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可燃气体爆炸极限.docx
常用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数据表

有限爆炸有空间
毒性 神经 ——
高毒
低毒 高毒 低毒 高毒
低毒
37
丁烷
C4H10
38
丁醇
C4H9OH
39
丁烯
C4H8
40
丁醛
C3H3CHO
41 丁酸丁酯 CH3COOC4H9
42
丁基甲基 酮
C4H9COCH3
43 二硫化碳
CS2
44 一氧化碳
CO
45
氯苯
C6H5Cl
46
氯丁烷 C3H7CH2Cl
47
110 甲酸甲酯 HCO2CH3
111 乙胺(气)
C2H7N
112
乙腈
C2H3N
113 乙酸酐
114
(正)癸 烷
Hale Waihona Puke 115丙醛C4H6O3 H C10 22 C3H6O
116 丙烯醛
C3H4O
0.9 1.8 7.1 1.3 1.1
1 2.7
2 1.8 0.9 0.7 0.8 1.3 1.1 1.2
2 1.5 1.7
溴乙烷 CH3CH2Br
丁二烯 CH2CHCHCH2
5 5.5 2.5 2.2 2.4 1.2
1 5.6 6.5 3.4 1.7
3 4 4 2.15 1.7 5 1.5 2.8 3.2 1.7 15 1 1.2 1.2 1.4 1.1 2.5 6.7 2
爆炸 上限LEL(V%)
15.5 19 32 75 45 5 15 44 13.5 9.5 10.3 7 7.6 16 15 14.5 36 27 57 17 13 100 19 100 28 11.2 100 30.2 7.5 11 8 100 100 100 11.3 11.5
常用可燃气体爆炸极限

常用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数据表物质名称分子式爆炸浓度 (V%)毒性物质名称分子式爆炸浓度 (V%)毒性下限 LEL上限 UEL下限 LEL上限 UEL甲烷CH4 5 15 苯胺C6H5NH2 1.3 11 高毒乙烷C2H6 3 15.5 二甲胺(CH3)2NH 2.8 14.4 中等丙烷C3H8 2.1 9.5 乙二胺H2NCH2CH2NH2 低毒丁烷C4H10 1.9 8.5 甲醇(液体)CH3OH 6.7 36戊烷(液体)C5H12 1.4 7.8 乙醇(液体)C2H5OH 3.3 19己烷(液体)C6H14 1.1 7.5 正丁醇(液体)C4H9OH 1.4 11.2庚烷(液体)CH3(CH2)5CH3 1.1 6.7 甲醛HCHO 7 73辛烷(液体)C8H18 1 6.5 乙醛C2H4O 4 60乙烯C2H4 2.7 36 丙醛(液体)C2H5CHO 2.9 17丙烯C3H6 2 11.1 乙酸甲酯CH3COOCH3 3.1 16丁烯C4H8 1.6 10 乙酸CH3COOH 5.4 16 低毒丁二烯C4H6 2 12 低毒乙酸乙酯CH3COOC2H5 2.2 11乙炔C3H4 2.5 100 丙酮C3H6O 2.6 12.8环丙烷C3H6 2.4 10.4 丁酮C4H8O 1.8 10煤油(液体)C10-C16 0.6 5 氰化氢 ( 氢氰酸 ) HCN 5.6 40 剧毒城市煤气 4 丙烯氰C3H3N 2.8 28 高毒液化石油气 1 12 氯气CL2 刺激汽油(液体)C4-C12 1.1 5.9 氯化氢HCL松节油(液体)C10H16 0.8 氨气NH3 16 25 低毒苯(液体)C6H6 1.3 7.1 中等硫化氢H2S 4.3 45.5 神经甲苯C6H5CH3 1.2 7.1 低毒二氧化硫SO2 中等氯乙烷C2H5CL 3.8 15.4 中等二硫化碳CS2 1.3 50氯乙烯C2H3CL 3.6 33 臭氧O3 刺激氯丙烯C3H5CL 2.9 11.2 中等一氧化碳CO 12.5 74.2 剧毒1.2二氯乙烷CLCH2CH2CL 6.2 16 高毒氢H2 4 75四氯化碳CCL4 轻微麻醉乙胺CH3CH2NH2 3.5 14 中等三氯甲烷CHCL3 中等甲胺CH3NH2 4.9 20.1 中等环氧乙烷C2H4O 3 100 中等。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极限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常见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出自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 693-2004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内部使用)序号名称化学式在空气中爆炸限(体积分数)/%下限上限1 乙烷 C2H6 3.0 15.52 乙醇 C2H5OH 3.4 193 乙烯 C2H4 2.8 324 氢 H2 4.0 755 硫化氢 H2S 4.3 456 煤油 0.7 57 甲烷 CH4 5.0 158 甲醇 CH3OH 5.5 449 丙醇 C3H7OH 2.5 13.510 丙烷 C3H8 2.2 9.511 丙烯 C3H6 2.4 10.312 甲苯 C6H5CH3 1.2 713 二甲苯 C6H4(CH3)2 1.0 7.614 二氯乙烷 C2H4Cl2 5.6 1615 二氯乙烯 C2H2Cl2 6.5 1516 二氯丙烷 C3H6Cl2 3.4 14.517 乙醚 C2H5OC2H5 1.7 3618 二甲醚 CH3OCH3 3.0 27.019 乙醛 CH3COH 4.0 5720 乙酸 CH3COOH 4.0 1721 丙酮 CH3COCH3 2.3 1322 乙酰丙酮 (CH3CO)2CH2 1.723 乙酰氯 CH3COCl 1.5 1924 乙炔 C2H2 1.5 10025 丙烯氰 CH2CHCN 2.8 2826 烯丙基氯 CH2CHCH2Cl 3.2 11.227 甲基乙炔 CH2CCH 1.728 氨 NH3 15 30.229 乙酸戊酯 CH3CO2C5H11 1.0 7.530 苯胺 C6H5NH2 1.2 1131 苯 C6H6 1.2 832 苯甲酸 C6H5CHO 1.433 苄基氯 C6H5CH2CI 1.134 溴丁烷 C3H7CH2Br 2.535 溴乙烷 CH3CH2Br 6.7 11.336 丁二烯 CH2CHCHCH2 2.0 11.537 丁烷 C4H10 1.9 8.538 丁醇 C4H9OH 1.8 11.339 丁烯 C4H8 1.6 9.341 丁酸丁酯 C3H3COOC4H9 1.2 8.042 丁基甲基酮 C4H9COCH3 1.2 843 二硫化碳 CS2 1.0 6044 一氧化碳 CO 12.5 7445 氯苯 C6H5CI 1.3 1146 氯丁烷 C3H7CH2CI 1.8 10.147 氯乙烷 CH3CH2CI 3.8 15.448 氯乙烯 CH2CHCI 3.8 3149 氯代甲烷 CH3CI 8.1 17.450 2-氯丙烷 CH3CHCICH3 2.6 11.151 甲(苯)酚 C6H5OH 1.152 环丁烷 CH2CH2CH2CH2 1.853 环已烷 CH2(CH2)4CH2 1.2 8.354 环已醇 CH2(CH2)3CHOHCH2 1.255 环已酮 CH2(CH2)3COCH2 1.3 9.456 环丙烷 CH2CH2CH2 2.4 10.457 萘烷 C10H18 0.7 4.958 环己烯 CH2(CH2)2CHCHCH2 1.259 双丙酮醇 (CH3)2COHCH2COCH3 1.8 6.960 二丁醚 C4H9OC4H9 0.9 8.561 二氯(代)苯 C6H4CI2 2.2 9.262 二乙基胺 (C2H5)2NH 1.7 10.163 二甲胺 (CH3)2NH 2.8 14.464 二甲苯胺 (CH3)2C6H3NH2 1.2 765 二氧杂环已烷 (CH2)4O2 1.9 22.566 环氧丙烷 OCH2CH2CH2 1.9 3767 乙氧基乙醇 C2H5OCH2CH2OH 1.8 15.768 乙酸乙酯 CH3COOC2H5 2.1 11.569 丙烯酸乙酯 CH2CHCO2C2H5 1.7 1370 苯乙烷 C6H5C2H5 1.0 7.871 环氧乙烷 CH2CH2O 2.6 10072 乙硫醇 C2H6S 2.8 1873 乙基甲基醚 C2H5OCH3 2.0 10.174 乙基甲基酮 C2H5COCH3 1.8 11.575 甲醛 HCHO 7.0 7376 轻油 0.9 677 硝基苯 C6H5NO2 1.878 硝基甲烷 CH3NO2 7.1 6379 苯酚 C6H5OH 1.3 9.580 苯乙烯 C6H5CHCH2 1.1 8.081 乙苯 C6H5C2H5 1.0 7882 甲酸乙酯 HCOOC2H5 2.7 16.583 对二恶烷 C4H8O2 2.0 2285 萘 C10H8 0.9 5.986 壬烷 CH3(CH2)7CH3 0.7 5.687 壬醇 CH3(CH2)7CH2OH 0.8 6.188 仲醛 (C2H4O)3 1.389 戊烷 C5H12 1.1 8.090 戊醇 C5H11OH 1.2 10.591 丙胺 C3H7NH2 2.0 10.492 丙基甲基酮 C3H7COCH3 1.5 8.293 吡碇 C5H5N 1.7 12.094 四氢呋喃 C4H8O 2.0 12.495 四氢糠醇 C4H7OCH2OH 1.5 9.796 三乙胺 (C2H5)3N 1.2 897 三甲胺 (CH3)3N 2.0 11.698 三氧杂环已烷 (CH2O)3 3.0 2999 松节油 0.8100 已烷 C6H14 1.2 7.4101 已醇 C6H13OH 1.2102 庚烷 CH3(CH2)3CH3 1.1 6.7103 甲氧乙醇 CH3OC2H4OH 2.5 14 104 乙酸甲酯 CH3CO2CH3 3.1 16105 丙烯酸甲酯 CH2CHCO2CH3 2.4 25 106 甲胺 CH3NH2 4.9 20.7107 甲基环乙烷 CH3C6H11 1.15 6.7 108 甲酸甲酯 HCO2CH3 5 23109 乙胺 C2H7N 3.5 14.0110 乙晴 C2H3N 4.4 16.0111 乙酸酐 C2H6O3 2.9 10.3112 (正)葵烷 C10H22 0.8 5.4113 丙醛 C3H6O 2.9 17114 丙烯醛 C3H4O 2.8 31115 甲醚 C2H6O 3.4 18116 甲硫醇 CH4S 3.9 21.8123 肼 N2H4 4.7 100124 硫化羰 COS 12 29125 氯丙烷 C3H7CI 2.6 11.1126 3-氯丙烯 C3H5CI 3.3 11.1127 溴甲烷 CH3Br 10 16。
常用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汇总

3.3
19
正丁醇(液体)
C4H9OH
1.4
11.2
甲醛
HCHO
7
73
乙醛
C2H4O
4
60
常用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数据表
物质名称
分子式
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V%)
毒 性
下限 LEL
上限 UEL
丙醛(液体)
C2H5CHO
2.9
17
乙酸甲酯
CH3COOCH3
3.1
16
乙酸
CH3COOC
5.4
16
低毒
6.2
16
高毒
四氯化碳
CCL4
轻微麻醉
三氯甲烷
CHCL3
中等
环氧乙烷
C2H4O
3
100
中等
甲胺
CH3NH2
4.9
20.1
中等
乙胺
CH3CH2NH2
3.5
14
中等
苯胺
C6H5NH2
1.3
பைடு நூலகம்11
高毒
二甲胺
(CH3)2NH
2.8
14.4
中等
乙二胺
H2NCH2CH2NH2
低毒
甲醇(液体)
CH3OH
6.7
36
乙醇(液体)
6.7
辛烷(液体)
C8H18
1
6.5
乙烯
C2H4
2.7
36
丙烯
C3H6
2
11.1
丁烯
C4H8
1.6
10
丁二烯
C4H6
2
12
低毒
乙炔
C3H4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精心整理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仪的通常设有一个报警点:25%LEL为报警点。
举例说明,甲烷的爆炸下限为5%体积比,那也就是说,把这个5%体积比,一百等分,让5%体积比对应100%LEL,也就是说,当检测仪数值到达10%LEL 报警点时,相当于此时甲烷的含量为0.5%体积比。
当检测仪数值到达25%LEL 报警点时,相当于此时甲烷的含量为1.25%体积比。
所以,您不必担心报警后是不是随时有危险了,此时是在提示您,要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啦,比如开启排气扇或是切断一些阀门等,离真正有可能出现危险的爆炸下限还有很大一段差距,这样才会起到报警提示的作用。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Word版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气体名称化学分子式/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体积分数) / %下限(V/V) 上限(V/V)乙烷 C2H6 3.0 15.5乙醇 C2H5OH 3.4 19乙烯 C2H4 2.8 32氢气 H2 4.0 75硫化氢 H2S 4.3 45甲烷 CH4 5.0 15甲醇 CH3OH 5.5 44丙烷 C3H8 2.2 9.5甲苯 C6H5CH3 1.2 7二甲苯 C6H5(CH3)2 1.0 7.6乙炔 C2H2 1.5 100氨气 NH3 15 30.2苯 C6H6 1.2 8丁烷 C4H10 1.9 8.5一氧化碳 CO 12.5 74丙烯 C3H6 2.4 10.3丙酮 CH3COCH3 2.3 13苯乙烯 C6H5CHCH2 1.1 8.0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什么是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
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
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过低或过高它是没有危险的,它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精心整理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仪的通常设有一个报警点:25%LEL为报警点。
举例说明,甲烷的爆炸下限为5%体积比,那也就是说,把这个5%体积比,一百等分,让5%体积比对应100%LEL,也就是说,当检测仪数值到达10%LEL 报警点时,相当于此时甲烷的含量为0.5%体积比。
当检测仪数值到达25%LEL 报警点时,相当于此时甲烷的含量为1.25%体积比。
所以,您不必担心报警后是不是随时有危险了,此时是在提示您,要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啦,比如开启排气扇或是切断一些阀门等,离真正有可能出现危险的爆炸下限还有很大一段差距,这样才会起到报警提示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可燃气体发生爆炸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那就是:一定浓度的可燃气体, 一定量的氧气以及足够热量点燃它们的火源, 这就是爆炸三要素 , 缺一不可 , 也就是说 ,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引起火灾和爆炸.当可燃气体和氧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 , 遇具有一定温度的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我们把可燃气体遇火源发生爆炸的浓度称为爆炸浓度极限, 简称爆炸极限 , 一般用 %表示 .实际上,这种混合物也不是在任何混合比例上都会发生爆炸而要有一个浓度范围. 当可燃气体浓度低于LEL(最低爆炸限度)时(可燃气体浓度不足)和其浓度高于UEL(最高爆炸限度)时(氧气不足)都不会发生爆炸. 不同的可燃气体的LEL和 UEL都各不相同 , 为安全起见 , 一般我们应当在可燃气体浓度在LEL 的 10%和20%时发出警报 , 这里 ,10%LEL称. 作警告警报 , 而 20%LEL称作危险警报 . 这也就是我们将可燃气体检测仪又称作 LEL检测仪的原因 . 需要说明的是 ,LEL 检测仪上显示的 100%不是可燃气体的浓度达到气体体积的100%,而是达到了 LEL 的 100%,即相当于可燃气体的最低爆炸下限.序号名称化学式在空气中爆炸限(体积分数) /%下限上限1乙烷 C 2H 6 3.015.5 2乙醇C2H 5OH 3.419 3乙烯C2 H 4 2.832 4氢H 2 4.075 5硫化氢H 2 S 4.345 6煤油0.757甲烷CH 4 5.015 8甲醇CH 3 OH 5.544 9丙醇C3H 7OH 2.513.5 10丙烷C3H8 2.29.5 11丙烯C3H6 2.410.312甲苯 C 6H 5 CH 3 1.2713二甲苯C 6H 4(CH 3)2 1.07.614二氯乙烷C2H 4 Cl2 5.616 15二氯乙烯C2H2C l2 6.515 16二氯丙烷C3H 6 Cl2 3.414.5 17乙醚C2 H 5OC 2H 5 1.736118 二甲醚 CH 3OCH 3 3.0 27.019 乙醛 CH 3 COH 4.0 57 20 乙酸 CH 3 COOH4.0 17 21 丙酮 CH 3COCH 3 2.3 1322 乙酰丙酮 (CH 3 CO) 2CH 21.723 乙酰氯 CH 3COCl1.5 19 24 乙炔C 2 H21.5 100 25 丙烯氰 CH 2CHCN2.8 2826 烯丙基氯 CH 2CHCH 2Cl3.2 11.227 甲基乙炔CH 2CCH1.728 氨NH315 30.229 乙酸戊酯CH 3CO 2C 5H 111.0 7.5 30 苯胺C 6H 5NH 21.2 11 31苯C 6H 6 1.2832苯甲酸C H CHO1.46 533 苄基氯 C 6H 5CH 2CI 1.1 34 溴丁烷 C 3H 7CH 2Br 2.535 溴乙烷 CH 3CH 2Br6.7 11.336 丁二烯 CH 2CHCHCH22.0 11.537 丁烷C 4H 101.9 8.538 丁醇 C 4H 9OH 1.8 11.339丁烯C 4H 81.69.340丁醛C H CHO1.412.53 341 丁酸丁酯 C 3H 3COOC 4H 91.2 8.0 42 丁基甲基酮 C 4H 9COCH 31.2 8 43二硫化碳 CS 2 1.060 44一氧化碳CO12.57445氯苯C H CI1.3116 546 氯丁烷 C 3H 7CH 2CI 1.8 10.147氯乙烷CH 3CH 2CI3.815.448氯乙烯CH CHCI3.831249 氯代甲烷CH 3CI8.1 17.450 2-氯丙烷 CH 3CHCICH32.6 11.151 甲(苯)酚C 6H 5OH1.152环丁烷CH 2CH 2CH 2CH 21.88.353环已烷CH2 (CH ) CH 21.22 454 环已醇 CH 2(CH 2)3CHOHCH 2 1.255 环已酮 CH 2( CH 2) 3COCH 21.3 9.456环丙烷CH 2CH 2CH 22.410.457萘烷CH180.74.91058 环己烯 CH 2(CH 2)2CHCHCH 2 1.259 双丙酮醇(CH 3)2COHCH 2COCH 31.8 6.9 60二丁醚C 4H 9OC 4H 90.98.561二氯(代)苯C H CI 2 2.29.26 462 二乙基胺 (C 2H 5)2NH1.710.1263 二甲胺(CH 3)2NH64二甲苯胺 (CH 3)2C 6H 3NH 265 二氧杂环已烷(CH ) O 22 466 环氧丙烷OCH 2CH 2CH 2 67 乙氧基乙醇 C 2H 5OCH 2CH 2OH68乙酸乙酯CH 3COOC 2H 569丙烯酸乙酯CH CHCOC H5 2 2 270 苯乙烷 C 6H 5C 2H 5 71 环氧乙烷CH 2CH 2O72乙硫醇 C 2H 6S73 乙基甲基醚CH OCH32 574 乙基甲基酮C 2H 5COCH 375 甲醛HCHO76轻油C H NO77 硝基苯26 578 硝基甲烷CH 3NO 2 79 苯酚C 6H 5OH80 苯乙烯 C 6H 5CHCH 281 乙苯 C 6H 5C 2H 5 82 甲酸乙酯 HCOOC 2H 583 对二恶烷 C 4H 8O 2 84 异丁烷C 4H 1085 萘C 10H 886 壬烷 CH 3(CH 2)7CH 3 87 壬醇 CH 3(CH 2)7CH 2OH88仲醛(C 2H 4O )389戊烷C H125 90戊醇C H OH5 1191 丙胺 C 3H 7NH 292 丙基甲基酮C 3H 7COCH 393吡碇C 5H 5N94 四氢呋喃C H O4 895 四氢糠醇 C 4H 7OCH 2OH96 三乙胺 (C 2H 5)3N 97 三甲胺 (CH 3)3N 98 三氧杂环已烷(CH 2O)399 松节油 100 已烷C 6H 14101已醇C 6H 13OH102 庚烷CH 3( CH ) CH 32 3 103 甲氧乙醇CH OC H OH3 2 4104 乙酸甲酯 CH 3CO 2CH 3105 丙烯酸甲酯CH 2CHCO 2CH 3106甲胺CH 3NH 2107 甲基环乙烷CH 3C H 1162.8 14.4 1.2 7 1.9 22.5 1.9 37 1.8 15.7 2.1 11.5 1.7 13 1.0 7.8 2.6 100 2.8 18 2.0 10.1 1.8 11.5 7.0 73 0.9 6 1.87.1 63 1.3 9.5 1.1 8.0 1.0 78 2.7 16.5 2.0 22 1.8 8.4 0.9 5.9 0.7 5.6 0.8 6.1 1.31.1 8.0 1.2 10.52.0 10.4 1.58.2 1.7 12.0 2.0 12.4 1.5 9.7 1.2 8 2.0 11.6 3.0 290.81.2 7.41.21.1 6.72.5 143.1 16 2.4 254.920.7 1.156.73108 甲酸甲酯HCO 2CH 35 23109乙胺C 2H 7N3.514.0110 乙晴CH N4.416.023111 乙酸酐 C 2H 6O 3 2.9 10.3112 (正)葵烷C 10H 22 0.8 5.4 113丙醛C 3H 6O2.917114丙烯醛CH O2.83134115 甲醚 C 2H 6O 3.4 18116甲硫醇 CH 4S 3.9 21.8117 甲基亚枫C 2H 6O 22.628.5118 异丙醇CH O2.312.738119 异丁醇 C 4H 10O1.7 10.9120 异丙醚 C$H 14O 1.4 21 121异丙胺C 3H 9N2.010.4122 (正)辛烷C H181.04.668123 肼 N 2H 4 4.7 100 124 硫化羰 COS12 29125 氯丙烷 C 3H 7CI 2.6 11.11263-氯丙烯 C 3H 5CI 3.3 11.1127 溴甲烷CH 3Br1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