的不同之处;2. 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组合作、图片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秦汉时期的一些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1. 秦始皇统一战争和统一制度的讲解;2. 汉武帝扩张战争和宫廷制度的讲解;3. 对比分析秦汉时期与先秦时期的不同之处。

三、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培养学生思辨和分析能力。

四、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复习(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的文章,并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展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例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最新范文(精选4篇)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最新范文(精选4篇)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最新范文(精选4篇)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最新范文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学思路]课前导学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等。

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高中历史讲评课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历史讲评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讲评课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回顾和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评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四、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原因。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整理课堂笔记。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回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课堂讲评1. 教师针对学生课堂笔记和预习情况,选取典型问题进行讲评。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结合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八、板书设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演变过程1. 夏商西周:世袭制、分封制2. 秦汉:中央集权制、郡县制3. 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 宋元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二、特点1. 专制主义2. 中央集权三、影响1. 促进国家统一2. 促进经济发展3. 促进文化繁荣4. 限制民主发展。

历史讲评课流程

历史讲评课流程

历史讲评课流程
一、评讲目标
1.牢固掌握试题涉及的知识能力点,以错题为突破口,进行知识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

2.分析错因、总结思路,提高准确审题、规范答题的能力;总结答题规律、方法,形成规范的做题思路。

3.进行变式训练,着眼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检测效果。

4.总结测试反映出的普遍性问题,调整复习策略与方法,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二、基本过程
教学六环节:
1.呈现目标,确定方向
2.试卷分析,阅卷反馈
3.自主探究,思维展示
4.点拨升华,方法总结
5.变式训练,当堂巩固
6.小结回扣,反思提高
三、分类要求
(一)选择题课堂教学要求
1.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和要求:
(1)探究内容:错题归类,思考错因,总结思路。

(2)探究要求:①先独自思考错因,整理思路(明确答案是如何得出来的,这类题应该如何解答)。

②小组互动,相互借鉴学习。

2.课堂互动要求:
(1)错题回放:学生分析(对应知识点、分析思路、解析方法)
(2)对应相关知识点:课件展示一分钟速记
(3)变式训练
(二)材料题课堂教学要求
1.进行规范作业展示。

2.给出审题要求提醒。

3.提出常见题型答题模式。

初中历史讲评教案

初中历史讲评教案

初中历史讲评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古代文明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教学重点:1.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2.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理清古代文明的脉络。

2.如何通过讲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1.备好PPT课件,展示古代文明的演变过程和影响。

2.准备好课堂讲评的问题和材料。

3.提前做好学生小组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发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文明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同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古代文明是如何兴起和发展的?它们对世界有何影响?二、讲解(25分钟)1.通过PPT课件讲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包括埃及文明、中国古代文明、印度河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等。

重点介绍各个文明的特点、成就和影响。

2.在讲解过程中,及时与学生互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三、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明进行深入讨论,强调该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2.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老师及时点评和引导学生继续讨论。

四、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总结,强调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古代文明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讲评教学,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历史脉络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历史教师讲评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教师讲评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理解;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评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回顾所学知识,总结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特点;分析历史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2.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问题?(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进行讨论。

(2)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总结其特点、原因和影响。

3. 课堂讲评(1)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纠正错误观点。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历史思维的重要性。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一道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思维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是否积极参与?3.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4.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是否需要调整?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等。

3. 课堂练习题: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堂中的讲评课
作者:吴静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9期
目前,在江苏省宿迁市中考中,历史是必考科目,题型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注重考察的是综合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做练习、评讲练习就显得尤其重要。

而在目前的历史教学中,对历史讲评课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这一课型的教学规律与操作方法的研究与认识,以致存在着只测试不讲评或把讲评课上成"对答案课"或"思想教育课"等现象。

下面试结合我的实践和思考,探讨如何上好历史讲评课。

1.选择题部分
对于选择题的评讲,大部分情况是老师把正确答案和学生核对一遍,然后针对教师认为较为重要的题目重点讲解。

又或者是直接讲授较为重要的题目,一般的题目就直接过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讲,慢慢消化,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这也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只能机械地接受,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对讲评课的兴趣。

对于上述情况,我的做法是让几位学生再把选择题重做一遍,并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然后请其他的学生自己批改,每个人都可以修改,并说出自己修改的理由。

最后,当没人再提出异议后,教师进行讲评,对于没有修改的题目,基本上一带而过,重点是讲解有争论的题目,而且要针对性的指出每位修改者答错的原因。

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其中,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能通过不同学生的修改,发现学生的思考方式和错误的原因,从而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非选择题部分,主要是材料题
材料解析题是我们宿迁地区历史中考的必有题型,且体量大,分值高。

因此,如何有效评讲练习中的材料题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的讲评方式类似于上述的选择题,但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好材料题,要让学生懂得做好材料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前后颠倒,节省时间。

做题时,先不看前面的材料,而是先看后面的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这样带着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去阅读材料,从而避免了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地阅读材料。

从而既节省了时间,又容易使答案找到。

甚至有些材料解析题,根本不用看材料就可以直接回答。

2.2融会贯通,寻找提示。

一个材料解析题的几则材料,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或一事件而设计的。

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上下材料之间,常起到一种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和解
释的作用。

甚至材料的出处,都可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依据材料三设计的题目不会做,但读到材料四时,疑团就豁然开朗。

因此,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一材料,而要对几则材料融会贯通起来,能够善于发现材料之间的相互提示性的语言或字词。

再者,比如叫回答某某事件的原因时,象材料中的"于是、因为、由此、因此、由此可见"等等都是对答案的提示,希望能够认真寻找。

2.3瞻前顾后,区分不同。

一般的材料解析题都设计了4个左右的小问题。

并且每问之间往往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有些问题貌似而实不同。

因此,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做到第四题时,才发现第三题做错了,于是大呼上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在下笔答题之前,一定要把题目审清看透,找到各问题之间的异同点,理清思路,然后再回答。

2.4分清"依据",回答切题。

不少材料解析题,都设计了这样的问答题:请依据什么什么来回答问题。

但不少学生不看依据什么,就跟着感觉走,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并且非常自信。

但等到一对答案,才知道错"因"何在。

因为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而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材料当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课本之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就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材料和课本结合起来。

否则,答题就给人一种离题万里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