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涵盖了从先秦时期
到明清时代的一系列文学作品。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以《诗经》、《楚辞》、
《论语》等为代表的作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哲学思想
和人际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是古代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
汉乐府诗集、古文、辞章等作品成为当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作品既
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现状,也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个辉煌时期,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的杜牧、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在这个时期活跃。
他们的作品以其雄辩、婉约、豪放等风格脍炙人口,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后期,宋词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作品。
苏轼、陆游、杨万里等词人以其辞章华美、意境丰富而闻名。
此外,
元曲、明清小说等体裁的兴起也丰富了古代中国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声,反映了各个历史
时期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通过阅读和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
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
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环,对于
推动文化交流和民族传统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作品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包括了文学作品的各种形式,比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其内容也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爱情、战争、政治、哲学等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当时的文学作品以宗教祭祀为主,大多数都是口头传统的文艺作品,比如《尚书》、《易经》、《诗经》等等。
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它们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先河。
二、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指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由各个国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诗经》和《国语》。
《诗经》是一部由300多篇诗歌组成的诗集,它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活。
而《国语》则是一部由各国史官所记录下的各种历史事件、战争、对话等等,它对中国后来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汉朝文学汉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楚辞》、《汉赋》、《史记》和《汉书》为代表。
其中《楚辞》是一部由歌谣、赋和诗歌组成的文学著作,它反映了当时楚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而《汉赋》则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富有情感的赞美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民和生活的感受,被誉为“赋之祖”。
另外,《史记》和《汉书》则是中国最早的史书,它们记载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
四、唐朝文学唐朝是中国文学的又一大黄金时期,其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唐朝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诗经》和《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唐代最著名的诗歌选集,它收录了唐代很多著名的诗人的作品,表现了唐代的风俗、政治、社会和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2.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3.建安风骨:严羽《沧海诗话》提出“建安风骨”,它是古人对建安诗歌特点的概括,主要指建安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使情绪激昂向上,语言风格劲健简洁,有一股内在的力量“使闻之者动心”和感染力,精神高蹈张扬。
4.正始之音:1.鸣道诗杂仙2.比较肤浅,清俊,遥深。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
②指纯正的乐声。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
”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 此即所谓“正始之音”。
《辞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
可见,《辞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史概念。
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5.太康文学的最主要作家:三张(张载、张协、张元),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6.太康文学:指太康元年至元康九年(280~300)约二十多年时间的文学,主要作家有三张(张载、张协、张元),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当时诗歌的典型风格是“太康体”,其主要特点是拟古和追求形式技巧(“繁缛”)。
其典型代表是潘岳、陆机。
7.陶渊明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诗歌内容:今存125首,四言9首,五言116首。
四言一般,五言可分为三大类:一类咏怀、咏史诗。
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即所谓“金刚怒目”的一面。
如《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
二类田园诗。
史无前例。
即所谓“恬淡”、“静穆”的一面,如《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田获早稻》、《怀古田舍》。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4、《诗经》的作品:《氓》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此诗结构完整,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赋比兴手法运用巧妙。
《黍离》抒情、议论、描写有机结合,寓深沉的亡国之痛于平实简介的语言之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忧患意识且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白描是其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蒹葭》是一首情歌,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手法,虚实相间的手的关于农业生产情况的记录,也是国风最长的一篇。
此篇反映了当时阶级社会的压迫与剥削,是周代社会的风俗画。
以时令顺序来描写奴隶劳动与生活,适用对比描写,表现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立,语言朴实,多用连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5、“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一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所编。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
6、《汉书。
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25篇。
王逸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屈原所作。
《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
7、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
8、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9、《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
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
纪实与抒情相结合,深邃凄怆的情感抒发。
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文24篇

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文24篇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4、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1],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2]。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征”郁本作“归”。
[2]“衰”郁本作“芳”。
)5、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1],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惟”,郁本作“又”。
)7、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中国古代文学 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源远流长,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形式,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2. 《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主的诗歌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所著,与《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5. 《史记》: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
7. 《水浒传》: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的长篇小说,以梁山泊好汉的故事为背景。
8. 《西游记》: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取经的历程。
9. 《红楼梦》: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10. 《牡丹亭》: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的定义

中国古代文学的定义中国古代文学,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元、明代、清代七个历史时段,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在创作和理论上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一)先秦文学①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等。
(刘安:《淮南子》)②先秦散文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
《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
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存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
著《庄子》。
《庖丁解牛》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⑦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到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就是散文《谏指摘书》。
③先秦诗歌a.《诗经》。
《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篇分风、雅、赞歌三类.风是民歌,雅就是乐歌,赞歌就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就是比、启、诗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先秦经史典籍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经》:共305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作品,通称为《诗三百》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国风,共160篇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少数民谣,多数记叙周贵族历史,歌颂功德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祭祀用的歌舞乐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尚书》:又称书经,收录商周时君王的谈话,为一部多载体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孙子兵法》:孙武著,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记叙了西周,春秋时各国的历史。
《山海经》: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书,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及时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屈原: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离骚》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汉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新文体,主要分为骚体赋和散体大赋。
诸子百家儒家:孔子:“仁”和“礼”《论语》孟子:性善论,《孟子》荀子:性恶论,《荀子》道家:老子:无为而治《道德经》庄子:虚无主义《庄子》法家:韩非子:君主集权《韩非子》秦汉汉代文体:汉赋: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赋圣《子虚赋》《上林赋》班固:《汉书》《两都赋》(西都长安,东都洛阳)扬雄:《河东赋》《羽猎赋》张衡:《二京赋》(西京赋,东京赋)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骚体赋的代表人。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主要人物,焦仲卿,刘兰芝。
重要作品:《史记》: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班固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淮南子》:刘安著,四大神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050105)●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本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厚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献学底子,并在专业知识上注意相关学科、邻近学科、兄弟学科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同时具有较深的知识装备和较广的学术视野。
(二)研究方向1、中国古代小说Chinese Ancient Fiction(孙逊、李时人、詹丹、顾鸣塘)2、中国古典诗学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曹旭、黄刚)3、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ulture(翁敏华、王从仁、赵维国)4、断代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Periods(李时人、严明、翁其斌)(三)学制三年(四)课程设置1、必修课程:(1)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哲学Philosophy(2学分)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分)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2学分)(2)学位基础课(中英文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献学Chinese Classic Bibliography(3学分)中国古代思想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Thoughts(3学分)中国文学批评史(3学分)(3)学位专业课中国小说史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中国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iction红楼梦研究Research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s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Research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pecial Subject of Fiction中国小说史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and Culture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ction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研究Research of the Classic Ancient Chinese Fictional Works明清文学史研究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明清诗文研究Research on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戏曲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Drama明清小说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Fiction名家治学方法Academic Methods of Prestigious Scholars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研究Monographic Studie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Wei, Jin andthe South-North Dynasties中国诗词学Studies on the Chinese Poetry and "Ci" Poetry唐诗文献入门边塞诗研究Study of frontier Poetry隋唐五代诗学研究Study of Five-Dynasties Portry宋诗学研究Research on the Song Poetics旅游与中国文化民俗旅游学中国旅游史中国旅游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戏剧史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Drama文艺民俗学Literary and Art Folklore曲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usical Arts东亚戏剧文化比较研究Comparison Studies on the Eastern Dramatic Culture明清诗歌史专题研究明清散文史专题研究明清女性文学研究明清时期东亚汉诗研究古代小说文献学古代戏曲史料学中国小说专题研究二十世纪学术名家经典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美学小说文献学古代小说与社会《诗经》研读《左传》研读先秦两汉文学接受史先秦两汉诗学史2、选修课程(中英文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Culture(学分)现代文论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学分)中外文论Chinese and Foreign Aesthetics(学分)中国民俗学Chinese Folklore(学分)文化市场学Culture Marketing(学分)3、实习4、社会实践活动(五)教学和培养方式专题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期论文和学位论文相结合。
(六)成绩考核课程学习考核采用闭卷、开卷或者撰写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可以按百分制计,也可以分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中(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五等;必修课及格标准为“中”,选修课及格标准为“及格”;学位课程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优良者,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七)学位论文撰写1、第四学期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
2、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3、正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外文摘要2000字符,中文摘要800字。
4、论文的封面、中外文提要、正文、附录和参考文献的编排,都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学术论文规范,所有的注码必须注明:①国别(或时代)、②作者(或译者)、③书刊名称、④卷次(章节)、⑤页码、⑥出版社、⑦出版时地;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5、为方便审读,论文行距应较宽松,用4号字或小四号字。
(八)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1、论文答辩(1)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2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3)答辩委员会由4-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
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2、学位授予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七)教学大纲☆中国古典文献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作为一个研究古典文学、或史学、或哲学的研究生,如果对这些典藏史料没有广泛了解,是很难深入研究其壶奥的。
据此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提供研究的线索,指引读书的门径,在研究过程中能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期望这门基础课能成为学子通向学术研究的桥梁。
开设这门课的要求:广泛了解我国古代经、史、子、集以及大型类书、政书、丛书等典藏古籍;能熟练地寻找和查检资料,并掌握版本、校勘方面的知识;解决在研究过程中一些疑难问题资料引证工作。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文献学概说§1.1古典文献的概念§1.2古典文献的源流§1.3古典文献的分类§1.4古典文献的类别§1.5古典文献的体式第二章四部书的构成和演变§2.1经部§2.2史部§2.3子部§2.4集部第三章类书、政书与丛书§3.1各种类书的介绍§3.2各类政书的介绍§3.3各类丛书的介绍第四章各工具书介绍§4.1人物工具书§4.2地名工具书§4.3语言文字工具书§4.4古典文学作品词语工具书第五章文献目录与题解§5.1国家藏书目§5.2史志§5.3丛书目录§5.4地方文献目录§5.5私人藏书目录§5.6版本目录§5.7解题文献产生与宋代解题专著§5.8明清解题文献第六章版本与校勘§6.1版本种类§6.2宋元明清版本概况§6.3版本的鉴定§6.4校勘的意义和方法§6.5辨伪(三)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文史工具书概要》《历代诗文要籍详解》(四)任课教师:孙菊园(五)总时数:54学时(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中国古代思想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以德配天”观念的产生§2.1宗族群体观念与“法”的原义§2.2商周更替的政治需要第三章百家争鸣时代(上)§3.1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3.2“儒”的来源与儒家的兴起§3.3“克己复礼”与自然之道的异同——儒道二家之比较第四章百家争鸣时代(下)§4.1“兼爱”思想及其流行的社会基础§4.2性善与性恶——维护群体社会的不同出发点§4.3法家思潮盛行及其背景§4.4令人瞩目的异调——庄子§4.5以《管子》为代表的经济思想第五章秦汉之间的思潮§5.1汉初黄老之学与实践§5.2《淮南鸿烈》与一统观念§5.3贾谊的政治哲学第六章二汉经学§6.1董仲舒儒学的特征§6.2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6.3谶纬的来龙去脉第七章魏晋玄学§7.1从清议到清谈§7.2“贵无”与“崇有”§7.3名教与“自然”的重新合一第八章佛教哲学(上)§8.1般若六家七宗争鸣及其社会意义§8.2涅学及竺道生的地位§8.3成实与三论第九章佛教哲学(中)§9.1天台思想§9.2华严思想§9.3唯识学第十章佛教哲学(下)§10.1密宗与净土宗§10.2禅与禅宗§10.3关于三教合一第十一章隋唐儒学§11.1《文中子》§11.2韩愈与了翱第十二章北宋理学§12.1周敦颐和张载§12.2程颢,程颐及其门生第十三章南宋理学§13.1朱熹及其后继者§13.2二陆和他们的门人§13.3浙东学派:吕祖谦、陈亮、叶适第十四章明清学术§14.1王阳明的心学§14.2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14.3颜元和戴震(三)主要参考资料《论语》、《老子》(王弼注本)、《庄子》(郭象注本)、《韩非子》、《荀子》、《墨子》、《商君书》、《淮南子》、《春秋繁露》、王通《文中子中说》、朱熹《四书集注》、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本、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本、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本、严耀中《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上海学林出版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