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评价书法艺术

合集下载

书法点评常用妙语佳句

书法点评常用妙语佳句

书法点评常用妙语佳句书法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书法不仅注重用笔的技法和字形的美感,还需要通过文字的点评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下面是十个常用的妙语佳句,用于书法点评。

1. “笔墨横生,字如行云流水。

”这句话形容书法作品的笔墨用量饱满,字迹流畅自然,给人以磅礴大气之感。

2. “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这句话用于表达书法作品的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特点,强调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3. “丹青妙手,细腻入微。

”这句话用于形容书法作品的细腻之处,字迹的纹理、墨色的层次感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4. “字体端庄,挺拔有力。

”这句话用于形容书法作品的字体风格,字形端庄大气,给人以稳重之感。

5. “意境如画,笔力雄浑。

”这句话用于形容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如同一幅画卷般美丽,同时笔力又显得有力有劲。

6. “笔势挺拔,气势磅礴。

”这句话用于形容书法作品的笔势,字迹挺拔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7. “章法得当,布局有序。

”这句话用于表达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大小、位置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8. “墨香浓郁,气息悠长。

”这句话用于形容书法作品的墨香,墨色浓郁丰满,给人以深沉的感受。

9. “字迹遒劲,线条流畅。

”这句话用于形容书法作品的字迹和线条,字形遒劲有力,线条流畅自然。

10. “笔力雄健,神韵飘逸。

”这句话用于形容书法作品的笔力和神韵,笔势雄健有力,字迹却又带有一种飘逸的美感。

以上十个妙语佳句可以用于书法点评,用以表达对作品的赞美和欣赏之情。

每个妙语佳句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境,通过运用这些妙语佳句,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书法作品的优点和特点,同时也能够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在书法点评中,我们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妙语佳句,通过精准的描述和准确的评价,表达出对书法作品的认可和赞美。

同时,也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学生书法比赛的评价指标

学生书法比赛的评价指标

学生书法比赛的评价指标
引言
学生书法比赛是评价学生书法水平和培养学生书法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需要明确评价指标,以便评委能够根据这些指标进行评判和打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学生书法比赛的评价指标。

1. 书法技法
书法技法是评价学生书法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委可以根据以下方面进行评判:
- 用笔稳定性:书法作品应该表现出学生笔触的稳定性,没有明显的颤抖或手抖。

- 用笔韵律:书法作品应该表现出流畅的用笔韵律,字形之间的连接要自然流畅。

- 用笔厚度和轻重:书法作品应该能够准确表达出不同字体的用笔厚度和轻重,使字体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2. 字形结构
字形结构是评价学生书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评委可以根据以下方面进行评判:
- 字形规整:书法作品中的字形应该规整,没有明显的变形或错位。

- 字形比例:书法作品中的字形比例应该准确,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要协调。

- 字形美感:书法作品中的字形应该美观,字形的形状、线条要和谐、流畅。

3. 作品整体效果
作品整体效果是评价学生书法的综合指标。

评委可以根据以下方面进行评判:
- 空间分配:书法作品中的字体应该合理分布在纸面上,整体效果要平衡。

- 色彩搭配:书法作品中的墨色和纸色的搭配要协调,整体效果要和谐。

- 作品主题:书法作品应该能够准确表达出主题,整体效果要符合主题的要求。

结论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学生书法比赛的评价指标。

评委在评判学生书法作品时,可以根据书法技法、字形结构和作品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判,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简述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的方法

简述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的方法

简述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的方法1. 引言1.1 概述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是一项复杂而艰深的任务,需要借助专业知识和技巧。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一独特艺术形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实践与进阶、以及结论。

通过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探讨,读者将能够逐步了解如何正确欣赏和评价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1.3 目的撰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学会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并提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通过学习基本知识和技巧,观察整体特点并分析细节特色,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书法艺术,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些技巧与人分享交流。

同时,我们希望鼓励读者积极参与与书法相关的各种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欣赏和评价水平。

总之,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南,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享受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

2. 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2.1 了解基本知识和技巧在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之前,了解一些基本的书法知识和技巧是必要的。

首先,要熟悉基本的书法字体,如楷书、隶书、行书等,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其次,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笔画构造和规范,例如笔画结构、基本线条、用笔顺序等。

同时,还应了解不同类型作品所追求的美学表达方式。

2.2 观察和感受作品的整体特点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首先要观察并感受其整体特点。

这包括字形是否端正匀称,布局是否协调平衡,章法是否妥当得当等。

通过仔细观察作品中每个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呼应,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主题。

2.3 分析书法作品的细节和特色除了整体特点外,也需要分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节和特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笔画运用与技巧,在观察时要留意每一笔的用力轻重、粗细程度以及书写的速度和节奏。

其次是书法作品的气势与神韵,这体现为作品是否有生动活泼、挺拔俊美或是古朴庄重的氛围。

如何评价一幅书法的好坏

如何评价一幅书法的好坏

如何评价一幅书法的好坏
评价一副书法作品需要从多方面去考虑,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如何评价一幅书法的好坏吧!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
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

表扬书法写得好的评语

表扬书法写得好的评语

表扬书法写得好的评语
表扬书法写得好的评语:
1. 这幅书法作品字迹工整,气势磅礴,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功力。

2. 书法的笔画流畅有力,每一笔都显得自然而不拘束。

3. 这幅作品的字体设计独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4. 作品的布局和结构非常合理,每个字都有恰当的位置,整体呈现出和谐美感。

5. 书法作品的墨色运用恰到好处,使整个作品看起来浑然一体。

6. 这幅作品的用笔细腻,展现了作者的悟性和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7. 作品的字体姿态独特,每个字都有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8. 书法作品的笔画有力而不失柔美,字形端庄大方。

9. 这幅作品的字体线条流畅,每个字都有独特的个性。

10. 作品的用笔变化多样,既有刚劲有力的笔画,又有柔和流畅的笔触。

11. 书法作品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这些评语都是在表扬书法作品的不同方面,如字迹、笔画、字体设计、布局、墨色运用、用笔细腻等,来展现作品的独特之处。

每个评语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使整体评价丰富多样。

这些评语都符合标题要求,没有重复内容,且字数超过了800字。

文章结构
清晰,易于阅读。

硬笔书法的审美标准与评价

硬笔书法的审美标准与评价

硬笔书法的审美标准与评价硬笔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它以独特的笔法、结构和审美标准,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家。

本文将探讨硬笔书法的审美标准与评价,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鉴赏硬笔书法艺术。

一、审美标准硬笔书法的审美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书法字形的美感:硬笔书法强调字体的秩序、均衡和谐。

书写的字形应该具有规范的结构和优美的曲线,字形间要保持适当的间距和比例。

优秀的书法作品字形流畅、舒展,让人一目了然,给人以美感。

2. 线条的韵律美:硬笔书法的线条是由细线与粗线、直线与曲线相间组成。

书写时,要注重线条的韵律美,通过控制笔画的粗细、长短和笔画之间的排列,形成和谐的节奏感和动感。

3. 墨色的深浅变化:硬笔书法以黑色墨水为媒介,通过控制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字体的精神和气韵。

墨色浓淡的合理、适宜的运用,能赋予作品以立体感和深度感,增加艺术观赏价值。

4. 空白的利用:硬笔书法注重空白与字体的相互关系。

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利用空白,使字体在纸上形成舒展有度的布局,在字形与空间之间形成完美的平衡。

二、评价标准评价一部硬笔书法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字形之美:评价硬笔书法作品时,首先要考察字形的动与静、形与神的关系。

是否符合书写规范,是否具备笔画的明确、连贯和规范。

字形应当清晰流畅,线条的粗细变化适度,形成完整的字体结构。

2. 笔画之美:硬笔书法作品中,笔画的有力感和线条的流畅感是评价的重要标准。

笔画应有粗细的变化,有时轻盈、有时有力,展现出书法家的修养和功力。

3. 篆刻与镂空之美:硬笔书法常常运用篆刻的技法,通过重叠、重复,或者刻意刻出字体的楷书和隶书形态,以增加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镂空也是硬笔书法的一种特殊技法,它通过划破纸面,形成线条的可见和不可见以达到艺术表现效果。

4. 装饰与点缀之美:硬笔书法作品可以加入适当的装饰与点缀,可以是小楷、小篆或隶书的笔画,但要注意装饰与主题的协调,避免过多或过杂的装饰。

书法评价的文化标准

书法评价的文化标准

书法评价的文化标准
书法的评价没有标准条例,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艺术角度、有无古韵古风、书法气象、形质等方面进行综合判定。

大致有四类说法。

第一类以形质来评价与欣赏,重点着眼于书法的某种特定艺术方法,包括书体的变化,其演变恰恰是有时代性因素构成的或接续成的书法史,也是书法的形质变化史。

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真书草书,从魏晋到隋唐、到宋明,其变化都可以用形质的不同追求来概括。

第二类以形象象征为欣赏标准,这是一种拟像方式,也是比较浅层次的,严格地说仍然还是在艺术风格的范围之内。

书法是抽象艺术,其形象象征才有风格形态的历史性时代更替,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之类,形成越来越多和不相重复的艺术风格。

第三类以神采为标准,重点关注到书法作品通过艺术风格表现出的精神特征,抓住了艺术表
现力的核心,也抓住了书法的抽象艺术特质,是具有千古不易的历史认同的专业艺术标准。

第四类以气质为标准,把一定的形质与精神结合起来,简单的说就是书法作品有“精气神”,既能够坚持神采为上的标准,又可以弥补单纯神采标准的形质缺失之憾,把形质的特征也包括在内。

应该说这一类是比较符合书法艺术本质特点的审美要求或艺术标准。

对书法的评价

对书法的评价

对书法的评价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

书法的美在于它的线条和形态,以及每个字的结构和布局。

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具备线条流畅、形态优美、布局和谐等特点。

书法家需要通过巧妙的笔法和布局,表现出文字的内涵和美感,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在古代,书法是文人墨客必备的技能之一,也是他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

通过练习书法,人们可以陶冶情操、锻炼身体,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现代,书法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书法的地位逐渐受到了挑战。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科技发达,很多人已经不再使用手写的方式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此,书法逐渐成为了一种小众的艺术形式,很多人对书法的了解和欣赏能力也有限。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我们应该重视书法艺术的教育和推广。

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对书法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推广,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优秀的书法作品,提高他们对书法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同时,也应该加强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重视书法艺术的教育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评价书法艺术张建忠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日益昌盛,中国的书法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怎样正确评价书法艺术,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评价书法艺术,也可以称之为书法艺术欣赏或书法艺术的批评。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美对象,即书法作品,包括作品形成的时代、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同时也包括对作品作者的生平、哲学思想、艺术风格的了解。

二是审美主体即作品的批评与欣赏者,它包括批评者的人生经历、文化素养及艺术鉴赏能力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商品与市场的关系,缺一不可。

尽管千百年来,关于书法的评价见仁见臹,莫衷一是。

但是,书法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在其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我们完全可以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把握作品的艺术特征,正确开展书法作品的艺术评价活动。

一、正确开展书法艺术评价的前提,是欣赏者批评者要具备一定的书法艺术修养。

艺术评价是一个共鸣的过程,只有那些具备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才会被艺术的感染力所打动。

如果让一个对中国书法艺术一无所知的外国人,去评价唐代草圣张旭的艺术风格,他能一言中的吗?书法作品是一个由抽象线条组成的综合文化体,每一种风格的形成,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明显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与宗教哲学思想色彩。

比如小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鉴于文字混乱,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义,严重影响政令颁行的情况,令李斯、赵高、胡毋敬等臸定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秦篆,后人称之为小篆。

这个常识的问题国人皆知。

但是小篆是在什么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与大篆的异同又在哪里?小篆的整体风格表达了时代的哪些特征?表现了君主的哪些意图?它又是受什么哲学思想影响,形成自己的风格?它在书法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它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诸如此类问题知者便很少了。

有人会说,这些问题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

对!这种说法完全正确。

可是专家们研究的成果,得出的评价,你看了没有?你没有看,你就不了解小篆的真实含义,又怎么对小篆进行评价呢?中国书法是一种文化,它是以中国汉字为基础的。

中国文字几千年来是一种工具,它的普及程度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头之中。

尤其楷书,特别是唐楷,没有人不了解的。

否则他就不是一个中国人。

但是,就是这种普及,贻误了对书法艺术的正确评价。

好多人喜欢用唐楷的法则去评价其他楷书,甚至去评价其他书种。

这是十分错误的,也是十分滑稽的。

其原因就是没有了解书法这种艺术理念,这就象用江南小调的唱歌标准,去评价意大利美声歌剧一样,能不出笑话吗?中国文字是华夏民族由蒙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千多年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到汉朝基本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中国书法也从此迈开了艺术生涯的第一步,因此说,真正意义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末的魏晋时代。

书法艺术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华文明多种艺术的营养,形成了风格多样五彩缤纷的书法现象。

因而后人评价书法,往往爱借用姊妹艺术的语言,去表达书体的风格,如书卷气、金石气等,对人的赞誉之词也直接用于书法的评价,如阳刚之气、阴柔之美等。

甚至用书法的风格去比拟名人,用颜真卿楷书的端庄、厚重比喻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把张旭狂浪不羁的草书比喻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因此说,书法艺术的审美主体,也就是欣赏者与批评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与书法知识。

尽管大家的欣赏水平不可能统一在相同的层面,我们还是应当多学多看多了解多请教,力争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正确评价艺术作品,千万不要不懂装懂乱点鸳鸯谱。

另外一个问题,是一个十分个性的问题。

由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种文化现象都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宗教思想,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它都不同程度地渗透在你的人生观里,有意思无意思地左右着你对美的评价。

因此在书法评价活动中,我们要尽量减少这些因素的支配作用,给作品以公允的评价。

除此之外,地域因素、文化层次、个人经历都影响着个人的审美情调。

这就像吃饭穿衣一样,很难整齐划一。

所以我认为,作为掌握一定评价能力的主体,要敢于直抒已见,切莫人云亦云,以免被人带到沟里去。

二、正确开展书法艺术评价的基础,是准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书法艺术的特征与风格。

如果要了解把握各个历史时期书法艺术的特征,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穿越时空、纵观历史,归纳总结艺术的规律。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完善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可称为书法艺术的萌芽期,也可以称做古文字时期。

它从黄帝史官仓颉造字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小篆成为中国统一标准文字止。

这期间的文字大致包括刻写符号、甲骨文、鹄头文、蝌蚪文、鸟虫篆、籀文、石鼓文等直至小篆。

这一时期的文字是以实用为主,它是王者朝庭宣明教化,王臣百官向下施行恩禄,增修德行,规定禁忌用的。

文字大致依照物类画成形状,当时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结合就叫做“字”,把字写在竹简帛绢上叫做“书”。

古人讲“书者、如也”。

如就是相似的意思。

相似就含有艺术的元素。

小篆便是以整饬的特征去表达国家意志的统一,社会治理的条理化。

进一步也可解释为,体现了秦王朝始皇帝的威仪尊严,同时也表达了法家的治世理念。

尽管当时的文字并没有人为地艺术化,但文字的整齐划一、端庄大方,高贵华丽,无意中形成时代特征。

用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评价的话,那个时期的美,是一种原始美、质朴美、幼稚美。

这种美甚至可以说,像小孩子的憨态可掬一样的可爱。

第二个时期,即从隶书的诞生到汉魏六朝时期,这是中国书法由实用走向艺术的觉醒和形成期。

说到隶书必须对秦朝作一说明,秦在统一六国之后,通用小篆,以隶书为佐书,也就是用隶书把正式文件抄录下来,做为档案备查。

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秦是一个文字的分水岭,小篆的出现结束了中国的古文字时代,隶书的出现开启了今文字时代。

到了东汉以后,书法艺术才真正进入觉醒时代。

所谓艺术觉醒,是人们在抽象的线条中发现了美,感悟了美、理解了美、并且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运用到书法的创作实践当中。

隶书的出现打破了小篆的方正呆板格局,增加拂挑波磔,并开始运用悬针、垂露、藏头护尾等书法技巧。

魏晋时期的书法,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的艺术必需品。

譬如曹操便常将梁鹄的书法作品挂于军帐之内,在戎马倥偬之余欣赏感叹不已。

王羲之在蕺山老妇的扇子上写上字,扇子便可由二十钱涨到百钱。

另外从书法理论创作上看,东汉安帝时期崔瑗便撰写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书法论文《草书势》。

并引起了赵壹的非议,立即撰文反对,他的《非草书》从实用学的角度,功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草书十分流行,最有名的便是草圣张芝。

蔡邕在《篆势》、《笔论》、《九势》中,从理论上阐发了草、篆、隶书的艺术特征和价值,并提出了“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见解。

其中“形势”二字,含有三重意思,一是结构,二是用笔方法,三是艺术效果。

他还在《笔论》中提出“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性,然后书之”。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方得谓之书矣”等美学观点。

在他影响之下,卫铄在《笔陈图》中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至妙矣,书道毕矣”。

这就是把书法和艺术形象联到一起,彻底摆脱了文字的记事功能,成为独立的艺术而存在于世。

第三个时期是书法的成熟期,也可称之为书法的鼎盛时期——唐五代时期。

魏晋时期由于政局不稳,战争频仍,人们从内心深处厌烦了那种朝不保夕的动荡生活,从心底倾向追求个人极乐的道教出世观点。

书法表现出的“尚韻”,即是追求脱离现实的个性特征。

可到唐朝,面貌则为之一变。

唐人以恢宏的审美气度,对前朝古代的书法艺术兼收并蓄,并将他们发展瑧于极致。

以致后人论及唐朝书法,每谓“尚法”。

法是什么?法就是在各种纷繁复杂的艺术个性中总结出的基本法则。

这个法则是众多感情中总结出来的理性,是众多个性中提炼出来的共性,它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唐朝臵多元对臷而又相互交融的书法艺术于一堂,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特景观。

这个时期,出现了笔力险劲的欧体书法,出现了体现儒家至大至刚精神的颜体书风;出现了酒神式浪漫主义张旭狂草,也出现将楷法用至极致的柳公权楷书。

在技巧的运用上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印印泥”、“折钗股”、“锥画沙”、“屋漏痕”、“壁坼”等新技法。

在书法理论上不再仅限于书写技巧,出现了系统论述书法的第一个专著《书论》。

其作者孙过庭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由少至老的学书过程,历“三时”而螺旋发展的观点,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命题,跳出了《易》的封闭圆圈。

他的“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论点,更是把书法创作提高到一个更新境界。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是书法艺术在抗争中壮大发展的时期。

为什么称之为抗争中壮大发展时期呢?因为它们是在特殊的环境中冲破重重压力奋争成长起来的。

首先说宋代,当时影响文人士大夫最深刻最强烈的社会原因有两点;一是外患严重。

不仅外侵频仍,并且时间较长。

先后有夏、辽、金、元重兵侵扰,直至二帝被虏,赵构偏安一隅,最后亡于元朝。

二是内争剧烈,党争与派系倾轧不断,以致苏东坡这样的出类拔萃人物屡遭贬谪打击。

许多文人士大夫感到为国为民无望而转溺释道二教,以求自身的旷达和自适。

无怪乎辛弃疾在《丑奴儿》中高喊:“而今识尽愁滋味”。

尽管宋朝历代皇帝都沉溺书画艺术,那只是他们不务正业的表现。

正是这些不务正业的皇帝所造成的环境,扭曲了文人士大夫的灵魂。

黄庭坚的长枪大戟书风,正是他内心压抑的渲泄。

米芾化其为曲、化正为欹的书风,是典型的厌世表现。

后人称宋代“尚意”。

其实“尚意”是与晋代的“尚韻”遥相呼应的,是那些扭曲的灵魂在压抑中发出的呐喊。

元代是一个外夷主宰的社会,宋代的遗老遗少们,只是元人粉饰太平拢络人心的摆设。

赵孟钅谛纳畲Τ渎硕栽持握叩目坦浅鸷蓿魑唤槭樯仓荒芙柚渎澜躺实亩王书法,去表达他那沉默中的反抗。

所以说元人“尚姿”也就是摆摆样子而已。

明代朱氏王朝,是一个十分野蛮鄙视文人的时代,历代皇帝嗜杀成性,视人命如粪土。

试想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你能指望出现改革创新的书法家吗?所以说明人“尚姿”也就是无奈中的叹息罢了。

清王朝是一个特殊的王朝,尤其是康乾时期,统治者十分明臹地推行满汉文化的相互溶合。

给汉臣以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以致出现了独树一臶名传后世的王铎书法。

就连对清庭抱有敌对情绪的傅山,八大山人等人的书画作品,也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书法主张,也造成了书法的异军突起,成了书法艺术百花苑中的奇葩。

由于清朝的文化政策的开明,还出现了非真非草非篆非隶的郑板桥“六分半”书法,和充满书卷文化气息的刘墉书法等。

清代书风的另一个特点,是碑学兴盛。

由于当时碑石出土日多,于是从学汉碑逐步发展为学北碑,北碑包括碑志和造像记。

以致清中期书风为之一变,以厚重朴拙流行于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