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后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科后

登科后作者:孟郊朝代:唐朝登科后原文: 昔日龌龊不足夸, [1] 今朝放荡思无涯。
[2]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拼音解读: xī rì wî chuî bú zú kuā ,[1] jīn cháo fàng dàng sī wú yá 。
[2] chūn fē ng dé yì mǎ tí jí , yī rì kàn jìn zhǎng ān huā 。
相关翻译登科后译文及注释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 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
策马奔 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 相关赏析登科后鉴赏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 一番了。
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这首诗因 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 作者介绍孟郊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早年隐居河南嵩山。
后两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
五十岁时任溧阳县尉, 由于抱负不得施展,便放迹山林间,吟诗度日,以致公务多废,县令便另委他人代行 职务,并把他的俸禄减去一半,不久辞官回家。
后经河南尹郑余庆的推荐,出任河南 水陆转运判官,晚年多在洛阳度过。
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聘他往兴元府„。
《登科后》唐诗鉴赏

《登科后》唐诗鉴赏《登科后》年代: 唐作者: 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赏: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
孟郊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的,颇出意料。
这就仿佛象是从苦海中一下子被超渡出来,登上了欢乐的峰顶;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风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
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
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言》卷三)。
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
可知所写春风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马疾驰呢?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
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
同时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
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
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古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翻译赏析

古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翻译赏析《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
其全文古诗如下: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前言】《登科后》为孟郊于贞元十二年获得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七言古诗,诗的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魂落魄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
后两句说他在春风里洋洋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
【注释】1、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弟,经吏部复试取中厚授予官职称登科。
2、龌龊(ò chuò):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3、不足夸:不值得提起。
4、放荡(dàng):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5、思无涯:兴致高涨。
6、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
7、疾:飞快。
【翻译】昔日科举不得志,心胸郁闷促狭的时光实在不值一提,今日及第萧洒旷达自由自在思绪开阔无涯。
乘着和煦的春风,志得意满,策马驰骋在宽阔的天街上,马蹄似乎也格外轻松迅疾,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尽长安似锦的繁花。
【赏析】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叙述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
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三、四句的诗歌形象之脍炙人口,除了它正面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一时间的欢快情绪外,也是与它同时具有的象征意味分不开的。
所谓“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诗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适宜的政治气候的象征。
所谓“得意”,既有考中进士以后的洋洋自得,也有得遂平生所愿,进而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
因而诗歌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就不仅仅限于考中进士以后在春风骀荡中策马疾驰于长安道上的孟郊本人,而且也是时来运转、长驱在理想道路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了。
唐代孟郊《登科后》名句译文及赏析

唐代孟郊《登科后》名句译文及赏析唐代孟郊《登科后》名句译文及赏析原文《登科后》唐代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以往不如意的处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朝金榜题名萧洒旷达自由自在思绪开阔无涯。
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
注释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弟,经吏部复试取中厚授予官职称登科。
龌龊(wòchuò):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不足夸:不值得提起。
放荡(dàng):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思无涯:兴致高涨。
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
疾:飞快。
鉴赏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
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
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
人逢喜事精神爽。
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
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
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
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
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
登科后_登科后的诗意及鉴赏

登科后_登科后的诗意及鉴赏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唐代著名诗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登科后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已经46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
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立即作了此首诗表达难以自抑的激动心情。
原文:《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
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诗意: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
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赏析: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
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
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
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
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翻译赏析

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翻译赏析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翻译赏析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对其进行阅读赏析,领略古诗词的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
其全文古诗如下: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前言】《登科后》为孟郊于贞元十二年获得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七言古诗,诗的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魂落魄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
后两句说他在春风里洋洋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
【注释】1、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弟,经吏部复试取中厚授予官职称登科。
2、龌龊(wò chuò):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3、不足夸:不值得提起。
4、放荡(dàng):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5、思无涯:兴致高涨。
6、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
7、疾:飞快。
【翻译】昔日科举不得志,心胸郁闷促狭的时光实在不值一提,今日及第萧洒旷达自由自在思绪开阔无涯。
乘着和煦的春风,志得意满,策马驰骋在宽阔的天街上,马蹄似乎也格外轻松迅疾,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尽长安似锦的繁花。
【赏析】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叙述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
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三、四句的诗歌形象之脍炙人口,除了它正面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一时间的欢快情绪外,也是与它同时具有的象征意味分不开的。
所谓“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诗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适宜的政治气候的.象征。
《登科后》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登科后唐代:孟郊原文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赏析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
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
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
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
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
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
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
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
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
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
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
励志诗歌《登科后》原文及赏析(标准版)

励志诗歌《登科后》原文及赏析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赏析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
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
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
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
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
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
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
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
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
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
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科后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公元796年(唐贞元十二年),年届46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
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登科后》。
文本
此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叙述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
可知所写春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三、四句的诗歌形象之脍炙人口,除了它正面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一时间的欢快情绪外,也是与它同时具有的象征意味分不开的。
所谓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诗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适宜的政治气候的象征。
所谓得意,既有考中进士以后的洋洋自得,也有得遂平生所愿,进而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
因而诗歌所展示的艺术
形象,就不仅仅限于考中进士以后在春风骀荡中策马疾驰于长安道上的孟郊本人,而且也是时来运转、长驱在理想道路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了。
这样,个别与一般、明快与含蓄,就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统一,使诗作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艺术容量,既具体生动,又不乏概括性,既明朗畅达而又别具情韵。
诗的前两句把困顿的往昔和得意的今天对比,一吐心中郁积多年的烦闷。
此时的诗人是扬眉吐气、得意洋洋。
后两句真切地描绘出诗人考中后的得意之情。
后的诗人纵马长安,觉得一切都无限美好,连路边美丽的花朵都无心细看了。
一日看尽长安花仿佛说自己在这一天赏尽了世间美景,使充满豪气的诗有了明朗轻快的结尾。
在这首诗里,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随,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酐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快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流传后世。
名家点评
宋国材:失意处牢骚幽愤过甚,得意后便尔骄穉放荡,何语未免寒态。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余尝读孟东野下第诗云: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及登弟,则自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第之得失,喜忧至于如此,宜其虽得之而不能享也。
宋黄彻《巩溪诗话》:乐天及第后,阳觐留别同年云:擢第未为贵,拜亲方始荣。
此毛义得檄而与之意也。
论者以春风得意马蹄疾决非孟郊语,其气格亦不类。
而白公亦有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阳乡情。
此又不可晓也。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孟郊《落第》诗曰: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
《再下第》诗曰: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下第东南行》曰: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
愁有余矣。
《诗意投刘侍御》云:离娄岂不明,子野岂不聪,至宝非眼别,至音非耳通。
《叹命》云:题诗怨还怨,问易蒙复蒙。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怨有余矣。
至《登科后》诗,则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议者以此诗验郊非远器。
余谓郊偶不遂志,至于屡泣,非能委顺者,年五十始得一第,而放荡无涯,哦诗夸咏,非能自持者,其不至远大,宜哉。
明瞿佑《归田诗话》:东野诗如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出门即有碍,谁谓大地宽?气象如此,宜其一生局蹐也。
惟《登第》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颇放绳墨。
然长安花,一日岂能看尽?此亦谶其不至远大之兆。
明陆时雍《镜》:末二句似古诗语,不类绝句常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