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醚合成机理的进展
聚苯醚

性能特征
• PPO无毒、透明琥珀色、密度为1.06g/cm3、难 燃、力学性能优良、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高,冲 击强度由于PC,蠕变值仅0.98%。 • 热性能优良、长期可使用在120℃、间断使用可 达到205℃。 • PPO电绝缘性优异,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小、体 积电阻率高的特点。 • PPO具有优良的耐化学介质和耐水性。 • PPO的阻燃性好、具有自燃性、耐光性差。
聚苯醚
第二组
聚苯醚的制备
以苯酚为原料,在MgO的催化作用下与 甲醇反应得到2,6-二甲醛,在CuCl2和 (CH3)2NH催化下进行氧化偶联聚合 而成。
聚苯醚的特性
• PPO大分子主链是由芳环和醚键交替构成,芳环 使得分子链本身具有较高的刚性和硬度,赋予了 优良的冲击性和低温性能。 • 由于两个甲基封闭了酚基上的两个邻位的活性点, 使PPO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 • PPO本身不含极性基团,因而具有优良的电绝缘 性。 • PPO无定形聚合物,但由于本身结构规整对称, 具有一定的结晶能力,其次Tm与Tg相差较小。
加工特性
• PPO的吸水性小0.03%,成型时不需要干燥。 含水量大时,成型会产生发泡。干燥加工 会提高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 • PPO分子链刚性大、熔体黏度高、成型时 模温在100℃以上,以削弱制品内应力。Tg 高,一旦取向很难松弛。
PPO制品主要应用汽车、电子电器、机械工业。
制品应用
• PPO可以通过注塑和挤出等方法加工 成各种制品 • 成型加工时应注意适当提高温度和压 力,以提高熔体的流动性。
聚苯醚的合成工艺

工艺条 件
表3.1催化剂合成温度与产物和副产物的 催化影剂响合成温度对产物中含量的影响并不大,在050度的范围内,含量没有太大的变化。从图上可 见含量在20℃时有一最低点。考虑到以上因素,
23 本次设计将最佳的催化剂配制温度定在 摄氏
度。
工艺条 件
催化剂配置温度: 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组同学仪 器 的 精 确 程 度 可 以 发 现 催化 剂 合成 温 度保证,但在处理聚苯醚 对 产 物中 含 量的 影 响样品时,要经过洗涤,沉 并 不 大 , 在 0-50 ℃ 的 范淀,过滤,会对样品中的 围内,含量没有太大的含 量 造 成 一 定 的 影 响 变 化 。 从 图 上 可 见 含。考虑到以上因素,本 量 在 20 ℃ 时 有 一 最 低次 设 计 将 最 佳 的 催 化 点 。 含 量 的 测 定 采 用剂 配 制 温 度 定 在 23 ℃
• (III)ChenBeasjou认为 苯酚的氧化偶合过程 是通过一步双电了转
聚合机 理
• 即先形成的苯氧阴离 了与金属络合物催化 剂的两个铜离了络合
• 通过双电了转移生成 苯氧鎓离了与苯酚偶 合为DPP,DPP再进行链 增长反应得到聚合物。
聚合机 理
合成工艺
催化剂配置温度 本次设计采用的是铜-胺催 化剂体系
本次设计此时考虑到实验的成本,故采用最小的氧气压力
为0.05兆帕。
工艺条 件
反应温度的 确定
图3.9反应温度与产物中DPQ含量的关系
工艺条 件
反应温度的 确定
图3.10反应温度与PPO产 率的关系
工艺条 件
反应温度的 确定
图3.11反应温度与特性粘数 的关系 催化剂合成温度对产物中含量的影响并不大,在050度的范围内,含量没有太大的变化。从图上可 见含量在20℃时有一最低点。考虑到以上因素,
聚苯醚的制备与合成工艺

聚苯醚的制备与合成工艺化材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0150134 袁臣剑摘要:阐述了聚苯醚的发展历程和聚苯醚的合成方法。
介绍聚苯醚的性能、成型、应用、发展前景。
关键词:聚苯醚;合成;2,6-二甲基苯酚1前言聚苯醚化学名称为聚2,6-二甲基-1,4-苯醚,PPE(Polyheylene ether)或简称PPO(Polyphenylene Oxide)。
又称为聚亚苯基氧化物聚苯撑醚,是一类耐高温的热塑性树脂。
1957年,首先由美国通电气公司Allan S Hayt通过氧化偶合法由2,6-二甲基苯酚聚合得到,于1965年率先建成年产4.54×10tPPO的工厂,并在之后的十几年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直至1979年,日本旭化成公司才打破垄断。
我国对PPO的研究工作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但目前尚未掌握大规模化工业化生产PPO树脂的工艺技术。
市场上通用的主要为改性的聚苯醚,简称MPPO。
PPE 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材料,突出的是电绝缘性和耐水性优异,尺寸稳定性好,它有如下优点:介电性能居工程塑料之首;良好的机械性能及热性能优异的耐水性;阻燃性良好,具有自息性;收缩率低,尺寸稳定性好;无毒,密度小;耐介质性和耐光性。
聚苯醚有上述优点,但纯PPE树脂玻璃化温度高,熔融流动性差需要在300℃高温下加工。
为此科研工作者对PPE进行了多种改性,主要有物理改性(共混、填充和增强等)和化学改性(如共聚﹑嵌段和接枝等)方法。
聚苯醚的应用广泛,根据它的不同性质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产品。
MPPE密度小,容易加工热变形温度在90-170℃,有不同规格商品,尺寸稳定性好,适用于制造办公设备,家用电器、计算机等箱体、底盘及精密部件;MPPE的介电常数及介质损耗角正切在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中最低,绝缘性最好,并且耐热性好,适用于电气工业。
易于制作用在潮湿而有载荷条件下的电绝缘部件,如线圈骨架、管座、控制轴、变压器屏蔽套、继电器盒、绝缘支柱;MPPE的耐水及耐热水性好,适用制造水表水泵。
聚苯醚的合成工艺pptx

温度是影响缩聚反应速率和产物分子量的重要因素。高 温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可能导致产物分子量降低。
2. 压力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压力可以促进甲醛的蒸发和扩散, 提高反应速率。但过高的压力可能导致设备损坏。
3. 催化剂
酸性催化剂可以促进缩聚反应的进行,提高反应速率。 但催化剂的种类和用量也会影响产物的分子量和热稳定 性。
《聚苯醚的合成工艺pptx 》
2023-10-28
目录
• 聚苯醚简介 • 聚苯醚合成工艺原理 • 聚苯醚合成工艺步骤 • 聚苯醚合成工艺优化 • 聚苯醚合成工艺实例分析 • 聚苯醚合成工艺展望与发展趋势
01
聚苯醚简介
聚苯醚的定义
聚苯醚是热塑性树脂的一种,通常由苯酚与甲醛经过缩聚反应制备。
它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的非结晶性树脂,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电气性能、耐热性和耐化学腐蚀性。
和产业化,有望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4. 原料配比
苯酚和甲醛的配比对产物分子量和性能有重要影响。需 要根据工艺要求和实验结果来确定最佳配比。
03
聚苯醚合成工艺步骤
原料准备与计量
原料
纯苯、催化剂、引发剂、溶剂等
计量
按照反应比例对原料进行精确计量
催化剂准备与计量
催化剂
氧化铝、三氟化硼等
计量
根据催化剂的活性及反应体系的要求,精确计量催化剂的用量
05
聚苯醚合成工艺实例分析
实验方案设计
目标
实验材料
实验设备
实验步骤
了解和掌握聚苯醚的合成工艺, 通过实例分析来熟悉其制备过程 、影响因素和性能特点。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 二氯苯酚(DP)、催化剂、甲 醇钠等。
聚苯醚

聚苯醚的加工
☢PPO的加工工艺性 ①PPO分子链刚性大、玱璃化转变温度高,丌易结 晶不取向,强迫取向后难松弛,制品内应力高, 成型后需要后处理,后处理一般为180℃油浴4h 左右。 ②PPO吸水率很低,微量水分在高温下对其化学结 构无影响,但可能会使制品表面出现银丝、气泡 等缺陷。因此可在130℃以下干燥3~4h。
Page 9
聚苯醚的性能
电性能 PPO分子中无明显的极性丌会产生偶极分离人, 很难吸水,因此它的电绝缘性十分优异。 化学性能 PPO不MPPO均具有十分优良的耐水性和耐化学 介质性,对以水为介质的化学药品(酸、碱、盐、 洗涤剂等),无论在室温还是高温都能抵抗。 受力情况下,矿物油、酮类、酯类会使其产生应 力开裂。卤代烃会使其溶胀,其它有机溶剂对其 作用甚小。 PPO不MPPO的耐水性十分突出,在沸水中经 10000h后,拉伸、冲击强度和伸长率均没有明 显降低,因此,可作为高温耐水制品。
Page 6
聚苯醚的结构
聚苯醚的结构
5.分子结构中无任何可水解的基团,具有突出的耐 水性。
6.分子链无显著的极性,电绝缘性优良。
7.PPO分子链的端基为酚羟基,受热时易从端基处
氧化。
8.PPO不PS能够充分熔合,两者相容性极好。相容 后具有单一的Tg,且混合后的Tg不其组成变化呈 线性关系。
Page 7
Page 12
பைடு நூலகம் 聚苯醚的加工
☢PPO的成型加工方法 PPO的主要加工方法是注塑,其次是挤塑、吹塑 和发泡。 注塑成型用于加工形状复杂、带有嵌件的零件。
挤塑成型用于加工棒材、管材、片材和电缆包覆 层等。
吹塑成型用于中空制品。 发泡成型用于加工具有高比刚度、耐热、阻燃、 隔音、隔热的泡沫塑料制品。
聚苯醚及其改性

高密度塑料
美国一家公司生产了一种高密度超重塑料 。这种高密度塑料是在一种塑料原料中按比例添加一种重矿物超 微粒子制成的 ,从而大大提高了塑料的密度和比重 。该塑料加工简便 ,成型时间短 ,表面加工质量可以达到金属的 光洁度 ,可用于代替合金制造某些高强度机械零部件 。
(李玲玲)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较高温度的工程塑料 。1957 年 ,首先由美国通用电气
(即 GE 公司) Allan S Hay 通过氧化偶合方法由 2 ,62二
甲基苯酚聚合得到 。该聚合物吸水率很低 ,室温下饱和
吸水率 < 011 % ,耐燃自熄 ,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
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电性能 ,高温下耐蠕变性极好 ,具有
优良的耐酸 、碱和盐水的性能 ,且成型收缩率和膨胀系
_O
θ
β + nH2O n
CH3
聚合方法有非均相聚合 (也称沉淀聚合) 和均相聚
收稿日期 : 2001201204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54
吴 青 聚苯醚及其改性
合 (也称溶液聚合) 。均相聚合工艺过程又分为间歇式 和连续式 。
数小 ,尺寸稳定 。基于此 , GE 公司对它作出了进一步开
发并实现工业化的决策 ,并于 1965 年率先建成了年产
4154 ×10tPPO 的工厂 。PPO 虽有许多优点 ,但也存在缺
陷 ,主要表现在熔融温度高 ,熔体粘度大 ,热塑成型性
聚苯醚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

聚苯醚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1 引言聚苯醚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强度工程塑料,化学名称为聚2,6-二甲基1,4-苯醚,简称PPO(Polyphenylene Oxide)或PPE(Polypheylene ether),又称为聚亚苯基氧化物或聚苯撑醚。
聚苯醚树脂(PPO)是五大工程塑料之一,也是工程塑料合金中消费量最大的品种之一,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电绝缘性、耐蒸汽性、尺寸稳定性和抗蠕变性等。
聚苯醚是目前中国市场需求最旺盛的工程塑料之一,同时列为2020年国家发改委鼓励类产业目录。
2 聚苯醚生产技术2.1 国外聚苯醚生产技术及发展目前,国外聚苯醚仍是以美国GE 公司和日本旭化成两大工业化生产商家为主,两大生产厂家均是采用2,6- 二甲基苯酚作为单体进行氧化偶合缩聚制得聚苯醚。
氧化偶联法制取聚苯醚(PPO)由1915年W.H.Hunter 研究成功。
1954年美国GE 公司的A.S.Hav 采用氧化偶联法获得高分子质量聚合物,并于1967年实现工业化。
1979年日本旭化成成功开发PPO 技术并实现工业化。
20世纪80年代,美国GE 公司的专利到期,巴斯夫、三菱、住友化学公司纷纷加入这一市场。
截至2019年底,国外聚苯醚市场以美国GE 公司占比59%,日本旭化成占比29%,其他占比12%。
2.2 中国聚苯醚生产技术及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进军聚苯醚行业,很多科研院所开始研究聚苯醚合成技术。
浙江大学申屠宝卿、大连化物所黄家辉等均在聚苯醚合成领域有所突破,但仍处于中试阶段,还没有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
2007年蓝星公司芮城新材料引进捷克800 吨/年聚苯醚技术放大到1万t/a 产能,经过近五年多的反复改造优化,终于成功实现聚苯醚工业化生产,打破了聚苯醚市场全部进口的供应格局。
2014年,邯郸鑫宝新材料公司采用自主技术进行聚苯醚合成,并于2016年建成首套拥有自主技术的万吨聚苯醚装置,并一次产出合格产品,产品畅销于中国聚苯醚市场。
科技成果——低分子量聚苯醚合成

科技成果——低分子量聚苯醚合成
技术开发单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学科领域精细化工
项目阶段中试放大
成果简介
聚(2,6-二甲基-1,4-苯醚),简称聚苯醚(PPE或PPO),是一种热塑性工程塑料,因其优异的电性能、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
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率先以硝基苯作为溶剂,铜-吡啶络合物作为催化剂在均相体系中实现了2,6-二甲基苯酚(DMP)的氧化聚合,合成了聚苯醚,并于1960年迅速实现产业化。
目前,工业上一般采用铜-胺络合物为催化剂,氧气为氧化剂,在常温、常压下由2,6-二甲基苯酚(DMP)单体在甲苯、苯、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中通过碳-氧偶合反应得到聚苯醚。
但是该工艺有以下几个缺点:
(1)氧气和有机溶剂共存,反应剧烈放热,存在较高爆炸风险,需使用防爆反应器;
(2)反应后期粘度高,扩散困难,导致产物分子量分布较宽;
(3)催化剂残留量高,氧化副产物联苯二醌含量高,严重影响品质。
我们发展了第二代聚苯醚合成新工艺,其具有以下优点:
(1)反应放热均匀,传热容易,整个反应过程安全、可控;
(2)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可以制备不同分子量聚苯醚,特别是小
分子量聚苯醚(分子量小于一万,而且可以精细调变);
(3)催化剂残留量很低,氧化副产物联苯二醌含量也很低,因而聚苯醚品质很高。
我们的第二代聚苯醚合成新工艺一旦工业化应用,将极大提升我国聚苯醚行业水平,促进聚苯醚(特别是小分子量聚苯醚)在国内的大规模使用。
现在寻求企业合作,希望通过技术转让等方式,实现该新工艺在国内的工业化应用。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
投资规模大于1000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Hay[4]提出的 DMP 与金 属 络 合 物 催 化 剂 发 生 单 电 子 转 移 形 成 苯 氧 自 由 基,苯 氧 自 由 基 进 行 C—O 偶合为 DPP;
(Ⅱ)Viersen等 认 [5] 为与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络合的苯氧自由基发生 C—O 偶合生成 DPP; (Ⅲ)Chen[6]和 Baesjou等[7]认为苯酚的氧化偶合过程 是 通 过 一 步 双 电 子 转 移 进 行 的 。 即 先 形 成 的 苯氧阴离子与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的两个铜离子络 合,通 过 双 电 子 转 移 生 成 苯 氧 鎓 正 离 子,苯 氧 鎓 正 离 子 与苯酚偶合为 DPP,DPP 再进行链增长反应得到聚合物。
C 偶合产物 DPQ 的生成,而苯氧自由基协同配合物的偶合反应[见图 1(II)]则有利于 C—O 偶合产物的 生成,即 PPO。Endres等 研 [8] 究了 CuCl/吡啶(Py)催化剂催化 DMP 氧化聚 合,发 现 提 高 Py对 Cu的 比 率有利于 C—O 偶合,而当吡啶的2,6-位有取代基团或反应温度较高则有利于 C—C 偶合反应的进行。
引言
聚苯醚 (polyphenylene oxide,polyphenylene ether 或 polyxyphenylenes)也 称 聚 苯 氧,简 称 PPO、 PPE,是当 今世界五大通用型工程塑料之一,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以 及 良 好 的 耐 热 水 性 、电 绝 缘 性 、蠕 变 性 能 等 优 点 ,广 泛 应 用 于 电 子 电 气 、汽 车 工 业 、机 械 制 造 、办 公 设 备 、航 空航天等领域 。 [1] 在聚苯醚诸多异构体中,具有实际意义而且研究最广的是对位结构的聚合物,如下式:
聚(2,6-二甲基-1,4-苯醚),是美国 通 用 电 气 公 司 的 Hay[2]于 1959 年 首 次 采 用 溶 液 法,以 氯 化 亚 铜- 吡啶络合物为催化剂,硝基苯作溶 剂,氧 气 为 氧 化 剂,在 常 温、常 压 下,由 2,6-二 甲 基 苯 酚 (DMP)单 体 通 过碳-氧偶合方法制的,并于1965年实现工业化,建成世界第一座年产4.54ktPPO 的工厂。 在碳-氧偶合 的同时,还 伴 有 些 许 碳-碳 偶 合 反 应,生 成 少 量 3,3′,5,5′-四 甲 基-4,4′-联 苯 醌 (DPQ)副 产 物。 反 应 式 如下:
· 33 ·
1 氧化偶合机理研究进展
经 过 半 个 多 世 纪 的 详 尽 研 究 ,铜 -胺 络 合 物 催 化 剂 作 用 下 的 氧 化 聚 合 反 应 ,其 大 多 数 反 应 机 理 得 以 阐 明并为学术界认可。但对 DMP 的偶合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存在 C—O 和 C—C 两种偶合方式,其 中 C—O 偶合生成4-(2′,6′-二甲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酚二聚物(DPP),C—C 偶联生成 DPQ,这种偶 合机理仍然没有完全阐明 。 [3] 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其中主链上取代基 R、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此可形成许多不同的均聚物和共聚物。其中,最具 代表性 的 是 R、R’都 由 甲 基 取 代,即 聚 (2,6-二 甲 基-1,4-苯 醚 ),英 文 名 称:poly(2,6-dimethy-1,4- phenylene oxide)(简称 PPO)。
· 32 ·
高 分 子 通 报
2012 年 11 月
聚苯醚合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杨 勇,张洪彬* ,许东海
(中 国 船 舶 重 工 集 团 公 司 第 七 一 八 研 究 所 ,邯 郸 056027)
摘要:聚苯醚是当今世界五大通用型工程塑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聚苯醚 从 首 次 合 成 出 来 距 今 已 有半个多世纪,但是关于聚苯醚的合成机理至今仍然 没 有 完 全 阐 明。 本 文 主 要 介 绍 了 合 成 聚 苯 醚 氧 化 偶 合 反 应的三种可能机理:苯氧自由基协同 配 合 物 偶 合 机 理、单 电 子 转 移 偶 合 机 理 和 一 步 双 电 子 转 移 偶 合 机 理。 其 中,一步双电子转移偶合机理是目前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并进一步阐述了聚苯醚合成过 程 中 醌 缩 酮 中 间 体 再 分配和醌缩酮中间体重排两种合成聚苯醚的链增长机理。 关 键 词 :合 成 机 理 ;双 电 子 转 移 ;醌 缩 酮 中 间 体
收 稿 :2012-03-31;修 回 :2012-08-16; 作 者 简 介 :杨 勇 (1987- ),男 ,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高 分 子 化 合 物 的 合 成 ; * 通讯联系人,E-mail:hbin_zhang@通 报
图1 DMP 氧化偶合机理 Figure 1 Oxidative coupling mechanism of DMP
1.1 苯 氧 自 由 基 协 同 催 化 剂 配 合 物 的 偶 合 机 理 由于 DMP 的偶合机理存在 C—O 和 C—C 两种偶合途径,通常认为苯氧自由基偶合机理有利于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