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专升本生理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安徽2020年普通专升本专业课考试大纲《解剖生理学》

安徽2020年普通专升本专业课考试大纲《解剖生理学》

安徽理工大学2020年普通专升本考试《解剖生理学》考试大纲一、总纲安徽省普通高职(专科)层次升入本科教育招生考试(以下简称专升本考试)是选拔性考试。

安徽理工大学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和计划,择优录取。

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本大纲适用于报考安徽理工大学(专升本)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专业的所有考生,是专升本考试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大纲明确了专升本考试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实施专升本考试内容改革、规范专升本考试命题有重要意义。

本大纲依据上级文件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并参考教材编制。

专升本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对高职(大专)阶段应知应会知识进行考查,以本科阶段学习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考察重点,突出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考察维度上兼顾基础性、综合性、应用型和创新性等多原则。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安徽理工大学。

二、学科考查内容纲要(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依据高职高专阶段《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及参考书目要求,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求的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本大纲对内容的要求从高到低,分为“掌握”“熟悉”两个层次。

“掌握”的内容是重点内容,要求考生对所列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进而巩固记忆,为今后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熟悉”的内容是重要内容,要求考生对所列知识内容有理性的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辨识、推断,并能利用所列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参考书目:《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版,唐晓伟、唐省三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年(二)考试范围与要求绪论第一节概述1.掌握:常用的解剖学术语;人体各系统的名称。

2.熟悉:人体解剖与生理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内脏的概念。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刺激阈值和兴奋性的概念。

专插本生理学考纲

专插本生理学考纲

专插本生理学考纲一、绪论部分1.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生理学发展的历史概述3.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二、细胞生理学部分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3. 细胞内外物质运输和细胞信号传导4. 细胞的能量代谢和调控5. 细胞生长和分裂三、神经生理学部分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2. 神经信号传导和动作电位产生3. 突触传递和神经调节4.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可塑性四、心血管生理学部分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 心肌收缩和心电活动3. 血液的循环和调节4. 血压的调节和体液平衡五、消化系统生理学部分1.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和机制2. 胃酸分泌和肠道蠕动3. 肝脏和胆汁的合成与分泌六、呼吸系统生理学部分1. 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 呼吸的调节和肺通气3. 气体交换和酸碱平衡七、泌尿系统生理学部分1.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2. 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3. 尿液的调节和酸碱平衡八、内分泌学部分1. 内分泌器官和激素的分类2. 典型内分泌轴的调节机制3. 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机制九、生殖系统生理学部分1. 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 生殖细胞的发生和生长调控3. 生殖周期和性激素的调节十、运动生理学部分1. 骨骼肌结构和功能2. 肌肉收缩的机制3. 运动的能量代谢和调节十一、免疫系统生理学部分1. 免疫细胞的发生和功能2. 免疫反应的机制和调节3. 免疫系统与疾病的关系以上是生理学考纲所涉及的相关内容的参考,涵盖了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领域。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的正常机能,了解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并在医学、科研以及生活中应用。

“专升本”招生考试《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专升本”招生考试《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专升本”《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方式闭卷(笔试),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满分100分。

二、考试题型名词解释(20%),填空题(10%),判断题(20%),选择题(30%),问答题(20%)。

三、考试时量120分钟。

四、参考书目唐四元.《生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五、考试范围第1章绪论考核知识点:内环境、稳态的定义。

细胞的兴奋性,衡量兴奋性的指标,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负反馈,正反馈。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考核知识点:物质的跨膜转运。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产生条件与阈电位。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兴奋收缩耦联。

第3章血液考核知识点: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意义,血液凝固,凝血过程。

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红细胞生理,生理止血机制,血细胞生成的调节,血型检测。

第4章血液循环考核知识点: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

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肌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静脉回流与组织液的生成。

第5章呼吸考核知识点:肺通气的原理,氧解离曲线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呼吸节律的维持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肺容积和肺通气量。

第6章消化和吸收考核知识点: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及消化的两种方式,胃肠的神经支配,胃肠激素及其作用,胃液的性质、成分和生理作用。

小肠内消化,消化液生成的调节,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

第7章能量代谢和体温考核知识点: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体温的概念。

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的过程及原理,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动。

第8章尿液的生成与排出考核知识点: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抗利尿激素对尿生成的调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第9章感觉器官的功能考核知识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生理学》专升本考试大纲

《生理学》专升本考试大纲

《生理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适应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专业教材:生理学.白波、王福青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一、考试目的《生理学》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生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以及结合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情况。

本门课程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

其含义为:了解,指学生能懂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

熟悉,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级基本原理,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掌握,指学生能较为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分析解决较为实际的问题。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目数量、份量适中,范围较广,最基本的知识一般占60%左右,稍微灵活的题目占20%左右,较难的题目占20%。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1.掌握:内环境、稳态,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反馈调节。

2.熟悉: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前馈控制系统。

3.了解: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

2.熟悉:(1)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骨骼肌细胞内的信号转导。

(2)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改变。

(3)肌肉收缩的机制,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4)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影响因素。

3.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第三章血液1.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以及生成调节,生理性止血,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

2.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专升本《生理学》 2023年考试大纲。

专升本《生理学》 2023年考试大纲。

专升本《生理学》 2023年考试大纲。

2023年专升本《生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因此,本大纲是针对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等专业专升本层次入学考试《生理学》科目的指导性大纲。

二、考试目标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适应性调节。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应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基本生理功能、生理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机制,理解人体各系统器官和组织在整体生理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从而全面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1. 绪论掌握生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及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2. 细胞的基本功能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3. 血液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及其功能、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等生理现象。

4. 血液循环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与心脏传导系统、血管系统的功能特点、血压与血流动力学等基本知识。

5. 呼吸掌握肺通气与换气功能、气体交换与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等基本知识。

6. 消化与吸收掌握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等基本知识。

7. 排泄掌握肾脏的基本功能及其调节机制、尿液的生成与排出等基本知识。

8. 神经系统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等基本知识。

9. 内分泌与激素调节掌握内分泌腺的分泌特点与功能调控机制、激素的作用原理等基本知识。

专升本生理学大纲

专升本生理学大纲

专升本生理学大纲一、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单纯扩散的概念、特点及物质举例。

2、易化扩散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包括经载体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的概念、特点及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4、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及实例。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2、动作电位的概念、特点、产生机制及分期。

3、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及局部电流学说。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

2、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关键步骤。

3、骨骼肌收缩的机制及肌肉收缩的形式。

二、血液(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1、血液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生理功能。

2、血液的比重、黏度、渗透压的概念及分类。

3、红细胞沉降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4、血细胞比容的概念。

(二)血细胞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功能及生成调节。

2、白细胞的分类、生理功能及白细胞的渗出和趋化作用。

3、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三)生理性止血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2、血液凝固的概念、基本过程及凝血因子的特点。

3、体内的抗凝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四)血型与输血1、 ABO 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输血原则。

2、 Rh 血型系统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血液循环(一)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分期。

2、心脏泵血的过程及机制,包括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和心室舒张期。

3、心输出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心功能的评价指标。

(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1、心肌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形成机制。

3、自律细胞的电生理特点及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起搏原理。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1、心肌的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

2、心肌的自律性及影响因素。

3、心肌的传导性及影响因素。

4、心肌收缩的特点。

(四)动脉血压1、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动脉脉搏的概念及特点。

(五)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1、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完整版)专升本生理学笔记

(完整版)专升本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考点解析】一、兴奋性兴奋性是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是在新陈代谢基础上产生的,属于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刺激与反应能够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刺激要引起机体反应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为刺激强度、刺激的时间、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二)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阈值是指刚好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强度。

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阈值的大小与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

(三)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当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它的兴奋性会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变化,依次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组织两次兴奋间的最短时间间隔,即决定了组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反应的最多次数。

二、人体与环境生理学中将机体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和血浆,它们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和发挥生理功能的场所。

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所谓保持相对稳定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一旦这种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内环境的稳态不能维持,理化性质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则细胞和整个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就会发生严重障碍,甚至死亡。

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

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三、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三种,分别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广东专升本生理学大纲

广东专升本生理学大纲

广东专升本生理学大纲
1. 绪论: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成部分。

2. 细胞生理学: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内运输和信号传导。

3. 神经系统生理学: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传导;神经元的突触传递;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4. 肌肉生理学:肌肉的结构和功能;肌肉的兴奋-收缩-松弛过程;肌肉能量代谢和疲劳机制。

5. 循环系统生理学: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的兴奋传导和心电图;心血管调节机制;血液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和输送。

6. 呼吸系统生理学: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肺的结构和功能;肺通气和气体交换;呼吸调节机制。

7. 消化系统生理学: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食物消化和吸收;消化系统的调节机制。

8. 泌尿系统生理学: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脏的过滤、重吸收和分泌功能;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9. 内分泌系统生理学: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机制;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10. 免疫系统生理学: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和分子
的作用机制;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11. 繁殖生理学: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生殖周期和调节机制。

12. 生物节律和睡眠-觉醒循环:生物节律的调节机制;睡眠和觉醒的生理学基础;睡眠障碍和生物节律紊乱的调节。

13. 运动生理学:运动的生理学基础;运动的能量代谢和调节;运动对身体系统的影响和适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考试大纲药学专升本海南医学院一、绪论1、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层次。

2、机体的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3、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刺激和反应的概念,反应的形式(兴奋和抑制)。

2、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的概念;阈值的概念。

3、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排列。

4、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5、物质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比较。

6、静息电位的概念和产生原理。

7、动作电位概念、波形组成和产生原理。

8、兴奋性概念及与刺激阈值的关系。

9、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10、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机制。

1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过程。

12、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结构和因子。

13、骨骼肌收缩的原理和收缩形式14、骨骼肌的前、后负荷的概念,最适初长度概念。

15、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血液的主要功能。

2、血液、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

3、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功能。

4、血浆、血清的主要区别。

5、血浆两种渗透压的形成和它们各自的生理意义。

6、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7、红细胞比容概念。

8、红细胞沉降率定义及意义。

9、红细胞的生成部位、原料和影响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

10、血浆正常pH 值及其维持。

11、白细胞分类和正常值。

12、血小板的功能及其生理特性。

13、生理止血概念和过程。

14、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15、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16、血液中主要的抗凝物质及其作用。

17、血型的概念,ABO 血型的分型及其依据。

18、Rh血型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19、输血的基本原则。

四、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概念。

心动周期中心室腔压力、容积、瓣膜和血流方向变化。

2、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等心功能评价指标的概念及意义。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第一、二心音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5、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组成及产生机制。

6、心室肌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7、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特点及其离子基础8、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9、正常起搏点和异位节律。

10、心脏自律性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1、正常心脏兴奋传导途径及其特点。

12、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13、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14、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15、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6、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7、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及基本功能。

18、组织液的生成原理,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9、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20、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反射过程和生理意义。

2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22、血管紧张素,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23、延髓心血管中枢组成及其功能。

24、冠脉血流的特点及影响冠脉血流的主要因素。

五、呼吸1、呼吸的概念和基本环节。

2、胸内负压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

3、潮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和无效腔的概念。

4、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的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分压差、呼吸膜、通气/血流比值)。

5、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和肺内压的变化。

6、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过程的比较。

7、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概念及其组成8、肺的顺应性概念以及和弹性阻力的关系。

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10、通气/ 血流比值的概念,正常值。

11、02和C0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12、波尔效应和何尔登效应的概念。

13、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

14 、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及其特点。

15、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存在部位以及它们敏感刺激物。

16、血液中C02浓度增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

17、血液中P02 降低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

18、血液中H+浓度增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

六、消化与吸收1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2、消化管平滑肌一般生理特征。

3、消化管平滑肌的慢波电位概念及其起源部位。

4、消化管的神经支配。

5、胃肠激素的概念和脑-肠肽概念。

6、三种主要胃肠激素(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的来源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7、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8、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头期、胃期、肠期)。

9、胃排空概念和排空控制机制。

10、胃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11、胰液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12、胰液分泌调节机制。

13、胆汁的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14、胃肠运动的主要形式,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15、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

16、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吸收形式和途径。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1 、能量代谢的概念。

2、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和储能物质。

3、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

4、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5、基础代谢的正常值和测定意义。

6、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7、人体体温正常值和生理变动。

8、产热和散热的主要器官。

9、机体主要的散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10、用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

八、肾脏的排泄1 、肾脏的生理功能,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和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2、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3、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概念。

4、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

5、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概念和基本方式。

6、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 H2O, HCO3-的特点。

7、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特点。

肾糖阈的概念。

8、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9、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原理。

10、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11、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它们的分泌调节。

12、醛固酮生理作用及它们的分泌调节。

13、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14、肾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测定意义。

15、排尿反射的概念。

常见排尿反射障碍的原因。

九、感觉器官1、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3、眼的调节:包括视近物的调节和瞳孔对光反射。

4、眼的折光异常形成及矫正。

5、眼视网膜感光细胞的种类及其功能。

6、视紫红质光化学反应。

7、暗适应、明适应、视力、视野的概念。

8、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9、基底膜振动的行波学说。

10、前庭器官的生理功能、十、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主要细胞成分。

神经元功能形态特征、分类。

2、神经纤维的分类。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3、突触的概念。

突触传递兴奋的过程和特征。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5、突触后抑制的概念、分类和产生机制。

6、突触前抑制的概念、结构基础和产生机制。

7、ACh、NA 递质系统的受体类型及其相应的阻断剂。

8、反射、反射弧概念。

反射的分类。

9、感觉的特异及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及生理功能。

10、躯体感觉、视觉、听觉的大脑皮层定位。

11、内脏痛、皮肤痛的特点,牵涉痛概念。

12、骨骼肌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类型。

13、腱反射的感受器、反射通路和意义。

14、脊(髓)休克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15、去大脑僵直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16、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和皮质运动区对运动的调节功能。

17、下丘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18、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9、脑电图的基本波形。

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20、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意义。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十一、内分泌系统1、分泌系统组成及作用方式。

激素的概念及分类。

2、激素的作用原理。

3、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

4、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5、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6、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7、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8、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产生原因及其机制。

9、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10、胰岛素的来源、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1、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活化的维生素 D 的主要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12、雄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复习参考教材:《医用生理学》(孙庆伟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