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测试卷(含答案)
(完整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四.计算题(共 2 小题 20 分)
27.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1500m/s,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 4s 返
回海面。该处海水的深度是多少?
28.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 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 1020m,两次响声相隔 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 求该金属中的声速。
此次活动。
(1)准备的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
鞋盒。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进鞋盒,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设计了以下 A、B 两种实验方案:
A.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80
100
横截面积(mm2) 0.76 0.89 1.02 0.76 ② 0.76 1.02 1.02 0.89
26..小明同学住在繁华的闹市中心,夜深了街道上车辆的喇叭声、小贩的叫卖声仍不绝于耳,
噪声污染严重。小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通过学习了“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来选择一
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以下是他和同学们活动的部分过程。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
A.用手机控制相机 B.相机能自动悬浮停在合适高度拍摄 C.相机水平位置运动时遇到障碍物会自动避开 D.笑脸抓拍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 340m/s B.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医生用“B 超”检查患者身体是次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音调高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 (含答案)

第一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振动的空气柱一定在发声10m的小房间里说话听不到回声,是因为“空间小,没有产生回声”C.在2D.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两名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2.在真空环境中能传播的是()A.太阳光B.次声波C.超声波D.鸣笛声3.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C.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空气和铁棒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男女同学说话时的音调都是相同的5.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
这个实验可用来探究()A.音调与频率的关系B.音调与振幅的关系C.声波传播的快慢D.响度与振幅的关系6.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B.“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7.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C.在公路两侧设置屏障墙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8.下列关于超声波的应用,不正确的是()A.声呐B.雷达C.“B超”D.超声焊接器9.下图中属于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B.音调的高低与振幅有关C.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11.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长期生活在噪声的环境下还会损伤听力,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听力的是()A.在闹市区将门窗装上双层真空玻璃B.在纺织厂车间工人带上隔音耳罩C.在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D.在家听着音乐进入梦乡12.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A.广州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B.市区内种草植树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D.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二、填空题13.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的;人们面对面交谈时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表明________能够传声;在水中的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_____也能传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1.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B.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深度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2.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不能像在地球表面那样直接面对面地交谈,而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其原因是()A.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B.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太快,无法反射声音C.月球上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3.高强听到楼下的小李大声喊他去踢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高强根据喊声的音色判断出是小李B.小李的喊声越大,他声音的音调越高C.小李的喊声越大,他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D.高强能听到楼下小李的喊声,说明声音不需要介质就可以传播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身体,是因为听诊器能改变听到声音的频率B.人们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的振幅太小C.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调会逐渐降低D.医院用来诊断病情的“B超”利用了超声波5.下列关于乐音与噪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乐音悦耳动听B.优美的音乐音量过大也会成为噪声C.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人的健康D.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音是机器发生的声音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音调高低的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调来判断的C.“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7.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一些城市规定学校周边机动车禁止鸣笛,下列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B.在高噪声厂房工作的人员要戴上耳罩C.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D.在录音棚内安装隔音设备8.春节燃放鞭炮是我国大多数地方的习俗,近年来从环境污染及安全角度考虑,多地实行禁放政策。
下列观点,你认为最正确的是()A.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鞭炮声不能算作噪声B.鞭炮声音调非常高,影响人的健康C.电子鞭炮代替了传统鞭炮,是因为电子鞭炮能够模仿鞭炮的响度D.禁止燃放鞭炮,是在声源处消声9.地震、台风即将来临时会产生次声波,但人类却听不到,这是因为()A.产生的次声波声音太小B.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10.现代社会,宠物爱好者越来越多,但宠物伤人事故也常有发生。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含答案.doc

第一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目的是验证()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是因为闹钟发出的闹铃声响度太小C.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D.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是为了从声音的传播途中控制噪声3.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两个人不用通讯设备就不能直接交谈()A.在月球上B.在一间漆黑的房子里C.在一堵墙的两边D.分别坐在同向行驶的汽车上4.下列有关噪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属于噪声B.机床车间的机器工作产生的声音属于噪声C.优美的音乐人人爱听,它不可能是噪声D.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5.从环保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A.图书阅览室内的低声细语B.上课时隔壁教室传来音乐课的歌声C.夜深人静时美妙的钢琴声D.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力的演讲声6.如图所示,在学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小明表演了“威风锣鼓”节目,他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这样做是为了改变鼓声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声速7.大街上的“超声波洁牙”美容店中,超声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A.超声是清洁剂B.超声发生反射C.超声传递去污的信息D.超声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敲下来8.对远处大声讲话时,常用双手在嘴边围成喇叭状,这是为了()A.增大讲话响度B.增大传人对方耳朵的声音的响度C.改变讲话的速度D.增大讲话人的肺活量,使人更易讲话9.声音的音调越高,则()A.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声音的频率一定都越大B.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声音的频率一定都越小C.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一定越大D.声音的频率一定越大10.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个音叉,发出声音的不同之处是()A.声速B.声调C.响度D.音色11.下列事例中,利用声能传递能量的是()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异常B.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零件C.医生用听诊器为患者检查身体D.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有人说:“响雷啦,快下雨了”12.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C.中考期间建筑工地夜间停止施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嗓声D.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抽出瓶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声音变大二、填空题13.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很多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喇叭。
2020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单元声现象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第一章《声现象》测试题姓名_______ 班级_______ 得分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 )A.音叉的振动停止了B.声音的速度变小了C.声音的响度变大了D.声音的音调变低了2.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都是靠空气传来的B.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C.深夜,我们将耳朵贴近地面可听到远处的脚步声,说明固体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D. 15℃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X108 m/s3.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4.上课时,老师听不清楚后排一位同学的发言,走近这位同学后就听清楚了.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走近这位同学后接收到该同学声音的()A.音调变高B.音调变低C.响度变大D.响度变小5.下列关于鼓声的说法正确的是()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C.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入人耳的D.鼓面振动频率越高,鼓声的响度越大6.夏商时期,已有铜制的铃和皮制的鼓.人耳能分别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7.小红自制了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月球上也能听到该哨声B.哨声是由于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声音C.吹哨时,上下推拉“活塞”,哨声的响度会改变D.吹哨时,“活塞”不动,用更大的力吹哨子,哨声的音调会更高8.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B.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9.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内休息的居民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采取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A.住宅楼内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B.禁止广场舞活动C.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D.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10.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85~1 100 HzB.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50 000 HzC.蝙蝠能听到次声波D.大象能听到超声波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1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由物体的产生,以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12.小俞正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m (空气中声速取340 m/s).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13.我们敲击钢琴的不同键时,发出的声音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钢琴的同一个键时,听起来声音也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不同.14.有人形容歌手李健嗓音清澈,辨识度极高,这是指李健声音的比较独特;李健自弹自唱时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 15.往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 5,6,7,1”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最右边瓶发出的是(1/2/3/4/5/6/7/1)音.16.如图,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其发声,这是由于管内空气柱正在,增加试管中的水量,吹气时声音的音调变(高/低)。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音调会逐渐降低B.响度想都会逐渐变小C.音色会逐渐变差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2.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过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这是由于()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响声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C.吹气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D.球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3.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
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越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A. 28.33m/sB. 13.60m/sC. 14.78m/sD. 14.17m/s4.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B.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C.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5.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
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A.音色B.响度C.音调D.声速6.小名游览一座古寺时发现里面有一个变音钟,随着钟下燃烧的香火越旺,敲出的声音越高亢。
分析原因的可能是()A.香火使钟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传声效果越来越好B.任何物体温度升高时,振动发出的声音音调都会变高C.香火使振动的振幅加大,使声音响度变大D.香火使钟的温度升高。
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钟振动频率改变7.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D.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8.坐在岸边的小明同学看到河对岸的修桥工地上的工人用手上下挥动铁锤,每隔1s敲打铁轨一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检测卷(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检测卷(含答案)第一章检测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2. 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后,为了“聆听”谱写的乐曲,将硬棒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嘴中. 这说明()A. 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 固体能将声音放大C. 固体传声效果好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 《宿迁文明二十条》中第七条是“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A. 频率B. 响度C. 音调D. 音色4. 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B. 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C. 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D. 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5.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响度太小了B. 大声说话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C.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说明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D. 关上窗户可以减小窗外噪声的影响,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慢6. 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甲: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B. 乙: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C. 丙: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D. 丁: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7.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完成探究目的的是()8. 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如图所示. 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A. 防止噪声产生B. 阻断噪声的传播C.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D. 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9. 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 “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B. “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C. “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D. “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10.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望山走死马”,距离有多远呢?不妨请“回声阿哥”来帮个忙:对着高山大喊一声,听一下回声,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估算出距离了. 如果一人对着高山呼喊,若经过10 s 后听到回声(声速为340 m/s),那么我们可以断定()A. 高山距离我们1 700 mB. 高山距离我们3 400 mC. 高山距离我们170 mD. 高山距离我们340 m11. 星光中学有一个150 m×70 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吴老师绕操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A. 乙和丁B. 甲和乙C. 丙和丁D. 甲和丙12. 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 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A. 频率较低的B. 音调较高的C. 能量较小的D. 响度较小的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13. 把一根长管的一头插入水中,另一头放入耳中,就能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传声,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_.14. 如图甲所示,蝙蝠靠发出________发现昆虫. 如图乙所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此现象可推理得出________不能传声.15. 如图所示,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________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 (均填“响度”“音调”或“音色”)16. 小明用两把伞做“聚音伞”的实验. 如图所示,地面上有两把伞,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他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到了手表的嘀嗒声,当把左边伞拿走后,他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 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________,生活中的________应用与这一原理相同;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________.17. 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汽车也悄然进入了千家万户.我们听见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是通过________传来的. 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等单位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禁止鸣笛是在________处控制噪声.三、解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8. 在学习二胡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弦发声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长度有关.猜想三: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出的不同规格的弦,还借来一个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弦进行实验.(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19.小华学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如下: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②把闹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闹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③依次将各种材料盖在闹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请你回答问题:(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的原理.(2)根据实验数据,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3)根据小华的实验结果,请你提出一个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20. 小丽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3)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力量: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会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设计一个显示声源振动的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同学们把钢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钢尺来探究音调和声源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1)小华拨动钢尺,看到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 小华的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完成探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2)小华纠正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拨动钢尺,看到了钢尺的振动,同时听到了钢尺发出的声音,如图所示. 接着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小明看到钢尺的振动________(填“变快”“不变”或“变慢”),听到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__(填“变高”“不变”或“变低”).(3)小丽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过程中,还发现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明显变大,这是因为()A. 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B. 振动频率越低,声音的响度越大C.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大D. 两次实验没有控制钢尺的振动幅度相等22. 如图所示,王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小宇检查身体. 请你思考回答:(1)医用听诊器是运用了声音________________(填“具有能量”或“可以传递信息”)的道理.(2)医生运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运用听诊器可以改善()A. 声源的响度B. 声源的音调C. 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D. 人耳听到声音的音调(3)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什么途径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有两种不同的见解. 有的同学认为,声音主要是通过橡胶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 有的同学认为,声音主要是通过管内空气传送到医生的耳朵.声音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到医生的耳朵的,说说你的见解.答案一、1. A 2. C 3. B4. C点拨:“声纹门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发出鼓声的响度越大,不会影响鼓声的音调;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不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显然,只有选项C中的说法是正确的.5. C点拨:次声波是指发声的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与响度无关;大声说话是指响度大;关上窗户可以减小窗外噪声的影响,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6. D点拨: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音调不同.7. B点拨:用手触摸喉咙,可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用手触摸锣面,可感觉到锣面在振动;敲击音叉后,接触脸颊,可感觉到音叉在振动;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探究的是影响音调的因素,不属于声音的产生问题,显然,只有选项B不能完成探究目的.8. A9. B10. A点拨:高山与我们的距离s=vt2=340 m/s×10 s2=1 700 m.11. D点拨:由图可知,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12. A点拨:近处的A能录到高音、低音,远处的B只能录到低音,说明音调低的声音传播得远;音调的高低与声音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频率低的声音传播距离远.二、13. 液体;固体;信息14. 超声波;真空点拨: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发现昆虫.由实验现象可知,把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当罩内空气接近真空时,虽然还能听到极微弱的声音,但可通过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15. 音色;响度16. 响度;喇叭(或听诊器等);空气17. 空气;声源三、18. (1)1;2;3(2)1;4;6(3)80;1. 5点拨:(1)由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可知,要验证猜想一: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应改变弦的横截面积,控制弦的材料和长度不变;可见,选用编号为1、2、3的弦可以完成实验. (2)应选择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弦1、4、6验证猜想二. (3)应选择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的弦验证猜想三,因此编号5的材料长度为80 cm,横截面积为1. 5 mm2.19. (1)小(2)袜子、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3)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好(答案合理即可)20. (1)乒乓球摆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把音叉的振动进行放大(3)①声音的响度变大,乒乓球摆动的幅度变大②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4)把纸屑放在鼓面上,用鼓槌击鼓(或把振动的音叉放到水中等,只要能显示出声源的振动即可)21. (1)不能;听到的声音不是钢尺振动产生的,而是钢尺打击桌面产生的(2)变快;变高(3)D22. 解:(1)可以传递信息(2)C(3)声音主要是通过管内空气传送到医生的耳朵. 理由:松软的橡胶管传声效果不好,使用橡胶管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提高到达人耳的声音的响度.1、三人行,必有我师。
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章节测试试题(详解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章节测试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
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2、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可以传声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C.“暮鼓晨钟”里的鼓声和钟声主要是依据音色来分辨的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时,利用了声传递能量3、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节目,准备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汇演。
小强同学在练功房外就能分辨出小刚同学的独特嗓音。
小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小刚的音色B.小刚歌声的频率C.小刚歌声的响度D.小刚歌声的音调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只要有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C.航天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交谈D.声音在空气中比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得快5、2019年10月1日,小洋欣赏了建国70周年主题为《我的祖国》的专场音乐会。
其中关于音乐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男高音的音调比男低音的音调低B.小洋主要是根据响度来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C.当长笛演奏时,是长笛内的空气振动发声D.欣赏音乐期间,大家把手机调至静音是在阻断噪声的传播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实验用的音叉上通常刻有一个数值(如图),表示该音叉所产生声音的频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检测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2. 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后,为了“聆听”谱写的乐曲,将硬棒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嘴中. 这说明()A. 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 固体能将声音放大C. 固体传声效果好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 《宿迁文明二十条》中第七条是“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A. 频率B. 响度C. 音调D. 音色4. 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B. 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C. 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D. 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5.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响度太小了B. 大声说话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C.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说明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D. 关上窗户可以减小窗外噪声的影响,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慢6. 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甲: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B. 乙: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C. 丙: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D. 丁: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7.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完成探究目的的是()8. 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如图所示. 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A. 防止噪声产生B. 阻断噪声的传播C.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D. 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9. 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 “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B. “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C. “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D. “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10.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望山走死马”,距离有多远呢?不妨请“回声阿哥”来帮个忙:对着高山大喊一声,听一下回声,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估算出距离了. 如果一人对着高山呼喊,若经过10 s后听到回声(声速为340 m/s),那么我们可以断定()A. 高山距离我们1 700 mB. 高山距离我们3 400 mC. 高山距离我们170 mD. 高山距离我们340 m11. 星光中学有一个150 m×70 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吴老师绕操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A. 乙和丁B. 甲和乙C. 丙和丁D. 甲和丙12. 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 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A. 频率较低的B. 音调较高的C. 能量较小的D. 响度较小的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13. 把一根长管的一头插入水中,另一头放入耳中,就能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传声,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_.14. 如图甲所示,蝙蝠靠发出________发现昆虫. 如图乙所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此现象可推理得出________不能传声.15. 如图所示,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________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 (均填“响度”“音调”或“音色”)16. 小明用两把伞做“聚音伞”的实验. 如图所示,地面上有两把伞,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他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到了手表的嘀嗒声,当把左边伞拿走后,他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 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________,生活中的________应用与这一原理相同;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________.17. 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汽车也悄然进入了千家万户.我们听见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是通过________传来的. 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等单位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禁止鸣笛是在________处控制噪声.三、解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8. 在学习二胡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弦发声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长度有关.猜想三: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出的不同规格的弦,还借来一个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弦进行实验.(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19.小华学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如下: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②把闹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闹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③依次将各种材料盖在闹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请你回答问题:(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的原理.(2)根据实验数据,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根据小华的实验结果,请你提出一个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0. 小丽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力量: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会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设计一个显示声源振动的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同学们把钢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钢尺来探究音调和声源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1)小华拨动钢尺,看到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 小华的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完成探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小华纠正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拨动钢尺,看到了钢尺的振动,同时听到了钢尺发出的声音,如图所示. 接着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小明看到钢尺的振动________(填“变快”“不变”或“变慢”),听到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__(填“变高”“不变”或“变低”).(3)小丽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过程中,还发现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明显变大,这是因为()A. 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B. 振动频率越低,声音的响度越大C.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大D. 两次实验没有控制钢尺的振动幅度相等22. 如图所示,王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小宇检查身体. 请你思考回答:(1)医用听诊器是运用了声音________________(填“具有能量”或“可以传递信息”)的道理.(2)医生运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运用听诊器可以改善()A. 声源的响度B. 声源的音调C. 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D. 人耳听到声音的音调(3)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什么途径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有两种不同的见解. 有的同学认为,声音主要是通过橡胶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 有的同学认为,声音主要是通过管内空气传送到医生的耳朵.声音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到医生的耳朵的,说说你的见解.答案一、1. A 2. C 3. B4. C点拨:“声纹门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发出鼓声的响度越大,不会影响鼓声的音调;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不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显然,只有选项C中的说法是正确的.5. C点拨:次声波是指发声的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与响度无关;大声说话是指响度大;关上窗户可以减小窗外噪声的影响,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6. D点拨: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音调不同.7. B点拨:用手触摸喉咙,可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用手触摸锣面,可感觉到锣面在振动;敲击音叉后,接触脸颊,可感觉到音叉在振动;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探究的是影响音调的因素,不属于声音的产生问题,显然,只有选项B不能完成探究目的.8. A9. B10. A点拨:高山与我们的距离s=vt2=340 m/s×10 s2=1 700 m.11. D点拨:由图可知,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12. A点拨:近处的A能录到高音、低音,远处的B只能录到低音,说明音调低的声音传播得远;音调的高低与声音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频率低的声音传播距离远.二、13. 液体;固体;信息14. 超声波;真空点拨: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发现昆虫.由实验现象可知,把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当罩内空气接近真空时,虽然还能听到极微弱的声音,但可通过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15. 音色;响度16. 响度;喇叭(或听诊器等);空气17. 空气;声源三、18. (1)1;2;3(2)1;4;6(3)80;1. 5点拨:(1)由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可知,要验证猜想一: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应改变弦的横截面积,控制弦的材料和长度不变;可见,选用编号为1、2、3的弦可以完成实验. (2)应选择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弦1、4、6验证猜想二. (3)应选择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的弦验证猜想三,因此编号5的材料长度为80 cm,横截面积为1. 5 mm2.19. (1)小(2)袜子、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3)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好(答案合理即可)20. (1)乒乓球摆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把音叉的振动进行放大(3)①声音的响度变大,乒乓球摆动的幅度变大②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4)把纸屑放在鼓面上,用鼓槌击鼓(或把振动的音叉放到水中等,只要能显示出声源的振动即可)21. (1)不能;听到的声音不是钢尺振动产生的,而是钢尺打击桌面产生的(2)变快;变高(3)D22. 解:(1)可以传递信息(2)C(3)声音主要是通过管内空气传送到医生的耳朵. 理由:松软的橡胶管传声效果不好,使用橡胶管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提高到达人耳的声音的响度.1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