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三高中语文真题解析1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16.参考答案(1)教师使用音乐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是非常实用的。
首先,使用音乐资源体现了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更为契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其次,音乐资源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里面来;再次,音乐混合了风声和箫声,将传统音乐文化和学生的教育课堂有机结合,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最后,设置的音乐内容和所讲课文《寒风吹彻》紧密联系,能够更好的切入到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中来。
(2)作者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来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的。
首先,教师以问答的教学方式,提问学生原文中“寒风”吹来了哪些痛苦的事情,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直观的答案,并顺势更进一步提问学生的感悟,得到了学生对文本多维度的情感认知,并且给出肯定性评价;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朗读来感悟作者情感,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认同;再次,以多媒体呈现的方式直观展示删除的文段,并再次让学生进行朗读,从中体悟作者情感。
并且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寒冬”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再次回到文本中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在面对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寒冬”时如何去做的,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紧扣文本来进行教学。
总之,教师的教学环节及其方法设置是非常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是值得提倡的。
17.参考答案错别字:“住足”改为“驻足”,“急驰”改为“疾驰”。
病句:“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缺少谓语,可改为“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获得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
18.参考答案优点:该文在论证时使用引用论证,说服力强,且文章语言表达优美流畅;如文章在开头引用著名作家川端康的名言以引出本文的论点,给人开门见山的阅读感受;文章中间部分引用古代著名作家陶渊明的名言,紧扣文章论点,文章结尾处引用著名作家木心的名言作结,既总结全文又首尾呼应;全文词汇优美,给人诗意的月度感受。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中国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
如果生不能做夫妻,死后也要同墓穴。
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惠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1.根据学生预习,出示课件介绍汉乐府诗歌特点及《孔雀东南飞》。
明确:“乐府”原是官署的名称,是西汉初年出现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演变成诗体的名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完全由机构的名称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民歌:内容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注重写实;表现形式上是杂言和五言,取代了《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言朴素生动,诗末揭示写作目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疏通文中重点字词,掌握字形字音。
明确:(1)箜篌公姥伶俜葳蕤(2)通假字:取,通“娶”。
帘,通“奁”。
(3)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公姥,公公和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4)古今异义词守节情不移(古:遵守府里的规则,今:妇女不改变情操)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发展,复述选段的故事。
明确:兰芝被遣——夫妻誓别。
选取部分复述。
焦母刁难兰芝,兰芝表明态度,毅然请归。
焦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三)深入研读1.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导入,谈谈喜欢的梁山好汉108将。
二)整体感知1.学生介绍《水浒传》作者和作品及和XXX有关的其它小说情节(《XXX误入白虎堂》),教师补充。
2.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读懂课文。
3.再读课文,简单概括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明确:偶听真情──报仇雪恨)三)深入研读1.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这两件事反映了XXX怎样的人物性格特点。
明确: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2.阅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语句,仔细品析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明确:正面描写XXX。
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XXX觉醒后对助纣为虐、凶残狠毒的XXX极大义愤。
3.小组会商,思考这节课主人公是XXX,为何作者破费大量笔墨写差拨、XXX、XXX三个人的对话?明确:这是促使XXX思想性格发生剧变的关键。
4.播放水浒传的片段,思考想一想造成XXX性格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由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说明了什么?明确:突出了“官逼民反”的小说主题。
四)拓展延伸为什么XXX就不能像拳打镇关西的XXX那样直接走上反抗道路?(五)小结作业小结:教师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结束教室。
作业:课下阅读《水浒传》,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又是XXX上到梁山的,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分析你在刚才试讲中的优缺点。
参考答案】优点:整个教案,简明精巧,删繁就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设想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教室的教与学,牢牢环绕分析XXX和XXX的人物形象展开研讨,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本文的头脑意义,了解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而进步观赏古典小说的能力。
由于教案比力合理,故自己在执教进程中能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感到解决“长文短上”的关键在于选好打破口,选好关键问题,不要面面俱到,只求打破一点,再由表及里,再由点到面,实现目标。
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三高中语文真题解析2

10.某版教科书把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刘易斯 · 托马斯《作为生物 的社会》、 史蒂芬 · 霍金《宇宙的未来》 三篇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 下列 对该单元的教学建议恰当的是( )。 A. 本单元课文语言典雅,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B. 本单元课文风格鲜明, 应该着重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C. 本单元课文结构严谨, 应该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 归纳文章观点 D.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 应该鼓励学生结合作者生平, 展开个性解读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 正确的是( )。 A. 选修课的核心特征是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B. 选修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陶冶学生的情操 C. 选修课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多方面的差异 D. 选修课的多学实录片段, 回答第 16 题。 (播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 雄……”) 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跟歌词开头两句很相似, 但苏轼用的是“风流人物”,而不是“英雄人物”,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它们都可以指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生:我觉得它们意思不同,一个侧重“风流”,一个突出“英勇”。 师:“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究竟有什么异同,我们一会儿再来讨论, 先继续往下看。 ……
篇目。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B. 贾平凹《秦腔》
C. 蒙田《热爱生命》
D. 富尔格姆《信条》
4.学完《雷雨》, 教师向学生介绍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 创作原
则。 下列遵循这一原则的代表作是( )。
A. 关汉卿《窦娥冤》
B. 郭沫若《屈原》
C. 莫里哀《伪君子》
生:是不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这种理解合情理,但不准确。大家还记得我开头提出 的问题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风流人物”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衬托英雄,说周瑜是特别浪漫、 懂爱情的。 师:对 ! 在苏轼看来,只会打打杀杀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不仅 要有侠胆,还得要有柔肠。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爱情。苏轼故意把建安十三年 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儿来写,是为了突出自己所敬佩的周 瑜的完美形象。“英雄人物”容易让人们只想到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就如同词中 四字写英雄气概——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真题含答案

2021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答案本卷须知: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总分值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以下作品适合的是( )。
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C.贾谊"论积贮疏"D.吴均"与朱元思书"2.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以下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勾心斗角B.飞鸾走风C.美轮美奂D.筑室道谋3.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1版)"提出,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以下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A.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B.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C.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防止容发热遗漏和缺失D.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的差异4.在学习老舍"茶馆"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同样具有"京味〞语言特色的剧本,以下作品适宜的是( )。
A.王朔"动物凶猛"B.萧红"呼兰河传"C.恒"窝头会馆"D.禺"日出"5.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步行街学习文化建立,为商店撰写对联,以下对联不适宜的是( )。
A.素以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长生香(水果店)B.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茶叶店)C.奇花异草增春色,雅竹幽兰缀而容(花店)D.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书店)6.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以下适合的是( )。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高中语文一、单选题1.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辨文特点,下列作品适合的是()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B.柳宗元《始得山宴游记》C.贾谊《论积贮疏》D.吴均《与朱元思书》2.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A.勾心斗角B.飞弯走风C.美轮美奂D.筑室道谋3.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B.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C.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避免内容发热遗漏和缺失D.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的差异4.在学习老舍《茶馆》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同样具有“京味”语言特色的剧本,下列作品合适的是()A.王朔《动物凶猛》B.萧红《呼兰河传》C.刘恒《窝头会馆》D.曹禺《日出》5.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步行街学习文化建设,为商店撰写对联,下列对联不合适的是()A.素以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长生香B.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C.奇花异草增春色,雅竹幽兰缀而容D.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6.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下列适合的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伟《山居秋暝》)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D.道狭草木生,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田园居》)7.为了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小说的抒情特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A.汪曾祺《葡萄月令》B.孙型《荷花淀》C.张天翼《华威先生》D.契柯夫《装在套子里的人》8.在名著名著阅读活动中,学生分组整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语段,下列语段与节日无关的是()A.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立在坟间。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高级中学)(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高级中学)(总分:150.00,做题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45.00)1.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下列作品适合的是(分数:3.00)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C.贾谊《论积贮疏》D.吴均《与朱元思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的文体常识。
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A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B项,《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C项,《论积贮疏》选自《汉书·食货志》,为贾谊呈给汉文帝刘恒的奏章。
奏疏中,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了要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的重要建议。
题目中的“疏”,指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称“奏疏”或“奏议”;D项,《与朱元思书》是骈文中的写景名篇。
该篇是吴均给朋友朱元思述说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封信的节选,题目虽为“书”,内容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故本题选择D项。
2.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分数:3.00)A.勾心斗角B.飞鸾走风C.美轮美奂D.筑室道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成语的掌握。
A项,勾心斗角,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原作中为“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C.贾谊《论积贮疏》D.吴均《与朱元思书》2.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勾心斗角B.飞鸾走风C.美轮美奂D.筑室道谋3.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B.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C.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避免内容发热遗漏和缺失D.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的差异4.在学习老舍《茶馆》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同样具有“京味”语言特色的剧本,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王朔《动物凶猛》B.萧红《呼兰河传》C.刘恒《窝头会馆》D.曹禺《日出》5.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步行街学习文化建设,为商店撰写对联,下列对联不合适的是( )。
A.素以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长生香(水果店)B.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茶叶店)C.奇花异草增春色,雅竹幽兰缀而容(花店)D.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书店)6.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下列适合的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伟《山居秋暝》)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D.道狭草木生,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田园居》)7.为了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小说的抒情特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必修 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作业:《故都的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道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象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者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人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
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
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学,次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郁达夫后来弃医从文。
1921年6月,成为创造社发起人之一,郁达夫担任《创造》季刊创刊号的主编。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抗日时期文艺界抗敌御侮斗争中的翘楚,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民族解放殉难烈士”。
在中国民政部公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一批英烈名单中,郁达夫的名字在列。
郁达夫著有《达夫全集》共七卷、《日记九种》等。
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等。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B.《荷塘月色》C.《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2. 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闺塾》B.《三块钱国币》C.《长亭送别》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3. 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以下梳理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 屈原韩愈汤显祖B. 屈原苏轼王实甫C. 杜甫苏轼王实甫D. 杜甫韩愈汤显祖4.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 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B. 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C. 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D. 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5. “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B.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C.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D. 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6.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书目的是()。
A.《道德经》《孔子》B.《庄子》《颜氏家训》C.《商君书》《史记》D.《世说新语》《资治通鉴》7. 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要摆脱孤独,所以他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另一同学发言“老师,我也读到了海子的孤独感,但我认为他并不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了‘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他说的是通信,而没有说见面”。
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分歧,下列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
A. 请学生继续分享阅读的感受,结合关键语句探究诗歌意蕴B. 表扬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C. 补充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知识,统一对诗歌主题的认识D.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课堂争论的问题书面表达个人见解8. 学习《鸿门宴》,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樊哙闯帐”部分,要求读出情节的紧张感,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恰当的是()。
A. 设置情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B. 以朗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作品C. 通过情景再现,把握作品风格D. 以角色扮演替代对课文的分析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根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A.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课本B. 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C. 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D. 以语文读本所涉及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10. 学习《念奴娇 · 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赤壁实景图片并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